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状元才(1)

第25章 状元才(1)

其实,王士元称冯伟豪为兴城怪才,丁伟文在开学之始便有所察觉。

开学第一堂与新同学见面课,由于新书还到,丁伟文在黑板上写了他的名字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后,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道“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题,然后转过身来,用手扶了扶戴在头上的那副黑镜框老花眼镜,字正腔圆地说,“请同学们出题,老师作答,”丁伟文说到这里,如炬般的目光在课室内巡视了一遍,“想到了的同学请举手站起来出题。”

丁伟文出这样的题,一来是想了解一下这班学生的文化功底,二来是想印证一下那个冯伟豪,究竟是不是像丁志承老师所说的那样厉害。

俗语讲:只有老师出题要学生作答,那有学生出题要老师作答的。顿时,课室内鸦雀无声,无人举手。

丁伟文从台上下来,背着手在课室中间两条通道踱着步,最后停在右边最后一排最角落冯伟豪的桌前停了下来,说道:“既然没有同学举手回答,我就点名了。”

“冯伟豪同学,你起来出题。”在一遍寂静之中,丁伟文指名道姓了。

“好!老师。”冯伟豪站起来,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看向丁伟文,朗朗上口地说:“先生教我读悠悠,我教先生舞马骝。先生教我读大学,我教先生补烂镬。”冯伟豪话音刚停,引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起来。

丁伟文当场被气得脸色铁青,大声训斥:“冯伟豪!这是神圣的知识殿堂,岂容你信口开河!”

冯伟豪摆出一副冤枉的样子,说:“丁老师,我是按照您要求说的,我并没有信口开河。”

“还在强词夺理?那你说说:‘悠悠’、‘马骝’、‘大学’、‘烂镬’是什么意思?”丁伟文给了冯伟豪一次伸辩的机会。

冯伟豪点了点头,说道:“在古代,老师称为先生,‘悠悠’是诗书的意思,‘大学’是《礼记》第四十二篇;至于‘马骝’和‘烂镬’,在乡下,男女老少皆知,相信不用我解释,大家也知道‘马骝’是猴子、‘补烂镬’是煮饭用的铁镬,铁镬烂了需要补好它才能煮饭,”丁伟文解释完后,把这二句连贯起来,“我刚才是说,老师教我读诗书,我教老师舞马骝,老师教我读《大学》,我教老师补烂镬。”

听了丁伟文的解释,丁伟文心想:冯伟豪说的这二句确是朗朗顺口,富有乡土气息,虽然粗俗,但很有道理……看来,这个冯伟豪,是有点与众不同。

丁伟文想到这里,心一软,也就饶了冯伟豪这一次。

开学第一周,但凡是上语文课的,冯伟豪都没有好果子吃,受尽丁伟文的诸多提问和故意刁难。

好在他是个聪明仔,丁伟文的故意刁难,都被他有惊无险地一一化解了。

……

一个秋高气爽、菊花盛放的秋夜,丁伟文应文友《兴新文艺》总编辑王士元之邀,前往兴城文苑小聚。

兴新市一中一(1)班班主任丁伟文,年逾半百,是一位名校重本毕业、博学多才、诗词歌赋俱佳的名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过《丁伟文诗词歌赋精选》《兴新风云》等实体书,且有数百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岭南文艺》《兴新日报》等文艺刊物和报纸,在岭南文坛享誉颇高。

丁伟文的祖籍是岭南兴新市人,自小跟随他的娘亲到远在河北省的外婆家邯郸市读书。

那里民风甚好,重文崇教,丁伟文对古典文学颇有天赋,老师只教(读)一次,就能记住,过目不忘唐诗宋词倒背如流,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

丁伟文高中毕业考入京都大学,毕业后在邯郸中学执教二十多年,算得上桃李满天下。

丁伟文知道,人生的竞争往往是文化的竞争,故乡的人尤其是下一代更需要文化的提升。

故土难离的情结使他在五十岁那年便申请调回家乡兴新市一中执教。

有如此名师执教,兴新市一中名声鹊起。

兴新市城里甚至城外的人都渴望将自己的子女送来兴新市一中读书,一时之间,孩子们爱好读书蔚然成风。

丁伟文生得个子高瘦,颧骨微凸,牙齿因吸烟太多而变黄,下颚留着三寸长的胡子,身上常常穿的是浅灰色唐装衫,戴着一副深度的眼镜。

丁伟文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上课时讲话或考评成绩太差,就会被他拿起戒尺打手掌,罚在课堂上站立,放学后还要被罚留堂,在课室补做好作业才能回家。但丁伟文下课后视学生们如同自己的儿女相处。

在兴城文苑赏菊品若中,自然而言聊到了兴城文坛千古秩事。王士元力数唐宋以来赫赫有名的八大家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他话锋一转,说道:“丁老,展望当下,先生高足冯伟豪,可是个千古怪才呀!”

