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种荟萃

第一章 兵种荟萃

第一章兵种荟萃

步兵

陆军中徒步或搭乘汽车、装甲输送车、步兵战车实施机动和作战的兵种,前者称徒步步兵,后者称机械化步兵或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主要装备有步枪、机枪、火箭筒、轻型火炮、反坦克导弹、防空火器、汽车、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徒步步兵,顾名思义,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兵,爬山涉水皆可,行动受地形、气象影响小,便于机动;机械化步兵,是以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为主要装备的步兵,以乘车战斗为主。也可下车作战,具有较强的机动力、防护力和火力,行动快,突击力强,但乘车时目标大,受一定地形和气象条件的限制,且需可靠的技术保障。步兵是陆军中人数最多的兵种,在地面作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最后夺取和扼守阵地,歼灭敌人,主要靠步兵。

步兵产生于远古时代。奴隶社会时期,在许多国家,步兵是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中国古代称步兵为徒或卒,有徒兵、徒卒、武卒、锐士、技击、带甲等称呼,主要围绕战车作战,后来逐渐成为主要作战力量。封建社会时期,骑兵发展为主要兵种,步兵担负辅助任务。随着火器的出现和发展,步兵又成为主要兵种,其组织编制也不断变化。15―16世纪,出现了步兵连、营、团、旅。18世纪,有了步兵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汽车、装甲车输送步兵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组建了大量机械化步兵部队后,步兵朝进一步提高火力和快速机动力的方向发展,一些国家的步兵改称为机械化步兵或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一直以徒步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抽调大量步兵建制单位组建和发展特种兵,同时在步兵部队内部增编特种专业部队、分队,步兵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摩托化、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炮兵

炮兵是以火炮、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遂行地面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持、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

炮兵按隶属关系,分为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按运动方式,分为摩托化炮兵(机械化炮兵)和骡马炮兵;按装备战斗性能,分为榴弹炮兵、加农炮兵、山地炮兵、火箭炮兵、迫击炮兵、反坦克炮兵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队属炮兵指集团军以下各级合成军队建制内的炮兵,英、美、法等国家称“野战炮兵”。

预备炮兵是隶属于统帅部或军区(方面军)建制的炮兵,有的国家称“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摩托化炮兵是指火炮及其配套装备用自身的动力,或用汽车、履带车辆牵引和装载而进行运动的炮兵。骡马炮兵是指火炮、仪器等装备由骡马挽曳或驮载进行运动的炮兵。山地炮兵是以轻型加农炮、榴弹炮和追击炮为主要装备,用于在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大起伏地作战的炮兵。反坦克炮兵是以反坦克武器为基本装备,以击毁敌坦克和装甲车辆为基本任务的炮兵,亦称反坦克歼击炮兵、防坦克饱兵等。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以地地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地空导弹为基本装备,在战术范围内以火力支持地面部队作战和掩护地面部队对空安全的部队。

炮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永乐年问(1403),京军中就有相当规模的主要使用火炮的战斗部队,当时叫做“神机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与军队同时诞生,八一南昌起义就有炮兵营,红四军编有炮兵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炮兵在合成军队中的比重得到加强,国产的自行火箭炮、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利用本身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炮兵作战的机动能力。各种高炮和各种类型的防空导弹,形成了高炮与导弹相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从高空、中空、低空到超低空都布下了层层火网,大大提高了我军的防空保障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研制、装备新式炮兵武器,从而出现了反应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型炮兵部队。

装甲兵

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又称坦克兵。一般包括编入统帅部和军区的独立装甲兵部队,编入军以下部队的队属装甲兵部队、分队。独立装甲兵部队编为坦克(装甲)集团军、师、旅、团等;队属装甲兵部队、分队编有军属

防化兵

防化兵是军队中担负防化保障与喷火、发烟任务的兵种,亦称防化学兵,有些国家称化学兵。通常由核观测、化学侦察、辐射侦察、洗消、喷火、发烟等部队、分队组成,设有领导指挥机关和教学、科研机构。主要装备有核爆炸探测仪器。化学观测器材,核辐射探测仪器,化学侦察器材,化验车、防化侦察车、洗消车,有的还装备有在沾染区或毒区快速侦察的直升机。主要任务是:实施核观测、化学观察和化学、辐射侦察及非专业性生物侦察,实施剂量监督和沾染检查,消毒和消除沾染;组织实施烟幕保障和喷火,协同步兵遂行战斗任务;研制和提供新型的装备。有些国家化学兵还担负实施化学攻击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来反对化学战争,一贯主张禁止研制、生产和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只担负防化保障任务,是军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的技术骨干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使用化学武器开始建立化学兵。在战争中用毒,古代就有记载。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人曾使用硫黄燃烧产生有毒的烟,攻击对方。19世纪中叶,出现了将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装填在弹丸内使用。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毒剂和其他毒物才有可能大量用于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的几个月内,法国军队向德国军队发射装有催泪剂溴乙酸乙酯的枪榴弹3万发,德军向法军发射3000发含有联二茴香胺盐酸盐的榴霰弹。1915年春,德国在战争部设立A10局,进行毒气试验,并将第31工兵团改编为毒气施放团。同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向英法联军首次实施大规模毒气袭击,使英法联军约有1.5万人受到毒害,近5000人窒息死亡。英军随即组建第1化学兵旅,并于同年9月在西线的卢兹向德军实施毒气反击。其他主要交战国,法军和俄军于1915年,美军于1917年,相继组建化学兵部队。初期,化学兵的装备比较简单,主要有用来施放毒剂的吹放钢瓶、毒烟罐和化学迫击炮等。对毒气防护的组织工作,起初由军事医务(卫生)部门负责。随着化学武器和防护手段的发展,1917年夏,有些参战国建立了化学兵领导机构和防毒分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化学武器的投射任务主要由炮兵、火箭兵和航空兵担任,化学兵负责参与组织并直接担负部分使用任务,但主要担负化学防护任务。核武器出现后,化学兵扩大了防护任务范围,改进了编制和装备。

