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尾声 沉浮

第123章 尾声 沉浮

五月初五日,天亮时,由80人抬着大行皇后的梓宫,在皇帝亲自监送下,恭移至西华门外的殡宫。

抬棺柩的八十名八旗官员,身着丧服,帽顶饰白,举杠上肩。

萧瑟的晨风中。

沉重的棺柩离地而起,缓缓出了满堂素帷白幔的乾清宫正殿。

康熙一袭缟素,平静而从容的跟随在侧,眼底隐没了悲痛,他的行为举止沉稳尊贵,不动声色,极合身分。

等候在台阶两侧的亲王以下各官员、公主、王公福晋、夫人等跪迎灵驾,举哀奠酒。

官员们抬着棺柩走下月台,往乾清门移动,突然坤宁宫的宫女、太监们冲上去拦道痛哭,哭得死去活来,声嘶力竭,攀着棺木绳索,不许抬出宫去。眼看几个宫女就将哭昏过去,护灵大臣喝斥责骂都没有用,当着皇上的面又不敢动鞭弄杖,一时竟然手足无措了。

康熙面无表情地走过来,负手而立,看着这些哭得如丧考妣的下人奴婢,心里十分感慨,半晌无言。后来,他非常和蔼地问:“你们为什么拦路?”

小顺子和小吴子连连磕头,哭着回答:“奴才们舍不得皇后娘娘!”

康熙笑了笑,说:“她去了,你们将分发别宫主位名了,难道不愿意?”

“不!不愿意!”太监和宫女泪流满面,拚命摇头。他们再清楚不过,别看那些庶妃现在哭得很伤心,日后她们会把对赫舍里娘娘的嫉妒、怨恨都发泄在他们这些坤宁宫旧人的身上。

佩玉浑身哆嗦,惊惶地哭道:“那还不如跟了娘娘去呢!”

“哦,好丫头!朕想跟着她去而不得……好,你们暂且让开,朕有话对你们说!”

宫女、太监们不敢违命,棺柩终于顺利地出了乾清门,进入东一长街了。

康熙对痛哭的奴才奴婢们细细看过一遍,缓缓说道:“朕的心愿不能完成,朕可以成全你们的心愿。你们就都随仁孝皇后去吧,替朕好好侍候她!”

哭声陡然增强了一倍,有人真的哭昏过去。

康熙点头赞叹,举步出宫去送灵柩。安亲王岳乐面色吃惊,疾步上前,在乾清门外追上康熙,躬身道:“皇上悲悼,确是纯情。但上天有好生之德,敢请朝廷免去多人殉葬……”

康熙脸一沉,不高兴地说:“殉葬乃国家旧俗,不然皇后有何人服侍?况且,朕想随她同去,尚且不能,奴婢们自愿殉主,忠义可嘉,朕岂能不成全他们?”

岳乐还想再说什么,康熙已不顾而去。

想到满洲贵族皇家确实有殉葬的风俗,这位以慈悲为怀的皇叔暗叹一声,摇摇头,也就无可奈何了!

大行皇后的梓宫在西华门外的殡宫停灵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康熙几乎每天都亲自到皇后的梓宫前举哀、奠酒,辰时去,日暮放归。

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康熙亲送赫舍里皇后的梓宫到北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暂安。

在梓宫安放处,康熙独自一个人静坐,孤寂的漠视着前方。他手里紧紧攥着当年赫舍里皇后亲手所绣的荷包。荷包上的并蒂莲和鸳鸯仍栩栩如生。他的视线很远,远得让他的脑海里又出现了多年来缠绵于梦中百转千回的画面。

大婚之夜,他激动紧张得手脚都在颤抖,轻轻掀起神秘的红盖头,一身红装的新娘嫣然一笑,用大胆,真诚、明澈的眼眸凝视着他;

秋游之日,山野茫茫,马蹄飞溅,并辔而行,执手欢歌。

“小玄子,芳儿能和你信马由缰,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呢!”

两匹马挨的很近,她的笑容在日光下娇美如花。

“往后啊!芳儿要跟小玄子寸步不离!”

“我走到哪儿,你跟到哪儿?”

“对!”

“那……我要是做了叫花子,去要饭呢?”

“你端着碗,我给人家唱曲儿!”

“那我要是……读书呢?”

“你捧书,我捧茶!”

“那……我要是跟谁打架呢?”

“谁打你,芳儿就拿弹弓打谁的脑门!”

……

康熙唇角抽颤,面容扭曲,再一次流下伤心的情泪。

只有在她的面前,他才能流露出那不为人知的善感与脆弱?

可是这一切,那远在天堂的赫舍里,你都看见了吗?

少顷,康熙擦干了脸上的泪水,想起皇后临终前的话,扶棺半晌,道:“芳儿,你放心去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咱们的儿子!”他振作精神,吩咐道:“梁九功,传六部尚书、各院大学士、内大臣齐集乾清门前,朕要往御门前听政!”

久候在外的梁九功见康熙面色恢复如常,心里一宽,立刻道:“喳,奴才遵旨!”

康熙上朝听政的消息传到慈宁宫,太皇太后十分高兴,不禁赞道:“好孩子呀!比他皇阿玛强!”

