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

施粥

【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些人手上、耳朵上布满冻疮,比梨树台的村民们还要严重,叫人看着心里怪不好受的。

他们穿得虽破旧,却又不像乞讨者,林婶子和和气气地问道:“你们打哪儿来?这是家乡遭了灾么?”

老人家们纷纷唉声叹气。

“打南边来……”

“庄稼要雨的时候老天爷一滴不给,快要收了瓢泼似的下……”

“唉,这是不给咱们留活路啊!”

“可别这么说!”林婶子一边帮忙盛药汤一边温声安慰,“别管走到哪儿,都有口饭吃。”

“可不是么,咱们这一路走来,至少没饿死。”

林婶子给苏木说了两句,便回家去了。没过多会儿,便叫几个女婿抬出来两大锅浓稠的二米粥。

苏铁和云实连忙去接,苏木笑着说道:“婶子这饭做得可快!”

“大妞二妞一早就熬上了,单等着你们忙完了回去喝。”至于为什么又抬出来了,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灾民们实在没想到,不过是一时好奇往这边看了一眼,不仅有药汤吃,还有粥喝。

一时间,老人们连连摆着手推辞,他们到底不是乞丐,没道理白吃人家的东西。

孩子们闻着热腾腾的粥香,虽然馋得直吞口水,却没有一个人做出失礼的举动。

反而叫人高看一眼。

林婶子一边给苏木他们盛粥,一边笑着说道:“今个儿家里有亲戚,本来也是要做,添瓢水的事儿,可别嫌弃。”

苏木看得真切,这哪里是添瓢水的事?玉米碎加上小米粒熬的粥,连个汤水都看不见,把筷子往上一插,连倒都不带倒的,说是干饭也不夸张。

她心里对林婶子越发敬重。

其他村民瞧见,也学着林婶子的样子,到家里熬了粥、做了小菜,全都端出来吃。

今年因着苏木的关系,他们算是熬过了一个灾年,不能不知感恩,顺手的事能帮便帮一把,谁都不会吝啬。

灾民们被村里人拦着,到底没走成,只得局促地坐下来,一个个红了眼圈。

苏木几人也不讲究,直接就着临时搭起来的桌子,抱着粥碗喝了起来。

吃粥的工夫,林婶子又问:“家里的青壮们呢?”

“到城里找活去了,多少能挣口饭吃!”

苏木心头一动,下意识地看向老村长。

老村长喝了一口热腾腾的粥,笑眯眯地说:“小木莫不是又想起啥好主意不成?”

苏木不好意思地笑笑,有些迟疑地开口道:“方才还听您说,今年冬天冷得早,村里的果树怕是收拾不完……”

林婶子接口道:“可不是么,眼瞅着大雪就要下来,到时候这地上一冻,再硬的铁锹都铲不动了。”

苏木看着村长,指了指埋头喝粥的那些老人小孩们,试探性地说道:“他们虽然不会剪枝剪杈,刨树根、找虫蛹还是可以的,咱们村里能不能给他们找些活儿做?”

老村长眼一亮,脸上笑出一道道褶子,“甚好,甚好。”

苏木开了话头,人们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之前听了苏娘子的话,我在果树之间的空地上种了些雪里红,正愁没工夫收呢,这下可好!”

“我也想起来一件事,前日听我那亲家抱怨,今年皮蛋多得没法弄,也想着请人呢!”

“不如赊给他们一些罐头让他们到集上去卖,反正咱们自个儿也没工夫……”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找出来许多门路。

灾民们脸上的热泪混着风尘一颗颗掉到碗里,就着粥喝了。

***

南边来的灾民不止这一批,能提供活做的村子也不止梨树台一个。

单是苏木家里,便能指出来好几样。再加上云实的工作间、胖婶家的猪圈、桂花大娘家的酒庐。

实际也不是真让他们做什么,只是找个借口,用劳动换粥喝,彼此都体面。

于是,苏木同苏大娘他们商量了,干脆在村口搭起了粥棚,不仅每天煮了粥给附近的灾民喝,顺道着还给他们介绍活干。

用了他们干活的人家,可以单独招待,也可以送些米面豆子之类的到粥棚里,苏木他们帮着做。

不知从哪家开始,就连那些没有请帮工的人家也会时不时送些吃食过来,一袋豆子、半车白菜,都是善心。

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刘兰也叫小三子背着半袋子黄豆送了过来,当时苏木他们都在,一棚子的人都看直了眼。

虽然只有半袋,但对于大雁飞过都恨不得拔根毛的刘兰来说,已经算是十分罕见了。

大伙的视线不由自主地集中到云冬青身上。

憨实的汉子抓抓脸,耿直地说道:“这可一点都不奇怪,如今我哥过得好了,她定然想方设法地巴结。”

苏木闻言,实在没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大伙一边摇头一边笑。

云冬青把那半袋黄豆交给自家媳妇儿——正好她管着豆类这一块——夫妻两个也跟着笑。

有个那样的亲娘能怎么样呢?

只得自己保持善良,同时,还要心大。

*

不过几天的工夫,聚集到杏花村的灾民越来越多。

有真心找活干的,也有浑水摸鱼吃白食的,一回两回只当没看见,次数一多,苏铁、云实这些汉子们少不了跟这些人“谈谈心”。

当然,老人小孩除外。

李镇守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亲自到杏花村转了一圈,随后便叫人抬来一百袋红薯面,五十袋细白面,各种豆子各十袋,还时不时派兵士往这边转转,生怕有人闹事。

苏木起初也有些担心,就算没人闹事,人太多了恐怕也供不起。

没成想,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杏花村设粥棚的事一传开,博陵镇和祁州城的富户们也没闲着,各自行动起来。

其中以李家为表率,不仅设下粥棚,还免费给流民诊病,自然又赚得了一番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那些个大户人家,很多都是普通的村民和商户,也联合起来,一个村子一起,或者几家几户一起,同样设起了施粥点。

从前的时候,人们心里都有一个固定的观念,别管是真心善,还是为了博美名,只有那些个富人才会大张旗鼓地做这样的事,然而,杏花村的做法却颠覆了这种观念。

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

于是,大大小小的粥棚在祁州境内遍地开花。

朝中有位御史台,老家挨着祁州,恰好也受了灾,原本正忧心忡忡,没成想便听到了这样的好事。

于是,御史台大人一本奏折,将李镇守、祁州州牧全都夸了进去。

今上查明实情,龙心大悦,不仅给两位大人加了品阶、赐了钱物,还亲自设宴召见,以示隆恩。

一时间,祁州府、博陵镇的美名更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了出去。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药园娘子有点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药园娘子有点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