在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为防御日军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2月在军政部成立学兵队,训练化学兵人员。从1937年8月开始在军队普遍建立化学兵机构,在军政部兵工署设防毒处,行营设防毒支处,战区设防毒分处,集团军设防毒科,军设防毒课,师设防毒组和防毒排。1938年8月,军政部决定成立化学兵总队,下辖两个大队,后改为第1、第2团,装备82毫米化学迫击炮,将1933年成立的军政部学兵队改为化学兵干部训练班,划归化学兵总队,同时增设一个防毒训练班。1940年,化学兵总队又增编2个团,主要装备化学迫击炮。

工程兵

工程兵是指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通常由工兵、舟桥、建筑、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工程维护等专业部队组成;有的国家还包括铁道、测绘等部队;分属各个军种。工程兵具有快速遂行多种工程作业和遂行一定战斗任务的能力,是军队实施工程保障的技术骨干力量。

陆军工程兵一般为兵种,设有领导机关,编有勤务保障部队、分队和教学、科研机构,通常区分为预备工程兵部队和队属工程兵部队。其他军种的工程兵,一般只编工程建筑部队、工程维护部队等。陆军工程兵战时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工程侦察,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场,排除障碍物、开辟通路,保障部队顺利开进、快速展开;构筑指挥所、通信枢纽等,保障己方隐蔽安全和指挥稳定;在敌方进攻的主要方向埋设地雷、设置障碍,阻滞敌方机动,并实施破坏作业,为己方扫清道路;对重要目标实施伪装,设置假目标,迷惑敌方;构筑给水站,保障己方部队在野战条件下的供水。野战工兵还可使用工程战斗器材,直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平时,陆军工程兵主要承担永久性军事工程的建设等任务。海军、空军、战略火箭军和防空军的工程兵主要担负军港、机场、导弹基地等军事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抢修任务;海军陆战队的工程兵部队,主要担负登陆作战的工程保障任务。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工程兵,自夏朝始,军队即有筑城设障、架桥修路等工程作业。据《周礼》,西周军队中设有“掌固”和“司险”等官职,掌修筑城郭沟池及有关防守之事。春秋战国时期,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作业已有相当规模。元朝初期,开始出现担负工程保障任务的专业部队,军队中编有匠军,专事装填火炮弹药和架桥、修路,其总管职称为“炮水手元帅”,后又建立专管浮桥架设和漕渡的船桥水手军,在进攻泸州时曾在长江上游支流架设浮桥20余座。太平天国的军队中,曾编有土营和水营,清朝晚期,湘军和淮军中营配长夫,每营定额180人,负责运输并担负筑垒、浚壕、修路等工程作业任务。新军编有工兵营(队),包括筑城、电雷、架桥、绘图、修械、电报等分队,工兵遂成为一个兵种。各地武备学堂,开设工兵专业训练课程。中华民国时期,建立独立工兵团和军(师)属工兵分队,开办工兵学校;有的工兵部队曾赴缅甸北部参加盟军对日作战,修筑连接中、缅、印三国的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中国昆明一印度利多)。

陆军防空兵

陆军防空兵陆军中以地空导弹、高射炮武器系统为基本装备,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有的国家称防空炮兵。由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和弹炮混成部队、分队及雷达兵部队、分队组成。一般采用班(发射组)、排、连、营和旅的编制序列。陆军防空兵是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遂行野战防空任务的基本力量,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单独或协同其他防空兵力完成陆军各种行动中的防空作战任务。主要任务是:实施对空侦察和空情报知;制止敌方航空兵侦察;拦截和歼灭敌方的飞机、巡航导弹等空袭兵器,掩护军队的部署、行动及军事设施、交通运输线等,保障军队的主要集团和重要后方目标免受或少受空中敌人的袭击;歼灭敌方正在飞行、伞降或机降的空降兵。必要时,歼灭敌方地面或水面目标。

