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枪
第十四章枪
伊朗的KH-2002突击步枪。看它的外貌你或许会感到奇怪。这个传统伊斯兰围家的围产轻武器精品怎么会与欧美国家的名枪相似?它的大提把、两脚架、枪口装置有点像法国的FA-MAS步枪,直通握把底部的扳机护圜又非常类似于奥地利的AUG步枪,发射的逐是北约制式的5.56毫米步枪弹。
枪历经800载风风雨雨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枪”始终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战斗武器。沿着它们产生、发展、演化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战争一幕幕悲壮的发展历史。
步枪的老祖宗是火门枪,从第一支火门枪诞生到现在,步枪变更了9大种类,即火门枪、火绳枪、转轮打火枪、燧发枪、击发枪、连珠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而未来则可能最终被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所取代。
后装枪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人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正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
后装枪的发明是19世纪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r步枪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枪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自动原理发明前的步枪
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连珠枪的先河。该枪也是一种单发步枪,但无需从外部一发发地装弹,而是依靠弹仓存贮弹药,用手扳动枪机即可重新推弹人膛,能接连射击若干次,射击速度比手动单发步枪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战中,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连珠枪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然而真正使连珠枪发扬光大,在枪械中独领风骚数十年的是德国人保罗毛瑟。他发明了第一支枪机直动式步枪,成为现代步枪的基础。毛瑟枪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是最早采用和仿制毛瑟步枪的国家之一。
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枪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运用马克泌机枪的密集火力,一天内歼灭英军6万余人。马克沁自动原理的发明,为其它自动武器的研究扩展了思路。
不断更新的自动步枪
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而真正标志着枪机直动式步枪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枪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枪,是美国人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MI加兰德步枪。该枪经历了30个春秋才被美军方承认而列装,成为第一支被列装的步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卡宾枪,实际上也属于步枪系列。它的枪管较短,重量较轻,可以说是因骑兵的需要而诞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骑枪或马枪。
俄国的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据资判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枪之一。而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枪或班用自动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枪,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枪。之后,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也脱颖而出,而AK47步枪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的STG44。
形形色色的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以其火力猛、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目前世界上采用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国家已达到90多个,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击步枪有:美国的柯尔特M16A2型突击步枪、俄罗斯的AN-94突击步枪、以色列的TAR-2l突击步枪、比利时的F2000突击步枪和南非的CR21无托突击步枪等。其中M16A2型突击步枪以火力密度大、精确度高闻名遐迩,在确定北约标准弹的武器对比评审中大出风头,它除装备美国军队外,现已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俄式AN-94突击步枪外表采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纤维的后托,使用双排可卸式30发盒式弹匣,能实现2发点射,有效地增强了弹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实施2发点射时,其射击精度比AK74突击步枪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的总体布局,而且可以灵活地更换各种不同长度的枪管,实现不同需求,从而自成枪族。F2000突击步枪具有单独的火控系统,据称它甚至能与美国的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一比高低。
总之,步枪的演变从来没有停止,突击步枪的接班武器是理想单兵战斗武器,但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欲完全取代突击步枪还尚需时日,因有许多关键技术要突破。
伊朗的KH-2002突击步枪
KH-2002伊朗出品:可以上刺刀的突击步枪
伊朗的KH-2002突击步枪。看它的外貌你或许会感到奇怪,这个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国产轻武器精品怎么会与欧美国家的名枪相似?它的大提把、两脚架、枪口装置有点像法国的FAMAS步枪,直通握把底部的扳机护圈又非常类似于奥地利的AUG步枪,发射的还是北约制式的5.56毫米步枪弹。
KH-2002式突击步枪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思想,枪托后部是用模制聚合物材料制造的,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以便于左右手射击。闭锁机构位于提把下方,可受到提把的保护。提把包含表尺瞄准具,也可以安装光学或夜视瞄准具。位于弹匣插入槽后面的枪托左后侧设置有射击选择钮,有单发、自动射击、3发点射和保险4个选择位置。
KH-2002突击步枪是一种低后坐力、高精度的轻型武器,可以换用780毫米、730毫米和680毫米3种不同长度的枪管,使用780毫米长的枪管时,有效射程为450米,最大射程2.5千米,初速900~950米/秒,射速为800~850发/分,配用长枪管、带容弹量为30发的空弹匣时重3.7千克。它与其他突击步枪有个很大不同。官不仅可以安装两脚架,还可以上刺刀。
反器材狙击步枪RT-20
克罗地亚反器材狙击步枪RT-20:威力大后坐力小
口径:20×110mmHispano
传动方式:手动拉拴上弹
携带长度:920毫米
重量:19.2千克带前支架
战斗长度:1330毫米
弹药基数:单发
有效射程:1800米
它是一种威力很大的大口径狙击步枪,既能打装甲车,也能打直升机。它于1990年出世,全名为RT-20型大口径狙击步枪,由克罗地亚RH-Alan公司制造。
RT-20采用了工艺先进的枪管、优异的瞄准镜和完善的制退系统,具有很高的射击精度。它发射的高爆炸药和反装甲子弹都适用于防空。反装甲子弹不单可击毁敌仪器设备(反器材),还能有效地对付加强了装甲防护的步兵战车。14.5毫米反装甲子弹重130克,射击初速850米/秒。
RT-20狙击步枪全长1.33米,枪管长920毫米,连同瞄准镜和双脚架重19.2千克,单发手动装弹,最大有效射程1.8千米。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枪管上面设计了一种长反作用管。反作用管的后面部分为反作用喷嘴。当射击时,一些热火药气体从枪管到反作用管形成一个反向爆炸,具有反作用力(与枪支的后坐力方向相反),这样可抵消和减弱枪的后坐力,加上RT-20装置的较大的枪口制退器也会减少后坐力,因而RT-20是一种火力威力大却后坐力小的反器材步枪。
RT-20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对射手技能要求高,要求射手掌握一些特殊的射击技巧以避免来自废气冲击的损伤。它显得体长身重,不便在狭小空间内使用,也不便隐蔽。
匈牙利杰帕德狙击步枪
匈牙利制造的“杰帕德”狙击步枪。它在欧洲有比较好的口碑:小国出好枪。这是因为它远射精度高,结构简单实用。“杰帕德”已发展成狙击步枪族。从口径上分,有12.7毫米“杰帕德”和14.5毫米“杰帕德”。从装填方式看,有单发装填式“杰帕德”和半自动式“杰帕德”。半自动式结构特征与单发装填式类似,但在长度上增加了加长型号。从枪托上说,它又分有托型和无托型两种。基本型“杰帕德”枪长1.5米,枪管长1.1米,枪重18千克。它的望远瞄准镜安装在弹膛位置的加强了的枪管套上。两脚架不像常规那么靠前。前握把下端有可调的保持步枪稳定的驻锄。
AK47突击步枪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AK-47式7.62mm突击步枪是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俗称冲锋枪,从研制到装备部队时间很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在与德国战争中深感托卡列夫CBT-38半自动步枪火力不足,且有底缘的7.62mm枪弹无法保证可靠的全自动射击。因此,研制新型弹药和与之匹配的突击步枪成为当时苏联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次大战结束前,N.M.耶里萨罗夫和B.V.瑟明研制成一种名为M43式7.62mm中间型枪弹。为发射此弹,有许多枪械设计师设计了样枪,其中有西蒙诺夫、苏达耶夫、斯帕金、布尔金、捷格加廖夫等。西蒙诺夫的样枪叫CKC45式,是第一支发射M43式7.62mm新枪弹的步枪。苏达耶夫于1944年也研制出了他的样枪。卡拉什尼科夫于1946年才研制出样枪。经过多次评审试验,卡氏样枪击败了所有对手而被采纳,并于1947年定型,1949年装备部队。前苏军摩托化步兵部队、空军和海军的警卫、勤务人员使用木制或塑料制固定枪托型,伞兵、坦克乘员和特种分队使用折叠金属枪托型。
现在,AK47式突击步枪是世界上最著名,装备范围最为广泛的步枪,除前苏外,也装备前华约各国以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中都在使用,有的还进行了仿制或特许生产。以色列的加利尔7.62步枪、芬兰的瓦尔梅特M60式、M62式、M82式的7.62mm步枪,就是参照AK-47式设计的;波兰的PMK-DGM-60式和前南斯拉夫的M64式7.62mm步枪也是它的仿制品。中国也于1956年仿制AK47制造出名为56式7.62毫米冲锋枪,在当时全军范围内装备,这支仿制步枪是我军装备时间最长的武器,直到80年代初,才停止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AK47突击步枪以及由它发展或仿制的系列步枪在全世界的用量近9000千万支,后来该枪于50年代末期由其改进型AKM7。62mm突击步枪取代。
AK47突击步枪的结构原理极其性能特点
1、AK-47的枪械结构和发射原理
该枪枪管与机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线部分长369mm枪管镀铬。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机匣为锻件机加工而成。弹匣用钢或轻金属制成,不管在什么气候条件下都可以互换。
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直接控制击锤。
快慢机位于枪的右侧。当快慢机装定于自动位置时,单发阻铁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机下突出部压住,不能转动,故扣不住击锤。此时,击发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击锤回转击发。此后,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击发阻铁和单发阻铁都扣不住击锤,只有不到位保险阻铁卡笋能抵住击锤卡槽。当机框复进到位压下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时,卡笋即脱离击锤卡槽,击锤回转击发。以后则重复上述动作,实现连发射击。
当快慢机装定于半自动位置时,首发弹击发前,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单发阻铁也一同向前回转。若扣住扳机不放,则击发后击锤被机框压倒的同时即被单发阻铁扣住。此时,由于机框未复进到位,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向上抬起,卡笋和击锤卡槽之间有少许间隙。当机框复进到位,再次解脱不到位保险阻铁时,击锤被单发阻铁扣住,若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使单发阻铁解脱击锤,击锤随之被击发阻铁扣住再次成待击状态。
如果机框复进不到位,枪机闭锁就不确实。此时,机框的解脱突笋没有压下不到位保险,故保险阻铁卡笋不能脱离击锤卡槽。因此,即使扣压扳机,击锤仍不能向前回转,于是形成不到位保险。
快慢机柄在最上方位置时,其下突出部顶住单发阻铁后突出部和扳机后端突出部的右侧,故扣不动扳机,实现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待击位置,弹膛内有枪弹,因扣不动扳机,击锤不能解脱,所以形成后方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击发位置,因扣不动扳机,阻铁不能向前回转,击锤后倒时即被阻铁挡住,机框只能后坐一很短的距离,不能将弹匣内的枪弹推进弹膛,故形成前方保险。
