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驾崩和登基

第一章 驾崩和登基

元符三年,即西元一一零零年。wenxuemi。com大宋立国已逾百年,在经过太祖、太宗朝后终于于真宗时期完全清除了五代时武人乱政的局面,重文轻武成了时代的标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在北宋东京开封府发生了一起足以震撼全国的大事。

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采用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第六子。这个十岁既登基,亲政前一直活在高太后的阴影之下,亲政后全力回复父亲神宗时的变法的年轻皇帝在即位十五年后最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二十五。他此刻被病魔折磨的遗体静静地躺在皇城之内,早已冰冷的脸孔上分明透露着对世界的不舍和未完成变法的遗憾。

随着皇帝的忽然逝去,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皇位就必须由他五个弟弟中的一人继承,而宫内事务也自然就交到了宫中最尊贵的太后的头上。

向太后,宋神宗的皇后,宰相之女的她以善写草书而闻名于朝,也是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女性。她早已从太医处得知她的儿子是很难熬过了,所以当驾崩的消息传来时,她已早有准备,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决定一方面暂不发丧,另一方面则紧急召集大臣商讨册立一事。

皇帝的位置是那么的吸引人,特别是年轻皇帝病死后没有合法继承人时更是如此,这一切足够使那些有继承权的亲王们为了一身黄袍而铤而走险。正如此向太后才必须在皇帝刚死,亲王尚不知晓的情况下迅速册立新帝,以防亲王与大臣勾结。

于是,当大臣匆匆进入开封府皇城内朝紫宸殿后,这个原本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迎接他们的是掌政十年的皇帝病死的消息。毫无准备的百官果然被这个惊天噩耗惊呆了,数百人就在大殿内嚎啕大哭起来;支持皇帝变法的新党在哭,反对皇帝变法的旧党也在哭,甚至哭得更大声,仿佛痛不哭流涕不足以表忠心一般。

自哲宗登基以来已是势如水火的新旧两党终于难得地放下了互相的敌意,他们不分党派,一同为死去的皇帝而悲哀。

人的眼泪终归有限,慢慢地哭声小了下来。在经过了半个时辰的哭喊后,大臣们平静了下来,他们知道太后招他们过来必然有要事相商,恐怕就是那册立新帝的大事!想到这里大殿内的众多大臣都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盘算着哪个亲王登基对自己有利,一股压抑的气氛在宫殿内弥漫。

“家国不幸,今大行皇帝崩却无子,天下事须早定。”良久,向太后在平稳了自己的呼吸后,带着哽咽的声音传了出来。

按照礼制,此刻当由宰相负责提案,而作为统领百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北宋宰相、新党激进派领袖的章惇因此也不情不愿地被迫站了出来。他朝向太后行礼后,轻轻咳嗽了几声,活动了一下因为哭泣而变得沙哑的嗓子,脑中快速地盘算着利益得失。

章惇可以说是宋哲宗一手从一个贬官提拔为宰相,执政达六年之久足以证明哲宗对他的信任。所以此前他可以说是真心地为哲宗的去世而感到悲伤,此刻他脸上尚未消退的悲痛就是明证。他暗想自己身为宰相,自然必须要推荐一个能够坚定地继承新法的皇子为帝。

章惇自觉平日里简王赵似的政治观点与自己相近;自然应该立他为帝。

“简王赵似与大行皇帝一母同胞,天子既崩,当立简王。”

垂帘后的向太后听后神色明显一变,心中一刺。她双眉紧皱,看得旁边平时与其较好的内侍都为章惇捏了把汗。向太后透过垂帘颇有深意地看了章惇一眼。

原来宋哲宗和他的兄弟们没有一个是向太后亲生的,而哲宗的生母朱太妃,也是简王的生母。如果简王被立,那么朱太妃将有前后两个儿子当皇帝,这对后宫的管理而言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到时候少不得太后就得多出一个出来。无论向太后再怎么大肚,不贪权,她都很难容忍自己身为皇太后的地位遭到挑战。向太后不禁开始怀疑起章惇的用心。

“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

向太后并没有回答章惇的建议,而是直接提出了她自己的人选;端王。这与平日里端王时常进宫拜见,并且与她的侍女关系不一般有着直接原因。在她看来简王是绝不可以的,不然朱太妃就要骑到自己头上了,那么和她关系最好的端王自然就是最佳人选。

至于年长的申王;不错,虽然他确实是最年长的,但他却是因为小时候的眼疾而瞎了一只眼,无论哪朝哪代都不可能登基。百官实在难以想象一个独眼皇帝稳坐龙椅之上,虽然申王颇有贤名,与哲宗兄弟关系也很好,但他的残障却使他绝无可能问鼎皇位。

章惇吃惊地看着垂帘内的太后,他没有料到太后打算立端王。章惇身为宰相非常清楚端王是一个什么个性;一个不务正业,终日嬉笑玩耍的顽王。作为王爷端王的个性自然是理想的,不会对皇位构成威胁,但如果要当皇帝的话,端王那种轻佻的为人绝对会把国家带入绝境。而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端王根本没有政治立场;这意味着旧党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章惇决不能允许自己的毕生心血,王安石的改革再次遭到破坏!

章惇厉声回答道:“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震惊了,向太后愣住了,她根本没有料到章惇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居然会不顾君臣之礼,咆哮于大殿之上。随着惊讶的快速消逝,随即出现的是愤怒!向太后已经很久没有尝试过会有人当着她的面如此无礼,一瞬间她甚至有种想把章惇贬职崖州的冲动。

当堂之上,宰相和太后两个人就这么硬碰硬的干上了。

“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

然而,回答她的却是一声大吼: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章惇强硬地回答道,他自信有着群臣的支持下,太后必然会屈服,而自己在得到拥立之功的同时,也能保证简王把新法继续下去!

