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与我无情
桃花在日常生活随时可见,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多种形式的内涵,桃花意象可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由游心、物感、赋比兴到意境范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学内涵。桃花以它绚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文人内心的思致和情感,深受古代文人的桃花在日常生活随时可见,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多种形式的内涵,桃花意象可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由游心、物感、赋比兴到意境范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学内涵。桃花以它绚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文人内心的思致和情感,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为此出现了很多以桃花为主题的名品佳作。内敛含蓄的我国古代文人经常以感性思想体悟世界万物,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借某种景物表达感情,通过对世界真实事物的描绘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慨,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桃花”文学意象!
在洋溢着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大唐盛世,桃花的美感和意蕴被充分发掘,浪漫的文人将野史笔记、史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中桃花的意象进行扩大,抒情文学拓展了意象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之更能表现人生的情境与万千感慨。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省)。杜甫曾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有时自称“少陵野老”所以后人也称之为杜少陵。
杜甫诗中的各种“桃花”通过多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技巧,突出了桃花的形象,彰显了桃花的美感价值和文化意蕴,这不仅是艺术表达方式的演进,更是桃花意象内涵丰富的表现。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亦对后世的词、曲、小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甫的几首“桃花诗”!
咏物之美,春浓色美一一对桃花的喜爱
唐代文人以多种审美视角对桃花进行细致观察,并以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桃花美感。除了通过专题咏桃作品充分表现桃花美感,大量的专题咏桃作品,因角度不同、主题各异,更显出具于多层次、多面向地展现桃花的审美内涵。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单纯咏桃之作,表现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
《春日江村五首》
杜甫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
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这首诗写于永泰元年(765)春,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冬入蜀业已六年,江村即叫花溪。诗中对景物的描写通过色彩搭配和背景衬托,首联“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以竹绿来突显出桃花的娇艳,美感的加深来自于色彩的互相搭配和映衬,这是诗人善于运用色彩的描摹技巧,呈现出了桃花早春盛开时,烂漫妩媚的画面。杜甫另一首作品也在诗中体现出桃花的物色之美: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1)春,诗中前两联虽抒发心中感叹,诗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描写桃花初绽微红,显得格外娇嫩;柳叶刚泛青绿,显得特别清新,将春天的美好清新表露无遗。这两句语言清丽,对仗工整,“人”、“归”二字运用的十分贴切传神,生动形象渲染出早春时节桃娇柳嫩的景象。
《江雨有怀郑典设》
杜甫
春雨暗暗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
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谷口子真正忆汝,岸高瀼滑限西东。
这首诗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作于瀼西。此诗前四句描写江上雨景,后四句则对景怀念故人。“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句中诗人以蕙碧桃红,经雨而花木争所之景,来点出春天里绿叶与红花交相映衬之特有美感。
作为审美表现对象的“桃花”在杜甫细腻的观察及笔下,显得益发生气盎然,更见杜甫对桃花倾注的喜爱之惰,而字句的刻画细致,也突显唐人对于咏物的审美、艺术角度在描写上更臻细腻、成熟。
“桃花”象征美好春天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王宫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赏,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
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当下此种心境的反映。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诗的前两联是曲江即景,“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空虚寂寥的情景,用“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