2、AK-47的特点和主要的性能参数
AK47式突击步枪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但是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影响精度;与小口径步枪相比,系统质量较大,携行不便。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机构,其突出特点是动作可靠,故障小,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简便,连发时火力猛。在这里我举一个小小的例子,美国越战期间,有许多美国士兵扔掉M16步枪改用缴获的AK47突击步枪来对付敌人,由此可见,AK47在实战中的威力以及好用之处。
下面我在列出AK47突击步枪的一些主要参数以供参考:
口径:7.62mm
初速:710m/s
有效射程:300m
枪口动能:1980J
理论射速:600发/min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30发
全枪长:699mm
固定式枪托:870mm
折叠式枪托:860mm
枪托打开:870mm
枪托折叠:645mm
枪管长:415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4.3kg
准星:柱形
照门:U形缺口式
俄罗斯APS水下突击步枪
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美国各自建立了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使世界陷入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为了扩大各自在全球的影响和势力范围,美苏双力都非常重视进行以情报战和制造敌方内部混乱为主的秘密战争,频繁派遣各种人员秘密潜入对方国家及其盟国。
由于任务的特殊性,秘密作战人员的兵器装备需求与常规部队有很大不同。自20世纪60年代起,双方开发研制了大量形形色色的特种作战武器。但直到1990年苏联解体以前,这些武器和它们所参加的秘密作战本身一样,一直被神秘的面纱所遮盖。像本文的主角――前苏联开发的APs水下突击步枪就是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水下战斗兵器,目前仍然装备俄罗斯水下特种作战部队,登陆后亦可用于陆战。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各国陆续解密了一批历史文献,为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这些特殊武器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APS水下突击步枪
1989年12月,风光旖旎的地中海马耳他岛。离岸不远的地方停泊着一艘豪华客轮,前苏联总统米哈依尔戈尔巴乔夫正在和美目总统乔治布什举行历史性的会谈。世界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期待着冷战的结束。
游轮之外的水域里,24小时都部署着前苏联克格勃特种作战部队的16名蛙人战士,负责防卫水下安全,他们手中的武器便是当时还不为西方所知的APS水下突击步枪。根据命令,任何企图从水下接近游轮200米之内的活动目标都将遭到射杀。
美国人正是在这次会谈中意外发现苏联不仅已经研制成功了水下突击步枪,而且已经投入了实战使用。APs水下突击步枪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一直不为人所知,到此时方由前苏联主动公开,其保密工作效率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传统的捕鱼和潜水防鲨用的水下射击武器由来已久,它们大多使用橡胶,弹簧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动力来发射箭矢。而APS水下突击步枪则属于纯军用水下射击武器,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独特设计,其弹药装填了特种火药作射击动力,既可进行点射,又可进行连射。连发方式与普通步兵自动武器一样可以切换,包括全自动(长点射10发)和半自动(短点射3~5发)。水下射击极限水深40米,登陆后无须更换弹药,有效射程100米。APS水下突击步枪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种既可以在水下也可以在陆地进行射击的特种武器。
消息传开以后,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希望搞到样枪,甚至不择手段。不久,一次围绕APS水下突击步枪的间谍事件便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头条。俄罗斯反间谍机构在海参崴远东舰队基地拍摄了此案的侦破过程,并将录像带提供给了各国媒体。
数年前,在海参崴军港,一名西方情报人员设法认识了一名在俄罗斯远东舰队服役的士官。几次接触后,用金钱做诱饵要求该士官设法搞到APS水下突击步枪和水下夜视装备。这位士官马上报告了俄反间谍机构,俄方决定将计就计,命令该士官继续保持与间谍的接触。就在西方情报人员满心欢喜、带着约定的酬金前往交换APS水下突击步枪时,俄反间谍机构早已埋伏四周,暗中拍摄了所有过程,并当场逮捕了这名倒霉的西方情报人员。随后,俄罗斯便公布了事件的全程录像。
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清苏联在冷战结束之前是否向其他华约成员国提供过APs水下突击步枪,即使提供过,肯定也是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否则不可能瞒过西方近三十年。1992年俄罗斯携带APs实枪参加了希腊雅典举行的防务展,此后又陆续参加了几次西欧防务展。但俄罗斯人显然还有所保留,他们对该枪的结构和性能一直避而不谈。
APS水下突击步枪数据口径:5.66毫米
全长:823毫米(枪托打开)
枪身长:303毫米
重量:2.725千克
弹容量:26发
射速:约350发/分
塑料射击手柄。后方略窄,便于收回折叠枪托。
回旋式扳机,加装空间宽阔的护手。
射击转换开关。按90度间隔,左为长连发,上位短连发,右为保险。开关较小,不易操作。
ASP水下步枪。杆式伸缩枪托,标志性塑料弹夹。枪身龙骨明显有卡拉什尼科夫AK/AKM系列步枪特征。枪托收起。零件均为金属冲压成形,外观简洁。
龙骨右侧枪闩,与枪机基座连动。
枪机射击手柄。表面极光滑,但因成直角,握持稳定。
龙骨前部。为了在枪机前进时尽快排水,采取开放设计,但无护手。
完整的枪机和基座。直线激发方式。
枪机基座。枪机回旋角度比卡拉什尼科夫AK47/AKM系列步枪要小。
枪机和基座因兼做撞针,被加长。
APS水下突击步枪的开发
历史的指针走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与前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隔海相望的土耳其和伊朗,一个是北约成员国,一个是亲美政权。北约组织的海军特种部队经常从他们的港口出发,对前苏联黑海舰队进行拍摄、监听等侦察活动,有时甚至还会组织蛙人分队潜入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内部。
为了粉碎北约的侦察行动,前苏联在黑海舰队成立了特种水下作战部队(PDSS)。其编成是军官7名,士官30名,士60名,共约100人的连级编制。同时着手进行专用水下作战武器的研发工作。APS水下突击步枪开始于1969年。
远在千里之外的莫斯科近郊,有家名叫“特西尼特奇马西”的普通公司,在这个怪异名字掩护之下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所。其正式名称是“中央精密机器制造研究所”。在前苏联时代,该所专门承担为克格勃的特工人员研制开并生产特种装备的任务。水下武器的研发就在此开始。
中央精密机器制造研究所指派设计师拉西米尔V西莫诺夫担任开发工作。西莫诺夫是开发SKS半自动步枪的著名设计师谢尔盖。西莫诺夫的堂兄弟,1935年出生在机枪制造之都――克布罗夫市,长大后进入德尔斯克工业技术大学学习,1955年毕业后从事了两年军事爆炸物的研究工作,1957年进入中央精密机器制造研究所。拉西米尔V西莫诺夫具备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由于成功开发了APS水下突击步枪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种武器,西莫诺尔受到前苏联政府的嘉奖,1983年被授予苏联卓越发明家称号和政府勋章。
军方最初要求开发蛙人部队执行水下警戒任务时使用的手枪,后来又要求研制威力更强的、用于水下突击的步枪。手枪构造相对简单,于1971年完成,型号为SPP-1;而构造复杂的APS水下突击步枪则又多花了一年时间。
APS水下突击步枪的基本设计以米哈依尔。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AKM突击步枪为蓝本,属于导气式工作原理,可以进行长短点射。
弹药的开发同时进行,APS与普通步枪一样使用装填火药的弹,但经过特殊改进使之适于水下射击。在此期间,设计师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水下射击时,弹丸出膛后受到水的压力,动能集聚减少,迅速翻滚而失去威力。为此特别采取了长弹身、大弹重的设计。
APS水下突击步枪的原理
APS水下突击步枪的基本设计仿效AK47枪族,其外形与卡拉什尼科夫AK47/AKM系列近似,同样采用导气式原理,射击时产生的气体导入设于枪机上方的气体吸收装置,推动活塞使枪机后退,解除闭锁。闭锁采用枪机旋转方式,枪机左右设有闭锁环。
由于水下压力远远大于空气压力,因此水下射击时枪支各部分运动阻力很大,尤其是击发装置,为此采用了与AK47枪族完全不同的设计。卡拉什尼夫系列使用的内藏式旋转撞针在水下环境使用会由于阻力极大而造成击发力量不足。随着水深的增加,甚至会产生无法击发的问题。如果单纯加大撞针弹簧弹力和质量,不但为设计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且在陆地射击时又会由于击发力过大而损坏子弹底火。后来设计师引进了枪机击发原理,用质量大的枪机基座代替了撞针。
由于枪机基座本身质量大,因此无论水下还是陆上均可保证足够的击发冲击力。射击开始时,拉动枪闩将枪机置于后退位置,完成准备。扣动扳机后,枪机和枪机基座继续向前,带动枪机旋转完成闭锁。此时枪机基座仍继续前进,为枪机撞针提供击发力,撞针穿过枪机从前方冲出,击发子弹底火。为了适应这样的设计,APS水下突击步枪采用了机枪上常见的开放式枪机和全闭锁结构。
开放式枪机优点是击了装置质量大、击发稳定,缺点是射击时枪机的剧烈运动会影响射击精度。由于APS水下突击步枪本身有效射程短;空气中100米;水下状态时,水深5米处射程30米、20米处20米、40米处11米,所以采用开放式枪机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不会很明显。
APS使用MPS水下专用弹药(一种不锈钢箭弹),由于该弹药轴向尺寸很长,一旦卡进枪管的来复线,将导致膛压迅速升高而带来危险,因此APS枪管最终采用了滑膛设计。为防止腐蚀并增强强度,枪管内壁进行了镀铬加工。
瞄准装置由固定后准星和立式前准星组成,射程固定。由于面临水下特殊环境,在陆地上射程也有限,该枪不装备瞄准镜等精确射击装置。另外,水中目标的移动也较缓慢(除非是条鲨鱼),而水下射击本身也难以完成精确瞄准,因此概略瞄准就足够了。
保险/射击转换开关在枪身左后方,由于尺寸较小,在水下和带手套操作时不太方便。弹夹为宽大的扇面形状,以适应特殊弹丸的尺寸,为防止箭弹交叉造成供弹故障,塑料制弹夹内部有中央隔板。
MPS水下弹药
MPS水下专用弹药与APS涉枪同时开发并完成。领导设计小组的皮奥托萨佐诺夫和奥雷格拉夫琴科由于成功研制此弹药于1983年获得政府授勋。
MPS弹丸口径5.66毫米。药筒与普通枪弹完全相同:金属弹壳,内装发射药,弹壳底部中央有可击发的底火。特别之处在于其弹头部分非常长,外形呈一支短箭状,用不锈钢制成,其长度是口径的20倍,达到115毫米,可以有效防止弹丸在水下翻转。
为使MPS弹头在水中运行平稳,设计师还特意在其头部设置了一个直径1.5毫米的平台。人们通常认为尖锐的物体有利于减少水流阻力,能够获得更好的水下运动特性。但实际上,水中与空气中完全不同,只有顶端平坦的物体才能稳定地前进。这一点已为流体力学理论和实验所证实,所以目前各国现役的先进鱼雷都采用平头设计。又如,为了提高捕鲸枪精度而开发的顶端为平头的矛箭,在实践中显示了优越的水下运动性能。MPS弹头从顶端到弹头的过渡没有采用弧线,而是使用直线连接,这种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弹头的水下性能。
普通弹头在水下射击时会由于水的阻力而迅速失去动能,所以一般捕鱼枪都使用橡胶和弹簧动力发射金属制长矛。在水中运动的矛状物体质量越大,损失的动能越少。基于同样原理,MPS箭形弹丸的重量达到18.5克,初速只有365米/秒,所以在空气中射程也较短。
MPS水下专用弹药分为普通弹和底部加装发光材料的MPST曳光弹。水下与陆地不同,能见度很有限,尤其是军港等地,海水的透明度更低,因而难以判断子弹的去向。使用曳光弹可以迅速确定弹着点,在连发时尤其有效。APS整枪和弹药研制成功后,于1975年前后正式列装。但它的使用和配发仅限于少数部队:首先配备了黑海舰队PDSS水下特种作战部队以及担负特殊使命的克格勃内务部队,后来其他舰队陆续成立的水下特战单位也装备了该枪。在俄罗斯高科技武器大量出口的今天,APS仍旧只由俄海军特种人员使用,因而始终保持着秘密武器的特殊地位。MPS弹药数据:
口径:5.66毫米
全长:150毫米
药筒长:39毫米
弹丸长:115毫米
弹丸重量:18.5克
初速:365米/秒
枪口动能:581焦耳
弹药:普通弹药,钢制弹头长115毫米,可减少动能损失并能有效防止翻转;曳光弹,用于确认弹着点。
87式5.8mm小口径枪弹
早在1970年,我国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研制一种初速大、重量轻、杀伤威力大的步枪。根据这个指示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装备部于1971年3月在北京召开轻武器科研工作会,简称“713会议”。会议决定研制我国小口径弹/枪系统,并初步提出战术技术论证指标。
口径:6mm左右;
初速:1000m/s左右;
膛压:≤3200kg/cm2;
有效射程:400m;
威力:在600m以内杀伤和穿甲性能优于56式7.62mm普通弹;600m处能穿透3mm厚的A3钢板;
精度:连发射击精度优于63式7.62mm自动步枪;
结构简单,工艺性、经济性好,使用方便,适于我军作战特点;
全枪质量:不大于3.2kg;
设计中要考虑配备特种弹(穿甲曳光弹、燃烧弹)问题;
400m弹道高不大于0.4m。
根据“713会议”提出的初步战术技术论证指标,确定7参加论证研制的单位,并在1971年开始进入军用小口径步枪论证阶段。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都搞群众运动。于是在各大军区和省军区的领导下组成8个会战组:浙江会战组、安徽会战组、江苏会战组、广州兰州军区会战组、北京军区会战组、沈阳军区会战组、重庆地区会战组(一组和二组)、973厂和942厂会战组。实施两个“三结合”:研究所、工厂、部队三结合;工人、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三结合。因此,我国军用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是轻武器科研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涉及单位最多、覆盖地区最广的一次大规模行动。参加口径、火药、枪械论证的单位有27个工厂、3个研究所、2所院校、1个训练基地和有关部队,参加人数100多人,论证工作历时8年,于1978年结束。
