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破釜沉舟
长青学院是朝廷为了让男子有书可读,而棉纺学堂都是女子,两者是注定没有交集的,自从上次退学事件之后,韩靖荷在此类事情之上严谨了许多。
她点了点头,等着叶梓萱继续开口。
“长青学院一事陛下准备让你兄长负责,届时,若有什么事情,你们兄妹二人也好互相探讨。”叶梓萱想到他们兄妹二人即将一起共事,看向韩靖荷的眼神也带了一些揶揄。
倒是韩靖荷,差点被她的眼神看得发毛。
就算是她兄长负责,以韩元柏的才能,也不需要向她请教,因此她们怎么会有共事的机会呢?这都快把韩靖荷整糊涂了。
叶梓萱也没有继续卖关子,“长青学院建立的地址,就在棉纺学堂的隔壁,两家学院日后自然是有交流的。”
这一番话险些让韩靖荷失态,她瞪大了眼睛看着叶梓萱,甚至怀疑对方在同她说笑。
可叶梓萱的表情极为认真,这足以说明她听到的都是真的,韩靖荷嗫嚅了嘴唇,“这是陛下做的决定?如此棉纺学堂该如何自处?”
她着急的不行,就怕退学事件再次发生,她实在是有些承受不住,而且长青学院一但建成,那将是没有任何办法更改的,连挽救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棉纺学堂搬去别地,这就有抗旨的嫌疑了。
就算叶梓萱深受帝皇宠爱,那也不能仗着宠爱胡作非为。
“这是我的主意,是我让陛下这么做的。”叶梓萱没有把锅甩在楚墨轩的头上。
韩靖荷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棉纺学堂可是叶梓萱的心血,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看着她那迷茫、震惊、失望……包含各种神情的眼睛,叶梓萱主动解释道:“我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想来你应该猜到了我想做什么,此事就是为了日后做铺垫,只要大家能够接受这件事情,日后也不会拼死反抗。”
“趁着这件事,也能让她们缓一缓,我总不能让你一辈子都看不到希望,也不能一直把你拖成老姑娘。”
叶梓萱说的十分真诚,“此事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也不必太过于担忧,实在不行从头再来就是了。”
韩靖荷呆愣愣地听着叶梓萱的言论,想到有朝一日站在朝堂上的画面,拒绝的话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她从来都不是安分守己的大家闺秀,骨子里也带着一股叛逆,被叶梓萱的话一激,心就有些蠢蠢欲动,只是此事关系颇大,让她不敢贸然作出选择,有些瞻前顾后。
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人往往是最敢赌的,但当她拥有一定的东西,就会害怕失去了,“若是失败,学堂只怕是近几年都不会恢复名气了。”
可一不可再,这种影响学子声誉的事情,发生两次之后,就很难再取得百姓们的信任了。
“可若是成功了,我们将向前跨进一大步。”叶梓萱目光灼灼的说道。
她不是不害怕失败,只是相比于失败,她更加期待成功之后的曙光,成大事者,也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总不会更糟,无论如何我们的学院都会一直开下去。”叶梓萱像是在承诺一般,至于棉纺学堂会不会有学生就读,并不是她担心的事情。
她给了天下女子们开辟出了一条路,但若是对方不愿意走,她也不会强求。
“先生说的是。”韩靖荷渐渐的被叶梓萱感染了,不再那般忧心,更多的则是期待。
“你要做好准备,就算见到学子们纷纷退学也不必慌乱。”叶梓萱叮嘱道。
“难道就没有安抚家长们的办法了吗?”韩靖荷希翼的询问,毕竟叶梓萱向来有逢凶化吉的本事,保不齐这件事亦是如此。
叶梓萱摇了摇头,以往几次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罢了,“或许看在女子学院的份上,百姓们还是愿意让学子们继续读书的。”
利益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若是能够让女儿进入女子学院,得到了好处就足以让他们放下偏见。
直到叶梓萱离开,两人也没有想到好的应对之策,只能够静观其变。
好在,此时留在棉纺学堂求学的学子,都是真心想要读书的,心思不坚定之辈,在上一次棉纺学堂遇难的时候,就已经退学了。
长青学院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街小巷,一时之间,百姓们就炸开了锅。
最欢喜的自然是想要读书偏偏家境贫寒的男子了,这对他们来说,是纯粹的好事,至于棉纺学堂女子的处境,他们却没有操心,左不过不妨碍他们。
而家中有女儿在棉纺学堂读书的人家,一个个的都愁容满面,现在谁都知道让女子读书是有好处的,偏偏又闹了这么一出。
倒是引得不少人埋怨楚墨轩,毕竟在百姓眼里,这是他做下的决定。
退学的人也是有的,但坚持留下来的学子更多。
而朝廷上受到的阻力也很少,长青学院很快就建成了,毕竟有棉纺学堂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创办学堂对韩元柏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最开始的一步成功之后,叶梓萱慢慢的做着改变,比如两所学堂的课程渐渐靠近,棉纺学堂整个甲班的学生,跟长青学院学子学的课程一模一样,那可是为科举做准备的。
她还安排两个学堂合在一起排名,然后变出现了第一名是女子的现象,这可把那些男子给羞的不行,两个学堂之间,渐渐开始较劲,谁也不想是输的那一个。
因为这样的经历,让长青学堂的学子再也不敢小瞧女子,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女子就是比他们优秀,有这个认识之后,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变得知道尊重女性。
一切都往着好的方向发展,人们也慢慢接受了两个学堂切磋交流的事情。
至于棉纺学堂学子的名声,这个很不比担心,只要女子足够优秀,这些莫须有的污名,便不会有人看在眼里,多的是人家愿意求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