“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首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这与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此诗中杜甫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繁花盛开,芳草正盛,然而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惰,对比出诗人落寞的心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浇花畔,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感慨之惰,溢于盲表。此诗为组诗之一,是仁绝句中的第五首,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矗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园。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美丽的绽放,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围绕着喜悦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间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惰的同时,也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令人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此诗是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所作。杜甫此诗题名《春水》,首句破题点出了描写的时节为美好的三月天,诗的前四句描写春江水涨,后四句则述写春江景事。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草。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洋,众流模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浪,即桃花水。此诗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春天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三月春况,桃花浪起,季节的递坛更途,周而复始,江流再度恢复旧时流淌的痕迹,此处的桃花象征着美好春天,全诗充盈着一种春天特有的欢快氛围,亦反映出诗人宁静愉悦的喜春心境。
《昼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的暮春时节至夔州,《昼梦》一诗作于次年二年初春时节。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臆之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题名乃引用春秋吴王夫差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的典故。“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道出了之所以昼夜入梦的缘由。“桃花气”象征冬季刚过,呈现初春时弥漫着慵懒欲倦的春日气息。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初春桃花绽放,春日暖意融融,故而催人昏昏欲睡。
诗中的前四句写画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对比后四句记梦醒后回忆梦中所见,笔调转为描绘恶劣却无奈的境况,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境。全诗前后所写,在笔调上虽有景物氛围的转折,但诗人以对美好春日的描写,既反衬出自身忧国忧民的心情,亦使得贯穿全诗的感情深沉而浓重。诗人巧妙地借述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乡的强烈情感抒发出来,藉大自然时序流转,将深厚蕴籍的情感于诗歌之中,突显出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桃源”象征隐逸的理想境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自古士大夫的生活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的背景因有了桃花而灿烂至极,那里的人间是“小国寡民”没有世间纷扰,唯有一月桃花流水。
中国文人有多少桃源梦,正如李白一生命运坎坷,也曾写道“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桃花源”意象,提升至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之地,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在作品中书写,而杜甫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例如在杜甫《不寐》及《赤谷西崎人家》二首诗中,即以“桃源”作为隐逸的象征:
《不寐》
杜甫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和愁。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此诗为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诗中首联写不寐所闻;次联写不寐所见;颔联写不寐之状;末联写不寐之由。月沉星辉之际,因愁思更加少寐,通章写景言情,层次分明。心力本弱而愁绪太多,当他不过,是可恨也。满山多垒,叹寄身无处矣。杜甫在末句写道“桃源何处寻”其实诗人内心哪会不知晓桃花源为一虚幻不可得之地,而是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的的向往。而另一首作品中,亦以“桃源”作为相同意象:
《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此诗为乾元二年(759)十月时,杜甫赴同谷,途经赤谷作。杜甫离开秦州后到达的第一站,就是赤谷。此年是杜甫“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一生中“一岁四行役”的最为困苦且堪称颠沛流离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后半年,杜甫既入陇,越陇返之高峻,复人蜀,度蜀道之艰难,可谓跋奇山而涉异水,最后才得以在四川成都开始了比较稳定的十年平静生活。
杜甫此诗主要描写宿赤谷人家,而题诗以其胜。全诗写远近幽景,尤如一幅《桃花源记》画作,诗歌中他用《桃花源记》之意,以“武陵暮”、“桃源宿”象征诗人置身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同时流露出内心渴望隐逸的情怀。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杜甫
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倚风遗鶂路,随水到龙门。
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
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时杜甫在长安。为一首赠诗。诗题中的学土之一崔国辅是盛唐著名诗人,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对于杜甫则有知遇之恩。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国辅与于休烈二集贤学士为试文之官,对杜甫文采深加赞赏,同年杜甫写下此赠诗。诗中“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道出了杜甫思归欲还乡之心,其引用《桃花源记》典故,以“桃源”喻家乡及心中向往之境地,可以得见诗人心中在对仕途失望后欲归养的平和心境。