选择口径的主要原则是保证步枪的战术技术性能,即在400m和600m距离内具有足够的杀伤威力,保证自动步枪的连发射击精度,减轻武器系统质量和提高携弹量,同时也要考虑制造的工艺性。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即5.6mm、5.8mm、5.8lmm、5.98mm和6mm。每种口径有多个方案,每种口径的方案又配多个方案的枪,火药和底火也是如此,有多种配方方案。由此可见工作量之大。四川会战组开始论证的口径是5.6mm和5.81mm。经过多次计算与试验,从基本性能和工艺性考虑认为5.81mm比5.6mm要好。浙江、东北、北京、安徽、湖南、江苏等会战组论证的口径是5.8mm、5.98mm和6mm。
197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自动步枪科研工作会,简称“7210会议”。会议总结了一年多来的科研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不重视理论分析、工作不严谨等等。会议还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提高产品性能,设立若干专题进行技术攻关。新枪口径的选择由四川地区会战组负责;减小新枪抽壳阻力的研究由东北地区会战组负责;新枪弹最佳弹形的选择由940厂和华东工程学院(即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负责;新枪的膛线形状及导程的研究由930、376、9336厂和华东工程学院负责;新枪枪弹合理药室容积的选择由861、977厂负责;变化枪膛结构尺寸、降低膛压、提高初速的研究由972厂负责。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在小口径枪弹论证的同时,十几个枪厂根据不同口径进行了多方案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设计。起初,5.8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5个方案,自动方式分别为导气管式(配有小活塞顶杆)、导气式、火帽后坐式、弹底间隙式和导气式(闭塞膨胀式)。6mm口径的自动步枪有4个方案,其中,有3个方案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1个方案为气体活塞式。到1974车,在浙江省丽水军分区驻972厂军代室的主持下。8个会战组所研制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由于弹和枪技术均不成熟,根本就不能试验,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服从上级的安排,于是只做了少量试验就告结束。
到了1978年,正式决定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采用5.8mm口径,于是在1978年11月15日开始正式启动我国第一代5.8mm小口径自动步枪的研制工作。此时,科研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不再采用群众运动的办法搞科研,只集中几个有技术实力的单位进行5.8mm自动步枪和弹的研制。经过9年的艰苦奋斗,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枪和弹紧密配合采用多方案、多途径的技术攻关,到1987年,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87式自动步枪少量试制并配发部队试用,但部队意见不如理想,于是在1989年开始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此项研制工作的成果就是95式班用枪族、QJY88通用机枪和QBU88式狙击步枪。
DBP87普通弹是5.8mm小口径枪弹中的主要弹种,主要配用于87式5.8mm自动步枪、5.8mm班用机枪,95式5.8mm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和各种变型枪;必要时也可配用于88式5.8mm通用机枪和88式5.8mm狙击步枪等步兵轻武器。DBP87普通弹与56式7.62mm普通弹相比有如下优点:
1.提高弹药基数
提高弹药基数的关键问题是减轻枪弹重量。DBP87普通弹质量仅为7.62mm普通弹重量的3/4,因此在同等负荷条件下,DBP87弹的携弹量比56式普通弹可增加约25%。对于7.62mm普通弹,以步枪一个基数200发、轻机枪一个基数1000发计,则5.8mm自动步枪的弹药基数将提高到250发,5.8mm轻机枪的弹药基数将增加到1250发。因此,采用DBP87普通弹可增加单兵弹药携带量,提高单兵火力的持续能力。另外,由于DBP87普通弹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同样的运输工具时,后勤运输量可比7.62mm普通弹成倍提高,有利于后勤供应。
2.减小后坐冲量,提高点射命中率
小口径弹药的另一个优点是后坐冲量小。一般口径越小,弹头越轻,武器的后坐冲量就越小。DBP87弹的后坐冲量与56式普通弹的后坐冲量相比约降低了30%。另外,由表中可以看出,DBP87弹R50值比56式普通弹R50值小1/3。弹药后坐冲量减小,使武器操作和使用容易,有利于提高点射命中率。
3.侵彻力和杀伤威力增大
众所周知,小口径枪弹具有独特的杀伤威力,其原因在于枪弹的侵彻力和杀伤威力,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命中目标时弹头的飞行速度、弹头进入肌肉组织后的翻滚和(或)变形。弹头飞行速度越高,侵彻力越大。试验证明,DBP87弹在100m射击距离上对普通钢板的侵彻深度为8~10mm,而56式普通弹只能贯穿6~8mm厚的普通钢板;对30cm3的肥皂块进行模拟人体肌肉组织射击,56式普通弹出口比87式5.8mm枪弹小40%左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DBP87弹比56式普通弹的侵彻力和杀伤威力大,致伤效果显著。另外,DBP87普通弹初速高达960m/s,所以其弹道低伸性好。例如对人脑目标的直射距离,DBP87弹为400m,而56式普通弹为300m,这也提高了射击效果。
4.节省原材料
步/机枪弹在战时的需求量大,生产常以亿计,如果每发弹药节约1克金属,1亿发就可节约100吨;按每发节约1分钱计算,1亿发就可节约100万元。以DBP87弹与56式普通弹相比,1亿发可节约铜和铅各约500吨,节约发射药近150吨。同时,向战区输送以每台汽车载重量2.5吨计算,1亿发弹可少用车辆450台次。由此可见,以DBP87弹代替56式普通弹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DBP87弹综合性能优于其他小口径枪弹。下表为DBP875.8mm普通弹、1956年式7.62mm普通弹、北约SS1095.56mm步枪弹和俄罗斯7N65.45mm步枪弹性能的对比。
1、DBP87弹在初速上高于SS109弹和7N6弹。增加弹头初速,能增大弹头的飞行距离,使弹道更加低伸;减少外界条件对弹头飞行的影响;增大弹头的杀伤力和对目标的贯穿能力。
2、DBP87普通弹在直射距离上优于SS109弹和7N6弹。由上表中可看出,DBP87弹弹头重,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速能力强。故配用DBP87弹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增加外弹道的直射距离,使其直射距离分别达到375m和680m,比SS109弹远25m。直射距离大可使武器更能充分发挥其战斗性能,具体表现在:
(1)对直射距离内的目标射击时,不变更表尺分划就可进行连续射击,提高了战斗射速。
(2)可以弥补测量距离的误差对命中的影响,提高射击效果。
3、DBP87弹在同等距离内侵彻力和杀伤威力均优于SS109弹和7N6弹。侵彻力和杀伤威力与弹头的长径比(弹头的长度与口径之比)、断面比能(弹头的瞬时动能与其最大横截面面积之比)有关,长径比、断面比能大,对目标的侵彻力就相对高。DBP87弹、SS109弹和7N6弹的弹头长径比分别是4.3:1、4.1:1和4.6:1,通过对600m距离上2mm厚的冷轧钢板加松木板构成的复合目标射击试验对比,DBP87弹侵入木板的深度达到140mm,比7N6弹深24mm,比SS109弹深54mm;另外,长径比大的弹头在击中目标时,飞行稳定性更容易被破坏,翻滚力矩增大,极易造成弹头翻滚,扩大目标创伤面。
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
概述
卡拉什尼科夫AK―101式5.56mm和AK-103式7.62mm突击步枪,都是俄罗斯设计的改进型步兵突击武器。
结构特点
1.枪
卡拉什尼科夫AK-101式5.56mm和AK-103式7.62mm突击步枪,除口径、使用的枪弹和弹膛大小有所不同外,其余结构基本相同。这两种枪都配有折叠式塑料枪托、膛口制退器和用于安装光学瞄准镜与夜视瞄准具的连接座。
2.瞄准装置
这两种口径的突击步枪均配有缺口式表尺或光学瞄准镜,也可安装夜视瞄准具。
3.弹药
AK-101式突击步枪使用北约5.56mm枪弹,AK-103式突击步枪使用M1943式7.62mm枪弹。
德国HK公司最新推出的MP7A1型冲锋枪及其4.6×30毫米系列高性能弹药可提供接近突击步枪的穿透性和杀伤力,并能像手枪一样携带方便。继德国特种作战部队KSK即特种突击队于2002年首次采用之后,MP7A1型冲锋枪现在又被列装美军部队和执法机构。
这种小巧、轻便的MP7A1(装弹后不到4磅)能够击穿现代防弹衣,包括前苏联集团特种部队的防弹衣以及现在的标准北约试验靶板,即由1.6毫米的钛板和20层凯夫拉组成的CRISAT靶板。
这类防弹衣现在已大量落人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之手,使常规的手枪口径武器不起作用。
MP7A1型冲锋枪可单手或双手射击,也可通过结实的可伸缩枪托抵肩射击。该枪可同手枪一样操作,但攻击目标具有同步枪一样的威力。折叠式垂直前握把使该武器射击时具有极好的可控性,提高了全射程命中率。HK公司的这种MP7A1型冲锋枪从其7英寸长的枪管中半自动发射10发子弹,弹着群在45米时不到2英寸。与其它竞争设计不同,HK公司的MP7A1型冲锋枪采用常规的和完全双手通用的设计,确保所有用户可直接接受。
气动操纵的MP7A1型冲锋枪采用闭膛待击和旋转枪机系统,类似于发射大威力5.56毫米枪弹的HK公司G36型突击步枪。
所有控制机构,包括M16式板机柄、保险/选择杆、弹匣扣、空仓挂枪和枪栓卡榫等均能完全左右手操作。
该武器主要由碳素纤维增强聚合物材料制成,在需要的地方嵌入金属部件,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解,由于在设计中采用了独特的导气系统几乎不需要擦拭。
德国黑克勒一科赫有限公司MP7A1型冲锋枪是一种技术先进的武器,操作简易,具有手枪的紧凑性和与选择射击突击步枪相近射程、穿透性和杀伤力的综合优势。
小巧轻便的HKMP7A1型冲锋枪非常适合安全警卫人员贴身携带。
MP7A1型冲锋枪性能数据
口径:4.6×30
弹匣容量:20/40
全枪长:14.96/23.23
全枪宽:1.65
全枪高:6.77
瞄准基线长:随系统变化
枪管长:7.09
全枪质量:3.53
射速:950发/分
MP7A1型冲锋枪使用的各种4.6毫米枪弹。
MP7型单兵自卫武器
在一项340万英磅的合同中,英国国防部为警察部队购买了1500多支黑克勒一科赫(HK)公司的MP7型单兵自卫武器。该部队负责为全英国的军事设施,包括核威慑力量提供武装保卫。目前其配备的是9毫米伯朗宁手枪和军用SA80型步枪。经过战争检验,这种步枪的使用并不理想,而9毫米伯朗宁手枪1979年就开始服役,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不高,并且对目前最新型的防弹服无效。因此,根据计划,全英国的国防部警官都将装备该武器,取代伯朗宁手枪和SA80型步枪。
英国副国防大臣艾弗卡普林(IvorCaplin)说:“这些警官负责维持各种场所,必须为他们配备最合适的武器。国防采办局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后,最终证实MP7是最佳的选择。此外,这次采办活动还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由HK公司英国分公司负责提供支援和后勤服务,到2008年,每年估计能够节省25万英磅左右,这是‘灵巧’采办的又一范例。的确,这一项目十分成功,英国其它的警察部队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我们的最终成效,并且可能在今后的武器采办决策中加以借鉴。”试验表明新型武器能够穿透防弹服,但是不会“渗透过度”给围观者带来危险。其还十分轻巧,使用简便,易于保养。该装备计划在4月份进入使用期,比预计时间提前2个月。
MP7由德国:HK公司制造,其专用的4.6毫米弹药将由英国厂商RadwayGreen皇家军械公司生产。这一项目的“灵巧”采办特点是,厂商保修10年,在小型武器采办中尚属首次。厂商会对每一支枪进行跟踪和监控。预计服役期为15年。最终交付将在2005年16月进行。
英国国防部警察部队是国防部的专职民事警察部队,有大约3800名警官,负责为国防部在全英国的各种设施和单位提供武装保卫、维持治安并调查严重的犯罪活动。由于工作性质,每位警察都接受过使用武器的训练,无论在任何时候,70%的警官值勤时都携带武器,佩戴着手枪或是步枪。他们部署在国防部大约100个需要提供武装保卫的场所。
独具特色的中国步枪
步枪是步兵最早使用的射击武器,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它以火力、枪刺和枪托来杀伤有生目标,有效射程一般为300~400米,集中火力可杀伤50米以内的空降目标。步枪作为轻武器的骨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步枪的发展,始终密切配合部队需要,基本上实现了定型一代,装备一代,研制一代,更新一代。其发展历程包括仿制、自行设计、独立自主研究3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仿制苏联7.62毫米步马枪,将其定名为53式7.62毫米步骑枪;1956年仿制苏联CKC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和AK47突击步枪,定名为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至此我军步枪全面更新换装。20世纪70年代末的自卫反击战,促使我国加快了研制以突击步枪为主体的班用枪族的进程。1981年我军设计定型了81式7.62毫米班用枪族。它包括81式7.62毫米步枪、81―1式7.62毫米步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1式枪族具有射击精度高、结构简单紧凑、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重量轻等优点,能一枪多用,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可以在枪族各枪间互相通用。