陆军防空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高射炮兵部队到以地空导弹部队为主、高射炮兵部队为辅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陆军防空兵均由高射炮兵部队、分队组成。50年代中期以后,地空导弹的发展,高射炮性能的提高及弹炮一体防空系统的问世,促进了陆军防空兵组织体制的变化,一些国家逐步建立地空导弹部队、弹炮混成部队,高射炮兵部队在防空兵中比例有所减少。70―80年代,陆军防空兵的编制装备有了较大发展,大量装备火力系统、火控系统与车辆结为一体的防空武器系统,使用高速数字电子计算机和先进的信息传输系统,初步实现情报传递、射击指挥自动化,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独立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80年代末期,许多国家的陆军已建立起以地空导弹为主、小口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为辅、弹炮结合的防空体系,形成高、中、低、超低空和远、中、近、超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网。

随着现代空袭兵器的飞速发展,陆军防空兵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加强陆军防空兵的建设。其发展趋势是:更新武器装备,使用激光武器等高技术兵器;改善组织编制,增强合同作战、独立作战能力;更广泛有效地使用电子战手段,改进对空掩护方法,提高生存能力;进一步实现情报、通信、指挥、控制自动化,保障精确、灵活地指挥和严密协同,提高作战效能。

陆军航空兵

陆军航空兵,陆军中装备直升机和轻型飞机,直接支持地面部队作战的兵种。历史上曾指空军成为独立军种前隶属于陆军时的航空兵,是现代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在战术范围内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和军事设施,实施航空火力支持,运送部队和军用物资,以及实施空中侦察和电子战等。陆军航空兵的组建和发展,使陆军的机动能力和攻击火力大为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陆军首先在炮兵部队中组建航空兵分队,装备轻型飞机,用以实施侦察、校射和通信联络。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国、英国和德国等也先后组建陆军航空兵。朝鲜战争期间,美陆军航空兵开始装备直升机,用以实施空运和后撤伤病员并在海上救生和营救飞行人员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中直升机日益增多,最多达万余架,组织编制由排、连发展到营、旅,用以完成包括直升机机降作战在内的多种战斗任务。中国陆军航空兵于1986年开始组建。

20世纪90年代初,有20多个国家建有陆军航空兵。各国陆军航空兵的规模、编制、装备不尽相同。

美国陆军航空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航空兵,编有旅、群、营、连等。装备的主要飞机有:AH-1“眼镜蛇”式攻击直升机、AH-64“阿帕奇”式攻击直升机、CH-47D“支奴干”式中型运输直升机、CH-54“塔赫”式运输直升机、OH-58D“基俄瓦斗士”式侦察直升机、UH-60“黑鹰”式运输直升机、UH-1系列效用直升机和特种作战飞机等。

俄罗斯陆军航空兵编有团、大队、中队。装备的运输直升机有米-4、米一8、米-10和米-26等,作战直升机有米-24、米-28和卡-50。陆军集团军编有1个独立作战直升机团和1个独立混编航空兵大队,分别装备直升机60架和15~18架。军编有独立直升机大队,装备直升机18架。

英国陆军航空兵编有团、中队和小队。装备有“海狸”式轻型飞机,“山猫”和“侦察兵”等武装直升机共400余架。团装备直升机36~48架,配属于驻本土的陆军部队和驻德国的莱茵军。莱茵军编有3个直升机团,驻本土陆军部队编有1个直升机团和7个中队。法国陆军航空兵编有团、大队和中队。装备“林中人”式轻型飞机和各类直升机共700余架,其中,运输直升机有SA330"美洲豹”,武装直升机有SA342“小羚羊”和“云雀”。陆军军编有1个战斗直升机团和1个直升机大队。

日本陆上自卫队航空兵编有航空队、直升机旅、直升机队和飞行队。装备RL-1联络侦察机和L-19联络机;直升机有V-107运输直升机和AH-IS攻击直升机等共450余架。陆军军区编有1个航空队,下辖1个直升机队和若干个飞行队。

未来陆军航空兵所承担的战斗任务将更加复杂多样,装备的性能将继续得到提高,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并进一步加强与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之间的协同,以求实现空地一体作战的要求。

侦察兵

绝大多数陆军侦察兵是炮兵侦察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侦察敌军事目标的位置,为我火炮及空中打击提供翔实的地理坐标和破坏情况。其他任务还有:对战役发起前敌军动态的侦察,敌军重要军事目标的侦察等等。

侦察兵并不是特种部队,而是常规部队中的特殊兵种。但是专门的侦察兵都要求具有过人的军事素质。侦察兵的行动更为迅速、灵活,对单兵的体能、敏捷度和综合作战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侦察兵是常规部队中的“特种部队”。