而诗末“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则充分流露出杜甫对于二学士的有着饮水思源的感激之情!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杜甫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春归浇花溪草堂后作了《春日江村五首》,自乾元二年(759)冬入蜀,时已六年。此诗乃诗人见农务、春流起兴而作,藉诗以抒发心中思绪。“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一句可以得见诗人当时草堂托居的生活虽然简朴,但“桃源”一词象征了杜甫内心所向往的纯净美好的理想境地,寓居的草堂纵是外人眼中简柄的茅屋,但因诗人安定平静的心境,而别有一番风景在心中。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热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资助下,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
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了闲适、安定的色彩,在草堂雅致、清幽的起居生活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暂兔到处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憩。寓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诗人明澈、恬淡退隐的心境,使他的创作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诗中随处可见诗人的隐逸思想,诗人彻底抛弃了“奉官守儒”的终极价值追求。其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超脱,表达了隐逸想法,甚为高旷、自适。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桃花具有象征春天、女子、隐逸、理想世界等诸多的意象,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所不可缺少的。古人常以内心直接的感触来捕捉客观景物,花开花谢、春去秋来的自然现象容易引起文人雅士油然而生的情致与内心的感怀,因此花意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群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而其中的桃花意象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次重复出现,成为中华民族文他心理的重要符号,展现出古人的丰富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
正因杜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广阔的观察视野,对中国传统文他采取广纳博取的开明态度,加之“诗是吾家事”的家学传统,使他对诗歌有着一种传承的执着精神。
从杜甫诗中对于桃花意象的运用,不时可发现其诗中融入了诗人的个性、理想、与心境。“桃花”意象,在大诗人的巧妙运用下,不仅融入了丰富情感,更有如赋予了诗歌生命和灵魂。这正是杜甫诗歌的迷人之处,“桃花”在诗人的心目中,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意象的传承与创新益发突显了诗歌在文学上的深厚底蕴与价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杜甫诗歌看诸葛亮的人格美
一生爱花成痴——白居易咏花诗所蕴含的情与志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古诗词中梨花意象
一树梅花一佳人——浅谈金庸笔下的奇女子
夕窗明莹不容尘,凌波仙子态娟娟——浅析古诗词中水仙花的意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朝酒文化,有故事诗词和远方爱,为此出现了很多以桃花为主题的名品佳作。内敛含蓄的我国古代文人经常以感性思想体悟世界万物,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借某种景物表达感情,通过对世界真实事物的描绘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慨,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桃花”文学意象!
在洋溢着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大唐盛世,桃花的美感和意蕴被充分发掘,浪漫的文人将野史笔记、史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中桃花的意象进行扩大,抒情文学拓展了意象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之更能表现人生的情境与万千感慨。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省)。杜甫曾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有时自称“少陵野老”所以后人也称之为杜少陵。
杜甫诗中的各种“桃花”通过多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技巧,突出了桃花的形象,彰显了桃花的美感价值和文化意蕴,这不仅是艺术表达方式的演进,更是桃花意象内涵丰富的表现。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亦对后世的词、曲、小说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甫的几首“桃花诗”!
咏物之美,春浓色美一一对桃花的喜爱
唐代文人以多种审美视角对桃花进行细致观察,并以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现了桃花美感。除了通过专题咏桃作品充分表现桃花美感,大量的专题咏桃作品,因角度不同、主题各异,更显出具于多层次、多面向地展现桃花的审美内涵。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单纯咏桃之作,表现了诗人对桃花的喜爱:
《春日江村五首》
杜甫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
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岂知牙齿落,名玷荐贤中。
这首诗写于永泰元年(765)春,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冬入蜀业已六年,江村即叫花溪。诗中对景物的描写通过色彩搭配和背景衬托,首联“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以竹绿来突显出桃花的娇艳,美感的加深来自于色彩的互相搭配和映衬,这是诗人善于运用色彩的描摹技巧,呈现出了桃花早春盛开时,烂漫妩媚的画面。杜甫另一首作品也在诗中体现出桃花的物色之美: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1)春,诗中前两联虽抒发心中感叹,诗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描写桃花初绽微红,显得格外娇嫩;柳叶刚泛青绿,显得特别清新,将春天的美好清新表露无遗。这两句语言清丽,对仗工整,“人”、“归”二字运用的十分贴切传神,生动形象渲染出早春时节桃娇柳嫩的景象。
