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漳州新老班子敞开心扉,地质工作喜忧参半

第24章 漳州新老班子敞开心扉,地质工作喜忧参半

葛兴武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任党委书记

王玉秀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大队长

刘庆生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原任党委书记,现任调研员

高金科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原任大队长,现任工会主席

李庆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政治处副主任

朱晏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技术负责

1984年10月13日,漳州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老班子的主要成员于工作间隙,分上、下午两次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葛兴武:五十年代,姑娘们说:“要穿花衣,去找钻机。”那时相对之下,地质人员工资高一些。在加之社会氛围都是提倡年轻人吃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姑娘们普遍觉得找地质人员是一种光荣。现在却大不相同了。小伙子如果是在水文队队部工作,找对象还算可以;一听说调到湄州湾水文地质工程搞地质普查,到龙岩供水钻井队钻井,已经找好的对象肯定都会吹的。男孩子到基层工作,不能陪在姑娘身边,姑娘就不要你。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特点。非常现实。讲不得半点革命道理。

漳州水文队没有单独建队之前,其前身隶属于华东地质局水文队主管。当年,东张水库地基出了问题,福建省向地质部紧急要人,解决东张水库出现的地基问题。部里委派郭丙魁等10人过来,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创建厦门水文公司。当时,郭丙魁住活动棚,下雨,不能在棚里做饭,打着伞在门口弄饭炒菜。春节也没有放假,在厦门户口也没有,买不到米,还得从漳州买米到厦门来。郭丙魁把问题解决了,厦门水文公司没完全创建好就走了。事隔不久,华东地质局福建办事处成立,便把华东地质局水文队正在漳州开展工作的一支分队留在当地,与郭丙魁创建的厦门水文公司合并,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底组建漳州水文地质大队,任命张建礼任大队长,任仲礼任副大队长,大队技术负责任世选,后来郭丙魁接任大队技术负责。发展到300多人,三年困难时期,工业下马,精简,大部分职工回农村,只有60-70人,一台人力钻。以后,国家经济好转,从野外队调钻机。1982年壮大到800多人,钻机是七八台作业。有时开到11-12台。去年,机构改革,队伍划分,原来的水文队分出了厦门水文公司,还有第一水文队,第二水文队。我们是第一水文队,480人。我是这次机构改革后才到这里来工作的。福建地质改革频繁,一家分成几家。设备也就不齐全了。我们大队目前在湄州湾开了三台钻机。

自建队以来,主要进行水库的踏勘工作,沿海的供水、国防工程地质、桥基等方面的勘探,也参与了福建省的乌龙江大桥勘探,那次难度较大。如果地质局和水电部门相互协作,也不至于存在那么大的困难。恰恰相反,不但不协作,彼此封锁得很厉害,造成许多人为的困难。1958年建队至今,还搞了一些城市的供水勘探工作。从福州市开始,搞了一些地下水的工作。厦门城市供水勘探,是从1959年到1961年。接下来搞了龙岩市、永安市、三明市,属于灰岩石地下水供水工作。城镇供水和地下水结合。城市供水最成功的是龙岩市,还有连城县的农田供水工作。以前,龙岩市也好,连城县也好,每到春季下雨,居民,干部、学生、工人都只能吃泥水。我们勘探查找到水源,给他们打出半米直径的水井,打一米,收300元,深度100多米,共打了6口大口径水井。一口井一天的出水量几千吨,供水量有20多万吨。铺五公里地下水管道,引水进入市区,不仅解决供应了龙岩市、连城县的群众饮用水,还供水用于农田灌溉。我们在龙岩、连城开展工作,很受群众欢迎。群众形容吃泥沟水是:一年要吃几块砖。我们去了,就提出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勘探结合。龙岩市是福建的重工业基地,煤炭,钢铁等都集中在这里。三明也进行灰岩地下水的勘探工作。三明化肥厂,三明化机厂,三明钢铁厂,都是我们勘探的。三明搞了大致的地下水勘探工作。两进两出。海岛水文地质工作也做了,平潭县平潭岛,东山县东山岛,厦门岛。沿海国防供水勘探,解决军民的生活饮用水。我们在漳州市配合人防工程地质勘探,挖防空洞,为人防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在南平市进行灰岩地下水的勘探,打了一年多钻孔,那里的地下水没什么发展前途。如今已转入湄州湾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湄州湾新的经济开发区要求我们快速跟上。我们9月份搬迁,10月份就开始了野外工作,三台钻机同时上,还准备上一台钻机,任务1800米,是手把百米钻机。漳州开展温泉勘探,上一台1000米钻机,上一台100米钻机,是淘汰型号的。设计已经出来了,省局尚未审查,局里安排800米,我们定了1000米,这两台钻机,上半年是培训,8月份才真正开始钻探工作。年底前可提前完成任务。还有一台钻机是大口径的水井钻,可以打半米口经,300米深度的井。主要是对外抓收入的。我们收费服务,龙岩市也欢迎。去年给龙岩自来水公司打了三口井,日供水量23000吨。龙岩属于富水区,打的井就大一些。水泥厂、化肥厂、化工厂、造纸厂,还有福建省最大的卷烟厂,这些龙岩比较大的单位,我们都给打了水井。在龙岩,有的单位水有多余,白白浪费掉了,有的单位缺水,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只有全市统一调度,用水才能平衡。一台大口径钻机,每年可收入28万多元。进井一米,收入300元。收入的40%,发展生产,20%用于奖励基金,现已将这部分提高到40%。以前,重视了水文地质,忽视了工程地质,所以,现在高层楼建设越来越多,工程地质化验跟不上。明年要解决这块短板。

