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白马啸湘军

第二节白马啸湘军

第二节白马啸湘军

——杨远新先生印象

张立星

早在1993年秋,我经《朝阳花》的作家谭石珍老师介绍,给时任《当代警察》杂志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杨远新先生寄去了一首散文诗。当时的《当代警察》办得很红火,发行量很大,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多数是公安战线的作者,此外,就是像周健明、谢璞、谭谈这样的名家,或是像杨汇泉那样的高官。做为主持文字工作的杨远新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哪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像我这样的山村作者、无名之辈。我将稿件投寄出去之后,根本就没有抱什么幻想。哪知半月之后,我突然接到了杨远新的亲笔回复,虽然稿件退了回来,但坦率真诚地讲明了不用的原因,热情地鼓励我细心研读他附寄的新近出版的两本《当代警察》,强调要想在《当代警察》发表作品,先要了解《当代警察》的特点,而且他把这形像地比喻为男女恋爱,只有相互深入了解,才能建立起牢固的爱情基础。他在信中洋溢出的火一般的激情着实感染了我。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时我想,杨远新先生应该属于豪爽文人,和握着手可以谈心的人。从那一刻起,我就萌生了长期与他交往下去的愿望。我给他去信,详谈我读了《当代警察》的体会,还就版式、文字提出了我的建议。他每信必复,而且回复得很及时。这又让我想到他一定是个做事高效,行动利索的人。我很想见到他,但这必须等待机会。

两年之后,我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散文集《星空下的倾情》,给他寄去一册,请求批评指正。他没有推托,也没有客气,对我的小说散文集读过之后写信高度鼓励,同时也提出了批评意见。接下来,我大胆地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在长沙举办一个关于我的作品讨论会,希望他能夠出席并发言。他回信慷慨应允,表示只要不出差,不遇特殊情况,一定参加我的作品讨论会。我见他答应得如此爽快,我又得寸进尺,要求借他的名气和影响,出面给我邀请一批名家出席,还要求给我邀请省会媒体的记者到场报道。我的信寄出后,感到这下可能给他出了难题,恐怕不会满足我的愿望。没想到,他在回信中均逐一答应下来。作品讨论会那天,他第一个到达会场。他未经人介绍,直奔我面前,紧握着我的手说:“恭喜你心想事成!”我早听友人说过杨远新在文坛中有“白马王子”之称,英俊而潇洒,爽朗而大气。他步入警坛之前,已从文二十年,作品撒布全国,又经名牌高等学府深造,是湘军文坛中一员儒将。

如今,他是湖南六万余名警察队伍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唯一的一名副编审,颇有影响力。我第一次见到他,果然威武豪迈、英俊潇洒,举手投足间所表现的儒雅、大度,给人留下超凡脱俗的印象。同时我也纳闷,我与他第一次相见,他是怎么认出我来的呢?接下来他说的一翻话让我释然。他说:“你的情况谭石珍老师早就向我作了详细介绍。你身残志坚,忠实于文学,你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如果像我这样健全的人都能做到像你一样,那前进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我顿时明白,他对我为什么总是有求必应,原来是出于他对残疾人的一片关爱之心,满腔关注之情。由于他的帮助和张罗,我的作品讨论会超出了我想像的规模,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会后,他把我推荐给了省残联的领导,从此,我在生活、事业、家庭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省残联的照顾和扶持,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得以更快地成长。我内心对杨远新充满了感激之情。

我对他要感激的不仅仅是这些,因为他对我的关爱还在继续。

这次作品讨论会,引起了新邵县文联对我的重视,把编辑文联内刊《青少年生活报》后改名《寻梦船》的任务压到了我肩上。我向杨远新约稿,希望他用自己如何寻梦,如何成功到达彼岸的经历,给《寻梦船》的读者打气鼓劲。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很快给我回信。我估计他可能外去采访,或是忙于发稿,一时顾不上给我回复。这天,一个印有湖南省公安厅的大信袋赫然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从里面抽出厚厚的一沓,文章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我的作家梦”。他在信中说,实在太忙,没有及时回复,再说只有按要求拿出作品才算是最好的回复。他抓住长沙至昆明的航行时刻,在高空中一气写成了4000多字的散文,算是给《寻梦船》读者的一个交代。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才华横溢,情意拳拳。我止不住热泪盈眶。《我的作家梦》在《寻梦船》刊发后,青少年读者纷纷来信,一致表示要学习他那种为实现作家梦契而不舍的精神,锐不可挡的气势。

