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
金国的败仗是在可以预见的。
他们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和在一起尝到了打劫大茂的甜头。
但是他们每个部落都不是真正的合作,自然内部问题也大的很。
原本拼着最后一点气要拿下大茂的城池。
可惜大茂早已经准备好了打这一仗。
金国败了,四散在草原上。
简初夏趁此机会,给那些跟金国无关的部落做交易,无非是羊毛跟羊肉。
这些都是部落里面最多的东西。
羊毛羊肉,换来了粮食跟盐巴,这是草原上最稀缺的东西。
原本大茂打散了金国,又跟他们做交易,那是半信半疑,但粮食好说,盐巴是真的需要。
部落里面买到了盐巴,买了粮食跟布匹,自然部落里的人身体就会更好些。
这一招也不算新鲜,毕竟跟金国已经是世仇,不如扶持别的部落,好让他们相互打压。
那些个部落也渐渐回过味来,争着跟简初夏做交易。
这又快冬天,草原上冬天可不好过,简初夏适当的让人推销了一下羊毛衫跟羊毛大衣,结果自然不用说。
现在的羊毛袜子也卖的极好。
贵的买不起,一双袜子还是可以的吧?
既然跟草原上的部落渐渐有了交际,让他们牵制住金国的残部,剩下的就好说了。
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当个火引子,让草原上的火点燃。
之前从西域过来的那些僧人如今也学成回来,听他们说着夹生的大茂官方语言,简初夏跟霍广君点点头。
商路开通,已经准备好了。
都城那边自然也这么觉得的,当初派去几个翰林学士跟着僧侣们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
如今已经初见成效,至少简单的交流是没问题。
但僧侣们想要传教,还需要进一步审查。
这些僧侣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今也愿意继续在都城住下去,继续交流两方的语言跟文字。
至于西域的商人则是早就回道家乡,等着大茂王朝说好的,打完仗就过去。
已经是茂和安登基的第七年。
大茂也已经准备妥当。
由皇室组建的两百多人的商队,正浩浩荡荡的从都城出发。
载满了丝绸锦缎,精美瓷器,盐巴粮食。
领头的几人跟着僧侣苦学多年西域语言的翰林学士,他们这行人奉的是天子的圣旨,穿的是御赐的衣裳。
从都城出发,在边城由霍广君点兵,又多了一百多乔装打扮的好手跟着。
边城的水泥,羊毛制品也装了几车过去。
他们的目的,就是那远处的西域。
此一行,艰难险阻,也要往外走出去,不至于做那井底之蛙。
这队人马,需要的不止是交易货物,更多的则是学习西域文化,得到西域的新奇农种,好丰富大茂的物资。
在简初夏跟霍广君给茂和安写的密信里,还提到了大茂辽阔的海域。
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多的视野。
茂和安有时候心里也在想,简初夏到底什么来头,为什么比她哥哥知道的还要多。
但想到最后也没个说话,只能归结为天资聪颖。
好在这个天资聪颖是自己这一边的。
茂和安并未想太多,为着自己的皇后,他也不会想太多。
都城送走商队,算是平静了一段时间,如今陛下圣明,大茂也得了几年休养生息。
远在边城的人则是含泪要送蒋状元去都城了。
沉寂了十几年的蒋状元,如今已经是三四个举人的老师,秀才学生更是有十几个。
他在民间休息的太久了,茂和安觉得是时候让蒋状元回来,蒋状元深入民间,务实能干,既有经验,又有才华,不用他茂和安觉得亏了。
祝冯两位阁老年龄渐渐大了,很多事情已经有些开始放手给身边的人。
可茂和安也不得不说,这两位阁老在朝堂上,确实是个底气。
处理政务,他们只要上几句,就是极好的经验,茂和安不舍得他们走。
祝冯两个阁老也不想离开。
前些年朝堂上为了立储的事情闹的乌烟瘴气,祝阁老那时候还是祝翰林。
就是看不惯朝堂上拉帮结派,才决定辞官回乡。
这也就有了简初夏刚到大茂的时候,霍家村的村长拜托她做的事。
现在看来那时候故意为之实在太明显,不过也是让简初夏当时好立足一点。
现在回想起那时候的事都觉得恍如隔世。
最后茂和安在朝堂上放了两个椅子,让两位阁老做着上朝,这也让许多前朝老臣,真正的对茂和安归了心。
这些年水泥生意已经算是在大茂遍地开花,然而边城仍然是全大茂最稳定的供应商。
毕竟像边城产出质量数量都稳定的作坊,全大茂数起来也没有。
更别说,边城的水泥已经开始向西域那边供应。
赚的钱不比大茂这边少。