中国陆军中的侦察兵主要有步兵侦察兵、炮兵侦察兵、装甲侦察兵等。

步兵侦察:步兵侦察专业基本是武装侦察专业,从营到军级建制里都有侦察分队,个别步兵连队也有侦察分队,大军区也有直属的侦察分队但就以技术侦察为主:各建制里的侦察分队主要是担负其部队作战任务的战前侦察、敌前侦察、敌后侦察、重要目标攻占警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的18个集团军的武装侦察专业(特种部队除外)基本上都要求能进行两栖作业,但内地的集团军主要是选训科目而不是主训科目,还不能达到真正的两栖作业,但执行地面单兵种侦察任务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广州战区和南京战区的5个集团军(1军、12军、3l军、4l军和42军)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担负台湾问题,这5个集团军的武装侦察分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陆海两栖武装侦察分队,主要还是陆战方面,作为陆军的两栖武装侦察分队在海上部分的作业主要是能进行海上武装渗透和撤退(基本都要能进行万米武装泅渡),更主要的精力是集中在对台湾本岛的海上武装渗透,上岛后为其建制部队执行登陆作战的各种侦察任务(包括技术侦察);这5个集团军不能说是比其他13个集团军的侦察兵厉害,只不过比其他兄弟部队的海上渗透能力强。

炮兵侦察:炮兵的侦察专业基本是技术侦察专业,主要分为侦察兵(目标捕捉)、计算兵(诸元计算)和无人机、雷达等器材技术侦察专业。同样,部分炮兵侦察兵也具备两栖作业的能力(主要是普通地炮、制导地炮、地地导弹和反坦克导弹部队的侦察分队),主要也是这5个集团军的炮兵侦察分队才能真正执行海上渗透任务,但一般炮兵侦察分队执行敌后侦察任务时会和步兵武装侦察分队一起执行任务;炮兵侦察分队一般建制到炮兵连,这种建制的好处就是哪怕只有一个连队也有单独遂行作战的任务。

装甲部队侦察:装甲部队侦察分队和步兵侦察分队差不多,但基本上配备了装甲侦察车辆,可快速地为装甲部队执行各种侦察任务,以保障装甲集团作战的需要。

气象部队

气象在人类战争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人多半只能“观天象”,靠经验打仗。到了20世纪,随着气象技术的发展,军事指挥官们在重大战役中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云层、风向、雨雪天候甚至月光对作战计划的影响。诺曼底登陆战打响之前,盟军对海峡上空微妙天气变化的把握更是成就了一段军史佳话。时至今日,尽管军事技术已有空前发展,但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却是越来越紧密。

中国有句俗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是美国有一支专门预测气象的空军部队。美国战争部1937年7月1日命令由陆军航空部队负责组建专职军用气象单位。陆军航空兵气象联队于1943年4月14日正式在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组建,并于1945年更名为陆军航空兵气象勤务局。1947年,美国空军独立成军时,后者相应地成为空军气象勤务局,负责为全球各地美国陆军和空军提供天气预报。此后几十年间,该机构的专业气象人员对美军所有军事行动提供过气象保障。1997年,几经变迁的气象勤务局正式更名为空军气象局(AFWA),其任务是向部队提供各种类型的高质量航空航天气象服务、相关产品和装备,为美军各军种部队发挥作战能力提供保障。该局总部设在内布拉斯加州奥夫特空军基地,编制员额729人。该局内设4个处――行动处、通信信息处、计划项目处、航空航天技术处,另有2个外驻中心和1个分遣队。第7分遣队驻防俄克拉荷马州廷克空军基地,负责收集全球实时气象信息,制作最详尽的环境数据库,并将结果传输至美军各军兵种作战机构或作战支援部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的空军作战气象中心负责分析历史气象数据,用于支持军事行动和武器系统的设计。位于佛罗里达州赫尔伯特机场的空军作战气象中心则负责研发空军气象部门的战术和技术装备。

中国军队的军事气象诞生于延安时期。在那里,建立了解放军第一个气象台。最多时,全军气象部队有两万多人。军事气象预报与地方的天气预报不一样。比如对天空状况的预报,地方气象部门只预报出或晴,或阴,或雨就行了,而军事气象预报还必须预报出天空有几层云、什么云、云多高等。同样是预报风,地方气象部门只要报多少级风就可以,军事气象预报则不仅要求报出风级风速,还要报出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域,对部队的武器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广泛应用,作战空间从海洋、陆地、大气层扩展到太空,对气象水文保障也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

战略导弹兵

战略导弹兵是战略核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战略导弹兵由导弹部队和各种专业部队组成。其中专业部队包括:导弹技术部队、核技术部队、工程部队,以及三防、通信、电子战、测绘、气象、警卫、侦察和后勤部队等。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称为第二炮兵。

二炮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地地战略导弹武器系统,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部队,组建于1966年7月1日。主要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联合其他军种的战略核部队对敌人实施有限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第二炮兵部队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目前,建成了一批不同型号和不同发射方式的作战阵地,初步形成了多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系统,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准确打击目标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保卫社会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发展核武器,组建战略核部队,是为了防御,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遏制核战争。核反击是被迫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核武器和核战争,维护中国的独立和安全。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但是,如果遭到核袭击,将毫不犹豫地实施核反击,进行有限而有效的核报复。

