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大结局(下)千刀万剐
魏开宴有些惊愕,心里生出一丝恐惧,但是他还是不断安慰着自己,大魏那么强大,肯定不会那么快就被打败,这才短短几日,不可能!
玉露似乎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于是挥了挥手,叫人拿进来一个盒子。
那盒子绣着金色花纹,一看就价值不菲,玉露亲手在他眼前揭开。
一个金光闪闪的物件出现在了魏开宴眼前,他霎时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没错,这个东西就是魏国的玉玺,就在魏开宴被俘虏之后,魏国丞相就前往议和,魏开宴既无子嗣,也美欧兄弟,大魏皇位无继。
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魏国丞相识时务地选择了议和,因为他知道,魏国群龙无首,迟早都要被大荔所灭亡,何况魏皇杀兄弑父的传闻早就传遍的民间,这样的君王怎么会得到人心呢!
在魏开宴的惊愕中,一旁的狱卒问道:“皇后娘娘,是要施凌迟之刑吗?”
玉露摆了摆手:“不着急,就让他在这里尝一尝失去一切的滋味儿吧!”
说罢一群人走出了房间,只剩下魏开宴一人痛苦万分。
他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圈套,早在他派心腹来大魏的时候,恐怕就有人察觉了这一切,开始设下了一个针对他的圈套。
什么人?难道是这新的大荔皇帝。
魏开宴悔不当初,捏紧的拳头摇晃着铁链,发出一声一声的“哐当......”
玉露没有走远,在门外听着声音,感到很满意。
半月后,大荔将魏国国土划入地图,魏都改名为樊城,原来的魏国皇宫改为樊城行宫。
萧宇恒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行宫,他下了马车,随后出来的玉露。
玉露今日一身素缟,她面色严肃而冷清,今日,她就要用魏开宴的血,来祭祀她的亲人!
萧宇恒陪着她往幽兰殿的方向走去,身后跟着的侍卫押着带着枷锁的魏开宴。
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各种让他痛苦的毒药,玉露下了又解,解了又下,原本壮硕的身躯,现在看起来也虚弱不堪!
但是,这并不能解玉露万分之一的痛楚。
幽兰殿到,又是秋天,兰花开得那样繁盛,但是在玉露眼中看起来却是那么残忍!
魏开宴被一旁的侍卫掀开了眼皮,看着面前的世界。
却只是呜呜呜地说不出话来。
他已经被毒哑了!
玉露看着他笑了笑:“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他当然知道,于是顺从地点了点头。
玉露高声说道:“今日以魏狗血肉为祭,让魂灵得到安息。”
说罢,她挥了挥手,迫于她现在的身份,没有办法下跪。
但是在来之前,她已经将骊国兰氏一家的遭遇公之于众,掀开了魏开宴虚伪而残暴的嘴脸,让他接受所有人的唾骂与谴责。
庭院之内,一炉香烟燃起,第一刀落下,一声吼叫声响起。
“我要你尸骨无存,在这世间灰飞烟灭,就连灵魂也被永封此处,以赎你的罪过!”
玉露说完便笑着转身出去了。
萧宇恒则挥了挥手。
于是一刀一刀接连落下,第二刀,第三刀,第四刀.........
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肉被装到一个坛子里。
魏开宴看着自己一片一片的肉被接连取下,清晰而缓慢又无法阻挡的疼痛袭击了他,他脑海中兰玉儿的景象和玉露重叠了起来,是她,是她来报复自己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今天。
行刑的速度很快。
不久,一个被贴着黄色封条的坛子被埋进了刚被挖过的兰花地。
次日,皇后为新朝大端祈福,前往骊国的青芒山祈福。
祈福进行了七天七夜,祈福的法事很盛大。
而后,骊国旧宫的陵园之中,突然多了几座陵墓。
几日后,新朝大端在郢都举行典礼,震耳欲聋的礼炮在红毯上轰响。
皇上携着皇后的手一步一步朝着最上方的位置走了过去,皇后的行动却显得有些迟缓。
“你慢点,不用着急!”
萧宇恒在一旁小声地提醒道。
玉露的脚下自然是更稳妥了起来:“我已经很慢了,再慢就像蜗牛了!”
萧宇恒脸上浮现出一个幸福而甜蜜的笑容。
不多时,两人走到了最高处。
下方,是群臣山呼万岁和千岁,他们就这样并肩站在上方,睥睨众生。
他们对视了一眼,知道他们身上责任更加重大了!
两人很有默契地将手抬了起来:“众卿平身!”
五年后,一个身穿明黄色衣服的小孩在开满各色花朵的御花园中奔跑着,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宫女,边追便喊道:“太子,跑慢点,别摔着!”
美景则不屑地双脚点地追了上去,一只手像拎兔子一样把那小孩拎起来。
那小孩明显难过了起来:“一定都不好玩,那么快就被抓到了!”
美景见他不开心,于是提着他跃上了旁边的一棵大松树,吓得小家伙连忙把眼睛闭了起来:“救命啊,父皇、母后!”
“你睁开眼睛看看!”
美景催促道。
小太子睁开了眼睛,看到自己身处大树之上,不由得心中充满了惊奇:“太好玩了!”
但是开心没一会儿,他又耷拉着脑袋问道:“父皇和母后什么时候才有时间陪我玩呢?”
美景看着远处连绵的山峰,曲折的河流,以及屋宇错落的街道,想了想,随后答道:“再过些时日,等他们处理完近期洪灾的事情,一定会多一点时间陪你的!”
小家伙面上的表情舒缓了一些:“好吧!”
底下的宫女提醒道:“到了晚膳时间了,快快回宫吧!”
美景点了点头,抱着小太子稳稳地落在地上。
勤政殿里,奏折已经批了大半,玉露在一旁研磨着朱色墨汁,萧宇恒则沾了墨水在奏折上朱批。
两人在商量着什么,时而眉头舒展,时而高声争论。
殿外的宫人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并不是在争吵,而是在商量国策。
华灯初上,灯火如昼,他们二人批完奏折便相携而回,灯笼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