我接任大队党委书记后,原来的党委书记刘庆生改任调研员,老队长高金科改任工会主席。现任大队长王玉秀是从闽西大队调来的。副大队长陈战民,副大队长兼主任工程师江振扬,大队政治处副主任李庆,大队技术负责朱晏。现有班子成员原来都是在野外工作,对抓大队工作缺少经验,主要靠老领导配合,帮助。我原来是学钻探的,任钻探分队长。搞党务工作不熟悉,边干边学。李庆原是工程师,现在是政治处副主任,对党务工作也不太熟悉。王玉秀原来担任党委副书记,对党务工作比较熟悉。大队新班子上任后,对科室领导班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各工区的党支部书记,科室的副科长配齐了,正科长没有配起来。目前正在进行野外工区、作业组的人员配备。抽了几个同志,专门抓整顿改革工作,还成立了整顿领导小组。已经向省局报批,在本月召开党代会,成立新的党委,然后建立健全工会,召开职代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刘庆生:我们大队从建队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我是第四代。1976年8月底,我来这个大队任党委书记,到去年8月1日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我们单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大吵大闹,照常生产,取得成效。这是令我感到骄傲、自豪的地方。我任书记期间,大队一项主要任务是沿海滩涂调查。如今不同了,对外抓收入成了主要任务。这是个新名词,也是个新鲜事。过去对外施工,只收材料费,甚至只要领导点了头,可以分文不收。1980年以后,就开始了对外抓收入,不需要上面批了。只有工资是地质事业费。这几年,我们大队上交省局的收入是70多万元。厦门灌桩机,收入就多。我们自筹资金,自筹材料,盖了三栋职工宿舍楼,每套建筑面积55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干部职工的住房困难,每家都有了一个窝。

高金科:我们地质工作给地方提供了一些东西,究竟作用多大,说不完整。近些年来,为地方供水,作用是能见到的。例如龙岩、连城,解决了水的问题,工作有了起色。福建天气热,地下水温低,解决了水起码增产三成。因为夏季化肥厂需要的是地下水。连城县果林厂,出产的橘子又大又甜,就是因为用地下水喷灌的。上面是红层岩,下面是灰岩,所以地下水很缺。龙岩,有一年一万多亩农田龟裂,我们钻了三口大径井,抽水,战胜了干旱。我们大队的工程师童永福,在第四世纪岩层研究上,是有特殊贡献的。群孔试验,在一口大井周围,打上数口小孔,一两天就解决问题了,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连城,有一个洞里有水,到底水是从哪来的?为了搞清水源,童永福泡在水里,往洞里钻。钻探上,为了完成任务,童永福和其他几位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把黄继光的炸药包,董承瑞的爆破筒都用上了。他们当中,被炸断腿炸断手的有三个。湄州湾工程上得比较快,从南平到湄州湾有100多公里,又是夏天,又是山路,为了保证材料及时到位,对驾驶员的奖励按公里计算,多跑100公里多奖励两元钱。司机干得很痛快,每个月可拿到300元左右,工程进度也上去了。龙岩温泉,用于饲养非洲鲫鱼,效果特别好。但是,我们现在的化验仪器跟不上,因为太陈旧了。