我国研制的新一代5.8毫米枪族以自动步枪和班用轻机枪为主。与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军新一代轻武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威力大等特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经试验,我国5.8毫米枪弹在射程与威力方面,既优于北约组织通用的SS109式5.56毫米枪弹,也优于俄罗斯5.45毫米枪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我国未来步枪将向多功能、人机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威力也将更加强大。56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56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是仿制前苏联AK-47型7.62毫米自动步枪的产品,1956年生产定型,1963年改型56―1式,1980年改型56―2式,1991年改型QBZ56C式。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自动步枪,至今仍在装备部队。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刚性闭锁,击锤回转式击发机构;通过变换快慢机位置可分别实现单发、连发和保险状态。
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制AKS的56―1式折叠枪托冲锋枪,枪托向下折叠。56―1式冲锋枪是56式冲锋枪的改进型,1963年完成设计定型,随后装备我军。外国报刊杂志称其为56―1式突击步枪(Type56-lassaultrifle),按我国习惯称为冲锋枪(56式冲锋枪、56―2式冲锋枪也一样)。此枪在56式冲锋枪上的主要改进是采用折叠式枪托,使枪更加紧凑,便于携带,它和56式冲锋枪一样,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很高,也是深受我军指战员喜爱的一种冲锋枪,现仍为我军的制式装备。
此枪不能上刺刀,其他结构性能与56式冲锋枪相同。
该枪全长874毫米/6415毫米(托伸/托折),枪管长415毫米,全枪重4.3千克,空枪重3.85千克,30发弧形弹匣供弹,使用的枪弹与中国7.62毫米56式冲锋枪相同。
1980年,56―2式冲锋枪定型,56―2式冲锋枪是56―1式冲锋枪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是枪托卡榫采用了楔铁式卡榫,可自动补偿使用时的磨损间隙,能保证枪托始终是牢固配合的,有利于确保射弹的散布密集度;枪托的形状也不同;还可安装一把刺刀。
它和56―1式冲锋枪一样,在各种环境下的机构动作可靠性都很高,也是深受我军指战员喜爱的一种冲锋枪,现仍为我军的制式装备。
此枪上刺刀全长1100毫米,不上刺刀长874毫米,托折长654毫米,枪管长415毫米,全枪重4.4千克,空枪重3.9千克,30发弧形弹匣供弹,使用的与中国7.62毫米56式冲锋枪相同枪弹。
QBZ56C式短自动步枪是在56―2式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通常称为56式短步枪,或称为56式短冲,用于杀伤300米以内的集群或单个有生目标。QBZ56C是为满足部队对短小轻便武器的需要,在1988年开始研制,在1991年正式批准设计定型,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的特点。由于枪管短,枪管内的火药燃气燃烧不充分,因此在枪口部增加了一个兼有消焰和制退功能的枪口装置;照门表尺有100米、200米、300米三个分划;随枪配有一个20发弹匣(用于平时站岗值勤)和3个30发弹匣。
QBZ56C机动能力强,适合高原、山地、丛林部队和炮兵、装甲兵、空降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以及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等各种武装人员的需要,不过由于射程较近,不是主战武器,因此装备数量不大。
口径:7.62毫米
全长:1100毫米(枪刺打开)
874毫米(枪刺折叠)
全重:4.03千克
初速:710~730米/秒
射速:40发/分(单发)
90~100发/分(连发)
直射距离:275米
有效射程:400米
弹匣容量:30发
枪弹:56式步枪弹
81式7.62毫米自动步枪
81式自动步枪是70年代初设计的,1981设计定型,它包括81式7.62毫米步枪(木托)、81―1式7.62毫米步枪(折叠枪托)、81式7.62毫米轻机枪。这3种武器的主要结构相同,约有65种零部件可以互换通用。该枪族的出现,使中国的武器基本适应了当今世界一枪多用、枪族系列化、弹药通用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方便了部队是训练、使用和维修,既加强了战斗分队的战斗力,也为枪械互换、增强火力提供了条件。81式枪族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亩丁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军目前的正式装备。该枪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枪机回转式闭锁,可实施单、连发射击,用30发弹匣供弹,弹头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枪榴弹发射具能用空包弹发射60毫米反坦克枪榴弹,也可用实弹发射40毫米枪榴弹系列。
81枪族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轻武器界在论证、设计、研制、生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81式枪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甚至外形与56式冲锋枪也很相象。这是81式枪族的严重不足。不过81枪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开式弹鼓的创新发明,为步枪新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口径:7.62mm
初速:750m/s
枪重:3.4Kg/3.5Kg
枪长:955mm(81)/730mm(81―1)
弹量:30
有效射程:400m
美国陆军机枪
M60系列机枪概述
在二战中,美国人对于纳粹德国的通用机枪概念很欣赏,因此在1944年,美国春田兵工厂的工程师就对缴获回来的MG42通用机枪进行仔细研究,并依照MG42设计了美国的第一挺通用机枪的原型-T44,随后T44改进为T52。然后,春田兵工厂又把改进后的MG42的弹链式供弹机构结合上改进的德国FG42伞兵步枪的导气系统,组成了一支新的通用机枪,命名为T161,在T161上已经显现出后来的M60通用机枪的显著特征了。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后,美军在1957年决定以T161E3替换M1917/M1919系列勃朗宁机枪,与同口径的T44E4(M14)一起装备部队。T161E3在1958年开始小规模装备美军,在1959年正式定型为M60,并全面投产。虽然M60。是由春田兵工厂设计的,但美军装备的M60只有一个生产商,是缅因州的萨科防务公司,另外美国政府还指定岩岛兵工厂为M60的零配件供应商。除美国军队外,澳大利亚是第二个装备M60的国家,另外还有30多个国家军队也采用了一定数量的M60,至今M60约生产了有25万挺以上。
M60系列有多个型号,主要有M60、M60D、M60E3等等(按下表),时移世易,现在M60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显得落后了,尽管有新的改进型出来,但由于一些固定的缺点难以改进,因此美军装备的M60系列正逐:取代。但在美军特种部队和直升机上,M60系列仍作为轻机枪或航空机枪而使用。
目前在美国约有550~600挺M60系列机枪在民间由私人合法拥有,其中由萨科公司转售到民间个人手中就约150挺。另外在美国还有几家二级武器生产商少量地生产半自动型的M60,只在民间市场上销售。如:岩岛兵工厂、CharlieErb、凤凰城兵工厂、美国军火公司等等。这几种半自动M60都是闭锁待击但不同生产商的型号采用的击发机构各有不同,有些是使用很重的改进型扳机组件,有些是使用一个简单的击锤,但这些半自动:M60在外观上与USGI标准的全自动M60没有明显差别。
M60系列型号
M60:通用机枪基本型
M60E1:通用机枪改进型
M60E2:车载机枪型
M60C:航空机枪型
M60D:航空机枪型
M60E3:通用机枪型
M60FA:通用机枪型
Mk43MODO:特种部队突击型
M60的机匣、供弹机盖等大多数部件采用冲压件,重量轻且成本低,整体重量比起0.30口径的勃朗宁M1919A4/A6大大降低,而且结构紧凑。在M60枪内还大量采用减少摩擦的滚轮机构,因而射击振动较小。
M60的导气装置改进自FG42,当活塞向后移动时,会关闭侧壁上的导气孔,自动截断火药气体的流入,这种自动调节导气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不需气体调节器,但缺点是不能调节射速。弹链式供弹装置改进自MG42,借助抢机滚轮带动拨弹杆左右运动,再通过杠杆使拨弹滑板上的拨弹齿拔弹,单程输弹。枪机头有两个闭锁卡笋。
M60采用固定式的片状准星,U形缺口照门安装在立框式标尺上,照门可以调整高低和风偏。供弹机盖上方可安装一个瞄准镜座,瞄准具座上有美国陆军标准的燕尾接口和偏心锁紧机构,以便安装白光/夜视瞄准具、激光指示器等附件。
由于M60的枪机自由行程较长,而缓冲器也吸收了大部分后坐能量,因此射速较低,大约每分钟550发左右,射击时容易控制枪身,经过训练的射手能够控制出单发或短点射。
M60主要发射7.62×51mm北约标准弹,美军装备的M60主要使用M61穿甲弹、M62曳光弹、M80普通弹、M63教练弹、M82空包弹等类型的弹药。M60配用的弹链在美国政府命名为M13弹链,但是许多人只称其为M60弹链。
M60通用机枪
M60通用机枪是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弹链式供弹、枪机回转式闭锁的自动武器,发射7.62mm北约标准弹,枪管可以快速更换,主要作为通用的支援武器使用。作轻机枪用途时使用自带的折叠两脚架,作重机枪用途时则安装在可折叠的M122三脚架上,或使用M4、M6等车载射架安装在车辆上。由于M60射速低,加上采用直枪托,因此射击精度很好,使用两脚架时的有效射程为1000m,使用三脚架是是1800m。
在M60枪身的上下方都有塑料隔热板,两脚架也有隔热板以便折叠脚架时射手不需要碰触任何的金属部位,这样对于立姿或跪姿射击时是很有用的。M60也有一些缺点,主要问题是枪管升温快、更换枪管困难、活动部件不耐用等等,而且M60作为班用支援武器来说显得太重,一般安装在三脚架或车辆上使用,但作为重机枪而言M60的射速又太低。
其中枪管升温过快和更换枪管困难是M60最主要的麻烦。由于枪管升温快,射手在速射200发弹后就需要更换枪管(关于M60的射速和枪管更换频率的关于请参考《美军轻步兵火力支援阵地》一文中的列表)。当持续射击时,枪管表面温度可达到华氏500度。由于M60的两脚架和活塞筒是固定在枪管上,而提把安装在机匣上,因此更换枪管时,通常是由1号射手一手抱枪托一手握提把,把武器指向安全方向,而2号射手则戴上隔热的石绵手套,扳开枪管定位杆然后拉出整个枪管组杆,接着再装上新的枪管。然后由于M60的准星也是固定在枪管上的,而且准星不能进行调整,因此1号射手不得不在重新射击时再次进行归零校正以配合新枪管。两脚架、活塞筒固定在枪管上不光给更换枪管带来麻烦,对于2号射手来说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M60的导气系统没有调节功能,虽然优点是结构简单,但缺点除了不能调整射速外,主要的问题是积累的污垢会延缓活塞的运动,导致出现停射或“失控”(runaway),后者是指即使手指松开扳机后武器仍在继续射击。虽然可以通过经常维护导气装置来解决问题,但在激烈的持续战斗中发射了大量弹药后,往往没有空隙进行维护,结果在M60失控后射手往往只能让整条弹链打完才能停止射击。此外,M60的许多零部件也存在脆弱易损、寿命短的问题,尤其是活动部件。据说击针就很容易断裂,另外提把也容易损坏。
澳大利亚的M60与美国的稍有不同,根据丛林战的经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当巡逻队在接敌时机枪手立即进行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士兵进入最近的掩护物建立射击阵地。因此最初澳大利亚的射手在部队行进时是使用只有约15或20发的短弹链,这样的短弹链对于第一次开火射击是足够的,因为当部队在穿越丛林时拖着一条完整的100发弹链会很麻烦。后来澳大利亚人又设计了一种可装28―40发的“预备反应弹匣”(readyreactionmagazine),实际上是一个铝制的小弹链盒,弹盒可以方便地挂在机枪的左侧,其容量足够最初接敌的交互火力,在进入掩体后,再装上一条完整的弹链射击。
越战中56式、81式与ak47的较量
在长达十年的对越作战中,我军步兵与越军步兵较量并不占优势。
其主要原因是,越南从50年代开始先后与法国、美国、南越、柬埔寨、泰国、中国血战数十年,越军官兵的作战经验比我军官兵丰富得多,其在长期战争中所磨练出来的心理素质也比中国官兵坚韧。
因此,在与越南步兵的交战中,我军官兵发现,越军步兵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先发现我方步兵,并先于我方开火。
而且,在枪战交火中,越军步兵的“枪法”也要胜于我军步兵,这些都是他们在长期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越军步兵战力一度优于我军的原因还有,其步兵装备也普遍比我军先进:
越军普遍装备了苏制的AK47突击步枪,而我军步兵还普遍装备着比其落后一代的56式半自动步枪,双方火力相差很远。当然,我军也装备了不少仿AK47的56式冲锋枪,但即便是56式冲锋枪也与AK47有很大差距――我军缴获的越南苏制“原装”AK47突击步枪,外表与我军的“五六式冲锋枪”一模一样(识别两种枪械的办法很简单――我国出口到越南的56式大部分带有不可拆卸的折叠式三棱刺刀――即著名的“俄罗斯钢刺”;而苏联出口到越南的AK47大多是可拆卸的刺刀),子弹还可通用(我军缴获AK47的子弹大部分是中国造的),但是,AK47拿在手中明显要比56式轻得多,连续射击枪管也不易发红,而且,很多天不擦拭也不会生锈。
国产的56式冲锋枪是AK47的仿制品,但是,其重量要大于AK47,连续射击时枪管易发红,在热带潮湿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擦拭,则会很快锈蚀。
AK47比56式质量好的原因是原苏联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各种金属矿产很丰富,它们能用比别人低得多的价格生产出优质的枪用合金钢。而我国在引进生产时,曾经尝试按照苏联配方制造枪用合金钢,但用这种配方制造出来的合金钢成本之高,使我国难以承受,因此,56式冲锋枪是使用的我们自己开发的合金钢,这种合金钢完全使用了国产原料,成本较低,但是性能比苏联产品有一定差距。
AK47的制造工艺也要优于56式,公差小,射击精度更高。
以上种种原因再加上越军大量使用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等等,使我国步兵在与对方步兵对战时,时常处于不利态势。
81式自动步枪装备部队后,我军的情况大有好转,81式能有效的压制住越军的AK47――曾有一次战例:在1980年代边境对峙期间的某次战斗中,我军用两只81式交替封锁越军的一个地堡枪眼,使越军这个枪眼始终无法开火。
