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国殇墓园(二)
第七十八章国殇墓园(二)
姚强一行八人来到国殇墓园景区,都手捧菊花,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缓步前行。首先经过一个纪念广场,广场靠南有一座2013年8月落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珍藏滇西抗战文物8万多件,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纪念馆东侧高高的台基上矗立着一座警钟亭,亭内悬挂着一口大钟,顶端塑有一对飞翔的和平鸽。亭额上蓝色的“警钟”二字,十分醒目,给人以战争与和平的警示与思索。纪念馆西侧建有一面133米长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墙上镌刻着103141名参加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将士名单,以及协同参战部队、地方抗战游击队与参战伤亡民众人员姓名。名录墙下,摆满了游客献上的白色与黄色的鲜花,表达了人们对先烈们的崇敬与怀念。
走过远征军名录墙继续西行,即进入国殇墓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块碑志,一块是云南省政府1987年所立国殇墓园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另一块是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志。西边碑上“国殇墓园”四字是由辛亥革命名将、朱德恩师李根源先生题写,阴刻描蓝,格外夺目。墓园占地88亩,整体格局庄重大气。园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中轴对称、台阶上升形式,进门先是一大草坪,中间一条松柏掩映的石板甬道直通向北的公祭广场,由公祭广场拾级而上便是忠烈祠。“忠烈祠”三个字由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手书。祠堂为歇山顶,重檐翘瓦、古朴凝重、肃然屹立。祠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像,遗像两侧是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名联,上方“天下为公”四字作为横批;遗像下刻着“总理遗嘱”;蒋中正、卫立煌等在祠内亦都有题词。祠堂的立柱上悬挂着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将领们的题联;正门两侧有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民国32年9月腾冲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和辛亥革命元老、爱国志士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等多块刻石碑记;两侧墙体上镶嵌着20余方刻满阵亡将士名字的碑石,名单共有9618人。
“9618”这个数字,对于现在有些选号码的人来说可能是个吉利数字。然而,在这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血淋淋的。为了赶走侵略者,仅此一役就付出了近万条生命的代价!我辈当思今天和平与幸福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忠烈祠后面有个小团山烈士墓群,这里葬着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下辖的第53军、第54军烈士的遗骨。山顶立有一座10多米高的纪念碑,碑身上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大字,是由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写;碑基上刻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是李根源先生题写。纪念碑庄严、雄伟,高高挺立,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由忠烈祠上来,有两条路通往山顶,据说设计者寓意西面一条代表滇缅公路,东边一条代表通往城西松园的公路。由西边的一条上山路,是条笔直的石阶路直插山顶。路西边埋葬的是第53军的烈士,路东边埋葬的是第54军的烈士。共有3646快小石碑,每一块石碑下葬着一名阵亡官兵的骨灰罐,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这些石碑分72排整齐排列,从山顶辐射到山脚,布满了小团山坡。这些漫山遍布的小石碑,高不盈尺,在古树蓊荫蔽覆下,静静而立,有的已被雨渍苍苔所覆盖。下山时姚强试图仔细看清他们的名字:上士排长周天成、上士班长江玉清、上等兵黄明海、上等兵抢手张富春、一等兵张克祥、二等兵杨发金……姚强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不惜生命,为国捐躯的豪情壮举却永铭于心。“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中的诗句,在这里似乎可得到最好的诠释。
此时,姚强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亦诗吟之:
风吟壮歌来凤山,雾锁忠魂叠水畔。
远征廿军烈士魂,小团山坡已长眠。
当年铁蹄入滇缅,马革裹尸腾越撼。
忠烈祠壁刻英名,脚下倭冢魄难返。
诗的末句“倭冢”,是在国殇墓园门内右侧一墓碑,碑文“倭冢”两字为李根源先生所书。冢内埋的是日军148联队藏重康美少将等两名(亦说四名)军官。葬时将倭寇的尸体做反绑跪姿状、面朝小团山的中国阵亡将士墓而埋,以示永久谢罪。
据说,建倭塚有三层解释:一是示意侵略者的惨败;二是赔罪;三是体现人道主义,虽然你是侵略者,但也给一席之地,使之入土为安。后来藏重康美在日本的后人曾来祭拜过,认为此冢是对他们祖先的侮辱,试图与当地交涉,欲出大价钱换取尸骨带回国,但遭到了义正词严的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