俄罗斯战略导弹兵员额约12万人,编为4个集团军,共17个导弹师。其现役的主要战略导弹有2代5种型号:第4代PC-18型(北约称为SS19)、PC-20型(北约称为SS-18);第5代PC-22型(北约称为SS-24)、PC-12M“白杨”型(北约称为SS-25)、“白杨-M”型(北约称为SS-27)。PC-18、PC-20和PC-22型导弹为多弹头导弹,其中PC一22可携带10枚35万吨级的分导式弹头。导弹部署分为发射井和公路铁路机动两种方式。目前,“白杨”和“白杨-M”均为公路机动部署。目前,处于战斗值班的导弹数量为750余枚,其中最新式的“白杨-M”导弹有20余枚。“白杨”系列导弹目前为单弹头,将来必要时可改装为多弹头。

水面舰艇部队现代水面舰艇部队,各国舰艇种类、编制规模差异很大。有的国家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拥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大中型舰艇,总数达数百艘;有的国家海军仅有几艘小型巡逻舰艇。战斗舰艇部队,按舰种区分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艇、布雷舰艇、扫雷舰艇、登陆舰艇、猎潜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等部队,主要遂行海上作战任务。勤务舰船部队,包括侦察船、通信船、海道测量船、海洋调查船、拖船、工程船、防险救生船、破冰船、医院船、训练舰船、修理舰船、补给舰船、运输舰船及其他专用舰船等部队、分队,负责海上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等勤务。战斗舰艇编制员额一般是:大型航空母舰为5000~6000人,小型航空母舰为1000~1500人;战略舰为1500余人;巡洋舰为400~600人,重巡洋舰超过1000人;驱逐舰为200~400人;护卫舰为100~250人;小型巡逻艇为10~60人。水面舰艇部队编组通常分为舰种编组和任务编组。

舰种编组也称行政编组,是平时为便于对舰艇部队进行管理、训练、补给和对舰艇进行维修而采用的编组形式,一般由技术战术性能相同或相近的舰艇编成,编成的部队、分队属建制单位。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大西洋舰队设有水面舰艇部队司令部,统辖各水面部队。其舰种编组分为大队或中队,所辖兵力大体固定。通常1个航空母舰大队由1~2艘航空母舰和其他作战、补给舰只编成;1个巡洋舰、驱逐舰大队由2~4艘巡洋舰和2~4个驱逐舰中队及数艘后勤船只编成;驱逐舰、护卫舰中队为基本战术单位,由4~6艘舰艇编成。俄罗斯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分为总队、支队和大队等。总队、支队分别隶属于区舰队、分舰队和海军基地。通常1个巡洋舰总队由3~6艘轻巡洋舰编成;1个驱逐舰支队由2~3个大队编成;1个驱逐舰大队编4艘驱逐舰;1个护卫舰支队由2~3个大队编成;1个护卫舰大队编6~12艘护卫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舰种编组形式,多是在舰队下直辖舰艇中队或大队等。任务编组也称作战编组,是遂行海上驻巡、作战或其他任务时而采取的编组形式。由不同舰种编组的舰艇部队分别派出单舰或成建制派出若干艘舰艇编成混合编队,一般无常设领导指挥机关和固定编制,任务结束,即行归舰。美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任务编组区分为特混大队、特混小队、特混支队。俄罗斯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任务编组,通常以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或导弹驱逐舰为核心,并配有其他水面舰艇为护卫兵力组成。印度海军的任务编组为特混舰队、特混大队和特混小队,特混舰队辖航空母舰、海上火力支持、海上攻击和扫雷等4个特混大队,每个大队辖2个特混小队。

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在水下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按潜艇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部队、核动力潜艇部队;按武器装备,分为鱼雷潜艇部队、导弹潜艇部队和战略导弹潜艇部队。有些国家还包括勤务船和陆上保障部队。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突击力强和续航力、自给力大等特点。潜艇部队主要在水下使用鱼雷、水雷、导弹武器对敌方实施突击,既能独立作战,也可与海军航空兵或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主要用于消灭敌方大、中型运输舰船和作战舰艇,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破坏、摧毁敌方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标。还可遂行侦察、布雷、反潜、巡逻和运送人员物资等任务。攻击型潜艇部队是潜艇部队中防御和进攻的重要突击力量,能隐蔽、迅速地部署到一定的海域,随时遂行搜索、监视和攻击任务。战略导弹核潜艇部队具有更好的隐蔽性、机动性和较强的生存力、战斗力,可在大洋深处长期活动而无须补给,遇有情况,能在指定的海域,根据最高统帅部的命令随时作出反应,并能给敌方陆上战略目标以有效的打击。战略导弹潜艇部队已成为一些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海军潜艇部队的编成通常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装备性能相同的潜艇编组;一种是根据任务或作战需要编组。

各国潜艇部队的隶属关系不尽相同。美军的核潜艇部队隶属于舰队或舰队的潜艇司令部,以中队为基本单位,由7~10艘潜艇编成;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还将潜艇部队编入特混舰队。俄罗斯潜艇部队隶属于舰队的区舰队、分舰队,或编为潜艇区舰队、分舰队,直接隶属于舰队。日本联合舰队中编有潜艇舰队,下辖潜艇队群,队群辖2~4个潜艇队,队辖2~3艘潜艇。法国的战略核潜艇作为战略核力量之一,直接受三军参谋长指挥。

