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导弹

第十二章 导弹

第十二章导弹

“天马”导弹属于野战防空型低层中高空防御系统,也是韩围现役唯一的为机动都队提供金方位防御的系统。“天马”导弹主要用于防御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低空攻击机或直升机。整个系统由导弹和发射装置、雷达和电子设备及火揎系统等徂成。各子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非常紧凑。

韩国IG“天马”导弹能打巡航导弹

说起韩国LG伊诺特公司,许多朋友大概是从家用电器或者手机上认识它的,殊不知它也是韩国一家响当当的军火商。如今,它生产的精密制导武器担负着取代美式装备、实现“自主国防”的重任。“天马”导弹是LG‘伊诺特公司近年推出的新产品。“天马”导弹属于野战防空型低层中高空防御系统,也是韩国现役唯一的为机动部队提供全方位防御的系统。“天马”导弹主要用于防御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低空攻击机或直升机。整个系统由导弹和发射装置、雷达和电子设备及火控系统等组成。各子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非常紧凑。“天马”的所有设备都集中在一辆履带式底盘上,集搜索、跟踪、发射和火控于一车,使一辆车就成为一个火力单元,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很强的生存能力,能够独立作战。专用于机场和指挥中心防空的掩护型(Shelter)“天马”导弹系统,导弹与导弹发射器、探测系统和C3I系统均安装在轮式拖车箱内。“天马”导弹弹体采用常规布局,中后部有4个三角形弹翼,尾部有4片尾翼;采用破片战斗部和激光近炸引信,最大马赫数2.6,射程500~11000米,射高15~5000米。

重约4.8吨的电动炮塔是“天马”导弹系统的一个技术亮点。电动炮塔的布局和制导方式均类似德法合制的罗兰德防空系统。炮塔上装有相关的搜索雷达、目标追踪雷达、光学/红外线追踪装置、敌我识别系统和两个群组各4联装的导弹发射器等。“天马”导弹可选用多种探测系统,现配置的搜索雷达为TRS一2630型E波段跳频脉冲多普勒雷达。这套雷达具有40转/分的平面天线,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和运动状态下的搜索能力。它探测飞机和盘旋中直升机的最大距离分别为20千米和8千米,有效探测高度5000米。它可同时跟踪8个空中目标,并进行威胁评估。“天马”导弹还配备了跳频式脉冲多普勒追踪雷达。这种雷达具备多种操作模式和改进后的抗电子干扰能力,采用L波段操作,最大探测距离可达30千米。它能追踪以马赫数2高速飞行的空中目标,而对付贴地飞行的巡航导弹则是它的强项。

“天马”导弹采用的被动式光电探测系统技术先进:夜间用系统中的热成像电视摄像机,最大追踪距离可达19千米;昼间用单视角cDD电视摄像机,最大追踪距离15千米。“天马”导弹系统反应快速,在5秒以内可对付射程8千米的目标。

日前,LG伊诺特公司向韩国陆军和空军交付了56套“天马”自行防空导弹系统。LG伊诺特公司还计划将“天马”导弹系统升级到“冷发射”作战,即通过安装在导弹发射筒里的气体发生器将导弹弹射出去,接着导弹推进器点火。这种技术与“天马”导弹现在采用的“热发射”方法相比,能减少发射筒和导弹尾焰所带来的损失,还能很好地隐藏发射阵地。

“阿卡什”地空导弹:

印度的“爱国者”

印度的“阿卡什”地空导弹将在今年年底前装备部队。5月号的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披露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计划增加“阿卡什”射程,并提高其速度和最大拦截高度,以充当印度战区反导系统的第二层拦截导弹。

正当印度加快节奏完成“阿卡什”服役前射击试验计划的时候,美国忽然表示要向印度出售“爱国者”2型导弹。印度没有积极回应。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0)的官员们认为,这说明印度自行研制的“阿卡什”导弹取得了成功。他们又想起印度总统卡拉姆在任职国防研究与发展局时的一句名言:美国人只会将那些你自己也会制造的武器卖给你。

“阿卡什”是印度的“爱国者”。主持“阿卡什”研制工作的普拉拉达博士说:对于穷国来讲,这种导弹相当于“爱国者”l型导弹。“阿卡什”(Akash)在印度语中有“天空”的意思,故也译作“天空”导弹。此名或许可反映印度国防科技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但“阿卡什”的开发计划有些推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由初定型到改进型,历时17年。本来,印度的整个战区反导系统都可从俄罗斯或者以色列购买,但是在反导网的第二层拦截导弹上,印度还是选择了自己研制的“阿卡什”防空导弹。印度国防部认为,若要成为军事大国,必须减少对外国武器装备的依赖,实现武器装备的自给,避免关键时刻遭人“扼杀”封锁。

“阿卡什”是在SA-6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弹长7.5米、弹径400毫米,作战距离27千米,作战高度2.5万米;采用冲压一固体火箭组合发动机,最大马赫数3;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和近炸引信,半主动雷达引导+主动雷达寻的;火控系统使用印度自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具有对付多目标能力。1996年“阿卡什”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新“阿卡什”导弹最大射程将达到60千米,是原来的两倍多。据印度国防官员透露、改进后的“阿卡什”导弹还提高了飞行速度与拦截高度,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继而成为印度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重中之重。

