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绿色神话
——小记江苏省如东县棉花原种场
我怎么也想不到,此时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一大片肥沃丰腴的土地,15年前还是荒凉的海滩。1969年冬天,如东县组织数万劳动力,大举向这片海涂进军,经过半年的开垦治盐,1970年春天建起林场,以植树、种棉为主,到了1978年改建成如东县棉花原种场,拥有干部职工1420人,每年向全县提供棉花原种10万斤,成为全县百万亩棉花的母亲园。1980年之前,该场年年亏损,只是每年亏损程度有所不同,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好综合开发利用,只搞了单一的种植业。于是对症下药,种养加工一起上,除了继续培育棉花原种以外,建起了奶牛场、鳗鱼养殖场、淡水鱼养殖场、家禽家兽繁养场,当年就开始盈利了。到1983年便有了飞跃,总产值52万元,但到1984年又下降到了31万元,主要原因是遭遇了恶劣的气候条件,正值棉花开花谢蕾季节,6号台风袭击,除了棉花,还有辣椒、苣仁等农作物均被打得七零八落,造成严重减产。所幸这一年里,工业、畜牧水产业的产值则盈利上升,仅鳗鱼养殖一项就盈利10万元。鳗鱼养殖基地于1983年冬天建立起来,1984年春季重点投资40多万元开展养殖,13个职工承担鳗鱼养殖任务,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与此同时,奶牛场盈利8000多元,兔场盈利2.5万元,鸡,鸭,鹅,蚕,罗斯沼虾,非洲鲫鱼,均获得可观盈利。完成了县委、县政府要求的年利润22万元的任务。
棉花原种场主要负责人蔡志是1977年从如东农业中等学校毕业的。他学的农学专业,包括土壤肥料,农业气象,植物和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植保栽培,其中又包括水稻、棉花、大麦、小麦、元麦。为了发挥所学专长,他主动要求分配到棉花原种场工作。这里远离城市,虽然各方面苦点、累点,但是他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使其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他30岁那年担任场党委副书记,如今的班子成员中数他的资历最老,在全场享有最高领导权威和技术权威,所以被上级指定为场里的主要负责人。
我从有关方面获悉,从今年开始,如东县棉花原种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期。这不是凭空想像,而是凭着很多优势条件。一是土地资源极其丰富。全场1.3万亩耕地,可耕地8000亩,其余是河流,还有一部分没有开垦的土地,大约四五百亩。还有一部分划给了渔场。河流已经养了鱼。二是多种经营前景广阔。目前农、林、牧、副、渔并举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相互竞争,共生共荣态势。三是第三产业大有潜力可挖。四是技术力量雄厚。上有南京农学院、林学院,国家科委做后盾,再加本场有三个助理工程师,场领导班子中有两个助理工程师,还有一个助工是林业公司副经理,是一支年轻有为的科研团队。
蔡志领着我漫步在林阴大道上,他的脚步铿锵有力,但嘴里却少言寡语,我很想听到他对棉花原种场发展远景的描绘,然而等到的只是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你下次再来我们棉花原种场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很多比现在更新鲜,更先进的东西。”
我望着这个不善高谈阔论,不会豪言壮语的汉子,内心对他充满了钦佩之情。我从他领导棉花原种场走过的创业之路明白,一滴汗水,胜过无数套话;一滴泪水,击败满纸空话;一个行动,书写出成功的神话。他和他的全场职工,正在万亩滩涂继续创造着令世人惊讶的绿色神话。
1985年4月2日下午草于江苏省如东县棉花原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