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薪火相传(大结局)(超长)

第726章:薪火相传(大结局)(超长)

“李显,你真的让朕很失望!朕昔日多番告诫尔等,凡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如今看来,你是一点也没记在心里啊!”

皇帝陛下没有回头,看着川流不息的渭河水,没有丝毫感情波动地说道。

从中秋节后到今天早上李彻出现在大明宫,中间隔了将近一个半月。

这段时间里,李显有无数次机会能够稳定长安局势。

可他却因为担心储君人选不是自己,因为那点私心,宁可每天累死累活,也不愿意用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眼睁睁看着局势一步步走向糜烂的境地。

今天他能这么做,如果让他当了皇帝,再次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他会不会再次退缩?

李承乾不敢赌。

故此,就算李显能力和手段都足够,就凭骨子里这点小家子气,也让他注定要成为储君之争中的失败者。

当皇帝老爹毫发无伤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李显就已经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所猜测。

此刻再听到皇帝老爹的话,陈留王殿下哆嗦着的身子猛地僵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儿臣不肖,有负父皇教导,伏请父皇责罚。”

李承乾转过身,看着李显诚惶诚恐的样子,莫名一笑:“朕责罚你做什么?这些日子你也累了,回府好生将养,准备去西域就藩吧”

李显已经猜到了这个结局,可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他的心里依旧满是苦涩,俯首道:“唯,儿臣谨遵父皇之制!”

李承乾微微颔首,转而看向李显身边的李彻,微笑道:“李彻,你做得很好。”

这句话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称赞,更是皇帝对继承人的肯定。

在这次的事件中,李彻的表现可以称得上完美。

刚收到皇帝遇刺的消息,李彻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边稳定辽东局势,一边差使王妃带人前往江南问安。

这份镇定,已经超过常人远矣。

至于后来长安局势失控,按说跟远在辽东的李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算真出了乱子,也怪不到他头上。

可他却不顾属官的阻拦,只带了十几个人,就义无反顾地回到长安,而且一露面就将混乱的局势稳定下来。

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举措,李承乾觉得就是自己,恐怕也就做到这个程度了。

是以向来对儿子们不假辞色的皇帝陛下,这一次也对李彻缓和了表情。

换做其他人听到皇帝这么称赞自己,尾巴早就翘上天了,可李彻却淡定的很,只是躬身一拜,平静道:“全赖父皇平日教导有方,儿臣不敢贪天之功。”

李承乾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说道:“你二人随朕一起去见见百官公卿吧.”

言罢,也不管两人是什么反应,直接抬脚朝桥下走去。

李彻应诺一声,上前搀起李承乾的胳膊。

李显也从地上爬起来,亦步亦趋地跟上了两人的脚步.

眼见皇帝陛下走近,围观的百姓全都跪倒在地,文武百官也都躬身一拜:“臣等参见吾皇陛下万岁,恭问吾皇圣安!”

“朕躬安。”

李承乾淡淡应了一句,接着便道:“朕有些乏了,不便与诸位卿家久叙,明日一早,含元殿大朝,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尽皆列席。”

众人躬身再拜:“臣等谨奉诏,恭送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在官员百姓的欢送声中登上停在一旁的御辇,缓缓向城内走去。

长安城的局势,因为皇帝的归来,瞬间风止浪息。

之前一系列事情的真相,也随着卢照辞三人的解说,逐渐为百官所知。

虽然对皇帝脑洞大开的行为不敢苟同,但是储君人选终于尘埃落定,还是给百官打了针强心剂。

从下午开始,檀王府上的宾客就没有断过,切切实实让李彻体验了一把“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一直过了三更,长安城都已经安定下来,檀王殿下依旧不得不强打精神,在偏厅待客。

第二天一早,百官公卿齐聚含元殿。

皇帝陛下御殿升座,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颁布了两道诏书。

第一道,迁陈留王李显为岐王,于西域之地为王,封国三千里。

第二道,立檀王彻为太子,居东宫,上承天子,下安黎庶。

大家期待皇帝立太子期待了十几年,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每个人都欢欣鼓舞,恨不能当着皇帝的面相拥而泣。

