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科举
苏州城众多才子佳人今天可算长见识了,这一挑七的场面可不多见,只可惜挑战的人固然勇气可嘉,但败得未免太惨了点,让他们有些意犹未尽。眼下这几人,他们也是认识其中三两人,苏言自然不用说,苏州城不认识他的基本没有,王文达这个落魄书生虽然比较少打交道,但多少也是有些了解的。孟浩然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和苏言呆在一起,曝光率比较高,再加上他才学出众,也在这苏州城赚取了一些名声,众人也认得他。
林然他们几个就完全没有人认识了,但这不妨碍这些才子佳人们对他们的欣赏,两个男子一个淡定潇洒,一个狂放豪迈,两个女子一个温文婉约,一个倾国倾城,再加上文采出众,气质不凡,聚在一起让人看了不免觉得自惭形秽。无论怎样,这回谈资有了,在亲友那里又有了吹嘘的本钱。
“既然正主都走了,我们继续喝酒!”苏言微微一笑,引众人上楼就席。
“苏兄,这‘苏州四杰’是怎么回事?”林然问道,今天他可是见识了陈元这个所谓四杰之一的德行,跟‘杰’字完全不沾边,就像个跳梁小丑。
“原本我以为‘苏州四杰’是个什么尊称呢,现在看来,也并不是什么好名头。”苏言有些无奈地道。
王文达呵呵一笑道:“这倒不尽然。”听了王文达的解释,林然小吃了一惊,原来这苏州四杰包括苏言,陈元,慕容客,还有张旭。其他三个人在历史上并没什么名声,但张旭可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人称“草圣”,这古人,被冠与“圣”字的能差到哪里去?
王文达摇着手中的破折扇,说道:“视财如命陈氏儿,古道热肠苏家子,痴痴傻傻慕容剑,疯疯癫癫张大仙。这说的就是他们四个。”
张旭此人,林然有所了解,才华横溢,学识丰富,为人不拘泥于俗,行事或有乖张,所以人称“张颠”,至于慕容客,他就不知道了。
“姑苏慕容氏,尚武不崇文,这一家子都是野蛮人。”王文达显得有些轻蔑,他和封建时期大多数文人一样,对于武人都有一种鄙夷。其实也不是他的错,大多数封建王朝都是重文轻武的。在这大唐都还算好了,因为大唐帝国,一直都在开疆拓土,武人也不是全无抱负之地。甚至从武后朝开始,朝廷连武举也都有了。
想到科举,林然心思一动,这个事情,也是要和苏言谈谈的时候了。他要想在这世界立足,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想要把握住历史的脉络,把这盛世大唐带向自己所想的道路,那么他就必须要身居高位,而科举确实最好的途径。
唐朝官吏选拔的途径有三种,门荫,杂色入流,还有就是科举。门荫就是凭着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不过一般来说这样门荫品阶都要降一阶两阶的。而门荫入仕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馆入仕,第二种是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馆,崇文馆或国子学,太学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简单点说,想借祖辈的光,行,要不就好好读书考取,要不就是服兵役。像苏言这样的,其实可以直接进入弘文馆读书的。
杂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勋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六品以下文武和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勋官的成年子充任。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勋官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这需缴纳课钱,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可授予散官。
至于科举择仕,这时期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看心情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生徒和举人一起参加吏部(现在还是吏部,几年后是礼部)主持的省试,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省试头名称作状元,其余分甲第乙第等。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算起来这时候的科举和后来的科举相比,报考的科目多了很多,像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级的考试,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几乎给废绝了,因为如果报考秀才科最后考不中,那举荐你的地方官员也要受罚,所以很少有人去考,终大唐皇朝数百年,能考中的人寥寥无几。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书法,明算考算经,这几种不被人当做正统,考中了都未必会有什么好前程,因此这些科目考的人也很少。林然自然也不会去选择。
剩下的明经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赋诗和对策,林然的选择就在明经和进士之间。考中进士的话升官比较快,唐朝大部分宰相都是进士及第,明经的话升官没有进士快,但是相对的,明经考比进士考容易得多。所以人们就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明经及第,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了,五十岁进士及第,算是年纪比较轻的。因为进士科太难考了,所以每年考明经科的人都是进士科的几倍。林然想了想,却决定考进士科,之所以这么选,不是因为进士科报考的人少,毕竟进士科录取的人也很少,而是因为进士科更注重于赋诗,明经科要求考生能死记硬背,这是林然最讨厌的。
不论怎么选择,林然都得找苏言帮忙,他的户籍限制还没着落呢,唐朝科举也有很多讲究的,像他这种情况,如果不把户籍问题解决好,他根本就不能参加科举。还有就是,他得让苏言帮他弄到一个生徒的名额,这省了他很多事,相信以苏言老爹的身份,办这事应该不难。另外,那时候到了京里,要他帮忙的地方还要多的多,林然可不会单纯的相信只要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进士及第。
这么想也不是没有依据,在唐代能够托关系、走后门,结交权贵,最终被录取的多是“**”,唐朝的科举制度,让这些“**”占得了先机,占尽了便宜。而在官场上“两眼一抹黑”的平民子弟能通过科举入仕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据后人考究,唐朝74名状元中真正贫寒出身的只有易重和颜标两人。这个易重运气很好,初试时,易重名列第二,有个叫张濆的考了第一,复试时,张濆犯忌被黜,易重才侥幸替补得了个状元。
另一平民状元颜标,则是一个笑话:当时的主考官郑熏,喜好书法,是“颜体”创始人“鲁公”颜真卿的铁杆“粉丝”。当时颜姓特少,郑熏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颜标就是颜真卿后人,以“弘扬鲁公忠义”为由,奏请皇上点了颜标的状元。进士谢恩之日,郑熏关切地问颜标:“鲁公祭事已毕否?”颜标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郑大主考这才知道颜标出身贫寒,与鲁公颜真卿并无瓜葛,不过是同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