这是因为:81式的单、连发射击精度和射弹散布要比AK47好很多。
为了超越AK47和56式,81式有以下改进:
1、81式的枪管更长,子弹初速更高;
2、81式的导气管采用了“可调式”设计,利用子弹壳即可方便的将导气管调节成在恶劣环境下射击的大孔,在正常环境下射击用的小孔,和发射枪榴弹时的闭气3个位置。
在恶劣环境下,自动武器可能会发生机构动作迟钝,甚至卡滞无法连发等故障,这时,81式可以调节进入导气管的火药气体,使更多的火药气体进入导气管,从而有更多的火药能量用于完成枪械的自动循环,避免、减少故障的发生;在正常环境下,可减少进入导气管的火药气体,使枪械的内部机械运动更加平稳,振动减小,提高射击精度;在发射枪榴弹时,可以关闭导气管,使全部火药气体都用来推动枪榴弹,而不用推动内部自动机――这使得同样一种枪榴弹在使用81式发射时要比使用56式发射射程更远。而AK47/56式的导气管不可调,只有一个大导气孔可用(这是AK47可靠性好的原因之一),使枪械在射击时内部自动机始终猛烈后座,振动剧烈,在单发射击时精度尚可,但连发射击时几乎难以控制。
3、81式的机械瞄准机构比AK47/56式有所改进:AK47/56式使用的是传统的表尺缺口、准星式的瞄准系统,这种瞄准系统视野开阔,但是精度一般,快速反应能力较差,而且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金属表尺表面发蓝等很容易被磨掉,成为“磨白”,瞄准时发亮,产生眩光,影响瞄准。
81式对表尺、准星两方面进行了改进,表尺两侧加上了护翼,避免了“磨白”,准星加上了护圈,危急时刻表尺护翼、准星护圈可构成快速瞄准系统,概略瞄准即可射击,从而避免了贻误战机。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
战场杀T-A100火箭炮
A100多用途远程火箭炮系统是一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简单制导火箭系统,它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大的特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地面区域型目标,例如军事基地、装甲集群、导弹阵地、机场等重要目标。
系统构成:指挥车、运输/装填车(22吨,每车载5枚火箭及发射筒)、火箭发射车(22吨,自装填、发射)
火箭弹主要技术指标:
弹径:300毫米
弹长:7276毫米
全重:840千克
射程:100千米
最大射程:85至120千米
最小射程:40至50千米
最大射程的命中精度:小于等于l/300
战斗部重量:235千克
火箭弹容量:10枚
发射准备时间:7分钟
重填之间:20分钟
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
弹架寿命:10年
以色列“沙漠袭击者"
以色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AutomotiveIndustriesLtd)生产的“沙漠袭击者”(DesertRaider),是世界上第一种同时也是仅有的6×6空运,全地形(all―terrain)侦察、监视和快速攻击车辆(RSV/FAV)。
对于特种部队和快速部署部队(RapidDeploymentForcesRDF)来说,非常高的攻击机动性和监视传达手段能帮助自己在敌人战线后方进行军事行动。沙漠袭击者(DesertRaider)提供更新层次的行驶能力:6个车轮递送强劲的机动性,而且提高了在所有类型地形上的越野灵活性。
沙漠袭击者(DesetRaider)的设计概念中心是一个独特4后轮悬挂装置,具有独立悬挂用于各自的每一对后轮,一个旋转轴转向一体化装置,车辆(车身)能升起或下降,而且沙漠袭击者(DesertRaider)能够以1个或6个车轮接触地面行驶,自动变速机构,强劲引擎并且灵活粗犷,在极端的野外条件和崎岖不平的地面环境,更进一步提供给沙漠袭击者(DesertRaider)机动性和可操作性。
以色列“沙漠袭击者”(DesertRaider)基本性能:
最高速度:向上一直到110kph
限制重量:1450kg
有效负载:向上一直到1200kg
爬坡能力:70%
侧倾斜:700
过水路面(没有准备)(或涉水深度):700mm
垂直台阶(或可通过垂直高度):600mm
行程:600km
可装入CH-53直升机上运输
低噪音水准
低热量特征RFI/EMC
缓慢梯度蠕动(Slowgradientcrawling)
“梅卡瓦”IV型坦克
梅卡瓦IV坦克上的“防护第一”新貌
“梅卡瓦”IV坦克是“梅卡瓦”系列坦克的最新发展型。它坚持了“梅卡瓦”坦克“防护第一”的设计制造原则,保持了多方面的长处,并把其中最突出的防护优点发扬到很高的层次。
过去,人们总认为“梅卡瓦”强调防护,是“以色列国小人口少,经不起士兵战死沙场损耗”的忧思所形成的理念。其实这仅是设计指导思想起源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还是对数千辆参战坦克进行科学调查和分析后的选择。塔尔将军主持并指导了“梅卡瓦”坦克的研制和发展,因而有“梅卡瓦之父”的尊称。他像与参战坦克交了朋友似的了解那些坦克。他从穿越战火的坦克身上升华了一种独特的认识,那就是: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只有在防护性能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可靠的防护作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敌人,就会影响坦克炮的首发命中率和穿甲威力。于是,“梅卡瓦”坦克在研制过程中举起了“防护第一”的大旗。“梅卡瓦”系列坦克一直坚持“防护为基础和保护乘员为中心”的原则,大胆地突破了坦克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性能平衡的观念。不过,比起突破平衡色彩浓厚的“梅卡瓦”I、II型来,“梅卡瓦”IV型却正在走向平衡突破后的平衡。“梅卡瓦”IV型采取新的装甲防护措施,使它的模样和体态都比前几个型号有了明显的变化。整个炮塔外形如飞碟。炮塔正面装甲呈楔形。炮塔两侧倾斜感强烈,大幅度增加炮塔侧后装甲,导致炮塔显得有点肥胖过甚,但这样做,大大增强了“梅卡瓦”Ⅳ抗御攻顶反装甲武器的能力。令人感兴趣的还有那整体式火炮防盾设计。防盾盖板可随着火炮的俯仰而滑动。无论俯仰到什么角度,它都能对炮塔内电子系统和火炮俯仰装置进行滑动保护。
像“梅卡瓦”III型一样,IV型也采用模块式复合装甲。这是它装甲防护的最大特色。模块式复合装甲的突出特点是利于随着科技发展换用更新的高科技含量的复合装甲,避免装甲防护性能陈旧、防护力老化衰减,也便于战时快速拆卸组装,提高可维修性。“梅卡瓦”IV型的模块式复合装甲比III型先进,主要是它的复合装甲组件用了新材料,装甲结构样式也有新变化。“梅卡瓦”防护部分的重量约占整车重量的75%(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防护的装甲重量),比其他坦克的50%要高许多。“梅卡瓦”IV最大重量达65吨,可见它用于装甲防护的重量是何等惊人。
“梅卡瓦”Ⅳ型保持了“梅卡瓦”坦克动力舱前置的特点。前置发动机有主装甲防护。那是全车防护性能最好的部位。坦克触到磁性地雷多数在前部,如乘员在前就会遭到炸雷杀伤,而发动机在前就能避免乘员伤亡。更重要的是,乘员战斗舱后移至中部,上有顶装甲和炮塔防护,前面增加了发动机这道防护屏障,人员和弹药的防护措施强化了。它没有实行弹药隔舱化。整装炮弹都用特制的防火容器包装。这像是保了弹药爆炸险,既保护了弹药和乘员,也为乘员多留一点空间。“梅卡瓦”IV装置了包括激光告警系统在内的全方位主动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预警能力和主动防御能力。它的超压式集体“三防”系统在关闭门窗的车内。乘员即使不穿防护服、不戴防毒面具,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多年反游击作战中,“梅卡瓦”坦克并非“刀枪不入”。它遭受到反坦克地雷、单兵反坦克武器和T-72坦克125滑膛炮的毁伤。针对毁伤情况,“梅卡瓦”IV型加强了裙板装甲,在后面裙板上又加设了防护栅网。它还增加了底部装甲厚度,增强了车底装甲的防护力。车内设备布置也有改进,这样,即使底甲板被击穿,也不会引起车内火灾。“梅卡瓦"IV坦克火力、机动力的新招
“梅卡瓦”IV既追求“防护第一”,也处心积虑地让火力、机动力有更大提高。它没有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换装140毫米滑膛炮,仍装置一门120毫米滑膛炮,这样才有空间携带48发炮弹。在以色列坦克专家看来,确保大携弹量比换装大口径火炮重要。“梅卡瓦”IV型坦克炮采用了能承受更高膛压的身管材料,因而能获得更高的炮弹初速和更强的穿甲威力。炮管上有导热性更为均匀的热护套,使因炮管温度变化所导致的形变更小,从而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
选用60毫米迫击炮作为辅助武器是“梅卡瓦”坦克的一大特色。“梅卡瓦”IV型继续保持。车载60炮可从后膛装弹。它弹道弯曲,在城市居民地作战中可杀伤隐藏于建筑物后面的武装人员。当敌方反装甲武器袭来时,它能快速发射烟幕弹等干扰弹药,在坦克前方制造大面积烟雾类干扰带,让来袭弹丸找不准方向、徒劳无功。“梅卡瓦”IV火控技术升级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数字化炮塔及EL-OP火控系统。它装置了以色列自制的第二代热成像仪、改进型目标跟踪系统和更先进的数字火控计算机。改进的自动跟踪系统可以对移动地面目标和直升机进行跟踪。只要炮长瞄准目标,自动目标跟踪系统就能自动保持对目标的瞄准。不管坦克本身和目标如何运动,瞄准线总是锁定目标。“梅卡瓦”IV具有完全的猎歼能力,即使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仍能提高有效射程和命中率。它有快速和准确的稳定炮塔电子驱动系统,由炮长和车长控制。这种全电式炮塔驱动装置比原来的液压式炮塔驱动装置安全可靠,并且使火炮的方向旋转和高低俯仰运动迅速而精确,提高了火力转移速度。它的推进系统巧妙引用“他山之石”。早期的“梅卡瓦”I型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只有660千瓦,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梅卡瓦”III型发动机改进了,最大输出功率增加到880千瓦,可因车重增加了,机动力并没有提高。只有“梅卡瓦”IV才对动力系统来个大的革新。它采用了德国MTU公司GD883柴油机,最大功率达1.1兆瓦。它采用德国伦克公司的RK325自动变速箱。这种自动变速箱体积虽很小,传动效率却很高。它有5个前进挡、2个倒挡,而不像以前变速箱仅有2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借鉴德国迪尔公司的双销履带技术,以色列研制了适合“梅卡瓦”IV型使用的双销履带。因此它的机动性能大幅增强,公路最大速度达70千米/小时,就是到了戈兰高地的恶劣路面上,也能有较高的越野速度,而且还能保证乘员乘坐的良好舒适性。但比起世界其他先进坦克,“梅卡瓦”IV仍显得太重而单位功率偏小。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国产新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于1999年12月20日出现在驻澳部队轻武器装备中,并于今年8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驻港部队武器展示会上闪亮登场,令观者驻足,引起各方人士的极大关注。该武器系统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装备我军步兵作战分队,用于攻击敌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歼灭和压制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及火器,摧毁敌野战坚硬工事及火力点等。
武器概述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分为营用和连用两种。营用反坦克火箭主要由发射筒、火箭弹、击发机、简易火控系统、营用微光瞄准镜和营用三脚架组成。连用反坦克火箭由发射筒、火箭弹、击发机、连用瞄准镜、连用微光瞄准镜和连用三脚架组成。最大单件重(发射筒)不大于10千克。最大射程(多用途弹)1800米,营用型有效射程为800米,连用型400米,发射速度4~6发/分,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6°~+30°,反应时间不大于10秒。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包括破甲火箭弹和多用途火箭弹两种,弹径120毫米。破甲火箭弹具有破坏反应装甲、主装甲及杀伤有生力量的能力,主要用于对付敌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用于对付火力点。多用途火箭弹具有破甲、杀伤、燃烧作用,主要用于摧毁敌步兵战车、轻型装甲车辆、火器、装备,杀伤暴露的有生力量,也可用于破坏轻型野战工事和坑道。
破甲火箭弹重6.28±O.05千克,采用串联式破甲战斗部结构、等壁厚锥角60°的紫铜药型罩,装聚黑-2精密压制药柱。当战斗部碰击披挂有反应装甲的目标时,处于战斗部前端的前级战斗部探杆部件内、外罩闭合,接通引信电源,并使前级引信引爆前级的装药,击爆反应装甲;经过引信精确延时,在保证反应装甲被击爆后、对主装药形成射流的干扰基本排除的情况下,再引爆主装药,形成主射流对装甲进行侵彻,达到最佳破甲效果。破甲弹的初速为246米/秒,最大破甲厚度800毫米,在68。着角时的破甲厚度为230毫米。
多用途弹重7.6±O.05千克,战斗部采用自锻破片破甲技术,内装聚黑一2炸药,采用等壁厚锥角140。的药型罩。多用途弹的初速为205米/秒,在55。着角时的破甲厚度为400毫米,而且随进120个以上的直径为5.5毫米的钢珠和可燃金属锆,具有燃烧作用,其密集杀伤半径为25米。可对目标实现穿甲、杀伤、燃烧等多种毁伤效果。
营用反坦克火箭简易火控系统主要由光学瞄准系统、激光测距系统、弹道解算系统、LED(发光二极管)光点系统、插轴连接机构等组成,用于激光测距、自动解算射击诸元、自动装定射击诸元和自动显示瞄准点。实战中,瞄准手将镜内光点对准目标即可,当目标出现后,可在10秒钟内确定出射击开始诸元并进行射击,大大提高了火力反应速度和射击效果。
营用微光瞄准镜主要用于在夜间借助微弱的星光和月光进行侦察、跟踪、测距、瞄准。
连用瞄准镜由可变闪光电路盒、光学瞄准镜管和俯仰镜体三大部分组成,用于在白天观察、跟踪、瞄准目标。
性能特点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在性能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和创新。
1.与以往我国装备的同类武器相比,进一步提高了破甲威力,在一定距离上能有效击毁带反应装甲的坦克及装甲目标,最大破甲厚度可达800毫米。
2.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3.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4.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5.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由此可以看出,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不仅具有破甲、杀伤、燃烧等多种功能,而且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重量轻、机动性好、威力大、射程远、反应时间短、火控系统完备、可靠性高等特点,它的研制和装备,将大大增强我军步兵的反坦克、反装甲的能力。美国M60系列丰战坦克