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是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通常由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歼击航空兵、强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反潜航空兵部队和执行预警、电子对抗、空中加油、运输、救护等保障任务的部队组成。具有远程作战、高莲机动和猛烈突击的能力,是海洋战区夺取和保持制空权的重要力量,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能对海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任务是:歼灭敌方海上力量,掩护和支持己方舰艇的作战行动;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摧毁敌方沿海机场、基地、港口等重要军事目标,保护己方海军基地、港口的安全;进行海上侦察、巡逻、反潜、预警、布雷、扫雷、通信、引导、救护和运输等。有的国家海军航空兵战略轰炸机部队是空中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与地战略导弹部队、导弹核潜艇部队共同构成国家战略进攻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法、日、俄等国竞相发展水上飞机,并开始建立海军航空兵。大战期间,海军航空兵主要执行海上侦察和为舰艇指示目标等保障任务。为扩大飞机的活动范围,一些国家将大型舰船改建为水上飞机运载舰。战后,英、美、日、俄等国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进一步发展。随着海军航空兵成为争夺海上制空权、制海权的突击力量,各国海军“巨舰大炮制胜”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变,海战的样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数国家海军航空兵起初用于海上侦察、巡逻、反潜和保证己方舰船、海岸设施及部队免遭空中袭击。随着战争的发展,海军航空兵更多地用于遂行争夺制空权、反舰、反潜、两栖支援等,在袭击塔兰托、袭击珍珠港、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等重要战役中,海军航空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后,各国海军航空兵不断改进和更新装备,陆续装备预警、电子对抗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并普遍将直升机搭载在舰船上。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动力航空母舰,进一步提高了海军航空兵远洋机动作战能力。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更加显示出海军航空兵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

海军岸防兵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于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火力遂行海岸防御任务的兵种。通常由海岸导弹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组成。编有独立团、营(连)等单位,分属于海军基地或水警区。有的国家设有岸防司令部,编有旅,能独立作战,也可协同其他兵种遂行作战任务,主要装备飞航式近程岸舰战术导弹和大、中口径火炮。海军岸防兵具有弹药、物资储备充足,战斗力稳定、投入战斗迅速,导弹命中率高、火力强,能依托坚固防御工事,坚持持久作战等特点,是海军海岸防御的陆上骨干力量。基本任务是:封锁海峡、航道,消灭敌方舰船,掩护近岸海区的己方交通线和舰船;支持海岸、岛屿守备部队作战,保卫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的安全。

早在公元前,一些濒海国家就有了岸防设施和兵力。14―15世纪,岸防兵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而开始形成。18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序列。19世纪,各军事强国的濒海岸段要地多筑有较为完善的防御火炮阵地,至20世纪初达到最盛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海军岸防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导弹武器的使用,许多国家建立了海岸导弹部队。苏联海军把海岸导弹(火箭)炮兵作为一个兵种。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国海军岸防部队称谓不一,规模装备差异较大。苏联称海岸导弹炮兵,共编8000余人,营为最大的编制单位,主要装备“沙道克”(SSC-1)或“幼鲑”岸舰导弹和203、152、130毫米火炮。越南海军编1个岸舰导弹旅。瑞典海军编5个海岸炮兵团(含若干导弹中队)。中东等地区的国家也编有海岸导弹部队。美、英、法等国家不设海军岸防兵,其海岸防御任务由海岸警备部队等担负。

中国的岸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宋元时期,在沿海建城设防,防御海盗。明朝,开始在沿海设有卫、所,并在海防要地修城筑堡,屯兵戍守。如戚继光、俞大猷统率步师和水师,抗击倭寇。嘉靖年间(1522―1566),装备铜炮,“大弹发及七百步”。清初,建水师,造炮台,防守海口。道光年间(1821―1850),海禁大开,海防益重。鸦片战争中,清军利用在虎门设立的炮台和设置的水中障碍阵地,抗击了英军战舰的进攻。此后,清朝在沿海要地构筑新式炮台130多座。中华民国时期,炮台几经整修,后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如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吴淞要塞阻日舰于黄浦江口达月余之久。

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有的国家称海军步兵。通常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侦察通信等部队、分队组成。有的还编制有航空兵,一般按师(旅)、团、营的序列编制。主要装备有步兵自动武器、轻便自行火炮、地空导弹、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输送车、气垫船、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等。其任务是:独立地或协同陆军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反登陆作战。在协同陆军登陆时,通常担任登陆先遣队,首先突击上岸,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可配合陆军担负海岸防御任务。

15―16世纪,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经过专门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7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海军步兵团。此后,俄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先后建立了海军陆战团或海军陆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陆战队迅速发展,各国的海军陆战队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国还多次把海军陆战队用于局部战争,如美国在侵朝和侵越战争中,英国在马岛战争中,都使用了海军陆战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广东革命军曾组建海军陆战队。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组建海军陆战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1953年建立海军陆战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在参加解放一江山岛等沿海岛屿的登陆作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军队编有海军陆战队。美国海军陆战队是独立兵种,由于其地位和作用独特,被美国人视为“第四军种”。美国海军陆战队是世界上最大的精锐部队,拥有总数大约为194000的男女队员,共有3个师与3个配有416架战斗机的空中联队,它甚至比大多数国家的整个军队都要大上许多。