一套“阿卡什”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车、指挥车和“拉金德拉(Rajendra)”相控阵雷达车组成,可采用多种模式部署。印度国产的“拉金德拉”高级雷达系统能够在40―60千米的范围内同时跟踪64个目标。在经过了40多次成功的试验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确信改进后的“阿卡什”有些技术性能优于“爱国者”1型。“阿卡什”导弹既可以在固定平台上发射也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发射。“阿卡什”导弹在空中飞行的35秒全过程中一直有助推力,而“爱国者”导弹只有12秒钟的助推力,因而导致“爱国者”1型导弹系统的精确度不如“阿卡什”导弹系统。普拉拉达博士指出,“阿卡什”性能有些不如“爱国者”2.但“爱国者”2的性能不及俄罗斯的S-300(SA-10)。“阿卡什”进一步改进可能超过“爱国者”2.何况“阿卡什”导弹的造价肯定比“爱国者”导弹便宜,在维护支援方面也不存在问题。

日本81式防空导弹

提起相控阵雷达和防空导弹,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的爱国者系统和苏联的S-300系统,但很少会有人知道,就在这两种声名显赫的防空导弹系统研制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隐藏在重重深帷中的型号,它也采用相控阵雷达,但豪华的配置却只使用红外制导近程导弹。这就是日本的81式防空导弹,一种独特、古怪的系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力对盟友给予武器、经济与技术援助以强化其防务和经济实力的MSA援助(基于《相互安全保障法》的援助)。在远东,美国人不顾日本身负的太平洋侵略战争重重血债,减轻了对其军国主义罪行的清算,将其重新武装。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日,声明准备给予日本MSA援助。随后日本陆上自卫队从保安队基础上改建。很快,陆自便以美制武器为基础建立了装备体系并迅速完善。

虽然战后的日本受美军军事思想影响很深,但他们在陆基防空领域的思想却不尽相同,日本陆上自卫队认为必须建立严密的中、近程防空体系,才能够确保在纵深狭窄的日本本土作战时的活动自由。因此他们先后引进或圈定了奈基、霍克等美制防空导弹和瑞士厄利孔双35高炮等。但是,1958年Et本防卫厅要求陆自就陆上野战防空体系进行评估,陆上自卫队对当时的野战防空能力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奈基导弹和霍克导弹之间配合较好,但在近程防空方面,己部署的35毫米双管90式高炮(射程4千米)和霍克中程地对空导弹(射程35千米)存在一段空白。从射程上考虑,当敌机突破霍克导弹拦截线后,有20千米以上的空白无法发扬火力,而当敌机进入高炮射程后,往往又难以反应。再则,当时日本的假想敌苏联空军已经装备了射程在15千米以上的空对地导弹,仅靠高炮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难以抵挡的。从射高上考虑,35毫米高炮的射高不足4000米,而霍克导弹初期型的最佳杀伤区下限在3500~4000米,也就是说,苏联战斗机在4000米高度上下的空域内可以几乎不受威胁的突防。所以.必须有一种射程在7―12千米、最佳杀伤区在4000米上下的近程防空导弹来填补这一空白。1960年,日本防卫厅以“机动式近程防空导弹”(ML―SAM)系统的名义展开了本文将要述说的8l式系统的初期研制工作。

由于日本在二战中重工业受打击十分严重,许多以往技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也刚刚从被解除武装的状态苏醒过来。为了保证研制速度,日本战后第一代武器系统的发展并没有采用广泛的招投标制度,而是在计划指令基础上给与主承包方有限的商业自主权。考虑到东芝公司当时在电子工业领域展现出很强的实力,陆上自卫队直接将ML―SAM项目交给了东芝公司。1960年,初期方案设计展开,东芝先后拿出了8种方案,从采用光学制导到红外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等多种思路都进行过理论推导。由于受战败国地位制约,能够投入的经费不足,因此虽然陆自中间曾经多次检查东芝公司的研制进度,但苦于无米之炊而进展缓慢。不过由于有ML―SAM项目牵引,东芝公司和早稻田大学密切配合继续进行理论深化,为日本的雷达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公司自己的科研力量,为项目研制的电子元件和生产工艺等都成功地提前运用到了东芝公司的民用大型设备中,从中获得使用经验再反过来推动研究。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在当时正处于重新起步阶段的日本能够做到这一切也实属不易了。

1967年至1968年间,东芝公司最终确定系统的最终设计框架,决定以相控阵雷达作为搜索一火控雷达,导弹采用红外制导,并完成了基本样机。并和日本精工公司、日产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共同研制、生产。随后的1970年,日本防卫厅借提出新“防卫指针”之机,重新审核了一批因为资金原因进展缓慢的项目,ML―SAM也因此受益。1971年8月正式改名为近程萨姆(TanSAM)系统,随后,东芝公司拿到了一笔相当于以往近10年内先期研发费用3倍的资金。不过这次东芝公司却将这笔资金的相当部分先用来改造厂房、更新设备,当时东芝公司正在研制数控机床,便借机搭了近程萨姆项目的车。1971年。系统的原理样弹在富士试验场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同年8月陆自将其定名为短程萨姆系统。1972年,东芝公司开始进行发射系统的试验和指控系统的研制工作,一年后指控系统试验完成,1976年,第一台全样机系统的制造完成,而由于红外导引头的研制迟缓,全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试验直到1977年才完成。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令系统作战模拟试验。

