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远亲不如近邻
下午回到家,我并没有再乱跑,在家中打扫打扫卫生。
爷爷奶奶的床被,父母的衣服裤子,我全部拿出来洗了一遍。
农村孩子从来不娇惯,这种家务活,我干的是得心应手。
为了节约水费,晾洗的时候,我端着一大盘的衣服,走到了码头。
正好,村里的那些姑姑婶婶,全在河边洗衣服。
看到我之后,立刻就开始搭话,聊了起来。
“这秋娃子,真的是孝顺啊,回来过两天,还得帮着干活。”
“我家那铁蛋,整天除了吃就是睡,现在都二百斤了,像头猪似的。”
淑芬婶主动的过来,帮我提起大盆,拧一拧那床被里的水。
“可不是嘛,我家的二柱,说家务活全是女人干的。”
“他是个大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管。”
兰英姨担心我受伤的腿发不上力气,同样过来帮忙。
显然,她们一直把我当孩子,极为的友善和蔼。
这就是农村,虽然思想有些陈旧传统了一些,但是邻里之间非常的和谐。
看到谁家有困难了,大家都很热心,很少会在背后使绊子。
当然,也不排除个例,比如损人利己的田老师。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可能所有人都朴实憨厚,毫无心机。
洗完衣服后,我跟婶和姨聊了几句,便准备回家晾衣服。
恰恰这在此时,隔壁建设叔过来,说是家里娃好多题目不会写,让我帮着教一教。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放下手中的活,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了,跟着去了建设叔家。
我大概的看了一下,瑞华写不出来的这些题目,大多都是关于椭圆和双曲线方程式的。
尽管已经几个月没有摸过书本,但是那些知识早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拿起笔就书写了起来。
不过是十分钟,那几条超纲的数学题,我全部都写了出来,并且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
在学习天赋这一块,我是非常强的,很多知识和内容,只要看一眼,就会烂熟于心。
之前,若不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我说不定真的能够一飞冲天,考到外面的大城市里面。
当然了,现在说这些,全是马后炮的话,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没什么好后悔的。
于是,我非常专心的拿起笔和纸,一步一步的给瑞华讲解,告诉他解这类题的技巧。
瑞华虽然悟性不是很强,但是肯努力肯花时间,一次做不对就两次,两次做不对就三次。
终于,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验算下,他顺利的掌握了这方面的套路和知识。
“秋哥,你也太聪明了吧,我花两个小时才解出一题,可你十分钟就解出了五题。”
“你这脑子就是专门为读书而生的,如果你当初参加高考的话,清华北大肯定任你选。”
瑞华非常崇拜的看着我,那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敬佩。
在他看来,我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没能去高考,实在太可惜了。
“瑞华,清华和北大,可不是想象中那么好考的。”
“在咱们这种教育落后的农村,想要一步登天,实在太难了。”
然而我对自己,却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
莫说是清华北大,一般的985、211,我都不一定考得上。
原因很简单,这乡下高中的教育质量,完全无法和城里面相提并论。
我的成绩在兴泰高中,那是毫无疑问的年纪第一,但到了大城市,可能在班里只排的了中游偏下。
我至今仍旧记得,第一回去咖啡馆,我用外语跟店员对话时,林天南对我说的那一番话。
“因为你的口语,带着浓浓的乡音,虽然语法表达正确,每个单词都听得懂,但语调非常的别扭。”
“其实,这就跟你的出身一样,无论你再怎么融入上等人的圈子,最后依然掩盖不了你身上的泥土味。”
林天南的这两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面,既是轻蔑,更是激励。
“啊?”
“这么难的么?”
瑞华并没有去过大城市,不清楚外面的情况。
他以为我的天赋和成绩,已经是所有学生当中的天花板。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农村孩子拼了命的努力,都不一定追得上城里的孩子。
就像那句老话所说,有些人穷极一生才不一定到达罗马,而有些人就出身于罗马。
这个世界上,只有相对的公平,从没有绝对的公平。
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得起自己,无愧于心。
“瑞华,你再加把劲,争取往大学的本科线冲一冲。”
“等到了大城市之后,你就会明白今天我这些话的含义了。”
教完瑞华所有的题目后,我起身准备回家。
建设叔拉着我,非得留着在他家里吃饭,说什么都不肯我走。
我好说歹说,最后实在是拗不过他,只能够答应下来。
然而,就当我坐下的时候,我家门口忽然就传来了一阵燥乱。
“秋哥,你家围了好多人啊,全是七大姑八大姨的。”
“你看,他们手里面还拎着好些东西,我都没见过呢。”
因为我家和建设叔家是邻居,可以清晰的听到隔壁的声音。
瑞华的眼神很好使,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情况。
“建设叔,你们吃吧,我得回去看看。”
我眉头一皱,心里有些惴惴不安,立刻起身往家走。
一开始,我下意识的以为,又是谁上门要债了。
可到家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
那些沾亲带故的亲戚们,手里面拎着我从姑苏带回来的特产,一个个喜笑颜开的。
“中华,你这是生了一个好娃娃,出去才打工多长时间,这就混出名堂了。”
“你看看这大螃蟹,看着就很好吃,我家雯雯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高档的东西呢。”
二婶马冬梅,双手仅仅的抱着那盒大闸蟹,说什么都不肯松手。
“阿慧,怎么冬梅家有大螃蟹,我家就只有一盒黑不溜秋的巧什么克力呢?”
“当初,秋娃子上学没学费,我可是暗地里面,悄悄的给你塞了一块二毛五的!”
三姨刘春兰,似乎看不上从姑苏带回来的费列罗,非得向母亲索要大闸蟹。
“对啊,秋娃子小的时候,经常到我家蹭吃蹭喝的,大家都是看到的。”
“现在他出人头地,成为大老板了,你就拿一盒核桃,就想把我打发了啊?”
四姑夏华菊,嘴上说着不满意,但双手却很诚实,直接将核桃塞到怀里。
不仅仅是她们,还有好些太爷爷那一辈分岔下来的亲戚,围在家门口。
基本上,他们手里都提了些特产,没猜错的话,应该是从我家中生抢的。
而林倾城和莫夕夕买的这些特产,除去送给几位老师的,已经被他们私自分光了。
更关键的是,她们非常的不满意,还想要向父亲和母亲,再索要一些好东西。
没办法,农村就是这样,民风朴实的时候很朴实,彪悍起来的时候也很彪悍。
尤其是亲戚,看到你混的好,个个都想要沾光,看到你混的不好,又个个瞧不起你。
反倒是淑芬婶,兰英姨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近邻,没有任何的坏心思,完全是不计回报的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