太后已经愤怒的几乎不可自制了,她浑身颤抖着,甚至想冲出去大骂章惇。但是她没有出声,她在观察百官们的态度,如果他们支持章惇,那自己也就只能就此作罢,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争不过有着百官支持的强硬宰相的。

百官们震惊地看着御前失礼的章惇,此事大出所有人的意料,谁会想到百官之首,贵为宰相的人会如此行事。不少新党的官员望向他们的领袖的眼神透着担心和焦虑,虽然章惇的强硬是出了名的,但如此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藐视太后的行为却是第一次。

章惇在说完话后慢慢闭上了双眼,他在执政的六年来党同伐异,将所有旧党贬罚一空,朝堂上只剩新党独大。他作为新党领袖,对自己的威望能否控制官员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他们支持他,他就有能力去和向太后斗。至于是否会完全得罪向太后,这就顾不上了。在社稷安危、新法存亡面前,他个人的仕途只能让道。况且如果真能让简王登基,那他的拥立之功完全可以抵消向太后的怨恨。

此时,用九十九根用千年古木制成的殿柱支撑起的大殿鸦雀无声,新党官员在担心未知的结果的同时,也在用眼神不断地和同僚接触,一时间大殿内目光闪烁,百官用转动的眼珠来回传递着信息。

对于那些中立,或者没有投靠章惇的官员来说,虽然他们知道章惇已经完全得罪了太后,但是他们在皇位这种大事上并不敢随便发言,要知道站错了队很可能代表着一生的仕途都完了。此外章惇在对待政敌时的狠辣手段也让不少官员胆怯,要知道这位宰相可是连好友苏轼都流放岭南惠州的人!

这种诡异又压抑的平静弥漫在大殿内,针落有声。向太后看着那些沉默的大臣,心中的怒火开始忍不住地上窜,平常文雅贤淑的才女形象已经被她抛掷脑后。然而就在她准备怒骂章惇时,站在章惇左手旁的新党重要成员,枢密院枢密使曾布却忽然大步出列,为太后带来了在她耳中简直如天籁之音的话:

“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

随着曾布的平静,却近乎无礼的宣战,大臣们仿佛突然回过神了一般,那些平时与章惇交恶的、属于曾布门下的官员,或者纯粹是看不惯章惇的无礼的;他们的指责铺天盖地冲向了章惇。(古代人称呼对方用字,指名道姓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臣殿中侍御史………………”

“臣尚书左臣蔡卞…………”

“臣中书门下侍郎许将…………”

“宰相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

章惇身处在狂风巨浪之间,仿佛一个随时可能覆没的小船。在昔日的盟友曾布出列后他就已经暗叫不妙了,而曾布的发言更是让他明了自己想阻止端王的希望落空了,在失去了百官的支持下他无力与向太后争斗。虽然他不耻曾布的背叛,但结果就是这样,至少自己无愧于心。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嘴唇微微颤抖着展示出他激动和沮丧的心情,一股强烈的失败感涌入心中,他有预感自己在宰相这个位子上是待不长了。于是,在一片指责声中,在沉默的新党成员的注视下,章惇并未睁眼反驳,而是默默地返回了站位。他感觉力量快速地从体内流失,也迫使他为了不跌倒而斜靠在一旁的红色殿柱上。

他那孤零零的身影一下看上去苍老了许多,这时人们才注意到这个被反对者称之为‘奸相’的人已是六十五岁了。

向太后平静地看着章惇,她心中的怒火早在曾布跳出来后就消失了,而当她的视线转移到章惇那苍白如雪的脸色,和银白的发丝后,她才想起这个人已经是快到古稀之龄了。虽然很多大臣都称这个人是‘奸相’,是祸国殃民之人,但向太后却很清楚他虽手握大权,却从未给亲近之人谋私。很快,解气的快乐被怜悯所取代……

“先帝常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向太后带着暖意的声音传出,那些与章惇彻底撕破脸皮的官员无奈地发现向太后并不想将章惇赶尽杀绝,而曾布也并不想冒着得罪向太后的风险去穷追猛打,况且章惇也没有几天好蹦达了。于是在他的示意下,几个已经蠢蠢欲动的言官不得不收回了准备出口的弹劾。

不过等这些官员一想到端王即位后他们的拥立之功,原本那胜利中夹带着沮丧的心情却又好了起来。

这其中尤以枢密使曾布的心情为最佳,他忍不住嘴角上翘。他觊觎相位已久,一直希望能够当上真正的宰执,而终于他的愿望即将实现了。只要端王登基,他就可以赶走章惇这个绊脚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虽然两人同为新党在对抗旧党时一直互为援力,而且章惇曾向哲宗面前赞扬他,对他还有推荐之恩。但在章惇明显颠覆在即之时,曾布毅然决定落井下石,成为第一个拥立新帝的大臣。况且曾布也不能理解章惇对端王的,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怨恨的态度。在曾布看来虽然端王确实轻佻,但只要有贤臣如自己相助,那么对朝政反而是件好事。

“……现存诸王中无人可与他比肩者,于情于理,都该立他为帝,无庸再议。”

随着向太后的拍板,端王为帝的事终于被确认下来。接下来就是让内侍请端王入宫,登基了。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宋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宋祚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驾崩和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