日本81式近程防空导弹

就在近程萨姆缓慢发展的同时,1979年发生了苏联空军飞行员别连科叛飞事件,他驾驶低空性能并不好的米格-25侦察机成功避开了日本航空自卫队截击,而陆自的防空网也没有及时掌握,别连科最后在日本北部重要基地涵馆顺利着陆。此事给予日本防卫厅以巨大震动,立即要求陆自和空自对防空网络进行“彻底整肃”,并就近程防空系统研制情况做出汇报。此时,英国乘机鼓吹其正在投入装备的轻剑导弹的低空补网作用,由于英国和美国在北约中的特殊关系,加上出于商业考虑,美国也建议日本放弃近程萨姆的研制,转而购买或引进生产长剑系统,或者购买有美国参与的罗兰特系统。向来受美国影响严重的防卫厅内部也出现了自研和引进两种声音。于是从1979年12月开始,防卫厅组织近程萨姆与其它导弹进行选型竞争,到1980年1月,为期2个月的对抗性招标结束,近程萨姆击败罗兰德和轻剑中选。日本防卫厅在1980年3月最终做出决定,将近程萨姆作为发展对象,否定了从欧美引进同类导弹的意见。至此,近程萨姆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2年,近程萨姆完成最后定型,被命名为81式近程防空导弹。年中,81式初步具备作战能力,1983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第一批81式按照惯例首先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重点方向的师团:驻北海道直接和苏联对峙、号称“虎子”部队第7师团。1984年起,81式防空导弹开始陆续装备本州的陆上自卫队师团一级单位和航空自卫队的各基地防空部队。

在野战防空体系中,研制种类、装备数量最大的武器系统是近程防空导弹。它成为各国野战防空的中坚。它的主力地位奠定是有历史原因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传统的观念还是以火炮-为主要防空力量。防空导弹只是作为补充。但一般来说,高炮的火力范围为4千米左右,它只能对付实施临空投弹轰炸的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随着空袭兵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以火炮为主的野战防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对越南的攻击充分显示了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夺取战斗胜利中的强大力量。

在欧洲,随着苏联战术空军前线强击航空兵武器装备的不断进步,他们对地面机动作战部队(包括坦克、机械化部队和其它军事目标)的攻击已从使用普通铁炸弹临空轰炸、机炮射击向机载精密制导武器对地攻击发展。由于普通炸弹对装甲车辆无济于事,而且由于投弹距离近,载机易受地面火炮的射击。因此苏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战斗轰炸机、武装直升机为平台,广泛装备各类对地攻击导弹以对付北约地面装甲部队。装备空地弹和高性能探测、观瞄仪器的新型作战飞机成为地面机动装甲部队的最大空中威胁。野战防空从以火炮为主转变到以防空导弹为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野战防空的大趋势。

虽然各国早就研制了多种中程防空导弹,但随着作战飞机、直升机的低空性能进步,战场上的一些重要保护目标,如雷达站、空军基地和装甲编队等,越来越容易受到包括从中程导弹防区外发射的空地弹到盘旋在地面杂波中的直升机等的威胁。虽然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也可以提供保护,但这些系统采购维持费用太高,无法满足大规模配属机械化部队执行随行保护的要求,从作战方面考虑,这些系统组成庞杂,机动性相对较差。而超近程防空系统虽然机动性好,但射程却只有1~6千米;另外其虽然成本低,但仅限于使用肩射型发射装置时,一旦采用车载发射装置时,性价比会迅速下降。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射程6~12千米的近程防空系统。

射程为12~15千米左右、射高在6000米左右的空域是一个比较独特又十分重要的空域。负责这一空域的近程面对空导弹,其火力覆盖区域的上界与中远程面空导弹主要负责的空域相重叠,下界与超近程面空导弹负责的空域相重叠。这一空域的另一个特点是正好处于热成像仪或前视红外装置、电视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等光电传感器的有效作用范围之内,可以实现多传感器制导。该系列的导弹武器系统既可自主承担野战或要地的主要防空任务,又可与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和超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组网,以形成完整的防空体系。因此,各国陆军都以近程低空防空导弹系统作为随机械化部队一同行动,掩护在战术地幅内前出的营级分队或上述点目标。

要担任此重任,首先要能够对付先进的空中威胁,这是81式采用相控阵雷达的主要原因。要能够进行大批量生产成本要适中,因此81式将射程选在7千米,这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固体火箭技术来说不是难事,而且采用红外导引头肯定比任何形式的雷达导引头要便宜。另外要与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一起作战,同时要用于保护固定的设施,系统应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因此81式选用高机动底盘,但出于日本国土狭窄,有限的系统需要经常机动考虑,没有发展固定型.这也是结合实际的演绎。从这几点上看,81式的射程选取和系统组成以及整体性能取舍是成功的。

由于日本自卫队向来对81式的具体性能、参数和作战使用情况等严密封锁,外界甚至忘记了它是世界上第三种投入使用的相控阵防空导弹系统。下面我们就根据零碎的日方资料一点点揭开这种隐藏不露的暗箭的真实面貌吧。

81式系统组成为导弹、发射车和火控车,以排为火力单元,每个导弹排装备两辆导弹发射车和一辆火控车,总人数为15人。作战时,发射车通常配置在离火控车周围300米半径范围内,火控车用100米长的电话线与发射架相连,互相传递信息和通话联络。

导弹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动力为一台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为8400千克。战斗部装填烈性炸药质量9.7千克,最初杀伤方式为连续杆式,后来改为破片杀伤式以提高对高速作战飞机的杀伤概率。出于保险考虑,战斗部在使用近炸引信的同时,还有备份的触发引信,近炸状态的有效杀伤半径为5~15米。虽然陆自和东芝公司嘴上都说导弹是自行研制的,但从弹体结构上看,明显仿英国轻剑导弹的布局,仅将头锥改为圆形,以便于装红外导引头。整个弹体为一细长的圆柱体,气动布局采用无前翼常规式,在弹体中后部装有4个后掠角很大的弹翼,控制翼在导弹尾部。弹翼均按十字形配置,并处在同一平面上。导弹平时放在充氮气的包装箱内密闭保存,只有装填导弹时才打开。按照设计指标,导弹应该在10年内不必开箱检查。但陆自为了保险,也为了提高训练强度,一般在导弹保存期限超过2/3之前都打掉了。因此现有的81式导弹都很“新鲜”。

