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名将养成计划(一)
赵诚经过一阵忙乱,终于穿好了这一身还不太熟悉的古代服装,然后他信步走出营帐内室,来到外间四处打量了一下,看来这个营帐是刚刚才搭起的,只有必需的一些用具如桌子板凳,另外赵诚还在桌子上看到了纸和笔。
赵诚已经从兰心那里知道,这时已经发明了纸和笔,和赵诚原来时空里的科技发展顺序有些不尽相同,看来对这个时空里的科技水平,决不能以原来时空里的常识来推断,因为这里有的东西,会让你觉得还身处原始社会,而有的东西,却又让你惊讶科技水平的超前发展。
赵诚怀着复杂的心情,信步走出营帐之外,抬头看了看蔚蓝的天空,再习惯性地做了几个深呼吸,这时他发觉有一个人向他的营帐方向走来,仔细一看,来的人却是李牧。
赵诚看着李牧年青但挺拔的身影,不由想起自己时空里的,那个也叫李牧的绝世名将,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生传奇。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受封为赵国武安君,生涯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一次失败,显示了他高超的、远超同时代对手的军事指挥艺术。
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主持对匈奴的作战,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以一人之力,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
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赵王迁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形势危急,赵王急忙任命李牧为大将军,率兵南下反击秦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樊于期仅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之沉重,而赵国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劳巨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赵,赵以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不得进,就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赵王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王便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之,一代名将没有战死在沙场之上,反而死在自己人手里。
赵国自毁长城,临战亲佞臣而诛名将,终于自食其果,三个月后,秦将王翦乘势大举攻赵,大破赵军,杀赵葱,虏赵王迁,赵国因此灭亡。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杀李牧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脑中想着这些事情,李牧径直来到面前,赵诚这才惊醒。
赵诚从思绪中回过神来,看着前面这个也叫李牧的人,他目前还是年纪轻轻,到底和原先时空里的的李牧,是否会是同一个人?他以后是否会成长为一代绝世名将,其人生轨迹是否也会和那个李牧相同?赵诚不得而知,但看着这个也叫李牧的年青将领,赵诚心中的感觉而十分复杂。
李牧昨天被赵玉嫣指定为新建骑兵营的实际负责人,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心情却是十分激动。此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渴望建功立业的年纪,自幼便有一身报负,现在终于有机会施展,昨晚一夜未睡,起草骑兵营组建的各项方案和计划。
李牧也是久经战阵,对以兵车为主力作战的弊端早已子然于胸,一直以来也有一些朦胧的改革想法,但都觉不太现实。赵诚昨天匪夷所思,但又合情合理的骑兵改革计划,让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心情自是十分激动,于是宴请赵诚的酒席都没有参加,连夜开工制订骑兵改革和训练方案。
但在李牧制订具体执行细则时,很多原先没有想到的细节问题冒了出来,难住了李牧,他苦思了一夜也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便只好今天一早来找赵诚请教。
听完李牧此来的目的,眼见满眼血丝的李牧一脸热切,赵诚心里顿时冒出一个念头:名将养成计划!
管你是不是那个一代名将李牧,有我这二十一世纪来的军事爱好者手把手教你,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特种作战快速作战斩首行动等等这些先进的战术理论一一灌输,你李牧就算是个庸才,我都能把你给培养成一个人才!更何况李牧既然能得赵玉嫣常识,受命组建骑兵营,就说明他不是简单人物,至少在军事上是个可造之才。
赵诚想着在自己的教导之下,李牧日后成为一代名将,纵横天下无敌手,自已身为绝世名将的老师,那种感觉还真不是一般的爽。
而且赵诚心里还有个小算盘,自己来到这个时空,总不能无所事事一无所成,培养出一个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在这个十分重视世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等“大义”的时空里,对自己今后的大计,无论如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怀着这种心理,赵诚含笑将李牧请入营帐就坐。
仔细听完李牧的各种疑问,赵诚并不忙于解答,转而问起李牧准备在战场上如何使用骑兵。
李牧愣了一下,心想组建骑兵营不是顶替兵车营在战场上的作用么,原来兵车营怎么用,以后骑兵营还是怎么用,难道还有什么讲究。
赵诚听了李牧的回答,不禁摇了摇头,看来骑兵的真正优势和特点,还没有被这个时代的人真正掌握,就连此时的李牧,思维也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战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