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彼岸》

於梨华:《彼岸》

全书以一位养老院的独居老人何洛笛的视角为线索回顾了旅居美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境遇,突出反映了老龄人群的生活困境。以画家何洛笛和她的三个儿女及其子孙的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美国华人的种种复杂的家庭伦理与生活观念。何洛笛青年时自大陆赴台湾,又自台赴美,从此在美国定居。她与华人丈夫楚大智结婚二十余年后,丈夫发生外遇,提出离婚。何洛笛在寡居几年后,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另一美国男子结婚。破裂的婚姻给三个子女带来巨大的阴影,尤其是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的小女儿尚晴,她在自暴自弃与极度空虚中,轻率地与一建筑系学生捷克结婚,在爱情纠葛中荒废了学业而提前退学,又在毫无经济基础的情况下生下两个孩子。婚后短短几年捷克便与其离婚并另寻新欢,尚晴在情感破裂与贫困的双重打击之下几近精神失常,把一腔抑郁与怒火发泄在女儿楚眉身上。何洛笛因为帮助精神几近崩溃的尚晴抚养孙女楚眉而与孙女形成了异常深厚的祖孙情。当再婚老伴离世后何洛笛住进了养老院,带着身处异乡独居老人的寂寥和哀愁、儿女不在膝下的酸楚,癌症缠身的何洛笛在不堪重病的折磨后斩断对尘世的牵挂,自尽而亡,悲鸣而发人深省。

此小说是其近年来潜心撰写的唯一一部长篇,书中以一位独居养老院的老人的视角,夹叙夹议地刻画了一个移居美国的中国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生活轨迹。以现实的题材典型化地反映了老龄化、婚姻之痒、单亲家庭与代沟这三大社会现实问题,题材既贴近当今现代人的生活又具有独特性。首先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却很少有文学作品观照到老龄者的精神世界。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物质赡养?正值盛年的子女如何兼顾事业的同时又能悉心照顾到老人的身心暖疾?当不治之症来临时是让老人有尊严地逝去还是在挣扎中苟延?作品中主人公洛迪所遭遇到的这一系列问题是如今老人的共性问题,本书的撰写会引导我们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对他们的暮年疾苦感同身受从而反观自身。同时作品中对美国设施完备、服务周善养老院的真实描摹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文中将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放逐到现世的尘埃中,以人事无常多舛替代风花雪月的泡影。於梨华笔下善于描绘知识分子的爱情烦恼,有中年婚姻死水微澜后的分崩离析,也有晚年丧偶后的孤苦无助,还有中年离异后无处投靠的一腔寂寥。作品敢于写这些不完满而又是常态的现世情感,贴近当今社会的现状,不以虚构的完美麻痹读者,而是直视这遍布荆棘的人类情感世界。再次,文章直面代沟问题,解析了母对子精神哺育的重要性。现代家长往往过多关注孩子物质生存条件,很多时候却忽略了为子女提供健康的精神成长环境。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童年的经历将深刻影响到他未来成年的人格形成。作品中两代母亲因为自己婚姻触礁而搁浅了对下一代的精神抚育,让两代少女的成长苦涩又无助。在社会生存重压下,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找到家庭成员关系的平衡点是发人深思的问题。总的说来,这部小说兼顾了时代性、现实性、典型性和独特性,以一位老者倒叙的口吻夹叙夹议了一个移民家庭的变迁史,在语言上大胆采用了不少西方文学的语法和句法,笔端洋溢着充沛的知识分子的女性情怀却规避了脂粉气和闺怨腔;作者坚持了中国文学的写实传统,同时吸收了欧美小说的技巧,在七十几岁的高龄却创造了具有高度现代精神的小说。

婚恋家庭一直是长篇小说市场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而常见的体例是描摹现代年轻人婚恋情感经历,易于局限于小“我”、自我困扰的狭窄天地。家庭、婚姻、子女、事业、老人赡养问题如何融合在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当社会变迁以后如何深刻影响到现代人伦是我们亟待关照的问题。本小说有三点是独树一帜的:其一,直面老龄化时代以社会托养为背景的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以往小说更多是将笔触描摹中流砥柱们的世界,但对于即将谢幕者的所思所感却关注甚少;其二,这是一部漂泊海外中国人的共同心录史,随着走出国门者人群的日益庞大,他们的真实生活面貌,他们谋生的艰辛、与西方社会的融合困顿一直缺少文学作品的反映;其三,这是一部中西方文化异化与同化斗争中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方面是中国人伦对于“家、孝、义”的几千年准则,另一方面是西方社会父母与子女疏离、赡养社会化的现状,两者的碰撞并非西方社会独有,很多现象也是很多中国家庭正在经历的变革。如何在当今语境下更好地扮演好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是值得每一个读者深刻反省的问题。能有这样一部体现社会问题综合性、戏剧冲突多元化、语言中西合璧而风格唯美的作品,实属近年来所罕见。

Lvsexs(;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上一章下一章

於梨华:《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