渐渐地,我和杨远新先生成了忘年交。在他的扶掖下,我走出了小山村,跃出了农门,遨游在城市的上空。事情过程既简单,但又很复杂。那是1999年10月下旬,我去省城长沙办事,在纬二路的一家宾馆安顿下来,已是晚上10点。我拨通杨远新先生家的电话,他一听是我,立即说:“我马上来看你。”这是我们相识八年来第二次见面。我站在宾馆的大门外,从人流中一眼就认出了他,他除了警察的英武,更多的是一种大气和深沉。杨远新先生走近我,一直握着我的手,不由我分说,执意把我带进了不夜城。在他的招呼下,白沙啤酒、油炸花生、清炖鳜鱼,纷纷涌到了我的面前。我们慢慢地饮下了人生旅途上的阴晴雨雪,细细地咀嚼从文路上的苦辣酸甜。

这时我向他提出:我的户口如果能够农转非,迁入县城,有关方面就会给我安排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有利于我成家,也有利于我立业。他当即就拿出手机,给邵阳市公安局主管户口的一位领导打了电话,强调作为特殊对象,解决农转非户口。接电话的领导也满口答应下来。我很高兴,那晚兴奋得几乎没有入睡。我回到县里,真正落实起来却遇到了难度。主要是有人攀比,让县里的相关领导感到棘手。就在我感到有几分失望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杨远新和邵阳市公安局的那位领导由县公安局的领导陪同,像突然从天而降似的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令我大吃一惊。他是为落实解决我的户口问题,专程从长沙赶到我们小县城来的。因为有了他的现场办公,我的户口很快由农转非,我成了城里的一员。接下来,我便有了一份城里人的稳定工作。我上长沙的机会也明显增多。

我每次到长沙,都要争取与杨远新先生见面,也有幸倾听了他从文路上策马扬鞭的啸声,对他的了解也不断地加深。他不愧是文坛湘军中的白马王子,创造出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不过,他很不情愿列入文学湘军。他说,我就是我,一个为警察而歌,一个与警察为伍的业余作者,不算文坛一兵,更称不上文坛一将。其实,凭他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出那些所谓的文坛大将和大腕。我这里举两个事例。

事例一:常德“9.1”大案发生后,他和办案人员同时赶到现场,白天,他就案件暴露出的人口管理方面的漏洞、问题作深入调研和解剖,晚上,他详细采访各路指挥员、侦查员的事迹,第一时间创作出了长篇侦探纪实《魔头张君19天亡命录》,以张君从常德出逃为切入点,围绕其19天亡命生涯展开线索,将6年来张君团伙的形成过程,渝湘鄂民警的艰苦追踪,高度浓缩在19天之中,使得正邪冲突集中,红黑搏杀鲜明,因而情节紧张,悬念迭起,时而扑朔迷离,时而柳暗花明。本书与众多表现张君团伙案的作品相比较,其特色在于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公安民警的情怀,即洞庭湖的豁达,衡岳山的顽强,桃花源的深邃,岳阳楼的伟岸,凸现了公安民警的精神,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奉献精神、“同仇敌忾、同甘共苦”的协作精神。该文在《深圳周刊》的连载时间长达7个月之久,社会反响强烈,读者争相购买,普遍赞誉《深圳周刊》大动作、大气魄、大手笔,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91”大案的全貌。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大追捕》,发行海内外。迄今这一题材没有产生第二部长篇。那些零零散散的文章根本无法与他的长篇相比。

事例二:在反腐败领域,他最早创作出长篇反腐纪实《红颜贪官》,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年报》肯定《红颜贪官》是一部深度解析犯罪心理的警世之作。人民网评价《红颜贪官》是不可多得的反腐力作。为此,他得罪了湖南官场不少的人,因为对号入座,而把对反腐的满腔仇恨迁怒于他,长时间给他小鞋穿。他则笑言:湖南官场如果认真阅读《红颜贪官》,至少有十个厅级以上高官免受牢狱之灾。