朝会后,文武百官满面春风地走出大明宫,相约着要找个地方开怀痛饮,以作庆贺。

然而,不等他们将喜悦的心情宣泄出来,一道制书的出现,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制书”就是皇帝言论的书面形式,跟前文提到的中旨差不多,只不过中旨是指挥某人去做某事,而制书则有点像后世的通知,告诉天下臣民,皇帝打算做什么。

这一次也不例外,皇帝在制书中将自己的计划直白地告诉了天下人——老子不想干了,接下来的朝政都交给太子处理,等到冬至那天,老子就要在上天的见证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

此议一出,众皆哗然,文武百官还没回到衙门,就纷纷回头再次赶往大明宫,跪请天子收回成命。

只不过皇帝似乎早已猜到这些人会做什么,百官刚一出宫,大明宫就落了锁,所有人都被挡在丹凤门外,任凭他们叫破喉咙也没人理会

高大的宫墙内,李承乾带着还不知情的太子李彻带到一座戒备森严的阁楼前,平静吩咐道:“进去吧。”

李彻抬头看向面前的阁楼,心下激动不已。

眼下大唐,上到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宫里有一座神秘的阁楼,传说里面收藏能点石成金的法术和让蠢猪变成圣人的天书。

只不过一切都只是传说而已,除了皇帝本人,从来没有其他人进过阁楼。

想到传闻中阁楼内的种种奇异之物,李彻的心脏也禁不住剧烈跳动起来,郑重应诺一声之后,朝圣般地向阁楼走去.

李承乾带人在门外等了将近一个时辰,李彻才跌跌撞撞地从阁楼里走出来。

和刚进去时的满心好奇相比,此刻的李彻,心里只剩下了惶恐。

他实在难以想象,阁楼里的那些东西,究竟是怎么出现在这个世界的——

作为皇长子,新立的储君,李彻手里掌握着全天下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科技成果。

可是那些理念,那些成果,放在这阁楼中,就好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面对一个肌肉虬结的壮汉,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如果将阁楼里的东西全都放出去,李氏将会如何?大唐将会如何?天下将会如何?

李彻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父皇.”

李彻踉跄着来到李承乾面前,躬身一拜,眼中满是忧惧,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李承乾抬了抬手,平静道:“你不用管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也无需顾虑太多,朕只要你记住一点.”

李彻深吸一口气,镇定了一下心神,躬身拜道:“父皇但有所命,儿臣无不遵从!”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朕要你在合适的时机,将这阁楼里的东西,一点点散播出去,让天下人皆受其益。”

李彻沉吟片刻,纠结道:“父皇,如此一来,恐对我李氏不利。”

李承乾洒脱一笑:“你以为没有这些,天下就会永远停留在眼前而不进步吗?”

“阁楼里的这些东西,早晚有一天会为天下人所知。之所以要你将之传播出去,只是为了防止番邦蛮夷后来居上,再现五胡乱华之局面而已。至于我李氏”

“只要尔等能牢记‘四海穷困,天禄永终’这句话,纵然日后天下有变,我李氏也可平安度过危机。”

李彻沉思良久,最终神色郑重地躬身拜道:“儿臣谨遵父皇旨意。”

李承乾“嗯”了一声,继续说道:“朕有些乏了,你先回去做事吧。”

“儿臣告退”李彻躬身再拜,缓步退了下去。

等他走出大明宫,还没从之前的震惊里回过神来,就从百官那里知道了皇帝老爹打算让他主政的消息。

刚刚成为太子,屁股都还没坐热,马上就要主政,饶是李彻这些年久经历练,一时间也有些麻爪。

不过皇帝却不打算给他和百官劝谏的机会,大明宫内朝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一直都没有开启,

一直到冬至快要来临,皇帝陛下才重新下了一道旨意,命令宗正和太常准备祭天和禅让的仪式。

元新十九年冬十一月庚辰(十七),冬至日。

皇帝的天子卤簿,时隔一个多月后,再次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御辇上坐着的还是那个人,但不知为什么,大家突然觉得有些陌生。

人走茶凉,官场、职场从来都是最现实的圈子。

后世的头头脑脑,前脚刚退休,后脚请人吃饭都请不到。

眼下也不例外,和败家乾隆那种传位不传权的禅让不同,李承乾主动将权力交给了儿子,这才过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物是人非。