海军陆战队在兵科中是一个特别的分支,他们所受的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准备好来应付各种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方式。第一支海军陆战队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正式服役,不过他们正式活跃于世上则是在这场战争之后。美国国会在1798年7月再度建立海军陆战队,他们不屈不挠、严守纪律以及高适应性的传奇,也使得他们在19、20世纪的主要战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强击航空兵

强击航空兵是装备强击机,从低空、超低空攻击地面和水面目标,直接支持地面部队、海上舰艇编队作战的航空兵。美、英、德等国称攻击机部队,隶属于空军或海军。主要任务是:支持地面部队进攻和防御作战,消灭和压制敌方战术、战役纵深内的导弹、炮兵阵地、集群坦克及有生力量,破坏敌方指挥机构和防御工事,破坏和封锁敌方交通运输;支持登陆部队登陆作战,协同地面部队消灭敌方登陆兵,协同海军编队突击敌方舰艇;支持空降作战,协同地面部队消灭敌方空降兵;参加争夺制空权,破坏敌方机场,消灭敌方机场上的飞机和人员,摧毁敌方雷达站;实施航空侦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于1917年在陆军组建专门进行强击行动的航空分队,随后,英、法等国也组建类似的分队。这些分队装备歼击机或轻型轰炸机,主要用于攻击对方前沿的有生力量。大战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国家生产了大量作战效能较好的强击机,并装备部队。苏联称强击机部队为冲击航空兵,并作为一个兵种,组建了5个大队,后又扩建为旅和师。德国组建了攻击机大队、联队和军团。美国建有攻击机中队、联队,攻击机的数量1938年已占作战飞机总数的20%。中国国民党军队在1936年组建一支有20架美制A_12型飞机的攻击机大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攻击机部队和苏联的冲击航空兵在数量、装备上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苏军1943年强击机数量占作战飞机总数的30%以上),成为直接支持地面部队作战的主要力量。担负的任务不仅是消灭和压制战场上对方的有生力量、技术兵器、防御工事,还突击对方浅近纵深内的机场和交通运输目标。美国战术空军的攻击机部队因装备陈旧而被淘汰,以战斗轰炸机部队直接支持地面部队作战。

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完善,许多飞机不但可以作为歼击机,也具有强击机的功能,如苏-27、苏-29、B-2等,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机种一歼击强击机,这些飞机代表了今后发展的趋势。

轰炸航空兵

轰炸航空兵是装备轰炸机,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突击的航空兵。美、英、法等国家称轰炸机部队,分属于空军和海军。按装备、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战略(远程)轰炸航空兵和战术(方面军)轰炸航空兵,前者装备中、重型轰炸机,后者装备轻型轰炸机。轰炸航空兵能投放航空炸弹、核弹、鱼雷和发射空地、空舰导弹,具有猛烈突击和远程作战能力,是空军的主要进攻力量。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导弹、核武器,摧毁、破坏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目标,参加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斗争,支持地面、舰艇、空降部队作战,以及实施航空侦察和电子干扰。有些国家战略轰炸机部队与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弹道导弹潜艇部队相结合,构成战略核威慑力量。

轰炸航空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当时,随着专用轰炸机的出现,法、德、俄、意、英等国陆续组建轰炸机部队,编有中队或大队。参战国的轰炸机数占作战飞机总数的14%~1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意大利G.杜黑、英国H.M特伦查德和美国W.米切尔等人的空中战争理论影响下,轰炸航空兵有较大发展。德、苏、英、法、意等国的空军编成中,轰炸航空兵的比例已达409/6~50%。许多国家建立轰炸机联队、团或旅,少数国家的海军编有轰炸机中队。轰炸航空兵的指挥机构逐渐完备,作战保障体系开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航空兵迅速发展,成为空军的基本突击兵力,出现战役军团一级的航空队或空军集团军,能一次出动几百至上千架轰炸机,实施大规模轰炸。1945年8月,美国B-29重型轰炸机部队在日本首次投了两颗原子弹。战后,轰炸航空兵逐步以喷气式轰炸机代替活塞式轰炸机,装载并发展了核弹和精确制导武器,从而大大提高了快速远距突击能力、轰炸威力和命中精度。为对付日益发展的防空兵器的抗击,还采取低空进袭、电子干扰等措施,增强了突防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战略导弹的出现,一度曾有人认为战略导弹将取代轰炸机。但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轰炸机在机动能力与摧毁活动目标等方面要比战略导弹优越,不可能被取代。越南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轰炸航空兵仍是空中突击的重要力量。