当今社会,像杨远新这样亦文亦武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亦文亦武、正派正直的人就屈指难数了。

回望杨远新先生走过的路,对他的为人为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1953年农历5月,杨远新先生出生于湖南汉寿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属于老三届知青,初中一年级时,就开始向《湖南日报》投稿,立志当一名鲁迅似的作家,回乡后一直笔耕不缀,一篇篇作品飞向三湘四水,大江南北,被各级报刊、广播站播出采用,成了小有名气的农民通讯员。这引起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邓应林、公社党委书记郭志才、县委书记白连清对他的重视,1971年12月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从此,他一直从事新闻宣传、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发表出版曲艺、剧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通讯、评论等数篇。19岁那年开始,他在汉寿县创作组组长曹一心的带领下,潜心四年,共同创作出120万字的长篇小说《春柳湖》,深得老作家贺宜和理论家、《复旦大学学报》主编王华良的赞赏。他创作一直是业余时间进行,主要精力都倾注于办刊和培养作者的工作。他先后创办和主编过地方期刊《工农兵文艺》《汉寿文艺》《沧浪》,也编辑过《桃花源》《小溪流》等颇有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的杂志,他无论编什么期刊,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取得独到的成绩。他主编《沧浪》等地方期刊时,注重突出水乡气息和地方特色,读起来能闻到荷花的芬芳,尝到菱角的清甜。

他编辑《小溪流》杂志时,注重突出现代儿童心理意识,现代儿童审美情趣,选稿组稿,以“活”、“新”、“深”为标准,即文风活泼、人物活脱;题材新鲜、文笔清新;主题深刻、立意深远,真正起到微风细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他始终以发现、培养文学新秀为己任。他主编《沧浪》期间,举办了四届“沧浪笔会”,与会者达120多人次,同时创办汉寿县文联写作函授辅导部,培训学员100多名,又筹办了四次大型文学报告会,相继请来文学大师萧军、叶君健、陈模、于雁军、峻青、浩然、未央、周健明、谢璞、金振林、邬朝祝、曹文轩、黄世衡、刘霄、易尔康、饶鹏飞、钟涛、杨汇泉、唐浩明、田树德等给全县1000多文学爱好者作报告。

那些年,汉寿县有30多名重点作者经常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形成了一个势力雄厚的作家群。作为组织者、辅导员,杨远新先生多次立功受奖,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常德地区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编辑《小溪流》期刊,开辟《新人新作》栏目,采取手榴弹集束投放式将文学新人集中推出,给读者以新的印象,给作者以大的鼓舞。青年作家庞敏获第三届全国儿童文学奖的小说《淡淡的白梅》就是首发于《小溪流》1988年第5期《新人新作》栏目,她当时还是沅江县的一个农民。杨远新在提交给主编谢璞、副主编金振林的审读意见中作了热情洋溢的肯定:“短篇小说《淡淡的白梅》系自然来稿。作者庞敏,系沅江市大城乡东山村的农民,两岁没了母亲,父亲在外做生意,她初中没毕业,就与其弟种几亩责任田相依为命。读了她的这篇处女作之后,印象很好,颇感欣慰。文中对洞庭湖区农村风光的描写,对人物一举一动的刻画,以及人物的对话,人物内心的独白,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敢肯定,这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过的,不然不会这么真实自然。作者有独特的感受力,年幼的我,与梅姨那种感情上的一波三折,没有独特的感受能力,是难以表达细微逼真的。即使对落花,对秋叶,对流水的描写无不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作者的笔触始终注意开掘人的情感,文章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一万多字的篇幅,能吸引人一口气读完,就因为那根情感的弦,牵引着读者的心,读起来有趣有味。对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初学写作者来说,能做到这三点,是难能可贵的。”此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者庞敏引起沅江市委和市政府的重视,将其安排到乡文化站做辅导员,紧接着录用为国家干部,随即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调湖南省经济广播电台做记者,渐渐成长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淡淡的白梅》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当中有杨远新先生的一份公德。