国别:美国名称:M60系列主战坦克
研制单位:克莱斯勒公司
生产单位:克莱斯勒公司的特拉华防务工厂、底特律坦克工厂
现状:完成生产计划
装备情况:埃及(共有789辆M60A3,其中有36辆M60TTS)、埃塞俄比亚(22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64辆M60A1)、阿曼(6辆M60A1)、奥地利(170辆M60Al和50辆A60A3)、巴林(54辆M60A3)、美国(9000辆M60、M60A1和M60A3以及M728和M60AVLB)、西班牙(装甲架桥车)、新加坡(仅有M728和M60装甲架桥车)、苏丹(20辆M60A3)、突尼斯(54辆M60A3)、沙特阿拉伯(158辆M60A1)、意大利(特许生产200辆M60A1,又订货100辆)、伊朗(335辆M60A1)、以色列(M60、M60A1、M60A3共1000辆以上)、约旦(118辆M60A1,100辆M60A3)、中国台湾省(M60A3车体)
概述
该系列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60年代以来的主要制式装备,它包括M60、M60A1、M60A2和M60A3四种车型,目前美军装备的车型是:M60A3。
M60坦克是在M48A2坦克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主战坦克,1956年开始研制,研制代号为×M60。1957年夏天用M48坦克试验了准备作为×M60坦克动力的AVDS-1790-P型柴油机。3辆新型动力装置试验车称为M48A2E1。1958年10月到11月间在阿伯丁试验场(AberdeenProvingGround)进行了坦克武器选型试验,尔后,决定新坦克主要武器采用英国的105mmL7A1式火炮炮管和美国1254E1炮尾,其定型产品称为105mmM68式加农炮。
1959年3月M60坦克定型,1959年6月首批生产合同(180辆)签订,由克莱斯勒公司的特拉华防务工厂制造。从1960年开始M60坦克改在该公司的底特律坦克工厂生产。该坦克于1960年列入美军装备,与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采用了新的105ram火炮、改进型火控系统和柴油机等,火力加强,最大行程大为提高。
M60Al是该坦克的第一种改进车型,研制代号为M60E1,底盘与M60基本相同,主要改进是采用了尖鼻状新炮塔,后来又安装了火炮双向稳定器(1972年)和潜渡设备(1977年)等,于1962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生产率一直很低,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由于陆军坦克库存量很少和向以色列提供所需坦克,陆军开始努力增加M60A1坦克生产,月产量逐年增加,1978年10月月产量高达129辆。1980年5月完成最后M60A1坦克生产,从此开始生产M60A3坦克,到1985年5月MS0系列坦克生产达15000多辆。1982年3月克莱斯勒将它的坦克厂以3.485亿美元卖给了通用动力(GeneralDynamics)公司,从此以后,底特律坦克厂被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CDIS)分部接管。1985年通用动力公司又为出口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共制造了167辆M60A3坦克。
M60坦克的两次故障平均间隔时间超过30h(960km),比英国的奇伏坦大1倍多。按目前的标准,M60系列坦克功率不足,且加速性差,另一缺点是车身高大。
在M60A1的生产过程中,该坦克经历了不断的产品改进,此外还利用大修机会对M60进行了相应的部件改装,但仍称M60A1。
结构特点
一、总体布置
该系列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主战坦克,分为车体和炮塔两部分。
M60Al车体用铸造部件和锻造车底板焊接而成,分为前部驾驶舱、中部战斗舱和后部动力舱3个舱,动力舱和战斗舱用防火隔板分开。
驾驶员位于车前中央,驾驶舱有单扇舱盖。驾驶员前面装有3具M27前视潜望镜,舱盖中央支架上可装1具M24主动红外潜望镜用于夜间驾驶,目前M24潜望镜已改换成AN/VVS-2微光潜望镜。在驾驶舱底板上开有安全门。
整体式铸造炮塔位于车体中央,M60A1/A2/A3型车炮塔前部较尖,采用了细长的防盾,外部后方有储物筐篮。装填手位于炮塔内火炮左侧,车长和炮长居右侧,装填手配有1具可360。旋转的M37潜望镜,M19车长指挥塔可手动旋转360°,指挥塔四周装有8具周视观察镜。
此外,坦克乘员舱内还装有加温器。潜渡时,要在车长指挥塔上架设2.4m高的潜渡通气筒。在坦克车体前部可以安装M9推土铲,用于准备发射阵地或清理障碍。
二、武器系统
1.主要武器
M60、M60A1和M60A3三种车型坦克的主要武器均是1门105mmM68式线膛炮,该炮带有炮管抽气装置,无炮口制退器,采用同心液压一弹簧式反后坐装置和立楔式炮闩,火炮俯仰靠液压操纵,炮管可在野战条件下更换和拆卸。训练有素的乘员能在1分钟内发射6―8发炮弹。火炮可发射M728和M392A2脱壳穿甲弹,M735、M774和M833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M494杀伤榴弹,M456系列破甲弹,M393碎甲弹,多种教练弹和M416黄磷发烟弹等。
2.弹药
M60坦克配备了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黄磷发烟弹4种炮弹,它们全部是曳光弹。
M392A2脱壳穿甲弹全重18.6kg,初速1478m/s,最大射程3570m,采用旋转稳定。
M456空心装药穿甲弹全重21.8kg,初速1170m/s,最大射程8200m,采用固定尾翼稳定。
取代榴弹的M393碎甲弹具有榴弹杀伤和反坦克性能。
M416黄磷发烟弹用于施放烟幕和指示弹着点,并具有燃烧作用。
车载炮弹63发,其中26发装在车体前部驾驶员两侧,13发装在炮塔内待用,21发装在炮塔尾舱内,另外3发放在火炮下方。
3.火控系统
M60A1坦克火控系统比M60坦克火控系统有很大改进,主要是用M16机电模拟式计算机代替了原来的M13A1D机械式计算机。此外,M60A1坦克在1972年增加了火炮电液双向稳定系统,1974年又增加了乘员被动式夜视装置,从而具有夜间作战能力,并称为被动式b160A1坦克。
(1)M16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
该弹道计算机采用具有10个抽头的线性电位计来模拟不同弹种的弹道,可计算多个弹道参数产生的瞄准线高低修正和方位修正,其组成包括计算装置、输人装置、倾斜装置、归零控制装置、车长控制装置及等效全装药开关装置等。
(2)M17A1或M17C车长合像式光学测距仪
该光学测距仪与车长瞄准镜的分划机械连接,供车长测量目标距离用,测量距离为500~4400m,放大倍率为10×,视场为4°。测距仪与弹道计算机机械相连,向计算机输入距离信息,并同时与炮长潜望式瞄准镜同步,因此车长在测距仪内看到的景象同炮长在瞄准镜内看到的景象相一致。此测距仪操纵容易,只要让目标的双像重合就可测出目标距离。
(3)炮长瞄准镜
M32昼/夜主瞄准镜M60坦克早期装备M31潜望式双目昼用主瞄准镜,后用M32瞄准镜。后者是主动红外潜望式瞄准镜,视场8°,其单倍系统用于广角近景观察,8倍系统用于瞄准远方目标,有昼用光通道和主动红外夜视光通道,夜视距离是1000m,红外光源氙灯固定在火炮防盾上,红外/白光两用。
M105D辅助瞄准镜M60坦克安装M105C辅助瞄准镜。M60Al安装的M105D瞄准镜是铰链式单目望远镜,分划板适用105mm火炮,放大倍率为8×,视场7.5°,与火炮并列安装,与火炮联动。
M44c瞄准镜该瞄准镜用于7.62mm并列机枪瞄准,与炮长主瞄准镜联用。M60坦克安装M44型,M60A1安装M44C型。
)M35El微光潜望式瞄准镜它是M32瞄准镜改进型,夜视通道使用了1个被动式肘形夜视仪,安装了25mm第二代像增强器;微光夜视放大倍率为7.1×,视场为7.2°。该瞄准镜用以取代M32瞄准镜,于1972年装备M60Al坦克。
(4)车长用观察瞄准镜
M36车长昼/夜瞄准镜M60坦克早期车型安装xM34和XM36两具双目潜望式瞄准镜,分别用于白天和夜间的高射机枪瞄准,后来均改装昼夜合一的M36车长瞄准镜。该瞄准镜为单目潜望式,夜视系统采用主动红外装置,夜视通道放大倍率为8×,视场为8°,两个昼用光通道放大倍率分别为1×和7x。此外,车长也曾装备M28C潜望式瞄准镜。
M36E1微光潜望式瞄准镜糨用于取代M36瞄准镜,于1972年装备M60A1坦克,与M36瞄准镜不同之处是将主动红外系统改进为微光夜视系统,采用了25mm的第二代像增加器。
4.辅助武器
车长指挥塔上装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机枪,机枪随指挥塔一起旋转,俯仰范围为-15°~+60°,车长在指挥塔内瞄准和射击。机枪有两种射速,1050发/分和400发/分,分别用于对付低空飞机和地面软目标,配备M2型普通弹。
主炮左侧安装1挺7.62mmM73式并列机枪,1978年已改装M240式机枪(巴西称为MAG-58式),用M13型100发的金属弹链供弹,并随车备有陆地用的M132型三角枪架。
1977年M60A1坦克加装了M239型烟幕弹一榴弹发射器,炮塔两侧各6个。
三、推进系统
1.发动机
M60、M60A1坦克采用AVDS-1790-2柴油机,高度较低,有废气涡轮增压器,可使用多种燃料,1971年安装了顶部进气的空气滤清器,从而提高了发动机寿命。
2.传动装置
该系列坦克采用CD-850-6型带液力变矩器的十字驱动传动装置,主要由液力变矩器、行星变速机构和差速式转向机构等组成,可实现原位转向、动力换档并带有停车制动器。
3.操纵装置
该系列坦克操纵装置包手变速杆、方向盘和制动踏板等,坦克起趟、换档、转向及停车等都靠液压操纵。
4.行动装置
该系列坦克采用传统的扭杆悬挂,每侧有6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在第一、二、六负重轮外装有液压减振器。
M60和M60A1(早期)坦克配用T97型双销挂胶履带。M60A1坦克在1974年改装了新的T142型钢制履带,其橡胶衬垫可以更换,履带使用寿命提高1倍。
四防护系统
M60坦克安装了个人三防装置,配备了E37R1型主毒气过滤装置,每个乘员均有E56R3型防毒面具,两者用金属软管接通,如果需要,可安装RADIAc三防探测器。后来改装了新型毒气过滤装置。
坦克动力舱内装有CO2灭火系统。
火炮防盾装甲厚度为178mm,炮塔和车体正面装甲厚度均为110mm。
型号演变
1.M60A2坦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主战坦克的远距离火力,于1964年开始在M60A1的基础上研制M60A2,代号为。M60A1E1/E2,主要变化是改装了新的炮塔和152mm口径两用炮。样车于1965年底完成,1966年底开始生产,总共制造了526辆,但由于两用炮及其火控系统相当复杂,技术问题未能解决,因而大都被库存。直到1971年底,M60A1E2才定型为M60A2,并于1972年开始生产,1975年全部完成。首批M60A2坦克于1972年装备用于训练,1973年4月装备陆军第二装甲师59辆,1975年装备驻欧美6个营,每营59辆。
目前该坦克已从美国陆军退役,它原来的任务部分由M90l型火力支援代替。现在大多数M60A2已运回安尼斯顿(Armiston)陆军基地准备改造成其他车辆,如架桥车、M728战斗工程车或障碍清除车等。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有:
(1)新的炮塔该坦克采用新的铸造流线形炮塔,前部防弹角更好,防护能力提高,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左侧,车长居中,炮长在右侧,装填手和炮长的单扇舱盖上均装有潜望镜。
指挥塔四周装有10具周视观察镜,塔上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机枪,由于车长指挥塔能电动旋转360°,且独立于炮塔单独稳定,因此该机枪可有效地对付飞机。
在炮塔两侧各装有4具烟幕弹一榴弹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内装1发榴弹,还备有1发M34型黄磷烟幕弹和1发AN-M8-HC型烟幕弹。
(2)主要武器和弹药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52mmM162式火炮/导弹两用炮,可发射红外制导的橡树棍(shillelagh)反坦克导弹和多种152mm普通炮弹,并配备了不同的火控系统。
M162式两用炮基本结构与M551轻型坦克的M81式两用炮相同,均属短身管线膛炮,但M162炮的身管较长,且反后坐装置不同。
M162式两用炮可发射的普通炮弹均采用可燃药筒,除M410式发烟弹外,主要弹种有:M409A1式多用途破甲弹全重22.52kg,初速687m/s,有效射程1500m。由于弹丸射出炮口后靠旋转稳定,因此初始扰动比尾翼稳定破甲弹要小,在直射距离内的射击精度较高,但因弹刃初速和旋转速度低于一般榴弹,故精度又不如一般榴弹。
M657式榴弹(曳光)全重22kg。
M625A1式霰弹全重26.19kg,初速689m/s,有效射程400m。
M4ll式教练弹全重22.15kg,初速683m/s,最大射程9000m。
该炮发射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对付远距离装甲目标,永久性工事和其他坚固目标,导弹型号为MGM-51A,由美国陆军导弹局和菲尔科福特(PhileoFord)公司设计,于1964年开始生产。导弹全重26.7kg,全长1.155m,最大速度689m/s,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空心装药战斗部,对付运动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为2500m,对付静目标则为3000m。
车载弹药基数46发,包括导弹13枚,其中7枚放在炮塔内,6枚放在车体内;炮弹33发,其中15发放在炮塔内,18发装在车体内。
(3)火力控制系统
该火控系统用于发射普通炮弹,采用了分划扰动式控制方式,弹道计算机可以解算运动目标提前量的修正,因此M60A2坦克具有从静止位置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但精度较低。
M19弹道计算机该计算机是机电模拟式全求解电子计算机,主要组成有计算装置、炮长控制装置、车长控制装置和倾斜装置等,可根据自动或人工输入的有关信息计算弹道修正量,这些信息包括目标距离、弹种、炮耳轴倾斜、横风、炮管下垂、炮膛磨损、偏流、视差、归零及运动目标方位角速度等。
AN/VVS―1红宝石激光测光测距仪该测距仪于1969年首次装备在M60A2坦克上,车长和炮长均可使用,能将目标距离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并以数字形式显示在车长和炮长显示板上,测距范围为200~4000m,测距精度为±10m,精度为距离无关。
M50炮长潜望式昼/夜瞄准镜它是发射152mm普通炮弹的单目式主瞄准镜,微光夜视系统采用第一代三级像增强器,放大倍率为10×;昼用系统放大倍率为8×。该镜与火炮联动,瞄准分划与弹道计算机相连,并投影在瞄准镜视场中,投影分划在视场中的位置和分划的移动均由计算机控制。
M51车长潜望式瞄准镜与M50型基本相同,装在车长指挥塔上。
M126望远镜它是发射普通炮弹的辅助瞄准镜和发射导弹的主瞄准镜。