《江雨有怀郑典设》
杜甫
春雨暗暗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
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谷口子真正忆汝,岸高瀼滑限西东。
这首诗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作于瀼西。此诗前四句描写江上雨景,后四句则对景怀念故人。“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句中诗人以蕙碧桃红,经雨而花木争所之景,来点出春天里绿叶与红花交相映衬之特有美感。
作为审美表现对象的“桃花”在杜甫细腻的观察及笔下,显得益发生气盎然,更见杜甫对桃花倾注的喜爱之惰,而字句的刻画细致,也突显唐人对于咏物的审美、艺术角度在描写上更臻细腻、成熟。
“桃花”象征美好春天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因上疏为宰相房王宫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赏,不受重用。杜甫无所作为,空怀报国之心,不免满腹牢骚。
这首《曲江对酒》便是诗人当下此种心境的反映。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诗的前两联是曲江即景,“水精宫殿转霏微”所显示的,即是一种空虚寂寥的情景,用“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与此适成对照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桃花细逐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短短一联,形、神、声、色、香俱备。
“细逐”、“时兼”四字,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这般色彩又随着花之“细逐”和鸟之“兼飞”而呈现出上下飘舞的动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异常绚丽,首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这与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此诗中杜甫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繁花盛开,芳草正盛,然而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惰,对比出诗人落寞的心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作于成都浇花畔,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感慨之惰,溢于盲表。此诗为组诗之一,是仁绝句中的第五首,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矗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园。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美丽的绽放,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围绕着喜悦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间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这首诗表达出诗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惰的同时,也以“桃花”象征美好春天,令人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此诗是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所作。杜甫此诗题名《春水》,首句破题点出了描写的时节为美好的三月天,诗的前四句描写春江水涨,后四句则述写春江景事。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草。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洋,众流模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浪,即桃花水。此诗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春天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三月春况,桃花浪起,季节的递坛更途,周而复始,江流再度恢复旧时流淌的痕迹,此处的桃花象征着美好春天,全诗充盈着一种春天特有的欢快氛围,亦反映出诗人宁静愉悦的喜春心境。
《昼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甫于大历元年(766)的暮春时节至夔州,《昼梦》一诗作于次年二年初春时节。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臆之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题名乃引用春秋吴王夫差过姑胥之台,忽然昼梦的典故。“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道出了之所以昼夜入梦的缘由。“桃花气”象征冬季刚过,呈现初春时弥漫着慵懒欲倦的春日气息。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初春桃花绽放,春日暖意融融,故而催人昏昏欲睡。
诗中的前四句写画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对比后四句记梦醒后回忆梦中所见,笔调转为描绘恶劣却无奈的境况,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境。全诗前后所写,在笔调上虽有景物氛围的转折,但诗人以对美好春日的描写,既反衬出自身忧国忧民的心情,亦使得贯穿全诗的感情深沉而浓重。诗人巧妙地借述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乡的强烈情感抒发出来,藉大自然时序流转,将深厚蕴籍的情感于诗歌之中,突显出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桃源”象征隐逸的理想境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自古士大夫的生活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的背景因有了桃花而灿烂至极,那里的人间是“小国寡民”没有世间纷扰,唯有一月桃花流水。
