第684章 求婚
世界上从来没有善意的谎言,所谓善意,不过是自我欺骗。
方早是在阿崇过世的第二年收到他的信件的。
那时候,她已经在汉诺威医学院读Ph.D一年有余,阿崇的律师找到她的时候,她还以为是有人恶作剧。她再打阿崇的电话时,已经是空号,他的所有联系方式,都再无反应。
她千里迢迢从汉诺威飞回南泽,在女子监狱见到姚苏云,已经是又一个月后的事情。方早看到那个头发稀疏、满身伤痕的女人时,险些认不出来。
她不敢相信那是周声的母亲,曾经意气风发、貌美如花的姚苏云。
她问姚苏云:“周声呢?”
姚苏云却已癫狂:“你救我,你救我出去,我就告诉你!你救我出去!”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痛苦还有疯狂,方早知道,她早就认不出自己了,更不可能知道周声去了哪里。
方早才知道,原来这一切不是玩笑。
阿崇的信里只有三个字,歪歪扭扭,应该是在犯病痛苦挣扎时写下的,她辨认了好久,才知道写的是:对不起。
那是方早第一次看见阿崇的字,时隔许多年,她终于泣不成声。
所有的事情,方早都是在刘律师口中得知,明明曾经都是生活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人,却像小说情节般不可思议。
她从未猜错,那些年的阿崇是生病了,或者更应该说,是中毒了。
他是在十七岁那年发现自己中毒的,起初只是觉得全身骨头疼,他并不在意,后面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慢性镉中毒,已威胁到了肾脏。那时候,姚苏云嫁入周家已整整六年,距离阿崇不小心致姚苏云流产,已经过了四年。
阿崇已过世,谁也不知道当初十三岁的他推倒姚苏云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姚苏云流产了。她后来是如何买通那个跟随阿崇母亲十几年,自出生起一直照顾阿崇饮食起居的保姆的,谁都不知道。阿崇发现自己中毒的时候,保姆已经辞职两年,临走时,阿崇还给了她大笔的遣散费。
那时候阿崇从来不碰姚苏云给的东西,一直防备着她,所以他是怎么中毒的,只有找到保姆才能解开谜题,可惜保姆已改名换姓离开了,难以寻觅。十七岁的阿崇才明白,凡事没有证据难以说服别人,加上那些年姚苏云表面上对他视如己出,反倒是他处处针对为难,自她流产后,父亲周震霆已开始厌恶他。
阿崇并不声张,这些年一直寻觅证据。他和方早认识的那一年,他已经出现肾衰竭的症状,可失踪的保姆依旧没有找到,他对生命已无望,拼了命地折腾自己,只觉得了无生趣。
再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流窜到越南的保姆,找出了姚苏云当年害自己的证据。
可笑的是,他没能把害自己的人送进监狱,他的肾衰竭已经到了晚期,急需换肾,却始终没有找到匹配的肾源,就连周震霆都无法与独子匹配。更戏剧性的是,多年前周声的一份体检报告被发现,他的肾能够与阿崇匹配。
周震霆开出了价码,只要周声愿意救阿崇,姚苏云买通保姆下毒的事情他可以既往不咎。
所以后来才有了姚苏云到德国寻找周声,不只是她,周震霆也派人去过许多次,周声皆不曾表态。
方早终于明白为什么那时候的周声总是闷闷不乐,他不甘心被当成筹码,也对姚苏云做出的肮脏事无法原谅。但那终归是他的母亲,那个男人,终归是他叫了许多年大哥的人,虽然认真说来,不过是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他的痛苦挣扎,她从不曾知晓。
“后来呢?周声还是没有回去吗?”方早的心不停地往下沉,疼得几乎让她无法呼吸。
最后她听见刘律师重重地叹了口气:“回去了。”
就在她向周声求婚的那个晚上,周声连夜回了国,答应将肾脏捐献给阿崇,可是术后的第三天,阿崇死于移植排斥反应,享年二十八岁。
方早少时从不看电视,没想到,自己的身边实实在在上演了一档八点档连续剧。
那些豪门的爱与恨、仇与怨,于她一个局外人来讲,不过是镜花水月般的故事,听起来也只是管中窥豹。
方早现在想起阿崇,都记得他脸上张扬的笑容。
可是他死了。
在生命弥留之际,阿崇签了遗体捐献,他对刘律师说:“曾有个女孩为了我去学医,我怎么也得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他是中毒,肾脏也已被毒素腐坏,除了角膜捐献给医院外,他的遗体会被送到医学院,成为大体老师。
方早想起很多年前,她和阿崇说起解剖课时他脸上的惊恐,那个时候,他是不是已经想好了,离开后要把遗体捐献出来?
阿崇说这话的时候,方早不在他身边,从别人口中听说,她却知道这确实是他会说的话。她闭上眼,甚至能够想象到他说话时的漫不经心。他一定是带着笑的,方早想。
他到底是因为周声喜欢她而接近,还是那只是他生病之后害怕耽误她而说出口的谎言,人已经不在了,她再也无法追根究底。
得知阿崇离世后,她狠狠地痛哭了一场。
她已经不再爱他了,可他们有过太多的快乐时光,也是因为他,她才开始学医的。
她不再爱他了,他却是她生命中无法磨灭的曾经。
那时候,方早已经从慕尼黑大学毕业一年多,回忆起她的毕业典礼,却是可笑的。
宋敏诗和方书愚神情凝重地随她参加毕业典礼,从踏入礼堂便在等着看那个让她贸贸然答应了求婚的人的模样。
“不是他求婚,是我。”方早过去太过循规蹈矩,迟到的叛逆期将宋敏诗气得直捂胸口。
可那一天,周声没有来参加毕业典礼。
他们这些天的联系并不多,周声像是在做什么要紧的事,他对方早说,会在毕业典礼上向她求婚。
“可我已经和你求婚成功了。”
“那是你,我要和你再求一次。”
可是,他并没有来参加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