火炮、炮塔/指挥塔稳定和驱动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新的电液稳定和驱动系统,在水平向稳定炮塔,在高低向稳定火炮和并列机枪,并首次在水平向独立稳定指挥塔,通过稳定火炮和炮塔来稳定炮长和车长瞄准镜,但稳定精度差。当坦克进行进时,炮长和车长可使用各自的瞄准镜在稳定状态下独立瞄准和射击。
(4)导弹制导系统
该系统主要有红外跟踪器、角速度传感器、信号数据转换器、调制器、红外发射机和电源等。发射导弹时用M126望远镜瞄准目标,当导弹离开发射管后用红外制导和控制系统导引导弹去击毁目标。导弹制导系统由炮长操纵,训练有素的炮长每分钟能发射2枚导弹。
此外在炮塔内还安装了闭合式炮尾抽气装置等其他装置。
2.M60A3坦克
该坦克是M60A1的改进型,1971年开始研制,其研制代号为M60A1E3。它安装了可靠性得到提高的发动机和被动观瞄仪,1978年又做了安装新的测距仪、弹道计算机、M240高射机枪和M239烟幕弹发射器等4项改进。
首批M60A3坦克于1978年2月在底特律坦克厂制成,1979年5月首批M60A3坦克交付驻欧陆军第一装甲师装备。1980年M60A3坦克安装了热成像瞄准镜,此坦克最终型号被命名为M60A3TTS。1985财政年度美国陆军拔款2.151亿美元用于把现装备的M60A1坦克改造成M60A3。该坦克于1987年中全部完成生产。
目前美国陆军装备有5400辆M60A3TTS坦克,其中1686辆是新生产的M60A3,114辆是用带被动式观瞄装置的M60A1坦克在部队改装成M60A3TTS的,3600辆是在联邦德国的美因茨(Mainz)陆军基地和美国的安尼斯顿陆军基地改装的。
1983年美国向沙特阿拉伯提供100辆M60A3,1977年还曾提供150套改装用的零部件。
目前美国陆军主要装备M60A3和M1坦克,M60A1和M48A5将全部退役。
该坦克的主要改进除后期M60A1已采用的外,还有:
(1)火炮
在105mmM68式火炮炮管上安装了热护套以防止炮管受热变形,影响命中精度;使用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和黄磷发烟弹等四种炮弹。
(2)火控系统
该坦克安装的美国休斯(Hughes)航空公司研制的激光测距坦克火控系统(LTFCS)是典型的分划扰动式坦克火控系统,它用AN/VVG-2红宝石激光测距仪代替了M60A1坦克的M17C合像式光学测距仪,用M21全求解的电子模拟全固态弹道计算机取代了M60A1的M16电子模拟式计算机,激光测距精度高,计算机计算精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体积减少,并可自动计算运动目标的提前量。这些改进使得M60A3能以较高的首发命中率从静止状态射击固定和运动目标。
AN/VVG-2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该镜组合了车长瞄准和测距两个功能,测距也可由炮长完成,可以同时存储三个目标距离并用数字显示,车长可选择其中之一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激光瞄准镜的望远式光学系统采用可变倍率物镜,搜索目标时用低倍率(6×)和大视场(10°);瞄准和测距时用高倍率(12×)和小视场(5°)。该镜采用红宝石激光器,体积大、重量重、耗能多,发射波长为0.69μm的可见红光,不易于隐蔽,属于第一代激光测距仪。
M21弹道计算机M21计算机是一种模拟和数字式混合的全固态电子计算机,以模拟方式处理信息,基本上是模拟机,但可以预编存贮6种弹道的程序(实际仅使用4种弹道),计算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2000h。
该计算机可根据自动或人工输入的信息,自动计算目标距离、目标运动角速度、炮耳轴倾斜、横风速度、气温、气压、药温、炮膛磨损、瞄准视差、弹种及归零等对弹道的修正量,高低向修正结果传送到瞄准镜调节器和M10A3弹道驱动器及火炮稳定系统;水平向修正结果传送到炮长潜望式瞄准镜的分划投影装置和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的分划投影装置。计算机内装有自检电路。
AN/VSG-2炮长热成像瞄准镜1979年以前,M60A3使用M35E1微光潜望式昼/夜瞄准镜,尔后改装了AN/VSG-2热成像瞄准镜。该镜可在更大距离上识别和瞄准目标,能在昼夜和坏气候条件下使用,且能穿透烟幕和地面伪装,最大使用距离可达2000m。
自动弹道传感器目前该坦克配备目标角速度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和横风传感器三种自动弹道传感器,测量数据自动输入到M21弹道计算机内。此外,还将安装炮口校正传感器与坦克瞄准镜配合使用,以修正炮口下垂。
(3)防护能力
目前所有新制造的M60A3坦克均装备了泰莱达因(Teledyne)公司研制的发动机热烟幕施放系统,改装车型亦然。该系统是把燃料喷射到排气管中生成热烟幕的。
M60A3TIS坦克从1988年开始改装哈隆(Halon)自动灭火系统,该系统能迅速扑灭乘员舱和动力舱内的火灾。两舱内共配置了7个自动报警传感器,可以探测舱内温度和火光,能自动启动灭火系统。
1985年7月美国陆军实弹试验了由三辆:M60A1改装的装有反应式装甲的M60A3坦克。虽试验成功,但由于经费拮据,1988年决定放弃在该坦克上加装反应式装甲的计划。
(4)其他该坦克安装了650A的油冷交流发电机,取代了原来的300A交流发电机。
1984年底美国陆军开始改装改进型发动机空气滤清器。
美国陆军曾在三辆M60A1坦克上改装了液气悬挂部件,虽然试验取得成功,坦克性能大有提高,但由于成本太高,仍决定保留原扭杆悬挂。
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已研制出一种扫雷滚轮,用于装备M60A1和M60A3,这种扫雷滚轮现已装备驻欧陆军。
在陆军基地改装车辆过程中,M60系列坦克均安装了一种M9推土铲,该铲与M728战斗工程车使用的相同。
3.M60A4坦克
该坦克是M60A1和M60A3的进一步改进型,用于装备国民警卫队、目前仅提出了改进方案,没有装备。
4.以色列M60系列坦克
以色列陆军约装备1000辆M60A1和M60A3坦克及小量M60装甲架桥车和M728战斗工程车。它对该系统坦克所做的主要改进包括:
(1)安装BIAZER反应式装甲
大部分主战坦克安装了以色列拉斐尔军械发展公司(RafaelArmamentDevelopmentAuthority)研制的布拉泽(BLAZER)反应式装甲,该装甲由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制造。安装这种装甲后,坦克将增重1000kg,防护面积达10m2(包括炮塔顶部)。
反应式装甲块用螺栓固定在车体炮塔上,在受到小口径弹、炮弹破片等攻击时不会引爆,只对空心装药破甲弹起反作用,而一旦爆炸就不再有防护力,必须更换。
(2)低矮的车长指挥塔
大多数M60A1坦克车长指挥塔均改换成以色列制造的新的乌尔旦(Urdan)低矮车长指挥塔,塔上外装7.62mm机枪。
此外,在105mm火炮炮管上方安装了M2式12.7mm重机枪,用于训练或紧急战斗。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还为:M60系列坦克研制了新的Mlll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一种特种弹。部分M60系列坦克还在炮塔两侧安装了烟幕弹发射器,也能装备与履带宽度相同的扫雷犁和RKM推土铲及RKM扫雷滚轮。
5.奥地利陆军的增强型M60A1坦克
1986年底,施泰尔戴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公司按合同为奥地利陆军改进10辆M60A1坦克,改装新的发动机和火控系统。如果成功,预期会将剩下的110辆M60A1也加以改进,标准与该国现装备的50辆M60A3相当。
主战坦克的技术发展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仍然为零。但是,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新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决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
1949年9月,人民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这些苏制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人民装甲兵告别了“万国牌”坦克的历史,部队装备首次实现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T-54是在苏联1944年设计的T-44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以及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T-44在1945~1949年期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使用证明其可靠性较差,所以苏联决定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这就是后来的T-54。
T-54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制成,1947年在哈尔科夫坦克厂投产。该型坦克及姊妹型号T-55是二战后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坦克。前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共生产T-54/55坦克约5万辆,占二战后世界坦克总产量的l/3左右。直到1981年,前苏联鄂木斯克坦克厂仍在生产T-55坦克。
T-54A中型坦克是T-54的一种重要改进型,于5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它装有D-10TG式100毫米线膛坦克炮,该炮配有高低向稳定器和高低向动力驱动装置,首次安装抽气装置,其他改进包括电动机油泵、舱底排水泵、改进型空气滤清器和自动灭火装置。最初制造的T-54A坦克未安装红外夜视设备,但后来生产的基本上都加装了这种设备,并称为T-54A(M)坦克。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59式坦克的车体为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驾驶舱在车体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
59式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但59式坦克的外观与T-54A还是有所区别的,如59式坦克取消了T-54A的红外夜视装置,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受自身工业技术水平所限而不得已采取的决定。
59式坦克的主炮为1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装有抽烟装置。该炮可发射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34发。作战时,该炮发射穿甲弹的商射距离为1070米(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发射甲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00米,火炮俯仰角为-5~+18度,最大射速为每分钟7发。火炮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和火炮控制系统的操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备弹3000发。
59式坦克的发动机为12缸V型69度夹角4冲程强制水冷直喷式1215OL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2000转/分。该发动机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传动装置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箱,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
59式坦克的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在车体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1、5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
5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前者的频率范围为20~22.375兆赫,后者为20~27.175兆赫,最大通信距离16千米。59式坦克还配有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两具烟幕筒,但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
59式坦克主要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吨,乘员4人,车全长9米(炮向前),车宽3.27米,车高2.4米(至炮塔顶),车底距地高0.42米,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0~33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越垂直墙高0.8米,涉水深1.4米,潜水深5.5米,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线膛炮。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千米,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第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2)59-ⅡA坦克,在59-I和59-ⅡA基础上改进而成。安装了带轻型热护套的105毫米火炮和双向自动装填简易火控系统,车身挂装复合装甲。其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及使用性能较59式坦克都有明显提高。
与同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比较,59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比如英国百人队长式坦克体大身沉,战斗全重达50吨左右,但这却导致机动性能大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仅102千米,远远落后于59式;在装甲防护上,百人队长式也弱于59式,其车体首上甲板厚度为76毫米(但百人队长MKl3型坦克增大为118毫米);在火力上,百人队长MK5/MK7等都装备1门83.4毫米线膛炮,打击能力明显弱于59式的100毫米炮。直到百人队长MK5/2和MK7/2换装了L7型105毫米线膛炮后,百人队长的火力才超过了59式。
