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歌从新江来(1)

第8章 歌从新江来(1)

冯伟豪一边一边嗑着瓜子,饶有兴趣地看着春晚。随着

迪丽热巴、陈立农等演唱的歌曲《奔跑的青春》“有多少不眠的日夜,有多少不息的季节,极速青春里,每1分1秒都不想停歇;有多少奋斗的狂野,有多少沸腾的热血,看成长的故事里的一张一页......”的歌词映入眼帘,他的心也随着歌声回到了在家乡度过的那些青葱岁月。

冯伟豪的家乡天绿村位于兴新市西南部,坐落在新江县天河镇境。这块古老而神青奇的土地三纵四横,绿荫藏红,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仿佛一个山中城市,天绿村从古到今确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天绿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天绿村村志》记载:新江主流古称锦水,源出县境大金山脉之锦山。锦水婉转北流200余里,流至一片膏腴之地,古今皆称为天河镇。江流清澈,青山倒影,炊烟袅袅。唐.新江八景之“锦水拖蓝”在此最有神韵,古村庄天绿村与新江相依。

村庄坐北面南,青龙白虎左右相拥。一溪发自后山,曲水回澜,灌田育人。此村自唐代之初便陆续有冯、沈、祝、潘等姓氏居住。

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歌王丁宛》的优美动听故事——

相传,在唐朝新云(今新江县)有个家喻户晓的歌王名叫丁宛。她不但才貌超群,而且有银铃般的歌喉,有造化万物的本领,大地不少景物、生灵的存在都出于她的口里。

话说唐中宗(705~710)年间,丁安因父亲被小人诬告而遭满门斩杀,丁安死里逃生,携父骨骸,只身从江西省兴国县逃到广东春州(阳春)黄坭湾(春湾)暂居,遇一高人点穴(在铜石寺左对面半山腰处,平坦如座,后峰高耸,象靠背,形似‘金交椅’的穴位)安葬好丁安父亲的骸骨。

一晚,丁父托梦丁安,小人告密,官府追至春州来了。丁安急忙连夜逃避他方。

丁安爬山涉水,一日来到新云(今新江县)丁家庄,丁安见这儿翠竹松风,小桥流水,男耕女织,老乐少欢,好个桃源安身之地,于是在村东竹林里搭了间木皮小屋居住下来。

丁安以打柴为生,有气有力,与人为善,敦厚朴实,很得村人喜爱,不久便与村中黄氏女结婚。婚后,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日子倒也过得安稳,不久,黄氏十月怀胎。

农历二月十五的一个月明风清之夜,突然从月亮上一道银光直射向丁安的木皮小屋内,与此同时,一只唱着歌的黄莺从天上飞向人间,投落在村中的丁家,接着传出一阵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满屋飘溢着丹桂清香。奇怪的是这婴儿的啼声,竟有如歌唱似的动听、清脆。

丁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白胖胖的女婴,取名丁宛。

丁宛自幼聪明伶俐,刚学会讲话就会唱歌了。当长到十二岁时,已能读古人的经史,善唱歌。父亲每指一物,她即时能用歌唱出来,而且不失音律,父亲连连称奇,时人呼之为女神童。

丁宛自小劳动,织麻、砍柴、种田样样不皆称能手。她唱起山歌就是十天半月没个完,远近的村民个个喜欢她,人人敬佩她。竹林里,松林间,小溪畔,山花丛,随处都可以听到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歌声。四乡八邻的村民,纷纷到来听歌。听歌的人听到了动听的歌声,总是乐而忘返……

丁宛长到十三、四岁,已是山花般俏丽,黄莺般歌喉。她每天上山一面打柴,一面唱歌,动人心弦的嗓子,谁个不侧耳聆听,就是百灵鸟听了也不得不停止歌唱。

一天,丁宛挑柴到圩上去卖,一个财主仔见她美如天仙,便睁大眼盯着她问:“小姑娘生得甘靓,何苦在此卖柴呀?”