王玉秀:地质工作,国家很重视,而地方却当成了负担。所以,地质人员也很难稳定。五十年代的地质大学毕业生一心热衷于地质事业,而到了80年代,反倒想方设法转行。新的大学生,更是不愿意在地质部门工作。这样,就出现了青黄不接。当然,也是实际问题摆着,找对象难,孩子入托上学难,照顾老人难,家庭住房难,等等,总之无论做什么,都是一个难字当头。在地质部门,一把可以抓好多个大中专生,而地方就没有这么扎堆,具体到一个单位相对就少一些。这次机构改革,有的地方,不惜高价拉我们的技术人员。给官、给房、给爱人农转非。一些老同志,不愿到漳州这个地方来工作,因为没有野外津贴。年轻的同志,看到老地质在漳州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还是如此,他们也就不愿意来了。我们也无说服能力。从野外调了一些同志来任副科长,一月少了24元野外补贴,同志们开玩笑说,24元买了一个副科长。五十年代一人干的工作,现在两三个人还干不出来。当然,与我们的政治工作没有做好有关。有人请假了,那部分工作由其他同志分担了,我们想把请假人扣除的工资作为奖金分配给这些承担工作的同志,可我们没有经济主动权,省局批多少,我们只能用多少。对于富余人员,大队无法安排,如果做生意,竞争不过地方。对于地质工作,再像这样长此下去,恐怕就没人干了。福建省地质局,每年调到地方去工作的有300多人,平均一天调走一个,而每年分配来的大中专生却只有100来个。再过几年怎么办?再过十年、二十年怎么办?真不敢想象。

李庆:我们大队,改革前,来自全国各地人员占多数,工人也是外省的多,现在基本上都是本地方的了。福建是多语系,给外省在这里工作的同志造成了很大困难,问路都难。勘探人员吃饭比较难,三五天搬一次家,带饭上山,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一般工作人员,回到队部的比较少。夫妻分居,一年才一个月探亲假,他们为地质工作做出了贡献。地质队,男同志比较适应,女同志不大适应。抱着小孩子在野外工作,机修,管理,真的很难。野外的老地质工作者,主要是孩子入托上学,教育培养,存在诸多困难,因为经常搬迁,刚刚熟悉,又要走了,影响学生读书。转的学校多,认识的老师多,同学朋友多,学到的知识少。地质系统的子女教育质量比地方差,父母在野外跑,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地质工作者最头痛的问题。

朱晏:我是漳州人。我想接着王玉秀书记的话题,谈点个人的感受。杨瑞西,他是五十年代大学毕业生,闽东南地质大队工程师,去年调南靖县出任县长;张焕明,五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原是闽东南地质大队工程师,去年调东山县任县经委主任。这些学地质的人都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才迫不得已调到地方去工作的。我是1960年考入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毕业后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憧憬,主动要求分配到福建地质部门来工作的。地质比较艰苦,能否给予照顾。在地质部门只要是本科毕业的,也是骨干力量。我的很多同学都是找的农村女人做妻子。上面政策规定,工程师,40岁,20年工龄,才能解决家属的农转非。部队则只要15年军龄,理由是当兵艰苦。这显得很不公平。地质工作者的艰苦,应该是天下第一艰苦。此话毫不夸张。建议对地质工作者,在工龄,年龄方面放宽一点,时间不一定限制得那么长。我的孩子因为至今没有户口本,入学读书,除了额外多交各种名目的费用以外,还要参加入学考试,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录取分数线,才有资格入学。即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孩子的前途。我的大孩子16岁,还不能好好学习。大学本科生,由于学龄5年,工龄与中专生比起来自然要短。而中专生工作20年,家属户口能够解决农转非,本科生也要工作20年,家属户口才能够农转非,这显然不公平,不合理。如果本科生15年工龄,家属户口农转非,这才是合理的,公平的。我不知道这政策是什么头脑的人制定的。缺乏起码的常识。我老婆的户口如果今年不能解决,我就一定要调到地方上去。我虽然没有关系可走,但凭自己这点本事也还是有单位要的。调到地方上不管能不能做官,不管能做多大的官,最起码立即有一套房子解决。我三个孩子,大的17岁,小的6岁,中间的13岁。妻子承包三亩水田,旱地两亩多。水文队离市区11公里,新的政策下来,没有野外津贴了。这真是奇了怪了。这些叠加在一起,想来的确令人心寒。我对地质工作有着极深的感情。在这条战线打拼了大半生,不是硬要走,不是不想留,只要能稍稍满足合理的诉求,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就想扎根一辈子干下去。地质事业,还是大有可为的事业。国家也不可能不要地质事业。。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进福山福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走进福山福水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章 漳州新老班子敞开心扉,地质工作喜忧参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