在中国首届少儿报刊评选中,《小溪流》荣获一等奖,那大红烫金的获奖证书里自然凝聚着杨远新先生的一份心血,在《小溪流》的发展史上应记上一笔。杨远新先生责编的《小溪流》杂志《新人新作》栏目,也在此次评奖活动中荣获栏目三等奖。由于长于做组织宣传工作,热心公务,联系群众,杨远新先生一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就被推选为作家班党支部书记。

1990年夏,杨远新先生从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公安厅《当代警察》杂志社,先后担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兼副总编。《当代警察》创办时,全国有几家同类期刊,正处于红火时期,《当代警察》如何挤身其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一方面分析研究同类公安期刊为何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同时找出其潜在的不足;一方面探寻、思索文学期刊为何由辉煌到冷落的根源,同时总结出其有过的成功经验。采公安期刊和文学期刊两家之长,避公安期刊和文学期刊两家之短。内容上,贴近生活,说人民大众想说但没来得及说出的心里话;形式上,鲜明的公安特色,浓郁的文学色彩,完整的故事情节,版式设计追求新、精、美。这是他编《当代警察》追求的特色,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年年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表扬和省公安厅的嘉奖。他组稿、责编的纪实文学《杀人犯隐踪十年后》《夜半,那忽明忽暗的灯光》,散文《那一个谜一样的海湾》《美梦欲圆》,散文诗《武陵源采风》,在“中国第一、二届公安报刊作品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他协助总编举办四届公安文学笔会,把文学火种撒播到了三湘警坛的每一个角落,涌现出大批公安文学作者,写出了大量凝重、厚实的作品,促进了公安文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湖南省公安文学艺术协会成立大会上他当选为首届秘书长。

杨远新先生进入中年,成功进行了角色的转换,相继在刑警、户籍警等多个岗位上工作,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策马橄榄林,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在公安文学领域辛勤开垦,创作出版了长篇侦探小说《爱海恨涯》《险走洞庭湖》《洞庭湖黑雾》《孤胆邱克》,中篇侦探小说集《特区警官》《中国刑警大扫黑》《中国刑警在边关》《惊天牛案》《权与法的较量》《钱与法的碰撞》《义与法的冲突》《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长篇报告文学《创造奇迹的人们》《建国后隐藏湘西16年的匪首夫妻》《坠入桃花渊》,报告文学散文集《局长在紧急关头》,还有儿童长篇小说《欢笑的碧莲河》,儿童中短篇小说集《落空的晚宴》等,共680余万字,可谓著作等身,35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以上奖励。其生平事迹和成果相继收入《湖南当代作家小传》《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中国作家大辞典》。在阵容强大,高手如林的文坛湘军中堪称儒将,令世人瞩目。

或许杨远新先生是太阳升起时来到这个世界的缘故,上天赐予他一双热情而又温暖的、深刻而又智慧的眼睛,和一颗善良而慈悲、宁静而闪光的心灵,正是这双眼睛和这颗心灵,使他拥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如今,杨远新先生投身于公安事业,是公安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思想上坚持崇高的党性,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坚守“二为方针”,内容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人民鼓与呼,形式上体现鲜明的公安特色,浓郁的感情色彩,构建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朴实无华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见长,像一阵阵徐徐的春雨,出现在驳杂的公安文学丛林的梢头,也是公安文学领地的一株摇曳清新生命气息的绿树,为当代公安文学园地增添了一处可人的风景。

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效应应该也必须是一个法制社会,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加强法制建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现实既提出挑战同时又充满机遇,杨远新先生不为潮流所惑,依然坚持现实社会主义文学道路,关注人生,以理性的思考关心人类终极存在的命运;以理性的真诚呼唤人类最美好的未来。他追求的和他实践的同样可贵。文学“湘军”能否重振雄风,希望就在像杨远新先生这样一批有浓厚的生活积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代表的,且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马儒将身上。

今年是杨远新先生文学创作35周年,祈望他养就大气,悟得天机,抒人间真情,行天地正道,心花传世,艺术常青。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东追西捕——魔头张君19天亡命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灵异 东追西捕——魔头张君19天亡命录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节白马啸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