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漠孤烟直
雷少锋欣喜若狂!
他果然打开了一扇窗户,明媚的阳光洒满了整间屋子。
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震撼不已......
房屋正中是一尊彩塑的菩萨造像,威仪端庄,又不失面部安详慈柔之美,两旁的造像完全不同,圆睁着双眼,不怒自威。
雷少锋倒吸了口凉气,这里果然是座佛窟!
再看墙壁四周,更让他感到惊异无比,墙壁上居然画满了彩色的壁画!
置身其间,雷少锋作为一位研究绘画艺术的美院学生,完全被眼前这奇异而绚丽的景象所吸引。
这是典型的佛教文化元素,人物造像和壁画内容,无疑都是宣扬佛法的经典场景,雷少锋心里不断震颤着。
自己虽然不是佛教徒,对宗教文化也不甚了解,但绘画艺术从来都是雷少锋追求的崇高理想。
面对壁画,雷少锋专注地审视起来。
眼前是一副描绘古代商队或旅行团,浩荡出行的场景,透过依然清晰可见的人物和车马形象,雷少锋隐约觉得,这幅壁画反映的是某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人物服饰和装备的探究,雷少锋用他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基本判断出壁画展示的内容,应该发生在汉代左右......
不知是何原因,自己的身体忽然出现了某种变化,雷少锋再也无法集中精力,继续观摩壁画了。
他感到,一股神秘而奇特的力量,正在将他托举起来,整个人仿佛已经飘在了空中,思想完全不被自己所控制了。
雷少锋隐约觉得,眼前壁画上的场景已经出现在了自己身边,他就像某个飞行物,直接飘进了壁画之中......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正在从陇西向西域进发。
一个归顺汉朝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张骞称其为“甘父”,其他随从都是从长安一路带出来的脚夫和杂役。
“甘父,我们已经离开长安城一月有余,过了河西走廊,应该就不远了吧?”
张骞骑在马上,远眺茫茫戈壁,不由向身边的堂邑父问道,他虽然只有二十五岁年纪,但脸上已经布满了不少的风霜。
“张郎,此去大月氏何其遥远,我们这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啊!”
堂邑父曾经在西域一带生活多年,他非常了解这里的地理环境,也知道目前这支使团所面临的处境。
“武帝深知此行的艰难和不易,随行车马物资准备的倒也十分充足完备,但越往前走,道路将更加艰辛,还要随时提防匈奴的侵扰。”
堂邑父不无担忧地说道,匈奴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控制着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
汉高祖刘邦为了抵御匈奴对中原地区的不断骚扰,曾举兵三十多万亲征匈奴单于冒顿,企图一举击败匈奴主力。
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七日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
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
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
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使团继续沿着河西走廊前行,太阳渐渐西沉,这是一个难得的晴日,几十里之外的烽烟依稀可见。
“雷少,你为何躲在队伍的最后,难道不想见我吗?”
张骞在每个日落来临之前,总保持着一个点检使团成员的习惯,这是他自离开长安后,每天都在坚持的一件事情。
现在使团除了生病而亡的三名随从之外,其他人员都没有掉队,眼前这名叫雷少的侍从,是他几年前在长安城里结识的一名杂工。
雷少只有十七八岁,父母双亡,且没有兄弟姊妹,张骞对他一直十分关照。
“我......”
这名青年人愣住了,他对自己是谁,好像完全不知,神色显得异常慌张。
“我叫雷少锋啊,对方怎么只叫我‘雷少’?而且我并不是富家公子,我应该在一个洞窟里......”
雷少锋的心中惊诧不已,自己好像是穿越了,但时空转换的如此之快,却使他无法适应新的角色了。
“你为何还呆立不前?快随我去前方!”
张骞显然对“雷少”的表现不够满意,从长安出发时,雷少可一步都没离开过自己,始终紧紧跟在他的身后,深怕迷失在陌路之中。
雷少锋已经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了,他真的穿越进了张骞出使西域的队伍里,就是那幅洞窟里的壁画,跟眼前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雷少”便是他现在身体的宿主,虽然看不清自己的脸庞,但雷少锋觉得,此人的身材和年龄都与自己十分相似,应该也是一个帅男。
再低头看看自己的穿着,虽然是青布长衫、宽袍大袖的装束,但上身裹着一件羊皮袄,头戴毡帽,脚蹬棉靴,倒也能御寒。
刚才称呼自己的人便是张骞吗?
雷少锋重新打起精神,恍惚之中,身体里那股托举他飘动的神奇力量,在慢慢消散,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在恢复成一个正常人的状态。
既来之则安之吧,看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就要顺其自然。
雷少锋打马前行,左右是很多装扮和他一样的随从,还有数十只载着各种物资的骆驼、骡马,队伍里唯独没有女人。
混迹在这样一只远行的队伍里,雷少锋感到有些激动,这可是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啊!
但愿自己也能成为历史书中,那段在描述张骞西行壮举时,被史官不小心提及的某个小人物。
夕阳西下,此地再无任何驿站可寻,张骞的目光盯在了一个废弃的烽燧台上,那里可以成为大家的宿营地。
雷少锋和堂邑父伴随在张骞左右,看样子那个“雷少”在队伍里的地位并不低,可以如此亲近张郎。
雷少锋心里暗自窃喜,既然有如此高的礼遇,自己当倍加珍惜,决不能让这段历史,因为他而染上任何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