81式导弹的导引头为被动红外导引头,工作在4.1微米波长上,由于设计时美国红眼睛超近程导弹已经问世,机载的响尾蛇正在进行“提高灵敏度改造”计划,因此东芝公司对这些已有型号多有借鉴。其导引头与美国毒刺导弹的类似,采用了宽视场探测器和旋转调制盘,旋转频率为1~3KHz。另外还装有噪声抑制器,以便消除探测器接收的噪声、调制盘自身产生的噪声和背景噪声对红外导引头的影响。导弹发射前,红外导引头扫描宽度由地面火控计算机进行程序控制,将扫描带宽缩的很窄,这样可以避免阳光干扰,81式导弹受阳光干扰的平均死角约为1.5度,这比美国的AIM-9K响尾蛇以前的型号都要高。

81式的雷达一导弹控制回路采用了瞄准线指令制导体制,这种制导体制很适于近程低空防空导弹,其优点是弹上的制导系统构成简单,弹道算法外推复杂程度比其他形式低,由此弹上设备量也可以下降,便于实现多传感器复合制导。当81式导弹发射后由弹上自动驾驶仪按预定飞行程序控制先爬升飞行,同时相控阵雷达也为导弹提供目标信息,当导弹具备一定高度速度后,红外导引头启动开始捕捉目标,当跟踪上目标后,由导引头提供信息,另外相控阵雷达的信息也输入到自动驾驶仪中进行数据融合,最后得出目标的真实方位。

81式近程防空导弹的导弹储藏、运输及发射箱。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利于生产及作战。

81式的发射装置采用四联装发射架。发射装置由两个可同轴俯仰的矩形架组成,每个矩形架的上、下各有条导轨,每条导轨上装一枚待发导弹。矩形架的前端各有两个红外导引头护罩。发射架装在可旋转360度的平台上,位于导弹发射车的车体后部。发射架借助车体两侧的液压装弹机进行装弹,先由人工把导弹放在装弹机上,然后起动液压装弹机将导弹装填到位,总装弹时间共约3分钟。作战时,发射架与跟踪雷达同步。在采用光学瞄准具跟踪目标时,发射架与主瞄准具随动。

外军防空导弹发展综述

(一)第一、二代防空导弹发展

1.第一代防空导弹发展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1960年初,是第一代防空导弹发展研制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防空目标重点是采用高空、高速突防的战略轰炸机和战略侦察机,研制的防空导弹类型主要是中高空和中远程型,其代表型号是美国的“波马克”和“奈基”Ⅰ、Ⅱ型,前苏联sA-1和SA-2。第一代防空导弹一般射程可达50千米左右,个别达140千米,射高也能达30千米左右,但这一代防空导弹尺寸较大,机动性较差,只能固定发射,目前大都已退役。

美国在研究了“瀑布”防空导弹后,“通用电气”公司在其基础上制造出一种“日尔曼人”(Tepmec―A1)试验导弹,其外与“瀑布”导弹一样,但发动机推力稍小一些,与此同时,美国陆军自行研制“奈基Ⅰ”防空导弹。它是一种带固体助推器和液体火箭巡航发动机的两级防空导弹,其飞行距离为48千米,拦截高度为20千米。在50年代上半期开始其批量生产,总共生产了约16000枚导弹,用于美国最重要城市和工业区的防空。50年代末代替“奈基Ⅰ”研制出“奈基Ⅱ”防空导弹,能在140千米距离上拦截目标。美国空军于152年9月装备了“波马克”防空导弹。

20世纪40年代,在前苏联第88科研所有几个分邵都在研究防空导弹,积累经验。E.B.西里尼什科夫c.E.拉什科夫领导下的分部对“瀑布”和“ⅢMETTEPJIMHR”防空导弹进行了完善研制,并赋予“P-101”和“P-102”的代号。这些导弹的发动机是在第88科研所H.π.鲁曼斯基、A.M.伊萨耶夫领导下的分部进行的,该分部对“台风”无控火箭进行了完善研制,并赋予P―110“小水鸭”的代号。这些砌制工作都没有进行到底,虽然生产出一些试验样机,并在卡波斯金一雅尔靶场通过了飞行试验。

1950年前,苏联政府决定第一设计局(KB一1)为莫斯科防空系统的主导研制单位,该防空系统被赋予的代号C-25或“贝尔库特”(BepkyT)系统(即SA―1)。该系统的防空导弹代号为“205”,在“拉沃奇金”设计局研制。C-25系统和“205”导弹的研制周期非常短暂。获得试验结果之前已经开始了其部件的批量生产。50多个工厂生产发动机、导弹结构部件和组件、控制系统组合等。

1951年夏,进行了第一批防空导弹发射,1953年春对第一批空中真实目标进行了拦截,这些真实目标是“米格-15”、“图-4”“伊尔-28”飞机,因为当时无人驾驶靶机还未研制出来。靶机上的飞行员将飞机飞行给定的航路,将控制转给自动驾驶仪,之后他们就跳伞离开飞机。“205”导弹是按“鸭式”气动布局设计的,它从发射台上垂直起飞,这大大简化了发射装置。动力装置采用了捆绑式四台伊沙也夫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约为88.3千牛,这保证导弹起飞时的纵向过载为2.5g。从发射台起飞后,导弹按制导控制系统的指令靠燃舵向目标方向转弯,在燃气舵抛开后导弹按照从地面制导站接收到的指令空气舵进行飞行控制。“205”导弹上采用了圆柱形预制钢破片杀伤战斗部,它保证在最大距离上50米半径内杀伤目标。

