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年 1

第七十章 年 1

1978年的春节,母亲和婶子为自己家人蒸了两大锅成锅的馒头,一锅是纯白面大馒头,一锅是两合面大馒头。两合面是白面里掺了玉米面。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馒头这一主语前面的两个定语,自己家和成锅,在此之前家里都是有客人来或有大事才蒸馒头,比如叔叔盖房子招待帮工;所谓成锅就是蒸前在篦子上尽可量的摆满成形的馒头面,中间只留下蒸熟后馒头胀大需要的空隙。说起来有些嗦,但这些在之前的过年是不曾有过的。

原因总结起来,家里有了余粮。

发好的馒头面,人们为了去除里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时候往里面放些碱面水,婶子负责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婶子站在炕边,张言和梧桐同样的姿势,趴在炕上双手支着下巴,看着一大块面在婶子手里变换形状,梧桐是在为婶子的动作好奇,张言却是在等待母亲一会制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该放碱面水的时候,婶子说什么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亲过来放,她来揉面。

如果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变黄,而且还有浓重的碱味,也就是传说中的“碱大了”。

不是婶子推卸责任,馒头是这个年代餐桌上的贵族,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她实在是怕把馒头蒸坏了,过年的馒头,还要担负供奉地重任。况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着呢。

母亲笑骂婶子胆小:“怕什么,嫌不好吃他们自己做去,不好吃咱们吃。”眼神扫视一周。分明把张言归结为他们,把婶子和梧桐归结于咱们,张言有些无辜,声明道“不管婶子做成什么样,我都喜欢吃。”

梧桐也点头应和张言的说法,她还没能自觉,此时应该与张言是对立派地。

母亲嘴上这么说,做起来还是小心翼翼的。碱面水一点点的放,放一点揉几下面,用刀在面团上划一下,扒开看看面团里芝麻粒大小的气孔是否均匀,边做边给婶子讲解,大约到什么程度上才合适,母亲把气孔称作丝窝,至于这丝窝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过程中,感觉碱水不够,再放一点。再揉,再划开面团查看,直到觉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块手指肚大小面团,揉成一个圆,扔到炭火盆里,张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这个哦。梧桐以为母亲是不小心才把面团掉下去的,激灵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张言赶紧阻止住她。

这是母亲试面的小秘诀,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馒头前,母亲都要烧熟一块面来试试。每在这时,张言都会着急的等在一旁,或许是等待美味地馒头快些蒸好,也或许是总觉得烧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独特,真正的原因是烧熟后,母亲掰开面团看看里面的情况,再闻一下味道。就会把那个面团给他吃掉。那个时候的他,没有什么事情比吃到嘴里的东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会,母亲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开来,黑面球里面立刻腾起一缕热气,一股馒头的气息蔓延开来,有些甜孺,有些碱酸。多熟悉的场景,多熟悉地动作,几乎与记忆中一模一样。

母亲又招呼婶子看了看,又闻了闻,轻声讨论几句,总结道:“再把面醒半个钟头就可以了。”

然后如前世那般,把手里的两半个焦黑面团分别递给张言与梧桐,“再盯着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张言歉意的笑了笑,不过他喜欢母亲这样的呵斥。

整个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别说半个了,况且还有外面的一层焦糊,张言还是一把抢过来,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记忆中的味道,后世无论吃过多少种花样繁多的馒头,唯有这个小黑球最难忘。

纯白面馒头多数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饭时大人吃的都是两合面的馒头,只是给张言与梧桐纯面馒头,张言掰下一块尝了尝就拒绝了,“好东西不能被你们大人单独吃了。”母亲骂他不知好歹。

张言笑笑不作回答,因为他知道,天天吃馒头的日子不远了。

全麦面粉,母亲和婶子蒸出地馒头并不白,但绝不是用碱过量的黄,也可能是队里的加工设备不完善,里面还掺有一些麸皮,但特别的香,特别地甜,特别有筋道。

年味越来越重了,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两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预计今后两年也没什么大负担,所以年准备的奢侈了一些。

猪肉票充足,父亲公社里割回十几斤的猪肉,叔叔杀了两只鸡,四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领弟和张晗都是任人摆布的阶段,张言也不怎么挑拣,这一点最得母亲的欢心。梧桐从里到外地新衣服已经做好了,婶子给她做的方口绣花布鞋,难得有这么个适龄女孩,给婶子展示手艺的机会。

母亲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让梧桐自己放着,梧桐最初战战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几遍,逐渐发现没人动她的东西,才稍微放点心,每天翻看几遍还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过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壶熨斗的图纸交给二铁匠的第三天傍晚,父亲回家把那个丑陋的铁疙瘩扔给张言:“二铁匠让我给你捎回来的。”车老板张文礼,无论给马挂掌,修车每月都要与二铁匠打几次交到,对于儿子与二铁匠的关系好像比自己与二铁匠的关系还要密切一些,明显有着不服气,又无可奈何。