美国的M48在三大指标上比59式也不占优。比如其最大公路速度为41.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仅113千米;主炮为1门90毫米坦克炮;装甲最厚处为120毫米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国M47/M48坦克的仿制品,性能与美制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于59式。但是,西方国家的火控系统要比59式先进些,而且火炮大都采用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击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没有夜视装置,夜间作战能力也要弱于M48、百人队长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人民装甲兵的骨干装备。据外刊报道,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迄今为止,这些坦克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
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
在59式成功生产并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由产品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后,军委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为此,五机部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新型坦克的技术预研工作,如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等。19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进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战技术指标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确定了新型坦克战技性能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向有关科研单位(60研究所、617厂设计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达了研制任务,同时将产品代号命名为“WZ一121”。1966年,617厂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样车。同年,617厂还改装出l辆“68G”试验车。利研人员用这两辆样车与试验车一起做了部分项目试验。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首先是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刚刚起步的坦克工业失去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对于重工业尚未成熟的中国来说造成了很大影响,也是制约中国主战坦克在长达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军工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第三是研制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长期只偏重于整车和车型的研究,对基础设计、试验台的设计和建设,以及设计基本参数的研究抓得不紧,结果也影响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
1969年,617厂对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一辆苏制T-62中型坦克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结合1966年试制出的第一台样车,对新车进行了11个项目的改进,1970年又试制出了3辆新样车。经过试验,整车战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同年,根据领导机关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设计定型时,急于投产100台。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工艺、装配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协作件也未过关,结果无一台总装成功。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攻关。于是,工厂科研人员又继续进行攻关研制,对新车战技术指标作了重新调整。经上级对方案和战技术指标重新审查和批准后,617厂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坦克。
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儿点变化:
1.战斗全重增大为36.5吨。
2.增大了发动机功率,改进了冷却和供油燃烧系统69式坦克采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机,该发动机干重930千克,长1.583米、宽0.896米、高0.91米,额定功率580马力,额定转速为2000转/分,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千瓦/小时。这种性能较好的发动机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机动性能。
69式坦克的传动和操纵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处是传动箱主、被动连接齿轮颈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环槽,改善了密封,减少了漏油;中间齿轮的齿数由33个齿改为32个齿,这样使齿根增厚,轮齿抗弯曲的强度增大,提高了齿轮的寿命;行星转向机改进了密封装置,加了1个毡垫和1个挡油盘及相应的回油孔道。此外,还有少数部件做了改进。69式坦克的行走机构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对某些部件稍加改进,如主动轮的安装采用一对锥形套定心;主动轮花键采取高频淬火,以提高轮毂花键齿的寿命等。
3.装了新设计的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全质量为1970千克。炮身全长5.705米,身管长5.45米,身管中段偏前处装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弹种。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线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旋转速度太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使用穿甲弹时直射距离为1736米,最大射程1847米。除配有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外,69式坦克主炮还配有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44发(其中包括13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3发破甲弹和18发榴弹)。炮弹布置为两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战斗室左侧装甲板上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右壁上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但要说明的一点是,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队并不喜欢这种坦克炮。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统和观瞄装置比59式坦克先进,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其中安装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大大提高了测距精度,使测距误差从59式坦克的50米减小到10米以内;火炮的双向稳定器中,高低向采用液压式控制和驱动,水平向采用电力机械式控制和驱动。69式坦克的观瞄装置为69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瞄准镜、70式炮长夜间主动红外瞄准镜和69式车长主动红外昼夜观察镜。由于炮长和车长的夜视装置为主动红外式,因此,炮塔上装有炮长红外大灯和车长红外灯。这些火控设备和夜视夜瞄装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力。
5.69式坦克的车体底板碗形底两侧和侧装甲板对接处由59式坦克的缓慢弯曲改为7度角外倾斜弯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种减少为4种,简化了制造工艺;在驾驶员的右侧增加了柴油分配开关、手摇柴油泵、排气开关和透明的柴油油量显示器(59式坦克的这些装置都放在车长座位下方);为方便装填手装填炮弹,69式坦克的战斗舱底改为旋转底板;为了配合双向稳定器和方向机的安装,将炮塔座圈尺寸进行了调整,齿宽增加了2毫米,相应地将8块座圈护板的宽度尺寸也增加了2毫米。
69式坦克的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5吨,乘员4人,车全长9.125米(炮向前),车宽3.27米(不带裙板),车高2.4米(至炮塔顶),发动机功率580马力,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2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过垂直墙高O.8米,涉水深1.4米。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技术指标与前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造成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但69式的研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吸引西方先进技术研制的79型主战坦克。该型坦克安装了带热护套的105毫米坦克炮和简易火控系统,在性能上达到了国外战后第二代坦克的水准。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60年代后,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越性能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各国开始在其身上大量应用新型大口径火炮、被动微光夜视装置、新型火控系统、大功率发动机、新型装甲、焊接技术炮塔、新型灭火系统以及集体三防系统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战后坦克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相比之下,中国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综合性能上还处于战后第一代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拉大。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在“121坦克”还没有定型的情况下,又于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制计划,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想影响,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技术水平不具备的条件下,对“122坦克”提出了过高的战技术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装新型12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导弹,能对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发射带可燃药筒的多种弹药;采用先进的夜视、夜瞄装置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坦克的战斗全重要轻;动力装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并能使用多种燃料;改进装甲材料、提高抗弹性能;解决对原子、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具有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良好作战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减少保养工作量,延长保养周期等。特别是对122坦克提出了液力传动、液压操纵和液压空气悬挂的技术要求(简称“三液”,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A)。
从中国当时所具有的坦克研制能力看,这些技术要求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虽经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连续奋战,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到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机械悬挂(简称“三机”,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B),即使用机械代替液压。但是这样试装出的“122坦克”也未实现预期要求,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该研制项目,改作部件研制。
122坦克的下马虽然令人惋惜,但是该型坦克的研制为中国后续坦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三液”样车、“三机”样车后,‘有关单位在部件研制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型坦克试验车,为以后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研制和老式坦克的改进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