在C-25防空导弹发展基础上,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莫斯科防空系统,它具有两个防御环,包括工作在分米波段的远程和近程搜索雷达系统,以及五十六个带发射“205”导弹的固定发射装置的防空导弹团。每个防空导弹系统能对20个空中目标进行射击,射击目标的最大距离为30千米,高度为3~20千米,水平内拦截扇区角为50―60度。C-25是装备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第一种防空导弹型号,它经历了一系列改型,在部队服役了约30年。

在第一代防空导弹发展中,C-75(即SA-2)机动式防空导弹的出现是防空导弹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在第一设计局A.A.拉斯普莱金领导下研制的,而在第二设计局(KB-2),即后来的“火炬”设计局,在Ⅱ.π.格鲁森领导下为该防空系统研制出B-750导弹。

c一75防空导弹系统在部队服役超过了30年,经历了一系列改型,是第一代防空导弹中最先进的型号。B-750防空导弹于1960年5月1日击落由马乌爱尔斯驾驶的美国u一2侦察飞机。c-75在越南战争中和其它局部地区冲突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B-750导弹及其后续改型均是两级导弹,带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助推器,它能使导弹获得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二级气动布局“正常式”。导弹为倾斜发射。

2.第二代防空导弹发展

第二代防空导弹是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展的,此时期的防御重点转向了对付低空、超低空突防的目标,因此,所研制的第二代防空导弹机动性能好、反应速度快,导弹系统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高,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各型号的火力衔接,形成了全空域的火力覆盖,不少国家参与了防空导弹的发展,同时一大批性能较好的便携式导弹也得以迅速发展。

这一代防空导弹的代表型号有:美国研制的“霍克”中高空、中远程,“小树”车载机动式近程低空型,“红眼睛”和“毒刺”单兵肩射式;前苏联研制的SA-3、SA-4、SA-5、SA-6、SA-7、SA-8、SA-9、SA-11,英国研制的“山猫”、“轻剑”、“吹管”和“警犬”Ⅱ;法国研制的“响尾蛇”,法德联合研制的“罗兰特”及瑞典研究的RBS-70等。

这一代防空导弹型号只有极少数退役,大多数目前仍在服役,并经历次改型。

(二)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

第三代防空导弹是由“反飞机为主”向“反飞机反导并重”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经历两个明显的突变阶段,即从前“反飞机为主”向“综合反飞机与通用、专用反导并重”发展的重大转变。综合反飞机是指在反飞机中突出增加了前期型号没有或不足的反隐身飞机反预警指挥机、电子战飞机等超远程作战能力;在反导中,改进前期型号增加反巡航导弹、反低层战术弹道导弹能力,同时,新研制专门用于反中、高层战术弹道导弹的防空导弹型号。

第一阶段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发展的多种型号,目前仍然各国防空导弹中的主力型号,现在仍不断获得完善和改进。70年代末期以来,虽然作战飞机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战术,但地面战术弹道导弹却构成了新的威胁,使地面防空变得日趋复杂。由于飞机采用隐形技术,加之飞行速度已提高到两倍音速左右,所以目标机动低空突防能力较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较高,但目标小,飞行速度快,也较易突防。为了防空反导,第三代防空导弹在重点发展防空导弹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发展具有初步反隐身、反导能力的其他类型防空导弹,其代表型号有:前苏联SA-10(C-300Ⅱ系列前期三个改型)、美国“爱国者”(前期三个改型)、“霍克”改型、“罗兰特”改型,前苏联的SA-12、SA-13、SA-15、SA-16,SA-17,SA-18,SA-19,美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阿达茨”,法国的“西北风”,英国的“罗兰特”,日本的81式和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这一代防空导弹由于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防空导弹系统可以跟踪和攻击多批目标,在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反隐身、特别是反导能力还很弱。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是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这个时期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防空导弹要是对付空天一体化打击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在此之前发展的防空导弹都是以反飞机为主,而这一时期的防空导弹不但要对付一般作战飞机,还要重点对付巡航导弹、战术导弹、隐形飞机、电子战飞机、预警机等。其发展直接主要表现在改研现役型号以适应反导需要,新研反导专用型和反辐射专用型防空导弹。一是改进以反飞机为主的国土防空导弹,使其适应超低空反巡航导弹和反隐形飞机以及低层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具有三大通用性能,即反飞机、反巡航导弹与低层反战术导弹一体化,其代表型号是美国的“爱国者”PAC-3、俄罗斯、“安泰”2500欧美联合在研的MEADS(扩大的中程防空系统),欧洲联合在研的“未来空族”中的陆基系列型号;二是研制“高层反战术弹道导弹专用型防空导弹系统”,例如已装备部队的以美联合研制的“箭2”和美国在研的THAAD;三是研制“防空反辐射导弹”系统,专门用于攻击400千米距离上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目前一些国家正在加紧开展防空反辐射导弹的预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是防空导弹装备革命性发展形成的三大新品种。目前,这一代防空导弹有的型号已经装备部队,并参加了实战或实战部署;有的还在研制或预研中。

(三)第四代防空导弹发展

国内外普遍为,未来防空的主要样式是空天一体防御,其目的是对付现实与潜在敌人从空中和太空发起的空天一体化攻击。美国正在加紧发展空天一体化作战系统,实施空天进攻是美国实现其战争目的的主要作战形式,因此,空天防御范围越来越大,其任务越来越繁重。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要防御航空空间攻击,同时也要防御太空空间攻击。所以,从20世纪80代以来,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发展空天防御型防空导弹装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积极发展反导型防空导弹。美国人首先抛出了所谓的国家导弹防御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其中的地面反导拦截装备是核心,目前,二者已合并为导弹防御计划。