丁伟文不解地看着王士元道:“士元兄,此话怎解?”

于是,王士元把前段发生在市内的奇哉难事——鬼撒沙、催奶却亲等述说了一遍。

丁伟文听了后,捋了捋下颚的胡子,忍不住笑问道:“出此计者,堪称怪才也!但也不见得是老夫学生所为呀?”

王士元模棱两可地说:“愚弟也是道听图说、道听图说,瞎猜而已!”

……

自赏菊夜后,丁伟文对冯伟豪又多了一个心眼。

冯伟豪天赋聪明过人,在就读的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表扬比其他学生多。

但他生性好动,调皮捣蛋,显露的劣根也比其他学生多,也受过丁伟文不少严厉的处罚。

丁伟文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经常向学生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孔圣人儒家思想。

这一天,丁伟文在课堂上提问:“被誉为唐代诗圣的杜甫之侄杜位,当年被贬岭南新州,写下了那几首即景诗呢?”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没有能回答出来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学过。

丁伟文看着坐在冯伟豪前面的那位女学生,说道:“梁丽婵同学,你起来回答。”

“老师……我……”梁丽婵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

“你先坐下,冯伟豪,你起来回答。”丁伟文直道其名。

冯伟豪听老师喊着自己的名字,心想:难道自己幼时阿爹所教过的唐诗宋词、岭南名人轶事被老师知道了?

“丁老师,您还未教过,我乍回答啊!”冯伟豪假装糊涂。

“师道尊严”的自尊心驱使丁伟文将错就错,威严地看着冯伟豪,说道:“你听好了,现在就教你,我先读一遍,然后你背诵一遍,每背漏一字,就罚抄20次!”

冯伟豪听完后,故作了一个鬼脸,把舌头伸出嘴角,再伸手挠了挠头皮,然后把他的“过目不忘、听后烂熟于心”的本事发挥出来,抑、扬、顿、挫,一字不漏地把《新昌八景诗》背了出来。

丁伟文听后,浑身轰然一震,眼定定地看着这个从边远山区来的学生。

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个乡下仔,竟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刚从乡下进来的学生口中,丁伟文似乎看到了他当年读中学时的影子。

于是,丁伟文摇头摆脑地逐首吟诵并点评起来。

……

丁伟文讲得丝丝入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名师出高徒。得到丁伟文的循循善诱教导,在兴新市一中的学生素质明显比其他地方的学生更胜一筹。

丁伟文还喜欢吟诗作对,对联更是情有独钟。他喜欢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经常随意出一上联或下联要学生跟他回应。当学生答不出时,他就讲出来,再声情并茂地作解释一番,以此炫耀自己的学识渊博。

这天上午,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照进课室,学生们都端坐在里面,丁伟文眼睛往下扫了扫,讲完了这堂课的新课后,说:“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来答下联。”

全体学生异口同声:“请老师出题。”

丁伟文干咳了几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上联,对着黑板字吟诵:

相思山脚并无一堆木

学生们没有人举手,更没有人开声作答。

丁伟文知道冯伟豪平时学习成绩突出,对楹联也有一定的见解,走到他身旁,说道:“冯伟豪,你能作答吗?”

冯伟豪点了点头:“既然是老师您点了我的名,那么我就来试一试吧。请问,应答您这上联有什么要求呢?”

丁伟文指着窗外远处的山边,提出了他的要求:“凡是作联互答,上下联的词性和平仄都要相对。我上联的相思山是当地名。你回答的下联不能用其他地方的东西来作答也!”他这个要求显得有点苛刻。

冯伟豪站了起来,透过窗户,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那条碧波荡漾的兴龙河,一条长长的石级从岸上伸到河边,见到这景色,冯伟豪的心扉被猛然地推开了,灵感顿涌,顿时心中有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将回答的下联写了出来,然后读了起来:兴龙河边自有百步梯

相思山脚并无一堆木

龙门河边自有百步梯

丁伟文听后,仔细地推敲琢磨着,微微地点了点头,“冯伟豪,这一回算你答得对。”

见得到老师的称赞,冯伟豪得意地:“老师,我觉得你所出的联子并不难。”

丁伟文见冯伟豪这样回答,似乎有点儿轻薄自己的味道,仄头想了一下,深度眼镜的镜片闪了闪,回过头来,说道:“既然你说这副对联不难,那么,我就再出一副难度大一些的给你们,看谁应答得上来,好不好?”

在座的学生大多数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吭声,有个别平日学习成绩较好的在跃跃欲试,“请老师出联吧。”

冯伟豪:“是呀,请老师出联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天绿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天绿惰
上一章下一章

第25章 状元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