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九战事
伙计的话让金珊大喜过望,“怎么去后面?你带我去?”
“小的正是过来请您过去的。”
金珊脑子里都是月票,再也想不到别的,喜滋滋地跟着伙计挤出人海,来到柜台后面小屋。
小屋里只有几个算着的年纪比较大的账房。金珊扫了一眼就收起目光,眼观鼻鼻观心,别人家的账目不能窥探,金珊很自觉。
伙计把金珊带到一个老账房面前,金珊掏出票据,“烦请您把这些银子都给我兑了,换成月票份额。”
老账房显然早已经得到吩咐,一句话不多说,按照金珊的要求把银子兑付,然后折换成月票的份额,折换完成,把凭据交给金珊。
金珊拿着月票凭据,对老账房连声道谢,走的时候不忘对领她来的伙道了声谢。
拿着用全部存款买的月票走在路上,金珊稍微冷静了一些,后知后觉地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她也不是这个银庄的大客户,怎么偏偏那个伙计单独照顾她?
金珊后怕不已,快步回到铺子,把月票拿出来看了又看,怎么看都不是假的,金珊的心才放下来,不管那个伙计为什么照顾她了,反正那么大的银庄信誉又好,还有朝廷担保,她的月票不假就行了。
金珊走后,银庄掌柜的问了问伙计他对金珊的看法,伙计觉得金珊不过就是一个附近的小商户,没有什么背景。掌柜的结合他刚刚看到了,点了点头,觉得伙计说的不错。
金珊被月票搅动的心情忽上忽下,没有心情做生意了。反正今天买到了月票,肯定能升职一段时间,金珊决定偷个懒。
就在金珊刚下决心偷懒的时候,有人走进了铺子。
李策来京城一月有余,京里为什么不肯拨粮饷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最近几天他发觉藏身的那座小宅子附近出现了几个陌生面孔。李策现在还不能离开京城,他的布置刚刚展开,所以,他决定另找一个藏身之处。
李策偶尔路过金珊的铺子,看到了金珊贴的找人的告示,他在铺子周围转了一圈,觉得这里是个不错的地方,金珊的铺子不大,前面一间屋子做门脸,后面连着两间小屋子还带着个小院子。李策围着金珊的铺子转了两圈,沿着围墙用脚丈量了一下地基大小,李策觉得金珊的小铺子非常适合他,门脸后面的两间小屋子可以一间做卧房一间做客厅,那个小院子正好夜里用来练功。隐匿于僻静处不错,藏身于闹市中更有它的优势,李策决定要把金珊的铺子拿下来。
李策打算会会铺子的东家再决定怎样把这个铺子拿下。他来的时候,恰好金珊去买月票了。李策对月票的事情很清楚,他比金珊更早就发觉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他派了手下得力的人把月票的事情查了个底朝天。
朝廷批准月票的文书一下来他就派人用几个名字购入了大量月票,李策现在最缺钱,准备打仗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他一边争取朝朝廷拨发,一边自己投入很大银子安排信任的人做各种生意,挣得钱都用在养队伍上了。
李策的人查探到月票不只是四大银庄联手的,它真正的后台是烽火盟。烽火盟表面上以探听贩卖天下消息为生,不和各门各派为敌,其实,他们探听的各种消息都是为自己操纵各种交易所用。烽火盟一边利用自己的各种内幕消息挣了数不清的银子,积累了大量财富,一边用这些财富开路,实现他们各种目的。
烽火盟李策早就熟悉,虽然没有正面和他们打过交道,但是,间接的交手过很多次。李策虽然没有抓到烽火盟做坏事的证据,但是对他们的行为很不齿。
现任烽火盟盟主叫风声,去年冬季边关连着下了七天大雪,李策刚刚封王被派往封地。李策作为皇子未成亲就被派往封地本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满朝文武大臣却只有李策的外公老忠勇侯宋侯爷和世子为李策出声。
宋侯爷和世子也没有说的别理由,只请求皇帝念在李策年纪尚轻,一个人远赴塞外封地身边没有得力的人照顾,求皇帝等李策成亲后再派去封地。
偌大的宫殿上那么多文臣武将,除了李策的外公、舅舅,竟然再也无人为李策发声,皇帝当时沉默了良久,太子以李策收买人心,居心叵测为由鼓动他早早把李策派到封地去,现在除了李策的外家却没有一个人为李策发声,皇帝忽然想起来李策的各种好,心中隐隐作痛,兄弟相煎,何至如此。
皇帝虽然没有准了宋老侯爷的奏请,但在李策离京的时候赏赐了李策大量金银财宝,给李策当做开府的花销,并把下旨:李策封地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封地上的赋税收归李策王府开销,徭役也归李策王府指派。李策在封地上等于自成一个小朝廷。
宋老侯爷和李策一派的目的达到了,李策孤身一个人离开了京城。
李策到封地第一年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经验不足,虽然在雪下来的第一天的时候就预料到敌人会骚扰边关,并且加派了巡逻的人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大雪会连着下七天。
李策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雪,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李策的心情随着大雪一天比一天沉重。大雪一天不停,意味着边关就更加危险一分。果然,在第七天,大雪刚刚停下来,天空中还是灰蓝色,大雪随时还会再下来的时候,敌人的骑兵越过了边关,洗劫了胡阳镇。
那个冬天的寒冷深深烙印在李策的心里,他在大帐中冻得鼻头红肿,手脚都肿大的像馒头一样。但是,他不能后退,不能躲到王府里去。探子来报,敌人洗劫了胡阳镇后并没有撤退,而是就地扎营,把洗劫的食物吃饱喝足,又架起了大锅煮起了食物。探子在关外十里发现了敌人近万人的队伍正在赶来。
李策在京里的时候虽然从兵部尚书那里借阅过大量边关战争的战事分析,对战争的残酷有些心理准备,但是,身在边关,亲身经历着,他发现,那些写在纸上的东西都只是没有情感的文字,亲身战争的残酷震撼了他的心。
大敌当前,李策虽然震撼,却不悲观。他迅速成长起来,在边关,在这场即将而来的战争中,他是主心骨,他是决策人,他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不允许他失败,不允许他悲伤,他只有坚强和打胜这一仗这一个选项。
同样面对大雪,敌人显然比李策的兵更能适应。常年驻守边关的士兵顶着严寒冷风行军速度依然很快,李策带来的士兵却有很多冻伤了,病了,拖慢了行军速度。
受伤病的困扰,有些士兵对这一仗变得悲观起来。李策发现了这种苗头,当机立断,把边关的驻兵和他带来的兵分成两拨,他亲自披挂上阵,带着边关驻兵赶往胡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