可她不知道的是,赫舍里皇后的去世,带走了皇帝无尽的哀思,也带走了他心底最纯真最善良的少年情爱……

此时,玄烨虽已离去,独自留在巩华城的赫舍里不应感到孤寂,因为她依然在牵着玄烨的心。

果然,时隔一天,五月二十九日,康熙又来到了巩华城,举哀,奠酒,静静的陪伴着她。

三藩在外作乱,战火连天;内廷局势混乱,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玄烨日理万机、紧张,忙碌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这位封建王朝的年青帝王不管臣下是否有非议,尽情地表达对亡妻的怀思,几乎令人咋舌。

五月三十日清晨,上朝时分,文武百官在太和殿中恭候圣驾。安亲王岳乐未进殿前,明明一片嗡嗡的说话声,他一进门,声音蓦然停止,只有一句没煞住:“……真重得厉害,不定放进了多少珍宝……”有人撞了一下说话人的肩膀,他回头一看,忙把后半句咽下去了。

这里有其他诸位亲王,大学士,尚书,以及贝勒、贝子、公等亲贵和八旗统领、都统等近百人。亲贵们原本分散各处,小声交谈,此时一齐沉默下来。这沉默表示着一种情绪,形成了一股十分沉重的压力,使岳乐有一种****来临前闷得不能喘气的感觉。

王公贵族们上前迎接岳乐,遏必隆已死,他现在是王公中辈分最高、爵位也最高的人了。岳乐和颜悦色地笑笑。许多人避开他探寻的目光。岳乐决心打破沉默,笑说:“方才诸公正谈得热闹,说什么物品太重来着?”

站在窗前一位八旗都统躬身说:“禀王爷,是奴才随意说的。那日我们抬大行皇后的梓棺往巩华城,实在很重。”

“他说的不假,”一个眉毛灰白的八旗统领证实说:“比当年太宗皇帝的棺柩重得多!”

“世祖皇帝的丧葬也没有这么排场啊!”

远处人丛中,不知谁极其不满地冲出这么一句。接下去,又是沉默,长久的沉默。

索额图分明听到了,哼一声,却装作没听到。

明珠和其他文武大臣分明心里有气,却故意装得无所谓。但这不自然的沉默,却充分表达了他们敢怒不敢言的情绪。前几天,一名辅国公和一名承政因在国丧中作乐,皇上大怒,撤了承政职差,夺了辅国公爵位,一并禁锢了起来。哭灵的最初几天,凡内大臣和命妇哭而不哀的,皇上都要发火,要交礼部议处。只是由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竭力劝解,这一条才没有贯彻下去。

大殿上嗡嗡声一片。

然而,很快的,随着殿门外梁九功一声高喊,“上朝——!”文武百官齐刷刷安静下来,四下散开,规规矩矩地走到固定的位置,垂手站立。

一身圣朝天子的朝冠朝服,康熙步履稳健,面目平静,威严肃穆的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大殿。

文武百官、亲王显贵甩下马蹄袖,低首叩拜,山呼万岁。

康熙目不斜视,拾阶而上,迈上御阶,来了一个气势十足的华美大转身,傲然端坐于金龙栩栩的宝座之上。

平身后。

明珠和图海走出班列,奏报前方战事。康熙眉目冷定,胸有成竹地点点头,斟酌一二,开始部署战略。

——

康熙十三年六月间至十二月,康熙去巩华城三十四次,平均每月五次。当玄烨独自坐在赫舍里的灵前时,他往往是笑着的,他会跟他心爱的妻子说一些贴心的话。告诉她朝廷现在的局势、告诉她平叛战争的进展,告诉她儿子的成长;告诉她他最近的身体与心情;告诉她他对她永远无法抛却的思念。

康熙十四年五月初二日一早,赫舍里去世周年的前一天,玄烨提前赶至巩华城,当晚留宿一夜,翌日亲行致祭后返回。

康熙十四年六月,平定三藩之役正在进行之际,年仅二十二岁的康熙皇帝竟出人意外地宣布,要立孝仁皇后所生的刚刚一周岁的儿子胤礽为皇太子。为此,他下令礼部官员,择日举行册立庆典。该谕旨中称:

“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诞生嫡子,已及二龄。兹者钦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储大典,宜即举行。今以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尔部详察应行典礼,选择吉期具奏。”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在太和殿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册立胤礽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颁诏布告,大赦天下。

玄烨这一系列悼念亡妻的举措,连出使清廷的朝鲜使者也有所见闻,朝野上下也颇有议论。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清廷返回的朝鲜使臣向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每日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

每逢除夕的前一天,康熙都无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妻子亡灵,日暮方归。即使是他已经有了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除夕,他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霜雪严寒前去。不仅如此,康熙十六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氏去世三周年祭日时,康熙于前一天上午就来到巩华城,奠酒举哀,一直陪伴赫舍里直至第二天申时才返宫。

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玄烨奉祖母慈命,册立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为皇后,顺便一次册封了好几位,册封佟国维之女佟佳氏为贵妃,马佳氏为荣嫔,纳喇氏为惠嫔,赫舍里氏为僖嫔,董氏为端嫔……这是康熙第一次正式册封妃嫔。

康熙十六年九月初九日,距第二次立后刚过十几天,康熙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的陵寝。

…………

————————

《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正文已完结。

喜欢这本书的亲友们可以加群:106817510,我在线的时候,大家有什么话或者好的意见可以跟我说,欢迎大家光临啊!

另外,希望亲友们继续关注我的都市情感小说《迷失的白鸽》,那会是一部很精彩的言情小说,延续了《夏冰樱》系列的风格,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喜欢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请大家收藏:(www.shouda88.com)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梦回大清之天下无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3章 尾声 沉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