地空导弹兵

地空导弹兵是装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或部队。英、法、日等国称防空导弹部队,俄罗斯称防空导弹兵。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军事要地、交通枢纽、军队集团以及其他重要目标,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必要时,还可用于摧毁敌方地面、水面目标。通常与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遂行作战任务,也可单独进行防空作战。地空导弹兵在现代防空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各国地空导弹兵的隶属关系、体制编制和装备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地空导弹兵,按建制分属空军、防空军和陆军。地空导弹兵一般为旅、团、营体制,部队通常由火力分队、技术保障分队、指挥分队和其他勤务分队编成。装备有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能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抗击敌机、飞航式导弹的空袭。俄罗斯防空导弹兵装备的萨姆系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抗击高度0.1~29公里、斜距0.08~300公里以各种速度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美国防空导弹部队装备的“罗兰特”、“霍克”、“奈基”和“爱国者”等各种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能抗击从低空到高空、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空袭兵器,“爱国者”导弹还具有同时抗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侦察航空兵

侦察航空兵是以侦察机为基本装备,从空中获取情报的航空兵。有些国家称侦察机部队,是军事侦察的重要力量,由专业侦察飞行部队、其他航空兵侦察飞行分队和情报处理机构组成。一般隶属于空军,基本编制单位为联队或独立团。具有高速机动和远程侦察能力,主要用于对敌方战术、战役和战略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实施航空侦察,提供各军种、兵种作战需要的有关情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法、英、俄、德、意等国在陆军中组建飞机连、航空营或军事航空队,装备飞机、飞艇和气球,遂行侦察和校正炮兵射击等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侦察航空兵作为专门从事侦察的兵种正式形成,主要担负战术侦察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侦察机和机载侦察设备不断改进,侦察航空兵成为遂行战术、战役和战略侦察任务的主要力量。战后,侦察航空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苏侦察机数量一直占作战飞机总数的10%~15%。

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编有规模不等的侦察航空兵,侦察航空兵的侦察装备不断改善,体制编制逐步改进,军事训练日益加强,现代条件下的实战侦察能力进一步提高。侦察航空兵实施侦察的主要方法是成像侦察、电子侦察和目视侦察。装备的侦察机,有专门设计的,有用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改装的,一些国家还在发展无人驾驶侦察机和侦察气球。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远程航空兵、方面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分别编有独立侦察航空兵团、大队或中队,装备米格-25P、图-95E等型侦察机。美国战略空军、战术空军司令部都编有侦察机联队,海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分别编有中队和营,装备的侦察机有SR-71、TR-1、RC-135等。随着航空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军队对航空侦察要求的提高,侦察航空兵的发展重点是提高全天候机动能力、突防能力、综合侦察能力、情报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能力。

空兵

空降兵是以伞降、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兵种或部队,习称伞兵,一般隶属于陆军。最高建制单位在大多数国家为师或旅,少数国家为军。编成内有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航空兵、通信兵及其他专业部队、分队。人员经过专门的空降训练,武器装备轻便,能伞降或机降。具有空中快速机。动能力,能超越地理障碍和地面防线。直接进入敌后进行突然袭击,是用于快速部署和纵深攻击的重要力量,既能配合正面进攻(或登陆)部队作战,也能在敌后独立作战。基本任务是:对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战略要地实施突然袭击;夺取并扼守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重要目标或地域;在敌后进行特种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有军事专家探索建立空降兵的问题。1918年,美国W.米切尔等曾提出用轰炸机群将1个步兵师空降到德军战线后方实施攻击的设想。战后,运输机、降落伞的发展,为建立空降兵提供了物质基础。苏联于1930年开始试建空降兵支队,1932年扩编为空降兵旅。随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也相继组建空降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迅速发展,并大规模用于作战。大战初期,苏联有5个空降兵军,德国有2个空降兵师。以后,苏联发展到10个空降兵军。德国发展到1个空降兵集团军(8个师)。美国、英国、日本于1940年开始组建空降兵。一大战结束前,美国有5个空降兵师和数个独立空降兵团,英国有3个空降兵师和数个独立空降兵旅,日本有1个空降兵师。战争中,交战国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降作战100余次。德国于1940年4月闪击丹麦、挪威时,首次成建制使用空降兵。空降1个伞降团和3个机降团。美、英、波军在1944年9月进攻荷兰的“市场一花园”战役中,使用空降兵的规模较大,投入1个空降集团军,共3个师又1个旅,计3.5万余人以及大批火炮、车辆和其他作战物资。战后,编有空降兵的国家越来越多,空降兵的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不断改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局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如法军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军在侵越战争、入侵格林纳达和入侵巴拿马中,苏军在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英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等国军队在中东战争中,都使用了空降兵。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近80个国家有不同规模的空降兵。其中,30多个国家编有师或旅,兵力最多的是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统帅部直辖数个空降师,空降师是空降兵基本的合成战术兵团,每师编9200余人;方面军辖有空降旅或空降强击旅,旅为空降兵的合成战术兵团,每旅编2500余人;集团军辖有独立空降强击营,每营编400余人。美国陆军有1个空降师,1个空中突击师以及特种空降作战部队。印度尼西亚陆军有3个空降兵旅。日本陆上自卫队有1个空降旅。印度陆军有9个伞兵营/突击营。

随着空中输送工具和地面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空降兵的空中、地面机动能力与作战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任务范围将不断扩展,组织结构将进一步向体系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军事常识大百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军事常识大百科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兵种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