丑虽丑陋了些,但当张言把木炭放到尿壶熨斗里面点燃,给大人们做示范的时候,两位母亲还是发现了它的好处,不懂针线活的叔叔也“啧啧”惊叹,婶子更是把他夸上了天,梧桐满眼小星星一脸崇拜。

连带着,两位母亲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亲毫不吝啬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荐给姑姑用。

连带着,二铁匠近水楼台的多做了一个拿回家给他老婆试用,他老婆感动的说,“谁说我家铁匠不会心疼人儿”,据说当晚极尽温柔。

梧桐的每天看几次新衣服的这点小心思大人都装作不知道,还能想起当时试衣服时脸色潮红,羞涩的小模样。

之前,两位母亲又给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洁工作,洗了澡,用梳头篦子给她刮了几次虱子,为了去除效果明显,两位母亲轮流盘腿坐在炕上,让梧桐伏进怀里,一点一点蚕食过梧桐的头发给她捉虱子,每到这时梧桐都特别的享受,安静的像一只猫咪,趴在母亲或婶子的怀里、腿上,任由两位母亲在她头上寻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声来。或许那时她在感受着什么,那种什么带给她的感受明显要比偶尔疼痛一下来的强烈。

1978年的春节,母亲和婶子为自己家人蒸了两大锅成锅的馒头,一锅是纯白面大馒头,一锅是两合面大馒头。两合面是白面里掺了玉米面。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馒头这一主语前面的两个定语,自己家和成锅,在此之前家里都是有客人来或有大事才蒸馒头,比如叔叔盖房子招待帮工;所谓成锅就是蒸前在篦子上尽可量的摆满成形的馒头面,中间只留下蒸熟后馒头胀大需要的空隙。说起来有些嗦,但这些在之前的过年是不曾有过的。

原因总结起来,家里有了余粮。

发好的馒头面,人们为了去除里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时候往里面放些碱面水,婶子负责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婶子站在炕边,张言和梧桐同样的姿势,趴在炕上双手支着下巴,看着一大块面在婶子手里变换形状,梧桐是在为婶子的动作好奇,张言却是在等待母亲一会制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该放碱面水的时候,婶子说什么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亲过来放,她来揉面。

如果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变黄,而且还有浓重的碱味,也就是传说中的“碱大了”。

不是婶子推卸责任,馒头是这个年代餐桌上的贵族,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她实在是怕把馒头蒸坏了,过年的馒头,还要担负供奉地重任。况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着呢。

母亲笑骂婶子胆小:“怕什么,嫌不好吃他们自己做去,不好吃咱们吃。”眼神扫视一周。分明把张言归结为他们,把婶子和梧桐归结于咱们,张言有些无辜,声明道“不管婶子做成什么样,我都喜欢吃。”

梧桐也点头应和张言的说法,她还没能自觉,此时应该与张言是对立派地。

母亲嘴上这么说,做起来还是小心翼翼的。碱面水一点点的放,放一点揉几下面,用刀在面团上划一下,扒开看看面团里芝麻粒大小的气孔是否均匀,边做边给婶子讲解,大约到什么程度上才合适,母亲把气孔称作丝窝,至于这丝窝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过程中,感觉碱水不够,再放一点。再揉,再划开面团查看,直到觉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块手指肚大小面团,揉成一个圆,扔到炭火盆里,张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这个哦。梧桐以为母亲是不小心才把面团掉下去的,激灵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张言赶紧阻止住她。

这是母亲试面的小秘诀,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馒头前,母亲都要烧熟一块面来试试。每在这时,张言都会着急的等在一旁,或许是等待美味地馒头快些蒸好,也或许是总觉得烧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独特,真正的原因是烧熟后,母亲掰开面团看看里面的情况,再闻一下味道。就会把那个面团给他吃掉。那个时候的他,没有什么事情比吃到嘴里的东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会,母亲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开来,黑面球里面立刻腾起一缕热气,一股馒头的气息蔓延开来,有些甜孺,有些碱酸。多熟悉的场景,多熟悉地动作,几乎与记忆中一模一样。

母亲又招呼婶子看了看,又闻了闻,轻声讨论几句,总结道:“再把面醒半个钟头就可以了。”

然后如前世那般,把手里的两半个焦黑面团分别递给张言与梧桐,“再盯着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张言歉意的笑了笑,不过他喜欢母亲这样的呵斥。

整个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别说半个了,况且还有外面的一层焦糊,张言还是一把抢过来,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记忆中的味道,后世无论吃过多少种花样繁多的馒头,唯有这个小黑球最难忘。

纯白面馒头多数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饭时大人吃的都是两合面的馒头,只是给张言与梧桐纯面馒头,张言掰下一块尝了尝就拒绝了,“好东西不能被你们大人单独吃了。”母亲骂他不知好歹。

