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3 章 人少粮多
清廷入关之后一系列的杀戮,并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全是姬国卿在《革命之火》上给宣传的,若无《革命之火》的大肆宣传,估计世上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著名惨案,前前后后估计屠杀的汉人可达三千万,这还不包括豪格在四川的杀戮。
豪格在四川杀了多少汉人,是通过《革命之火》知悉的,清廷是绝对不相信《革命之火》上面的某些言语的,比如说豪格在四川屠杀汉人一说。
原本,清廷以为无情地杀死汉人当中的那些反抗者,就可以让剩下的汉人温顺如绵羊,便于清廷一统江山。
殊不知汉人内心里对清廷的仇恨是难以扑灭的,即便他们表面上表现得很顺从,他们内心的仇恨之火是一直没有熄灭的。
就算没有革命军出现,清廷想一统天下也不是什么容易之事,汉人的反清运到也会一直延续下去。
革命军的出现,过早地把汉人对清廷的仇恨之火释放了出来,并且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汉人给凝聚在了一起,逐步孤立了清廷。
汉人也好、汉军绿营兵也好,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旗人,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背叛清廷。
可怕的是,不少真正的旗人也偷偷逃亡到了革命区那里去,尤其是那些有着“犯罪前科”(《革命之火》语)的旗人。
在一年之前的《革命之火》上面,提到了几个人——洛布、多国桑、格隆、果熙。
这几个人不是什么名人,原本没有多少人认识,可是经过《革命之火》宣传之后,一下子成为了清廷眼中的名人,因为这四个人都是真正的旗人。
在《革命之火》上,详细描述了四人的年龄、相貌、身高、性格、所属旗、籍贯、家人、朋友等等,让清廷不得不相信这几个人就是“根红苗正”的旗人。
这四个旗人原本没有什么特别,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这四个人目前都成为了革命军战士,而且表现最突出的格隆还当上了革命军的营长。
四个极其平凡的旗人,作为革命军的俘虏,不但没有被革命军杀死,而且都得到了重用,这个消息能通过《革命之火》传播到清廷,估计清军和大清的百姓也有所耳闻。
跟处置豪格的家人一样,清廷毫不留情地将这四个人的家眷甚至《革命之火》中提到的四个人的朋友全部给处死了。
这一来不打紧,本来很多人不知道格隆等四人是谁,因为《革命之火》很难传到辽东,就算传播到了辽东,旗人也不认识什么的汉字,更何况上面的还是简化字。
许多人无缘无故地被处死,原来是家中有人到了革命军那里,并且在革命军那里混得还不错,这让不少的旗人心中荡起了波澜,他们开始主动关注起来自革命区的各种消息来。
清廷处死格隆等家人朋友,等于是帮助革命军进行了宣传,《革命之火》把那么多跟格隆等有关联的人名字公布出来,究竟是不是革命军的一种谋略?
首先,格隆等人的家眷全部被清廷给处死了,他们只能是死心塌地的跟着革命军对抗他们的仇人了。
其次,从处死格隆等家眷朋友过程中很多人叫屈喊冤,甚至里面还有不少清军的将领来看,这些人是不是杀错了?
是不是革命军有意借清廷之手将他们认为该杀的清军将领给杀死?
清廷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们嘴巴上绝对不会承认!
正是接连的处置大清叛徒做法上不那么妥当,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失,让清廷感觉自己仿佛中了革命军的计。
这一次对待多铎时,清廷便不敢一味杀人了。
再说,多铎跟多尔衮什么关系?
杀了多铎,他多尔衮日后还有可以信赖的朋友和帮手吗?
杀人杀得人心离散时,不用革命军来打,大清构建的大厦就会自己坍塌。
当年的崇祯,不就是因为动辄杀人,导致人心离散?
最起码,清廷此时已经看到了这种迹象。
之前,为了笼络民心,留住人才,清廷效仿革命军将土地分给了无田之人。这个原本是笼络人心的最好国策,可到了下面去执行时就完全变了味。
旗人官员们将所圈的地是拿出了一部分“贡献”给国家,让国家来分给穷苦人,可那些土地不但都是贫瘠的旱地,而且还少得可怜。
向上面报数据时,他们将贡献出的贫瘠土地说成是自己留的,将自己留的部分说成是分给穷苦人的。
这样一来,穷苦人是可以随意地到那些大面积的肥沃土地上去耕种劳作,表面上的假象是穷苦人在收拾自己的田地,其实他们还摆脱不了個户的角色,是在给地主种地。
地主已经行善心分给了穷苦人一部分地,穷苦人到地主的肥沃土地上干活就是为了报恩,报恩是不需要报酬的,是免费劳动的。
而分给穷苦人的贫瘠土地,照样是要交租子的,而且份额还不低,并且还是逐年上涨。
虽然大清各地做法有些差别,但大同小异,这也是大量百姓都背井离乡,涌入到革命区的原因。
姬国卿前世从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大明崇祯年间中国大概有人口八千万左右,来到这个时代通过打听、推算,也得出天下百姓大概有八千到九千万的数据。
其实,当下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么多人。
一来,姬国卿掌握的革命区目前一共有人口约四千万只是个估算数据,非常的不准确。
其实,革命区此时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四千五百万,其中近三千万都是“外地”涌入革命区的“难民”。
在革命区之外,包括满清的辽东在内,时下还剩的人口不到两千万。
两广地区的永历朝廷就不说了,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年时间的相对和平,境内没有大的战事,让他们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这就是“永历中兴”的太平盛世。
他们“境内”的人少了,同样的粮食就显得非常充足,他们只会沉湎于“国富民安”中。哪里理会得像乞丐一样的穷苦人都涌进了革命区,这其实就是一种人心的离散?
满清北京朝廷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看到了人口不断流失的严重后果。
本来江北地区多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总的人口就不及江南,大约是江南的三分之一。
此时,由于前往革命区比江南更为方便,仅有江南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又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流向了革命区,江北地区的人口就显得非常稀少,只有江南的十分之一了。
姬国卿或者说革命军不知道当前清廷所控制的地盘和永历朝廷所控制的地盘上究竟有多少人。永历朝廷浑浑噩噩的,同样不知道他们“境内”有多少人。
但是,满清清楚他们掌控的地区,江北包括辽东当前来说一共有人口约五百万,江南“控制区”大约有人口八百万。如果将辽东的百余万人口减去的话,江北诸省实际的人口只有三百余万左右。
江北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偌大的地盘上只生活着三百余万人,场景是不是显得非常的荒凉凄怆?
同样多的粮食,人口减少了,是不是就显得粮食非常充足?
永历朝廷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乐在其中、自以为是。
清廷还算比较清醒,他们的粮食充足了,他们没有感到欢喜,他们反而感到了粮食充足背后的隐忧——没有人吃粮食了,粮食当然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