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海州
那是我的家乡,是荣归故里的向往!
—汪择
清风拂过,白云涟漪,夏季总是来得如此突然。
野草肆意的生长,田间是水渠与稻苗的世界,
盘山而上的地形,弯曲的旧水泥路和狭小的野草土路连成像血管一样的不规则形状。
红砖,白墙,
黑瓦,土柸,
典型的90年代的农村建筑风格,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在山林之下,
在田野之旁,
在小溪环绕,
站在半山腰往下望去,宁静,绿意盎然,
这就是自然与建筑的画卷,生活和状态的一体。
这里是海州镇下属一个普通的村庄,位于群山之中,
山连着山!
一条不大的小溪流淌,满山的水稻,不规则的田野和古朴的屋梁,简单有趣的构成了这个村庄。
海州镇,
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镇,由一条街道和13个村庄组成。
封闭,
落后,
贫穷,
这是所有人对海州的印象。
封闭,海州地处群山之中,唯有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这一条仅有两车道的水泥路,弯弯绕绕的盘旋在大山之中,
上下高低起伏,时不时就是陡峭的上坡和90度的弯道。
一边是高耸的群山,
一边是低矮的山谷,
坐着老旧的巴士去往最近的县城也要花上40分钟的路程,
一路看尽蜿蜒的山路和崎岖的路况。
一张10元的车票,几十公里的路程,或许相对很多人来说不贵,
海州人而言也许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海州这个小镇,除了外出打工的青年和父母一辈的中年,
老人,留守小孩,在岁月里,组成了这个乡村。
大部分的海州老人几乎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小镇上,
去过县城的次数,去过城市的次数其中可数。
海州就是一个小小的天地。
一条陡峭的水泥路盘旋群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俗话说:
想要富先修路,
地理环境决定经济的理论。
这两点无疑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没有平坦的土地田野,不是地处交通要塞,
没有优越的环境土壤,没有靠海打鱼为生的经济,
没有大江大河流淌,只有群山之间数不尽的山。
靠山吃山?
对于海州人来说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玩笑话。
在家种田和外出打工,几乎成为了海州人大部分的选择。
因为封闭,所以落后!
海州镇仅有一条被称为主干道的街道,
通过这条街,连接着全海州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街道两旁是沿街的店铺,中间是两车道的道路,也是街道,
这里包含着海州人的方方面面,街道很窄很短,楼很低很少,却很繁华。
这里大部分是3层到6层的新式水泥建筑,外墙瓷砖白亮,让看起来新颖的样子,
在很多乡下人每次进镇来说,海州镇无疑是个繁华的地方,
有漂亮的新房子,热闹的地方。
海州下属13个村庄大部分还处在黄土木梁结构的老式建筑,海州街道自然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把海州下属13个村庄比作乡下,对于乡下人来说去海州街道就想当于进城的感觉。
因为落后,所以贫穷!
地处偏僻,群山之中,没有资源,没有特产,
只能靠种田,养猪,养鸡鸭,种植蔬菜等等,
想赚钱,只能外出打工!
贫穷!
是偏僻地方特有的代名词,
外出打工几乎是海州人唯一的出路所在!
海州被称为建筑之乡,
所谓建筑之乡就是指这里大部分人都从事建筑相关的行业:
木工,电工,油漆工,水泥工,钢筋工等普工和技工类的建筑底层职业。
几乎从海州人开始外出打工开始,
建筑工人,就成了人们想到海州人的第一印象。
不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的就更累了,
没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只有环山的稻田被割成一小块一小块,
依靠人力和锄头来开垦农田,少部分的人家有耕牛稍微轻松一点。
每年种植的水稻,蔬菜,鸡鸭,猪,在不依靠机器耕作的情况下,
单单人力,能够保持自家的使用已经很满足。
种地,是没有多少收入的,辛苦一年就是为了维持温饱,
一家几口在家辛苦一年还不如一人在外打工赚的多。
几亩稻田,十几只鸡鸭,养几头猪,种点蔬菜,
谁家盖房子打点零工的日子,
确实没有出门在外,在工地几个月来的钱多,来的钱快。
封闭!
贫穷!
落后!
这就是海州镇!
一个群山之中的小镇。
主人公汪择出生于距离海州镇最远的一个村庄,
它背靠大山,一条小溪流淌,盘山而上的依然是数不尽的稻田。
夏季!
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耀眼的阳光直射大地,
野草在清风下摇荡。
农耕时节,遍布山间田地的幼小稻苗,散发着勃勃生机,
满眼尽收的惬意时光,是农民伯伯辛勤的劳作。
除了秋收时节的满地金黄色看到的是收获,那么现在的季节就是收获前的辛劳付出。
绿色幼小的稻苗点缀在被不规则分割的稻田里,
风过,稻田的水波光粼粼,稻苗摇曳生姿。
海州人世代以农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