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显与《佛国记》

4、法显与《佛国记》

法显(约337—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名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原有兄长三人,均不幸夭亡。其父恐灾及法显,三岁时就剃度他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他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诚行笃,常以律藏残缺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取经律。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抱著求知的强烈愿望和虽死无憾的决心,与同学慧景、道正、慧应、慧克等十一人结伴同行,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一个月后,到达西秦乞伏乾归所据苑川郡西城(今甘肃榆中一带),再经现在的兰州到南凉秃发辱擅的国都乐都,然后西北行,由扁都口过祁连山,到达河西的张掖,受到北凉张掖公沮渠蒙逊的热情接待,后至敦煌。由此西行向鄯善进发,途经「沙河」。沙河又称流沙。据《法显传》记载:「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以,惟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法显等人在沙河中行走十七天,西渡流沙一干五百余里,才到达鄯善。在这里停留一个月,向西北行至焉耆,再斜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渺渺沙海中行走三十余日,到达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大乘佛教的盛地于阗。

法显在于阗停留了三个月,参观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像仪式,遂继续西行,到达子合国(今新疆叶城)。他在此住了十五天,南行进入葱岭中的干麾国(今叶城西南奇灵卡地)。在于麾「安居」毕,又南行二十五日到达竭叉国,因等待「般遮越师」大会,停留时间较长。次年才从竭叉国南行前往北天竺,越葱岭到陀历,渡印度河,到达北印度的乌苌国,然后到键陀卫国(亦作键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他在这里看了著名的佛钵,记叙了有关佛塔和佛钵的故事。接著,法显又到竭国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参看佛影、佛齿、佛顶骨。然后经跋那国(今巴基斯坦西北的哈拉姆)、毗茶国等地进入中印度,到达摩头罗(今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马土腊)。

法显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不由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他遍游了佛迹名胜,并以笈多王朝首都摩揭陀国的巴连弗邑为中心,往返参访附近各处的佛迹。在巴连弗邑,他用三年时间学习梵文,记录律藏。接著又沿恒河东下到占波国(今印度巴加尔普尔),然后南下到多摩梨帝国(今恒河支流胡里河西岸的泰姆鲁),在此写经画像,住了两年时间。

公元410年冬,法显独自一人从海路踏上归途,航海十四昼夜,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继续寻求经律。途中还到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公元411年,法显乘商船东归。下海两日便遇大风,船只在暴风与海浪中迷航,七十多日后水断粮绝,仅以海水为食。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间,漂到了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东北崂山)登陆。法显本欲前往长安,因得知宝云等受到长安僧界的排斥而赴建康(今南京),到了建康道场寺。

法显自东晋隆安三年从长安出发,义熙八年由山东登陆回归,前后经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是我国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到达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而归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译《摩河僧祗众律》、《大般泥洹经》等佛经、戒律达百万余字,填补了译经事业中缺少戒律的空白,为翻译佛教经典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把游历天竺及所到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法显传》(即《佛国记》,国外有英、法、日文译本),为研究当时西域和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地理和丝绸之路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法显在建康住了约五年时间,然后到荆州(今湖北江陵),86岁时死于辛寺。作为古代的名僧和旅行家,法显的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是可贵的。

——转自《大话西游丝路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鬼雨仙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鬼雨仙踪
上一章下一章

4、法显与《佛国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