第四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地面防天反导”与“地面防空反导”型防空导弹综合一体化发展运用,以实现空天一体化防御为目标。“地面防天反导防空导弹”主要包括陆基反弹道导弹系统、陆基反卫星导弹系统,这是两种特殊的专用防空导弹装备。“地面防天反导型防空导弹”属于专用型,只拦截战略弹道导弹或低轨卫星。“地面防空反导型防空导弹”属于通用型,即把拦截飞机、巡航导弹、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等多种用途综合集成在一个武器系统中。地面防空反导和反卫导弹系统也可以各自独立研制,如美国的“地基中程拦截导弹”、“地基反卫星导弹”,但是,在部署使用时与导弹防御体系中的“地面防空反导防空导弹”综合一体化使用,即融入国家的整个导弹防御体系中,各自承担低不同层次的反导任务。

目前,俄罗斯的C-400代表着第四代防空弹装备的发展趋势,也代表着国土防空导弹的发展趋。该装备体系包括四种基本型号的防空导弹,即反导/反卫专用型以及远、中、近程全空域四大系列(十四种型别)的防空导弹。C-400地面防天反导与防空反导两大类防空导弹器,可以形成空天一体化的作战应用能力。其防空导弹型号包括“防天反导专用型”、“400千米以内全空域型”、“200千米内全空域型”、“150千米内全空域型”四大系列,每个系列包括2个以上型别的防空导弹型号,它综合集成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各种防空导弹装备型号为一体,是一个集地面反卫、反战略弹道导弹、反战术弹道导弹、反巡航导弹、反飞机、反辐射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复杂巨系统,是一个防空导弹武器装备系统族,是21世纪新一代防空导弹装备革命性发展最具创新性的第一个型号。俄罗斯计划于2004年在莫斯科周围部署第一个C-400营,C-400也将融人俄罗斯的国家和战区非战略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

瑞典RBS70防空导弹系统

瑞典从70年代开始,独辟蹊径,研制出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新品种RBS70和RBS90两种型号,其主要特点是:

采用激光波束制导与激光近炸引信,能够抗各种电子干扰,且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搜索、跟踪目标时有专用配套雷达。

采用三通道稳定控制系统。

采用无烟发动机,作战过程不辐射电磁波,使系统的整个作战特征减至最小程度,系统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具有前视红外和电视跟踪设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主要性能:

全弹长:1.32米

弹径:0.106米

全弹质量:21.5千克

最大有效射程约:6500米

最大有效射高约:4000米。

俄罗斯“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岁斯科夫岁夫斯克“杰格佳列夫”制造厂日前开始批量生产新一代“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俄“杰格佳列夫”制造厂副总经理瓦西里鲁苏表示,“针-S”防空导弹系统刚刚获得国家级奖金,目前许多国外订购者对引进该型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针-S”防空导弹系统由俄罗斯机械设计局(KBM)负责研制,属于俄罗斯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针-S”攻击离去目标的最大射程为6000米,攻击接近目标的最大目标速度为400米/秒,最大射高为3500米。

在组成上,新型“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作战资源;发射管内装有一枚导弹,发射管连接有地面电源,还有一瓶用于寻的制导头光电探测器的散热剂;为导弹发射准备和开火提供的多次发射机械装置;让于对系统作战资源进行例行检查的维护设施;一个移动测试站;供基地和军械库使用的测试装备;系统专用教具,包括说明卡,专用部件和全尺寸模型。

与其上一代产品一样,“针-S”也是便携式肩射武器,但不同的是,其爆炸物填料和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大量增加。其战斗部还采用了近炸引信,其引爆算法能够保证导弹作战部在接近目标的最佳时刻爆炸。此外,同“针”式防空导弹系统相比,该系统的控制系统构造采用了全新的控制原理,能够显著增强导弹的精度。

因此,同“针”和“毒刺”防空导弹系统相比,其系统有效性已经达到了“西北风”(Mistral)重型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水平。同时,其目标作战范围上升了15%,达到了6000米。

然而,这并不是该系统的主要优势。在这样口径的导弹上安装近炸引信还是第一次,与小型目标(如巡航导弹和遥控飞机)交战的可能性因此大为增加,能够直接命中并摧毁这些目标。“针-S”防空导弹系统的有效性通过试验和实战得到了确认,值得注目的是,该系统在摧毁目标时无一次失败记录,其成本也大大低于“针”式防空导弹系统。因此,“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是真正的可大量使用而且成本比较低廉的防空资源,能够有效地防御巡航导弹。

“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还装有可移动夜视仪,使炮手能够检测并识别目标,对目标进行瞄准和跟踪直至导弹发射。在夜间发动空袭已成为家常便饭的今天,夜视仪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防空导弹系统的能力,使其能够用于夜间作战。

通过军事能手对该系统的测试表明,该系统秉承了所有俄制武器系统的高度易用特性。“针-S”防空导弹系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都显示了极强的可靠性(包括极度恶劣温度条件和高湿度条件、周边温度发生急剧变化、浸入水中和12000米高空的非承压机舱中、长时间的任何类型地面运输)。该系统的使用不受雨水、灰尘、沙子或太阳光线的影响。如果包装中的武器从2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系统仍能用于作战。导弹可以从任何户外场地、堑壕、移动中的机动车辆、铁路无盖货车甚至水中由炮手肩扛发射。

此外,“针-S”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满足地面、海上和空中运载平台的最新便携式系统导弹需求。这些需求已经被纳入轻型移动导弹系统的需求。一方面,对轻型小尺寸导弹的需求可以增加载体的弹药负荷数量和火力;另一方面,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性能表现使其成为能够胜任更大范围内任务的短距防空系统。