张言笑笑不作回答,因为他知道,天天吃馒头的日子不远了。

全麦面粉,母亲和婶子蒸出地馒头并不白,但绝不是用碱过量的黄,也可能是队里的加工设备不完善,里面还掺有一些麸皮,但特别的香,特别地甜,特别有筋道。

年味越来越重了,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两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预计今后两年也没什么大负担,所以年准备的奢侈了一些。

猪肉票充足,父亲公社里割回十几斤的猪肉,叔叔杀了两只鸡,四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领弟和张晗都是任人摆布的阶段,张言也不怎么挑拣,这一点最得母亲的欢心。梧桐从里到外地新衣服已经做好了,婶子给她做的方口绣花布鞋,难得有这么个适龄女孩,给婶子展示手艺的机会。

母亲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让梧桐自己放着,梧桐最初战战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几遍,逐渐发现没人动她的东西,才稍微放点心,每天翻看几遍还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过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壶熨斗的图纸交给二铁匠的第三天傍晚,父亲回家把那个丑陋的铁疙瘩扔给张言:“二铁匠让我给你捎回来的。”车老板张文礼,无论给马挂掌,修车每月都要与二铁匠打几次交到,对于儿子与二铁匠的关系好像比自己与二铁匠的关系还要密切一些,明显有着不服气,又无可奈何。

丑虽丑陋了些,但当张言把木炭放到尿壶熨斗里面点燃,给大人们做示范的时候,两位母亲还是发现了它的好处,不懂针线活的叔叔也“啧啧”惊叹,婶子更是把他夸上了天,梧桐满眼小星星一脸崇拜。

连带着,两位母亲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亲毫不吝啬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荐给姑姑用。

连带着,二铁匠近水楼台的多做了一个拿回家给他老婆试用,他老婆感动的说,“谁说我家铁匠不会心疼人儿”,据说当晚极尽温柔。

梧桐的每天看几次新衣服的这点小心思大人都装作不知道,还能想起当时试衣服时脸色潮红,羞涩的小模样。

之前,两位母亲又给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洁工作,洗了澡,用梳头篦子给她刮了几次虱子,为了去除效果明显,两位母亲轮流盘腿坐在炕上,让梧桐伏进怀里,一点一点蚕食过梧桐的头发给她捉虱子,每到这时梧桐都特别的享受,安静的像一只猫咪,趴在母亲或婶子的怀里、腿上,任由两位母亲在她头上寻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声来。或许那时她在感受着什么,那种什么带给她的感受明显要比偶尔疼痛一下来的强烈。

1978年的春节,母亲和婶子为自己家人蒸了两大锅成锅的馒头,一锅是纯白面大馒头,一锅是两合面大馒头。两合面是白面里掺了玉米面。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馒头这一主语前面的两个定语,自己家和成锅,在此之前家里都是有客人来或有大事才蒸馒头,比如叔叔盖房子招待帮工;所谓成锅就是蒸前在篦子上尽可量的摆满成形的馒头面,中间只留下蒸熟后馒头胀大需要的空隙。说起来有些嗦,但这些在之前的过年是不曾有过的。

原因总结起来,家里有了余粮。

发好的馒头面,人们为了去除里面的酸味,通常在揉面的时候往里面放些碱面水,婶子负责揉面,面板放在炕上,婶子站在炕边,张言和梧桐同样的姿势,趴在炕上双手支着下巴,看着一大块面在婶子手里变换形状,梧桐是在为婶子的动作好奇,张言却是在等待母亲一会制作的特殊食物。

到了该放碱面水的时候,婶子说什么都不要自己放,非要母亲过来放,她来揉面。

如果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变黄,而且还有浓重的碱味,也就是传说中的“碱大了”。

不是婶子推卸责任,馒头是这个年代餐桌上的贵族,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她实在是怕把馒头蒸坏了,过年的馒头,还要担负供奉地重任。况且一家老小都眼巴巴的等着呢。

母亲笑骂婶子胆小:“怕什么,嫌不好吃他们自己做去,不好吃咱们吃。”眼神扫视一周。分明把张言归结为他们,把婶子和梧桐归结于咱们,张言有些无辜,声明道“不管婶子做成什么样,我都喜欢吃。”

梧桐也点头应和张言的说法,她还没能自觉,此时应该与张言是对立派地。

母亲嘴上这么说,做起来还是小心翼翼的。碱面水一点点的放,放一点揉几下面,用刀在面团上划一下,扒开看看面团里芝麻粒大小的气孔是否均匀,边做边给婶子讲解,大约到什么程度上才合适,母亲把气孔称作丝窝,至于这丝窝因何得名不得而知。