中国文人有多少桃源梦,正如李白一生命运坎坷,也曾写道“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桃花源”意象,提升至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之地,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在作品中书写,而杜甫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例如在杜甫《不寐》及《赤谷西崎人家》二首诗中,即以“桃源”作为隐逸的象征:
《不寐》
杜甫
瞿塘夜水黑,城内改更筹。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和愁。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此诗为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诗中首联写不寐所闻;次联写不寐所见;颔联写不寐之状;末联写不寐之由。月沉星辉之际,因愁思更加少寐,通章写景言情,层次分明。心力本弱而愁绪太多,当他不过,是可恨也。满山多垒,叹寄身无处矣。杜甫在末句写道“桃源何处寻”其实诗人内心哪会不知晓桃花源为一虚幻不可得之地,而是以“桃源”作为内心隐逸情怀及对理想境的的向往。而另一首作品中,亦以“桃源”作为相同意象:
《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此诗为乾元二年(759)十月时,杜甫赴同谷,途经赤谷作。杜甫离开秦州后到达的第一站,就是赤谷。此年是杜甫“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一生中“一岁四行役”的最为困苦且堪称颠沛流离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后半年,杜甫既入陇,越陇返之高峻,复人蜀,度蜀道之艰难,可谓跋奇山而涉异水,最后才得以在四川成都开始了比较稳定的十年平静生活。
杜甫此诗主要描写宿赤谷人家,而题诗以其胜。全诗写远近幽景,尤如一幅《桃花源记》画作,诗歌中他用《桃花源记》之意,以“武陵暮”、“桃源宿”象征诗人置身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地,同时流露出内心渴望隐逸的情怀。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杜甫
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倚风遗鶂路,随水到龙门。
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
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时杜甫在长安。为一首赠诗。诗题中的学土之一崔国辅是盛唐著名诗人,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对于杜甫则有知遇之恩。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国辅与于休烈二集贤学士为试文之官,对杜甫文采深加赞赏,同年杜甫写下此赠诗。诗中“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道出了杜甫思归欲还乡之心,其引用《桃花源记》典故,以“桃源”喻家乡及心中向往之境地,可以得见诗人心中在对仕途失望后欲归养的平和心境。
而诗末“欲整还乡旆,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则充分流露出杜甫对于二学士的有着饮水思源的感激之情!
《春日江村五首》其一
杜甫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艰难昧生理,飘泊到如今。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春归浇花溪草堂后作了《春日江村五首》,自乾元二年(759)冬入蜀,时已六年。此诗乃诗人见农务、春流起兴而作,藉诗以抒发心中思绪。“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一句可以得见诗人当时草堂托居的生活虽然简朴,但“桃源”一词象征了杜甫内心所向往的纯净美好的理想境地,寓居的草堂纵是外人眼中简柄的茅屋,但因诗人安定平静的心境,而别有一番风景在心中。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热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杜甫于公元759年冬,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在众多亲友的资助下,建了被后人称为文学圣地的“成都草堂”。
在杜甫漂泊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那段生活,相对充满了闲适、安定的色彩,在草堂雅致、清幽的起居生活中,饱经忧患的诗人暂兔到处流徙的生活,身心都得到了休憩。寓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诗人明澈、恬淡退隐的心境,使他的创作心态有了明显的转变,诗中随处可见诗人的隐逸思想,诗人彻底抛弃了“奉官守儒”的终极价值追求。其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超脱,表达了隐逸想法,甚为高旷、自适。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桃花具有象征春天、女子、隐逸、理想世界等诸多的意象,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所不可缺少的。古人常以内心直接的感触来捕捉客观景物,花开花谢、春去秋来的自然现象容易引起文人雅士油然而生的情致与内心的感怀,因此花意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群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而其中的桃花意象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次重复出现,成为中华民族文他心理的重要符号,展现出古人的丰富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
正因杜甫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广阔的观察视野,对中国传统文他采取广纳博取的开明态度,加之“诗是吾家事”的家学传统,使他对诗歌有着一种传承的执着精神。
从杜甫诗中对于桃花意象的运用,不时可发现其诗中融入了诗人的个性、理想、与心境。“桃花”意象,在大诗人的巧妙运用下,不仅融入了丰富情感,更有如赋予了诗歌生命和灵魂。这正是杜甫诗歌的迷人之处,“桃花”在诗人的心目中,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意象的传承与创新益发突显了诗歌在文学上的深厚底蕴与价值。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杜甫诗歌看诸葛亮的人格美
一生爱花成痴——白居易咏花诗所蕴含的情与志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古诗词中梨花意象
一树梅花一佳人——浅谈金庸笔下的奇女子
夕窗明莹不容尘,凌波仙子态娟娟——浅析古诗词中水仙花的意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朝酒文化,有故事诗词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