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都督府
摒退了众人,一直随大军一起赶路的朱慈烺终于有机会可以在床上好好睡上一觉了。
不得不说,权力真的是最好的兴奋剂。在穿越之前,朱慈烺作为一个金融推销员自觉已经算是颇为卖力的工作了,但跟他穿越之后,执掌一国权柄的工作强度比起来却是颇有不如。
朱慈烺的灵魂虽然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但身体毕竟是个没有长成的孩子,如此长时间的拼下来,身体早就开始撑不住了。这次难得可以睡一个好觉,可要睡个够才行。
然而,朱慈烺这个做老板的睡了,东宫军下面的各个机构却丝毫不能听,全都在高速地运转着。
这里面最忙的,就要数新任大都督府佥事,参谋司,军情司,文书司三司主事,朱慈烺手下第一大秘书陈宝了。
正如前文所说,这次的军政改革,改的可不止是地方军镇,对应的中枢大都督府自然也要跟着改才行。
在朱慈烺的计划中,未来的军队事宜将由专门的机构——大都督府全权负责。
这个集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新版大明都督府将会合并原有的五军都督府,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目前初步的规划是,大都督府下面将会设立参谋司,军情司,后勤司,文书司,军法司,军械司,人事司,以及不在编制表内的审计司等部分。
其中参谋司的职责是考察全国的山川地理,制作军事地图,拟定各镇驻地防区,结合军情司收集的情报,制定针对敌人的作战计划等。
除此之外,军队的训练大纲改进,步兵操典,骑兵操典,炮兵操典,以及军礼规范等书册也要由参谋司负责根据各镇军兵的反馈进行改变推广。
军情司则是剥离了之前锦衣卫中的外勤功能,将锦衣卫手中的外事情报资源转移到大都督统筹调度之下。
在此之前,侦查对外军事情报本就是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就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锦衣卫还在情报站线上立下不少功劳,这足以证明,锦衣卫是有搜集外域情报,支撑对外作战的能力的。
然而之前的锦衣卫属于皇家亲军,其搜集到的情报必须要先送交皇室,经皇室许可再下发内阁和兵部共同讨论。这样一来一回,贻误军机不说,在位的皇帝恐怕也未必有那个精力去处理如山的军事情报。
因此,朱慈烺干脆将涉外的军情搜集工作打包在军情司门下,所有军情司搜集到的情报将会根据紧急以及保密程度,分发到对接的参谋司和大都督府佥事处审议。
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参谋司的专业人士能拿到第一手情报资料,同时军情司的主事必须是从军情司内部选派,避免了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发生。
后勤司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主管大军后勤采购。譬如大军的冬装,粮秣,鞋袜,杂物,全都有后勤司负责招标采购。
为了防止情弊的发生,朱慈烺规定每一笔军需采购都要后勤司对应主官核对签字。各营,各镇,主官均有权直接向朱慈烺个人上书反应军需供应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就可以对照采购单找到责任人并对其依法惩处。
此前大明的后勤就是一笔糊涂账,其职责分属兵部,太仆寺,地方督抚三方,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窘况。
实在难以想象,当年来北京勤王抵御皇太极入侵的边军竟然会因为没有人对接后勤而吃不上饭,最后竟然直接哗变散伙儿。这样的丑事朱慈烺决不允许再次发生!
文书司不用说,自然就是培养宣传人才和政工人才的所在。其宣传的思想前文已经稍有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额外需要注意的是,文书司不仅仅负责军中思想的塑造,更要负责军饷的核对发放。
在军饷发放方面,朱慈烺的打算是由文书司将饷银下发到各局的文书官手里,然后由文书官在每月初一日的时候当众一对一的发到局中士兵的手上。
这条改革举措无疑就是奔着吃空饷去的。
在这个时代,军官吃空饷不只是大明一家的问题,只要是采取雇佣军制度的国家,全都被吃空饷的弊病困扰。
有点良心的将领可能会少克扣一些,遇到左良玉,刘泽清这种混蛋,只给当兵的一口稀粥喝,剩下的全都落尽自己腰包的,那可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而在改革之后,将领和文书分属于不同体系,两者无所属关系,将领是没有权力从文书手上拿走一分军饷的。
同时,军饷发放必须聚集全局的所有士兵,想必文书官也没有这个胆子当众贪墨军饷。