KH-555型巡航导弹

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近日报道,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大将透露,一种射程可达美国各地的新式巡航导弹已经投入批量生产。这种新式巡航导弹叫KH-555型远程巡航导弹。它的战术技术性能全面超过久负盛名的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如果美国一旦攻俄,这种导弹会发起“致命反击”。

KH-555型巡航导弹属于俄罗斯“彩虹”设计局的新秀。KH-555巡航导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99年试射第一枚KH-555样弹,2001年实弹射击获得成功,不过由于经费短缺的原因,始终无法投入批量生产。美国权威的《外交》杂志大概没有料到,由于其近期刊载挑衅性文章“美国目前已具备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所有远程核力量的能力”,强烈刺激了俄罗斯人。对此“一次摧毁论”,不仅俄罗斯媒体纷纷予以抨击,还促使KH-555投产了。俄军方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宣布,俄美之间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互相确保摧毁”的核平衡。

KH-555导弹的研发始于俄罗斯“回声”计划。1993年,俄军方委托航空武器研究所“回声”小组对未来战略空射武器发展进行广泛的系统研究。这个小组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到俄罗斯乃至俄罗斯空射武器的发展方向。经过详细的科学论证,“回声”小组认为,摆在俄军方面前有发展超音速巡航导弹和发展亚音速巡航导弹两条路。超音速巡航导弹固然是未来导弹发展的趋势,但其体积大,质量重,价格昂贵,俄罗斯的财政能力很难负担,只能小批量地装备;亚音速巡航导弹虽然易遭拦截,但只要具备优良的掠地飞行能力,反而更能有效地突破敌方的空中防线。而且亚音速巡航导弹价格便宜,可以大量装备,形成饱和攻击的能力。所以,“回声”小组最后建议:俄罗斯应大力发展精确的亚音速巡航导弹,辅之以少量超音速导弹。这个结论直接催生出KH-555巡航导弹。

KH-555,北约称为“肯特”-C,是在KH-55(北约称之为AS-15“肯特”)基础上发展成的低可探测性战略空射巡航导弹。KH-555导弹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制作弹体,使用了雷达吸波涂层和吸波材料等新的隐形技术,雷达反射截面积只有0.01平方米。弹体前段有附加油箱,使弹长达到7.45米,弹径514毫米,最大发射重量2.2吨。其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两片长直矩形弹翼。当处于巡航状态时,两片展开的弹翼翼展达到3.1米。导弹携带一个20万吨当量的热核弹头,巡航时高度为40~110米,最大射程为5500千米。导弹在巡航中采用地形匹配导航系统,能够接收来自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数据,而在攻击目标的末端使用一个光学电子寻的头。根据俄罗斯自身的说法,KH一555的命中圆概率偏差为150米,但美军方一直认为只有45米。俄罗斯之所以极力掩饰这种导弹的命中精度,目的是为了迷惑西方军界。

就威力、射程乃至打击精度而言,KH一555的性能都完全超越了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俄军目前能携带KH-555导弹的飞机屈指可数。俄罗斯战略空军仅有少量专门用来携带KH-555导弹的图一95MS“熊”-H和图-160轰炸机。经过改进的图-95MS“熊”-H轰炸机能在内置的MKU6―5U旋转发射装置上携带6枚KH-555,另外还以5枚一组的形式将导弹挂载在机翼下。俄军即将从新西伯利亚制造厂获得的苏一32FN前线歼击轰炸机也要部署KH-555导弹,但单机挂载量不会超过3枚,这与“战斧”巡航导弹遍布美军各个军种的局面大相径庭,限制了KH-555导弹威力的发挥。

KH-555型巡航导弹的大批量生产有效加强了俄罗斯“三位一体”的核反击体系。另据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报道,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近日举行的国防部会议上说,俄罗斯不会去追求核武器的数量,而是追求核武器的“质量、有效性和轨道不可预测性”。俄罗斯一点都不缺有效的核武器。最先进的“尤里多尔戈鲁基”号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攻击核潜艇已装备部队,它们都装备“圆锤”战略导弹。今年,机动式“白杨”-M导弹将装备部队,而更多KH-555型巡航导弹服役加强了俄罗斯“三位一体”的核反击力量。在这样的强大打击系统面前,不知道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还有什么用途?

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

在刚刚结束的“2005印度航空展”上,印度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以多达5种不同发射规格的样式出现在参观者面前,强烈地吸引着无数的眼球。而印度讲解员很有些自豪地向人们介绍,新展示的“布拉莫斯”采用了很多印度自己的设备和技术。这种集多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布拉莫斯”导弹具有远程对地攻击和不易拦截的特性,尤其是它能够携带核弹头,对提高印度核威慑能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无比自信的印度参观者把展台上的“布拉莫斯”当镜子,从那里好像看到印度已经坐到新的世界导弹大国和军事强国的位置上。

印俄联合研制“布拉莫斯”导弹始于1995年12月。当时印度海军正大力推行“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的海上强军政策,既耗费巨资引进航母和其他舰艇,又组织国内各种力量研制先进反舰导弹。但印度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在印俄双方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大背景下,1998年2月,印度和俄罗斯签订一项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致力于一种新型反舰导弹的开发,设计代号为PJ-10。导弹取名为“布拉莫斯”(brahmos),那是两国各自著名的河流――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俄罗斯莫斯科河的河名缩写。用这一新造的单词来命名新导弹,其寓意不言而明。经过俄罗斯方面的细心指导,印度DR.DO组织熟悉了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设计研制过程,并锻炼了国内军工队伍,在“布拉莫斯”导弹生产本地化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航展上露面的新“布拉莫斯”导弹全长8.1米,导弹发射/储存器全长9米,弹径670毫米,发射重量3吨。它可携带重达200千克的常规弹头,也可携带核弹头,加上其飞行产生的动能和剩余燃料,“布拉莫斯”对舰艇乃至地面目标都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它采用梭镖式气动布局,导弹表层涂抹有印度自行研制的雷达吸波涂料,可在最大程度上躲避警戒雷达的搜索探测,降低了被提前发现的可能性。新导弹采用印度HAL公司研制的新式小型整体式冲压发动机,飞行马赫数为2.5~2.8最大弹道高度1.5万米,在飞行末段可下降为10―15米高度并且作蛇形机动以躲避敌方拦截。新“布拉莫斯”导弹的射程从原来的50―290千米提高到350千米,但因违反俄罗斯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所以不能在印度以外的国家销售。