玻璃的烧制也初见成效,等玻璃制作出来,顺宜府的贸易肯定会更加繁华。
开通商路后,不时就会有西域人赶着骆驼来边城换东西,也有些人往更远的都城跟江南去看。
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反正现在边城出现金发碧眼的人,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边城的私塾也成为周围人来读书的好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上次科举的状元,说什么都要来都城教几年书在去上任。
让茂和安也是一脸黑线,只能放这个新科状元来边城教书。
之后简初夏问过才知道,这个新科状元,之前家里穷的很,眼看就要读不起书的时候。
他们县上新来了个县丞,听说了新科状元的事情,又考究了他的学业。
当时就说道:“我也是个穷苦人出身,得了别人的帮助才侥幸中举,今日我看,你的天赋比我更高,万万不能让你断了学业。”
从那天起,这个县丞一力资助了未来新科状元的费用,虽说不多,但也是县丞努力省下来的。
之后跟县丞接触才知道,县丞是在边城的私塾上学,甚至住宿是边城出,吃饭是当地百姓供养。
这才有县丞考上举人,再来资助他。
这个新科状元也有些意思,考上状元,自然是先感谢帮助他的县丞。
接着就是说想去边城的私塾教书,也算是报答县丞之恩。
说实在的,功名好的人不一定会教人,但是状元的名头又会让学子们起个拼劲。
简初夏还是很欢迎新科状元过来的。
这也让边城的私塾更加有名,毕竟能让两个状元都来教书的地方可不并没有多少。
茂和安爷悄悄给霍广君下了命令,不能让这新科状元只教书,让他接触着政务,教他实务。
如果此人品行可以,再带着他接触西域的商贸。
等以后再让新科状元回都城的时候,那就直接可用了。
简初夏私底下笑话茂和安一点都不肯吃亏,霍广君倒是觉得手里多个苦力还挺好的。
那新科状元不知道,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但大将军跟陛下也没个正形。
很久很久以后,这个新科状元成为了朝廷的肱骨之臣,跟着中年的茂和安一起开辟海路那就是后话了。
现在的简初夏要被自己家两个孩子烦死了。
五岁的孩子,跑的飞快,让简初夏都懒得追。
霍广君回来的时候就是看着小妻子在院子里一手一个,简初夏听见霍广君推门的声音抬头道:“还是喜欢他俩不会说话的时候,现在会说话了小嘴叭叭的。”
霍广君看的好笑,一个抱起一个,乐的小月抱着他爹的脸道:“爹,我们什么时候去都城啊,都城的房子是不是都很大啊。”
小月别看是个小姑娘,比他哥还要虎,当年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柄小剑。
她哥小六则是蔫坏蔫坏的,眼睛滴溜溜的转,不知道在想什么,有时候简初夏一不留神就被自己家孩子绕进去了。
现在商路也通了三年,事情都算平稳,都城又写信过来说三妹诞下龙子。
这是三妹第一个孩子,当初三妹大婚的时候没去就一直是简初夏心中的遗憾。
如今时局正稳,边城也没什么事,玻璃的制作运输也走上正轨。
这就想着一家四口回都城一趟,也是看看三妹,茂和安自然也同意,只是写信过来隐隐有种对自己家不是龙凤胎感到遗憾。
霍广君倒是暗暗自得了一会,简初夏看霍广君得瑟的样子拍了他一下,这才开始整理东西。
好不容易回都城一趟,要带的东西自然多的很。
不过东西倒是次要,要带的人也是数了又数,这样一行四五十人才慢慢从边城出发,
霍枫只能看着他们一脸羡慕。
好在茂和安有意将霍枫调回都城,估计也就是很快的事情了。
从边城到都城的路,如今都是用水泥铺设,现在的水泥已经不单单是水泥了。
而是边城的作坊研究出来,利用煤矿的废渣做出来类似于简初夏见过的沥青一样。
这样的新式水泥,虽然味道大了些,但是作为铺桥修路是最好最结实的材料了。
老式水泥的配方散出去,边城也就是因为掌握了新式水泥的做法。
马车一路在新式水泥路上行驶,平坦的很,好在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能闹,什么时候不能。
一路上倒也没怎么烦简初夏,让简初夏省心不少,简初夏看着孩子们笑着对霍广君道:“我也带过五岁的双胞胎,我四弟五妹都没这么烦人。”
霍广君摇摇头道:“不是不烦人,是不能。”
简初夏转念一想,霍广君说的没错,当时的那种环境,任谁都要乖一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