如果说文书司对应的是赏,那军法司对应的就是罚。
大都督府中的军法司部分将会负责军法官的培训,派遣,军法法典的整理维护,以及负责审理军中案件的独立军事法庭。
旧军队中最为人诟病的积弊之中,除了侵吞士兵的兵饷,就是在军中动用死刑了。
在此时的大明,将主心情不好,找茬儿打死几个小兵那简直不要太寻常了。
明代成书的《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张飞醉酒之后鞭挞将士,其实乃是此时大明的常态。而且从罗贯中的行文笔法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在道德上有什么欠缺,一向仁义爱人的刘皇叔也并没有阻止三弟张翼德搞私刑的意思。
然而从军法司设立起,武官们肆意欺压士兵的行为将不在可能。所有的惩罚措施必须要在军法典中有章可循,执法必须要经军法官同意,由军法队负责监督实施。所有的惩罚处理都要形成书面档案,送交大都督府军法司备档。情节严重的处罚必须由军法司下辖的军事法庭审理之后才能定案处置。大都督府也会随时抽查档案,检查其中有没有不合规的操作。
军械司不用说,自然就是之前的火器局扩大之后改编而成。新成立的军械司将会分设在北京,南京两地。以长江为界,江北各处卫所的军匠将会逐步被抽调到北京军械司,长江以南的则调拨军械司南京分部管理。
隶属于军械司的军匠将会根据工作年限,个人贡献,进行综合考评,分级定档,解决在京的户口,编制,待遇问题,让这些工匠再无后顾之忧。
大都督府和以往的兵部不同,其人事权不受政府的吏部管辖,而是由内部的人事司负责。
大都督府下属吏员以及全体兵将的兵籍档案,人事上的考功考勤,工资定档,以及人员录用退休,都将由人事司统一负责。可以说,人事司就是大都督府内部的吏部。
在这种体制下,大都督府将会成为和政府独立运行的一个体系。
不过大都督府并不是没有制衡的存在。
大都督府的审计司除了暗面的特务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大都督府的账册审计。审计司的主事不受人事司的任免考评而由朱慈烺这个大都督单独负责。
这样一来,审计司名义上是划归在大都督府下面,但实际上并不见于编制之中,反倒是要监督监视大都督府的各司运作。
同时大都督府的所有账册在经审计司审核之后,还要送交政府的户部,经户部同意之后才能划拨银两。
这样以来,大都督府就没有了独立的财权。而政府则可以通过在财政上卡脖子的方式控制大都督府的发展,防止其膨胀成日本的昭和参谋部。
现在大都督府参谋司还处于草创之际,想要让陈宝一个人撑起这么大的架子当然是不可能的。好在东宫军草创之初,朱慈烺就已经交代陈宝完善文牍归档制度,草草地把架子搭起来。现在只要从各处要的人手到位,依着旧有的架子很快就可以运转起来。为此,朱慈烺特别允准陈宝从兵部要人。反正兵部那边有的是分配不到工作的武进士。
这些武进士虽然比不上秀才公的学问好,但至少可以识文断字,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做些案牍归纳整理的工作还是可以的。
至于山川地理的测绘,大明周边各个势力的历史沿革,这些在大明旧有的机构中都有专业的吏员在做。
这些专业人才,朱慈烺当然不会放过,全都被一股脑地从钦天监,户部,礼部,兵部等处挖到陈宝手下做事。
当然,这么大的动静,牵扯到如此多的部门,其中涉及到的人事问题可以说是数不尽数。
例如,新来的人编制怎么解决,档案要不要调过来?
薪资该怎么定档?
升迁的标准是什么?
吏员的绩效如何考成?
这些问题每一条都足够让没有经验的新手头大了,更不要说这些问题一股脑地全都砸在陈宝身上。
虽说朱慈烺凭着后世人的经验,会给陈宝一些建议,但具体的事务肯定还是要靠陈宝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段时间以来,陈宝就是靠着自己和最初的十几个内书房小太监忙活着这些数不尽的公事,累的形销骨立,连朱慈烺都不忍心看下去,屡次让他休息几天,不要这么拼。
然而陈宝年纪尚浅,正是一腔热血的年纪,在他看来,自己是没有根的残疾之人,太子殿下不仅不以此轻视自己,反而将如此军国重任交给自己,这不正是评书里面说的知遇之恩吗!
抱着这样的心态,每次朱慈烺劝他休息的时候,陈宝都口头上答应,转过身去继续忙活自己的事儿。
这不,朱慈烺这边安心睡觉的档口,陈宝还在一刻不停地审阅京中送来的人事档案,和内书房出身的同事们一起决定这些人的去留,定档等事宜。
这些内书堂出身的小太监们当然没有决定的权力,他们只是负责将审核意见用黑笔写在硬纸抄好的卡片上,等候着朱慈烺醒来之后用红笔批红,再行定夺。
对于使用宦官一事,朱慈烺的态度一直跟明朝的主流意见不大对路。
在朱慈烺看来,制度对一个人的影响要比胯下那一刀来的重要的多。没有合理的监督制衡,朝堂上的正人君子们贪起钱坏起事来可不比宦官们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