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访英散记
一向着伦敦出发
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了解英国的;只要是爱国的中国人,没有不记恨英国的;只要是崇尚文明的中国人,没有不向往英国的。我亦如此。我对英国的印象太深刻、太复杂。这些都是从课堂、书本、荧屏、网络得来的,均属于第三印象。实地考察英国,是我多年的夙愿。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2月18日,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励明安在公安部《外资警讯》2005年第2期登载的《伦敦大都市警察厅2003年——2008年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战略》一文上批示:“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和省都是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建议办公室、人口管理总队和警察学会共同牵头,组织刑侦、治安、禁毒等部门认真研究,提出预防与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战略方案。”2月23日,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王东贵同志批示:“请人口管理总队按明安同志批示,把此题列入研究会的重点内容。”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唐中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朝维,厅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袁友方都作了圈阅。为了落实厅领导的指示,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管理人口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经验和做法,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多次与英国有关方面沟通,表达了前往考察取经的愿望。英国吉尔福德市政府、英国萨里大学、英国法制研究者协会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函》。2006年8月28日,研究会向厅领导呈送了《关于组织全省公安人口管理系统优秀管理人员和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骨干赴英国考察的请示》。8月29日王东贵副厅长批示:“这既是去学习,也是对先进代表的一种鼓励,加之人口管理总队过来未组织过出境活动,拟同意。请李江、明安、中元同志审批。”9月28日励明安副厅长批示:“同意。”10月7日,唐中元副厅长批示:“同意。出国人员控制在15人以内。走公派渠道。”10月24日李江厅长批示:“同意。”组团期间,正逢厅机关机构调整,人口管理总队与出入境管理局合并组建为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局,新的局班子对此次考察活动大开绿灯,尤其是厅党委规定:今年公安机关出国人员从严控制在10%的前提下,对此次考察活动给予了特事特办,四位局长都非常关心与支持。得到了省外事侨务办的重视和全力支持。于是,以张陆军为团长,杨远新为秘书长,毛建祥、周鸿海、仇岳刚、刘昌顺、钟学工、陈耀朗、黄大江、石广权、滕建喜、罗维维(女)为团员的12人考察团顺利组成。2007年6月9日一早从黄花国际机场出发,开始了为期10天的访英之旅。
二与英国皇家警察合影
这次访英期间,我们与英国皇家警察有过四次合影的美好时光。
2007年6月10日9时,我们从宾馆出发。天气非常的好。
牛津街。一萌带着我们一行来到中国驻英大使馆门前。与守卫的英国皇家警察合影。我们赠送给他印有中国警察警徽的名片盒。他非常高兴。他说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宝物。因为他业余爱好就是专门搜集中国警察的警徽及所有的警用标致。他说:他守卫中国大使馆的任期到今天已满,他要升职了。马上就有新的同行来接替。在守护中国大使馆的最好时刻,能与中国同行在这里合影留念,为他的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感到非常高兴。
9时50分,一辆警车驶过来,在我们身后缓缓驻足。正与我们聊得高兴的这位大个子警察对我们边说边比划。一萌给我们翻译:接替他的同行到了。只见车门拉开,一位全副武装的年轻警察从车里走出,大个子迎上去握手,把我们介绍给接替他的年轻同行。一萌从中翻译。一时间,热烈氛围达到了高潮。车内还有两男两女警察,同样是全副武装。朝我们发出友好的微笑。我们请他们下车合影。其中一个说了几句,做了一个歉意的手势。经一萌翻译我才明白:他们时间很紧,分别要赶到下面的几个守护点按时交接,所以不能下车与我们合影,表示对不起。
那个大个子警察给一萌留下了联系方式,嘱咐一定要与他取得联系。然后登上警车,与车上的同行一道向我们挥手告别。望着远去的警车,我在心里悄悄地说:谢谢大个子警察!三年时间,烈日阳光,风里雨里,你一直守护在中国大使馆门前,确保了我使馆工作人员的安全。中国同行永远记住你!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