除了几个跟他一起从东宫成长起来的老臣,其他人,都已经投入了新君的怀抱。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们一个个都想干到死,没有任何人愿意提前禅让的原因。

然而李承乾从来就没将权力当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对百官冷落自己感到不忿。

皇帝陛下牵着太子李彻的手登上祭坛,在天地神明的见证下,亲自宣读了他作为皇帝的最后一道诏书——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老;老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

“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至今二十年矣。赖上天之灵,百官公卿用命,方内社稷安宁,靡有兵革,此善始也。”

“然朕今年届知命(五十),所思者,唯恐老迈昏聩,行乱政,下乱命,不得善终。”

“太子彻,天假聪明,生知仁孝,君亲一致,孝悌三成。温文之德,合於古训;敬爱之风,闻於天下。”

“朕尝亦视其所以,察其所安,考言有章,询事皆中。知子者父,允叶于元良;以长则顺,且符于旧典。”

“着太子彻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此诏,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寒风中,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叩首道:“陛下至公,臣等感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的位子,李承乾已经传给了李彻,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有筹码。

一方面,千金司早就被李承乾从官僚体系里剥离了出来,之前千金司一直是由李治管理,自今天以后,就将由他这个太上皇亲自统辖。

掌握了千金司,掌握了天海商号,就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根本不用担心退休后的待遇问题。

另一方面,李承乾学习后世天朝总S记和军W主X的模式,将七卫大军和两支水师,都划归由他这个太上皇直接统领,除非他点头,否则就算是皇帝,也别想调动一兵一卒。

这么做,一来保证了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二来,也防止新君穷兵黩武,胡乱对外开战。

一番布置之后,李承乾带着后宫众人搬出了太极宫,住进了他年少时曾住过几年,后来又用来安置李渊的大安宫。

又过了半个月,新年伊始,李彻在含元殿上宣布改元“天徽”,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天徽二年夏四月丁丑(十四),王师西征,三月间占据葱岭,将点密部继续向西驱逐。

天徽七年春三月丙寅(初三),准备充足的南洋、北洋两支水师绕道海路,和陆上的七卫大军南北夹击,进攻印度半岛。

天徽十年夏六月丁酉(初四),王师报捷,印度半岛全境落入唐军之手,李彻以三位兄弟分别封之。

天徽十六年秋九月壬申(初九),罗马、大食使臣朝觐天子,言及突厥攻势迅猛,请求增援,李彻表面答应,但大军并未行动。

天徽十八年春二月庚子(初七),罗马、大食,灭,突厥点密部雄霸西域。

天徽十九年夏七月甲申(二十一),李彻以“子不越父”为由,传位于皇三子李恒,改元“显庆”。

李承乾也将千金司和七卫大军交由“卸任”的李彻管理,彻底过起了退休生活。

显庆元年夏五月辛己(十八),王师与突厥大军合战于憻罗斯城,火炮焚城,大胜之,西突厥正式退出东方世界。

显庆七年秋九月丁亥(二十四),大安宫中的太太上皇李承乾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睡梦中盍然而逝,享年七十四岁

经百官公卿共议,给李承乾上了个加长版的十三字谥号“至道大圣文武大广大明孝皇帝”,与此同时,更给李承乾定了个前无古人,后也不会再有来者的庙号——“圣宗”!

《唐书·圣宗本纪》解释为“圣宗者,概皇帝之德,内抚万民,外压诸夷。秉天地纯刚之精,钟河岳清淑之华,才高一世,气盖千古,智足以通天下之变,勇足以夺三军之帅,璨璨如峰头之玉,灏灏如水面之月,实千古未有之帝王也”

【全书完】(明天还有一章番外)

完本感言:一年多时间,终于是把这本书写完了,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心里构思的章节也有很多都没写出来,但总算是完结了,给诸位读者大大,也给自己有个交代。

明天番外结束之后,有可能直接发新书,也有可能后天再发,希望各位读者大大继续支持,小弟在此先行谢过。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回到贞观当太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回到贞观当太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726章:薪火相传(大结局)(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