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暗流涌动
李渊是皇帝,也是一个父亲,李建成虽然犯错,但对一个父亲来说,不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若果真如裴寂所说,李建成这么做是为了防备觊觎太子之位的弟弟,也算是情有可原。他心中担忧的是这兄弟俩矛盾激化,兄弟相残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至于如何处理此次事件,他心中已有数。他已是一个老人了,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数日之后,他放出李建成,仍旧遣送李建成回京师居守。
李建成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有惊无险回到长安。事后自然是重金酬谢裴寂和张尹二妃,对魏征也是越发器重。
却说杨文干攻陷宁州后,又驱赶吏民出城,占据百家堡。可是随着李世民率大军赶到宁州,杨文干部众顿时毫无斗志。李世民在他们心中高山仰止,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他们哪里敢与李世民战斗,当即崩溃散去。而杨文干也被麾下所杀,砍下头颅,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即平定了杨文干叛乱,他还搜捕出宇文颖,也不押送至长安,将这样一个李渊派出的使者就地诛杀。
平定叛乱虽然迅速,但一来一回,也用了两个月时间,等到李世民班师回朝已是七月份。
李渊对他慰劳了一番,既不问宇文颖被杀的事,也不提当日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的事情。李世民见李建成安然无事稳坐在东宫,料想李渊改变了主意,也不敢出言提醒,以免李渊猜忌他觊觎太子之位。
第二天,李渊邀李建成和李世民相聚,责备他们兄弟不睦,但不说具体原因。兄弟俩也不辩解,对视一眼,各自心知肚明。
过了几日,一道诏令下来,将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一并流放到巂州。显然对于此次杨文干造反事件,李渊是对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算是对两人的一个警告。
告变的尔朱焕、桥公山则是无端端失踪,也无人追查,铁纲靖猜想是被李建成所杀,毕竟这两人背叛了东宫。
李世民对李渊在仁智宫为何改变主意进行调查,得知是裴寂和张尹二妃背后劝说的结果。他对这三人虽然痛恨,但又无法收买他们,因这三人是李建成的忠实支持者。
铁纲靖了解事情经过后,劝李世民道:“殿下,圣上心太软,若是指望他废掉太子李建成,只怕是没希望的,还是得我们自己主张,设法除掉太子。此次事件,明眼人都看出来,你和太子的矛盾已经激化,以后可谓是步步凶险。玄武门之变是记载在史书上的既成史实,是不会改变的,希望殿下早做准备,莫因一时犹豫失去了良机。”
李世民道:“我明白,心中自有打算。”
至于东宫那边,也料到此次事件是李世民在背后谋划,也在暗中加紧准备对付李世民。最性急的是齐王李元吉,对李建成道:“大哥,何必啰嗦,派人刺杀他不就行了。刺杀不成,就下毒,总有一种办法能置他于死地。”
李建成摆手道:“此事不可急躁,若是二弟暴毙,父皇一定会追究到底,到时你我都脱不了干系,谁也捞不到好处。”
到底是比其他兄弟年长,李建成行事颇为稳重,有李渊之风。当年李渊晋阳举兵起义之前,也是做了充分准备。但李元吉对此颇为不屑,他更倾向于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只不过李建成是大哥,以后自己还得倚仗他,只好暂时依从。
杨文干事件平息后,李唐境内回复了平静,但是长安城内却是暗流涌动,朝臣们从这次事件中已看出,太子和秦王的矛盾明朗化,只怕以后两人的明争暗斗会此起彼伏。
李渊这年纪,在平常人家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但是现在却要为两个儿子内斗头疼。当初他即位称帝,想的是太子建成在内辅佐他治理朝政、处理国事,秦王世民在外征讨扩大版图,效果显著。只是如今李世民功劳巨大,军中威望极高,手下有一群能臣干将,与太子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说实话,这一局面还是他自己亲手酿成的,可惜现在后悔已晚了。
看似风平浪静的长安城,李渊其实内心颇为焦虑,寻思去哪里巡幸散散心,可那突厥在刘武周旧臣苑君璋的引领下侵掠不断,半个月时间,先后入寇朔州、原州、陇州、并州等地,原州、陇州都是关中重镇,突厥若是再深入关中,就要杀到长安了。
突厥的侵掠,让李渊越发烦忧,天下刚平定,正处于息战止兵的休养生息阶段,此时不宜跟突厥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则实力上不允许,二则人力物力上也跟不上。
他已年老,没有当年与突厥作战的雄风,便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裴寂便道:“突厥贪婪,之所以毁盟弃约、反复无常,而屡屡入寇关中,无非是因为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意图劫掠。若是烧毁长安,我朝另选地方建都,胡寇见无利可图,自然宁息,不再入侵。”
太子李建成也颇为赞成,道:“突厥兵强马壮,不宜与之硬碰硬。关中以北没有天然屏障可以阻隔突厥,儿臣认为秦岭山高险峻,不利于突厥骑兵发挥优势,迁都到秦岭以南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其他几个大臣是纷纷附和,表示赞同。萧瑀虽知迁都大事不可轻易下决定,但见众人一致同意,便不敢出声劝谏。
李渊听后,深以为然,派出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前往樊州、邓州等地,寻找宜居之地,计划迁都。
李世民听闻消息,急忙来到李渊寝宫劝谏道:“父皇,戎狄之患,自古有之。父皇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为何因为胡寇侵扰边境,就遽然迁都逃避,难道不怕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
李渊脸露不悦之色,道:“战乱日久,需要休养生息,如今国力未复,凭何抵御突厥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