过程中,感觉碱水不够,再放一点。再揉,再划开面团查看,直到觉得差不多了,揪下一块手指肚大小面团,揉成一个圆,扔到炭火盆里,张言嬉笑一下,等的就是这个哦。梧桐以为母亲是不小心才把面团掉下去的,激灵一下,起身就要去下地。张言赶紧阻止住她。

这是母亲试面的小秘诀,前世也是如此,在蒸馒头前,母亲都要烧熟一块面来试试。每在这时,张言都会着急的等在一旁,或许是等待美味地馒头快些蒸好,也或许是总觉得烧面球的吃法新奇,味道独特,真正的原因是烧熟后,母亲掰开面团看看里面的情况,再闻一下味道。就会把那个面团给他吃掉。那个时候的他,没有什么事情比吃到嘴里的东西更重要的。

果然。等了一会,母亲扒出外表焦黑的小面球,掰开来,黑面球里面立刻腾起一缕热气,一股馒头的气息蔓延开来,有些甜孺,有些碱酸。多熟悉的场景,多熟悉地动作,几乎与记忆中一模一样。

母亲又招呼婶子看了看,又闻了闻,轻声讨论几句,总结道:“再把面醒半个钟头就可以了。”

然后如前世那般,把手里的两半个焦黑面团分别递给张言与梧桐,“再盯着就掉到眼珠里了,拿去吃吧。”

张言歉意的笑了笑,不过他喜欢母亲这样的呵斥。

整个面球也吃不了半口,更别说半个了,况且还有外面的一层焦糊,张言还是一把抢过来,放在鼻子下面狠狠地嗅了一下,正是记忆中的味道,后世无论吃过多少种花样繁多的馒头,唯有这个小黑球最难忘。

纯白面馒头多数要等到正月里才吃,饭时大人吃的都是两合面的馒头,只是给张言与梧桐纯面馒头,张言掰下一块尝了尝就拒绝了,“好东西不能被你们大人单独吃了。”母亲骂他不知好歹。

张言笑笑不作回答,因为他知道,天天吃馒头的日子不远了。

全麦面粉,母亲和婶子蒸出地馒头并不白,但绝不是用碱过量的黄,也可能是队里的加工设备不完善,里面还掺有一些麸皮,但特别的香,特别地甜,特别有筋道。

年味越来越重了,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两家都添了丁口,叔叔有了新房子,预计今后两年也没什么大负担,所以年准备的奢侈了一些。

猪肉票充足,父亲公社里割回十几斤的猪肉,叔叔杀了两只鸡,四个孩子多多少少都添了新衣服,领弟和张晗都是任人摆布的阶段,张言也不怎么挑拣,这一点最得母亲的欢心。梧桐从里到外地新衣服已经做好了,婶子给她做的方口绣花布鞋,难得有这么个适龄女孩,给婶子展示手艺的机会。

母亲把一整套地新衣服都让梧桐自己放着,梧桐最初战战兢兢地不知藏哪才好,每天都要翻看几遍,逐渐发现没人动她的东西,才稍微放点心,每天翻看几遍还是必要地,怕是最盼望快过年的就是她了。

把尿壶熨斗的图纸交给二铁匠的第三天傍晚,父亲回家把那个丑陋的铁疙瘩扔给张言:“二铁匠让我给你捎回来的。”车老板张文礼,无论给马挂掌,修车每月都要与二铁匠打几次交到,对于儿子与二铁匠的关系好像比自己与二铁匠的关系还要密切一些,明显有着不服气,又无可奈何。

丑虽丑陋了些,但当张言把木炭放到尿壶熨斗里面点燃,给大人们做示范的时候,两位母亲还是发现了它的好处,不懂针线活的叔叔也“啧啧”惊叹,婶子更是把他夸上了天,梧桐满眼小星星一脸崇拜。

连带着,两位母亲做衣服的速度有所加快。母亲毫不吝啬的特意跑去姑姑家,推荐给姑姑用。

连带着,二铁匠近水楼台的多做了一个拿回家给他老婆试用,他老婆感动的说,“谁说我家铁匠不会心疼人儿”,据说当晚极尽温柔。

梧桐的每天看几次新衣服的这点小心思大人都装作不知道,还能想起当时试衣服时脸色潮红,羞涩的小模样。

之前,两位母亲又给小梧桐做了一次清洁工作,洗了澡,用梳头篦子给她刮了几次虱子,为了去除效果明显,两位母亲轮流盘腿坐在炕上,让梧桐伏进怀里,一点一点蚕食过梧桐的头发给她捉虱子,每到这时梧桐都特别的享受,安静的像一只猫咪,趴在母亲或婶子的怀里、腿上,任由两位母亲在她头上寻挲,哪怕是不小心弄疼了她,她也不肯叫出声来。或许那时她在感受着什么,那种什么带给她的感受明显要比偶尔疼痛一下来的强烈。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重生了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章 年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