新“布拉莫斯”不单是反舰导弹,而且已变成各军种通用巡航导弹,但均为垂直发射方式。它的舰载发射台有两个发射管,内装8枚导弹。地面机动发射台只有一个发射管,内装3枚导弹。它完全实现了从舰艇、潜艇、飞机乃至地面车辆上发射的“全方位作战”的设计意图。印度空军官员称,计划从苏一30MKJ战斗机上试射“布拉莫斯”导弹,希望能在每架苏-30mKJ机上挂载3枚“布拉莫斯”导弹进行多任务作战。它的制导系统已进行更新。复合式导引头可帮助导弹在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方式,在飞行末段则采用雷达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雷达导引头具有双重导引模式,一般多工作在被动制导方式,这样可以降低被发现的几率。印方参展人员称,印度制导引头的灵敏度比俄式产品要好得多。

3月1日的法国《航宇防务》引述了生产商布拉莫斯航宇公司印方首席执行官皮来的话:公司已进行了6次导弹试射,其中2次为舰上发射,很快将进行“布拉莫斯”导弹的潜射试验。皮来还透露,在今后的5~lO年内,有望在国内外销售2000枚“布拉莫斯”导弹,布拉莫斯航宇公司也有望在2007年成为亚洲最大的导弹生产厂家,预计今后每年的销售额将达10亿美元。

由“鹌鹑”变来的巡航导弹

还在今年夏天,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就披露说,以色列新研制的巡航导弹“代立拉”GL(“delila”GL)已经完成了试验。它是以色列军事技术的最新成果,有可能不久推向国际市场。于是,“代立拉”GL进入了国际传媒的视点。

“代立拉”GL巡航导弹是“代立拉”的陆射型。GL是英文陆射的缩写。其实,严格地讲,“代立拉”巡航导弹算不上以色列的原创。不过,它该是以色列巧借他山石进行再创造的又一个典型事例。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从美国引进了几架“鹌鹑”无人诱饵靶机,用于战术欺骗。在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时,以军曾试放“鹌鹑”,让其诱使敌方防空火力点暴露,只是效果并不理想。以色列人不会白买“鹌鹑”。他们通过剖析“鹌鹑”掌握了无人机制造技术,1988年造出了以色列“鹌鹑”,另起名为“代立拉”无人机,接着开发出具有反辐射攻击能力的“代立拉”-AR无人机。“代立拉”-AR外观上与巡航导弹相似,马赫数0.8,最远飞行距离达400千米。在1995年巴黎航展上,“代立拉”-AR成了抢眼的新产品。有意思的是次年,美国空军购买了“代立拉”-AR,让这种改头换面的“鹌鹑”重回故里。

以色列人没有在“代立拉”-AR上止步。他们又将它改造成空射对地巡航导弹。以色列原来是想订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的,但当时美国政府担心恶化中东局势没有答应。以色列还是用自己的拿手招――改造,将空射“迦伯列”导弹、潜射“鱼叉”导弹和“代立拉”-AR无人机改造成巡航导弹。“代立拉”系列巡航导弹开发速度最快。

“代立拉”GL巡航导弹是在“代立拉”空射巡航导弹基础上开发的。它是以色列第一种地对地巡航导弹,外观已经很难看到“鹌鹑”的影子。它采用模块化设计,缩短了开发周期。它使用可互换的前视红外、彩色CCD和光电寻的器。根据作战任务,它可选择不同杀伤力的战斗部,战斗部重30千克。它装置了助推发动机,增大了起飞动力。

由于血缘来自“鹌鹑”无人机,“代立拉”GL巡航导弹本来就有一定的智能化基础,加上注入新的技术,它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它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实现自主导航,可以亚音速自适应飞行。不管是原固定目标,还是高速移动目标,抑或重新部署目标,它都能捕捉并精确攻击,最大射程达到300千米。

令人惊异的是,美国“战术战斧”巡航导弹最新采用的一些先进技术在“代立拉”GL巡航导弹上也能看到。它能像“战术战斧”一样,在发现目标前在战场上空徘徊待机。它通过自身数据链将目标情况报告指挥部,听从指挥官指挥。在导弹飞向目标的末段实行。

“人在回路”控制方式能确保攻击精度的实现。假若目标情况有变或传输中断,它会绕原目标飞行等待发现新目标,等待指挥官新的命令。如果没有人指挥,它也可由自身计算机决定攻击。它的寻的器具有自动跟踪目标能力,哪怕目标移动了也能追踪攻击。它能像“战术战斧”一样,在导弹爆炸前由数据链将即时信息传给指挥部,提供导弹攻击毁伤评估的有效手段。指挥官据此判断导弹击中目标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第二次攻击。

“代立拉”GL已是先进的陆射巡航导弹了,然而如有必要,它仍能再变作无人机。这是因它的高容量的数据链,可以把传感系统获取的大量信息传送给作战指挥中心。如果把战斗部换作侦察雷达或光学摄像机,它立马就变成无人侦察机了。当然,它肯定不会再变回“鹌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军事常识大百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军事常识大百科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章 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