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殿上考校
第136章殿上考校
“谢陛下。”魏衍知道,这是永宁帝的声音,他没有慌张,沉着地起身,恭敬地立在殿中。
永宁帝极为满意地点点头,却依旧用一副沉沉的声音问:“魏衍,你可知,朕为何让你前来?”`
魏衍早就料到今日定然是跟自己拔得头筹有干系,面上却佯装不知,抬头对上龙椅上的永宁帝,不慌不忙地回道:“陛下,草民不知。”
永宁帝暗道,到底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便提点一二:“来时,你可看到门外的举子?本次科考,有人胆大妄为,竟做出徇私舞弊之事,此次叫你来此,也是与此有关。”
永宁帝没把话解释清楚,刻意说了个大概,若是真参与舞弊的人,只怕被吓得立刻就招供了。
但魏衍扪心自问,无愧天地,便依旧面不改色,拱手道:“陛下,草民并未参与此事,还望陛下明察。”
徐恒上前,上下打量了他一下,带着不屑道:“是非曲直,不能只凭你空口白牙,还要由陛下查证。”
魏衍年纪虽轻,被人直接对上,丝毫没有怯意:“如何查证?”
左丞君仲安怕这孩子意气用事吃了亏,立刻好心上前提点道:“魏衍,陛下此次让你来,只是要看看你是否真有才干,并未说你与此事有关。至于查证,无非就是考校一番罢了。”
魏衍拱拱手,恭敬冲永宁帝又是一拜:“陛下,魏衍愿意自证清白。”
永宁帝点头:“好。既然如此,你就再考一次策论好了。”策论是科考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看出真才实学的一门科,宫外张贴的文章也都是策论范畴。
他说完,冲身边躬身而立的内官点点头,内官从龙案上接过永宁帝方才刚写好的考题,双手捧着,走到殿中。
这时,又来几个内官抬着张桌子和团椅,还有捧着文房四宝的内官一同走来。
桌椅摆在朝堂得正中间,前面正对着永宁帝,左右两旁则为官者几排朝中重臣。若没有点胆魄,别说行文了,就连握笔都不能拿稳。魏衍没有客气,抬起衣角,端正坐下。
内官将考题放到案几上,在朝臣的监督下小心翼翼地放下。
魏衍压住心底的慌乱,瞥见两侧瞪大眼睛的重臣,有些好笑,这些人神情各异,大多数都抱着看戏的目的,想看自己出丑,他怎么能让他们得逞?
他闭上眼睛,沉下心来,半晌,才睁开眼睛,缓缓打开考题。
宫里的东西果然不一样,宣纸雪白,做工精细,还有淡淡的香气。
考题寥寥几列,龙飞凤舞的字迹,一看就是永宁帝亲笔所书。
魏衍低声念了几遍考题:“朕为君以来,屯藏粮,收失地,以百姓为先,以求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然,天灾难逆,人心难左,民之心浮动难安,盗匪不觉,流民渐增,为君者,该何以顺道?民之于君又何为?”
此题中,永宁帝说了自己登基以来,为了百姓尽心竭力,但近日,天灾不断,盗匪猖獗,各地暴民不少,便借此出题,身为君主,如何对待百姓?百姓,对君王来说,又算什么?
为君之道,当以民为本,脑中不觉想起日前看到的城外流民无家可归的画面,君主,自然当勤政爱民,之前所看书籍中,关于为君之道的不再少数,旁征博引,稍加润色便可构成一篇文章。
他想了想,稍作构思,脑中立刻就形成了一篇为君者治国之道的疏策文,他拿起笔,没有犹豫,就要开始落笔,却又猛地停住。
不对,永宁帝向来是个自负的人,哪里需要别人来指挥他如何治民,如何为君?不觉哂然一笑,明明不是个为国为民的君主,出个考题都要彰显自己一心为民的气度。
在永宁帝手下为官多年,揣度为君者的心思,是身为臣子每日必做的事情,脑中思绪万千,永宁帝这题,看似是考策论,实则是在借此向朝臣们说,他治国尽心竭力,天灾难为,不是君王的错误。
前世,曾在朝局最乱的时候,永宁帝为了贤德爱民的名声,在朝中兴了一个劝谏之风,若有人能提出君王过失,一经采纳,便会加官进爵,给予奖赏。
但政令下了一月,却没有一人敢去提,就是因为知道永宁帝的猜忌多疑的心思。
前镇北侯虞誉怎么死的?还不是因为功盖盖住,在陛下面前口无遮拦,没有收敛,这才被陛下猜忌。
老虎的屁股谁敢摸?一不小心命就没了。
魏衍想了想,便成竹在胸,嘴角勾起一抹势在必得的笑意,他不过是个还未入仕的举子,在永宁帝眼里,恐怕连朝政都不知道是什么?还敢有胆子教陛下如何为政,况且,这么多的朝臣在场,让一个孩子告诉陛下如何为民,他不要面子了啊?
魏衍心里一惊,这个陷阱,差点就掉进去了。
他想了想,这篇策文绝不能有一点儿对陛下的不敬,不仅如此,还要夸,歌功颂德文章看了不少,现在正是用的时候,但也不能光怕马屁,不然在官员中的风评不好,而且文章也没有内涵。
想了想,他有了思路,决定换个概念,独辟蹊径。有了框架,便文思泉涌,下笔有如神助,很快便洋洋洒洒写下千字。
在场官员离得很近,引颈看去,千字的文章很快就看完。
文章立意极为新颖,看似不切题意,实则句句切题。没有长篇议论为君该如何以民为本,而是赞扬了当今朝局安定,陛下勤政爱民,然后从百姓的角度,讲述他们眼中何为官,何为君,并援引历朝历代勤政爱民的事迹,提出自己对为官之道的看法,真是一篇力透纸背的好文。
他们不由连连发出赞叹。
“拿上来朕看看。”永宁帝只听着殿中肆起的夸赞声,按耐不住,忙让身边内官下去拿了考卷。
他急不可耐的将卷纸展开,拿在手上认真品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手力透纸背的好字,然后才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