2007年6月11日11时许,我们观赏了英国皇家骑警每天在白金汉宫列行的大型迎宾活动后,来到了海德公园。一女两男三位警察朝我们迎面走来,指着四周优美风光,与我们合影留念。
2007年6月16日11时许,爱丁堡,与苏格兰警察合影。
2007年6月18日14时许,吉尔福德,与皇家警察合影,参加的有市长、教授、法官。
三做客大使馆教育处
2007年6月10日10时20分。
中国驻英大使馆门前。我们刚送走了那位大个子皇家警察。一萌的电话响起,他边接边点头,连声说:“马上就到。”他告诉我:孙洪志老师已经到了大使馆教育处,等着我们过去。
大使馆教育处不在中国驻英大使馆里面,而是一个单独的院落,与大使馆相距200多米,都在牛津街上,大使馆在街南,教育处在街北。中国的政府机关由于到了伦敦,其门脸与在本土大不一样。在南为橘,在北为枳。大使馆教育处临街只开了一扇铁门,其规模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卧室门等同,门的一侧挂了一块50厘米见长,30厘米见高的招牌,上面写着中英两种文字。
一位中年男子在门口迎接我们。杨一萌介绍:这就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孙洪志处长、大使馆二等秘书。他热情地与我们代表团每位成员握手。我对他的名字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没见到他之前脑海里已存储了许许多多关于他与中国留学生的故事。内心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敬佩感。我暗暗打量他,中等个子,平头,一张很精致的脸。外表没有东北大汉的特征。他笑呵呵地引领我们往里走。
进门,一条可容两人并排通行的过道连接入内。伦敦的高楼大厦远比不上我们的大都市,牛津街的高楼无法与长沙五一路的高楼媲美,所有的房子都历经百年沧桑仍保持原貌。大使馆教育处是一栋3层楼的老房子,木地板、木楼梯。踏上去的那种感觉远比踏现代化的办公楼梯、楼板要好。
会见在一楼会议室进行。会议桌是两张乒乓球桌拼接起来的。自从走进会议室,孙处长就忙个不停,打开一张张折叠椅、倒上一杯杯白开水。我们代表团成员也自己动手。孙处长边忙边解释:“今天双休日,同志们都休息了。就我单独接待大家,没个帮手,真是对不起。”英国人的休息日是雷打不动的。我大使馆官员入乡随俗,休息、工作两分明,决不把休息时间用于工作。孙处长破了当地的例,按中国人的传统给了我们代表团一个面子,牺牲自己的休息日接待我们。他是从伦敦郊外几十公里的住地自己驾车进城来的,而且要缴纳比平时高一倍的停车费。这在国内,一个处长不带一兵一卒、自己赔钱接待一个代表团恐怕是没有的。
孙处长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在英留学生的情况。
全英在校大学生230万,其中国际留学生27万,中国留学生5万多,本科生占主体,研究生比例很小;美国留学生约有1.2万多人。留英中国学子除了5万多大学生,还有高中生2万多人,直接参加当地升学考试。每生每年留英学费10000英镑左右,生活费约6000-7000英镑。私立学校收费更高,包食宿在内每年2万—3万英镑。中国留英学生毕业后,本科生、硕士生在当地找工作很难,只有博士才有可能留下来。大多留英学生选择回国,绝大多数进入外企工作,收入比较可观。来英访问学者1000多人。
英国的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特色。5岁—16岁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5年。这一阶段,学生从图书馆借教材,网络上做作业。中学阶段开设几十门课程,英语、数学必修,其他供学生自选,一般需要选修七八门课程,才能毕业。初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一部分进入高中,一部分进职业学校,全凭本人兴趣。高中2年。第一学年选4门课程,第二年选3门课程。高中毕业时根据高二学的3门课程选大学,如果三门课程都是A级,就可以升入好的大学。每所大学都有基本要求。全英2006年高考生50万,升入大学的37万。英国的研究生所占比例很小。英国也往他国派出留学生。
英国教育年创收450亿英镑,其财政收入全国排前3名,仅次于金融、法律。这中间国际留学生对英国的财政贡献达到100亿英镑。
全英97所大学,其中成立了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有82所。
英国消费水平居世界第一位。像我们开车进城,平时收停车费8英镑。不过双休日不收。猪肉6英镑1斤。牛肉10英镑1斤。全英住房平均每套76平方米,均值约33万英镑。
全世界800万摄像头,其中伦敦就占了450万。英国的摄像头是全世界最多的,遍布每个角落。在牛津街步行,每秒钟被摄像17次。
孙处长分工管理英国南部40多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常年约2万多人。各个大学的中国学联成为管理的纽带。
我之所以介绍这些情况,就是说我们考察团12位同志不能辜负各级领导的厚望,要从英国取回真经,促进我们的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给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7年6月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