丁宛双眉横竖,以歌作答:

禾苗不长天公旱,担柴去卖因家穷,

卖柴换得米和盐,财主快比柴钱侬。

这一唱歌,满街人都知道丁宛会唱歌,财主仔见丁宛又会唱歌人又靓,便要她把柴担到他家去才给柴钱。丁宛又道:

我到你家要过岭,穷人难照富人镜,

要买就在圩场买,你家唔系圩场坪。

丁宛用歌驳得财主仔哑口无言,财主仔只好掏钱买下了这担柴,叫家人担回家去。

丁宛年纪渐渐大了,长得越来越美丽,山歌也越唱越好听。她去砍柴,山岭下常常围满了一群群小伙子;她去趁圩,圩头圩尾总是跟着一堆堆年轻人。

有一年中秋节,远远近近的青年歌手都从四面八方舟来车至的集拢来与丁宛赛歌。3天3夜,歌声不绝。小伙子们没有一个是她的对手,到了第3天晚上,她对小伙子唱道:

各位兄弟先散台,再学十年打转来;

小妹若是输给你,帮你三年打草鞋。

丁宛机智聪敏,应对自如,对歌战胜群雄。几百个青年歌手,一时都成了闭口寒蝉,唉声叹气地各散东西了。相传,新江歌圩由此而来。

在有关歌王丁宛的传说中,有个青年叫王六,他有做天子的高远抱负,可事实上他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一气之下隐居山间,每日以作山歌自娱自乐。他写的山歌数量很多,整整把三间屋子都堆满了。

有一次,他听说丁宛的山歌唱得好,人又漂亮,还放出风声:“唱山歌,有人能赢过我的,我便嫁他。”

王六听后,便连夜雇了三只船,载着他的部分山歌脚本去找丁宛对唱。

船到新云天河镇河岸一条村庄,只见岸边一个清秀的客家女子正在挑水,王六便向她打听丁宛的住处,并特地说明是来对歌想娶她作老婆的。

挑水女子放下担子,含笑打量着他,说:“请问先生,你有多少山歌?”

王六豪迈地说:“共有三船山歌撑到岸边。”

女子听罢,含蓄一笑,劝说道:“先生还是请回吧,看样子你不是丁宛的对手。”

王六吃惊地问:“为什么?”

女子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轻舒歌喉即兴唱道:“石上丁宛,路上王秀才,人人山歌肚里出,哪有山歌船撑来?”

原来,这个挑水的女子就是歌王丁宛,她的歌声果然不同凡响,开口一唱就把王六给镇住了。

他翻遍船上那一本本挖空心思写出的歌本,竟一句也对不上来。气得他把三船山歌书一股脑儿扔进了河里,含羞而退。

......

民歌是最淳朴的乡音,民歌是历史的缩影。在新江大地上,休养生息着一代代勤劳的人们,最古老的劳动号子从那唱响的第一声起,就千百年流传,生生不息,不断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新江民歌。

悠悠新江,这方水土孕育了民风民情,孕育了历久传唱的新江民歌。新兴民歌是新兴人民世代流传的歌曲,是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江人自古就喜欢唱歌。在客家人聚居的天河镇,特别在天河镇、一河两岸一带居住客家人中,客家山歌、丁宛调颇为流行。

......

悠悠千年,当年的歌王丁宛早已成为优美传说,但她本身所带有的历史厚重感,又让她为当地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此,认识天绿村的自然景象,了解天绿村的文化起源,就应该从这些流传古今的故事开始。

失落的文明碎片,丰富的人文遗迹,独特的自然风物,古朴的乡土民风,加之名人曾驻,无数文人墨客过往,留下了一个个感人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传说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在山野田间、村口坑头广为流传。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无尽智慧,有的歌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有的歌颂正义战胜邪恶。勤劳朴实的天绿村人就是用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编织着世代不变的美好梦想,延续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深深的天绿村烙印,浓郁的天绿村风情,更赋予了冯伟豪这个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的游子无限之情与眷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天绿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天绿惰
上一章下一章

第8章 歌从新江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