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 火绳枪和纺织工业

第二六章 火绳枪和纺织工业

火器作坊研制出第一支火枪,不用指望这种火枪多么多么领先于时代,实际上工匠们就是将火炮按比例缩小就制出这种火枪。

文青带着一众属下去瞧新鲜。

这种火枪的使用方法跟火炮差不多,向高自告奋勇跑去试射。

拿起一支火枪,向高打开弹药袋,先取出火药倒入枪膛,然后用木条将火药压实,再装入铅子,再将一根浸过油脂的细麻绳一端放入火枪的弹药舱,然后向高点燃细麻绳。

砰!

听到火枪的轰鸣声,众人一脸的期待,结果一看,一百步之外的木耙上什么都没有。

黄有粮大声嘲笑:“脱靶了,向兄弟,你不该是在打鸟吧?”

向高一脸的无辜,指了指前方的地上,道:“不是脱靶,是射程不够,铅子打不到一百步那么远。”

众人一看,果然,铅子躺在八十多步外的地上,离木耙还有十几步的距离。

文青问工匠:“这种火枪的射程是多少?”

工匠答道:“经过计算,这种火枪理论上有一百步的射程,不过实际制造出来的火枪肯定射不到那么远,主要是弹药舱的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气。”

向高又试射了几次,最终确定,这种火枪的射程只有八十步,多装点火药肯定能射得更远,但是火药装多了容易炸膛,工匠们的实验结果是现在的定装药刚刚好,既能保证最大射程,又不会导致炸膛。

三十步之内可以射穿铁甲。

火枪的威力让文青大失所望,射程只有八十步,三十步之内才有可能射穿铁甲,而且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射速,以向高的技术和熟练程度,一分钟之内也只能两发,这种射速连弩都不如,威力更是跟弩没法比。

这种坑爹货有什么用。

“这种火枪还能不能改良?”

“当然可以,”工匠答道:“只要弹药舱的密封性上去了火枪的射程自然可以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尺寸不够严谨,我们准备先制造出一批刻度完全统一的度量衡器具,按照大人的要求将精确到毫米和克,只要度量衡足够严谨,制造出来的火枪就会更好。”

“还可以在枪管上添加望山,这样也方便瞄准。”向高也提出一个建议。

工匠却摇头,道:“无法添加望山,火枪毕竟跟弩不一样。”

文青想起现代步枪,道:“可以在火枪尾部加一个标尺,枪管前端则增加一个准星,这样就可以方便士兵瞄准。”文青拿出了他的手枪,指着手枪上的标尺和准星道:“就像这样。”

说着,文青举起手枪瞄准一百步外的木耙,标尺、准星和木耙三者一线,然后扣动扳机。

砰!

文青的手枪比不着调的火绳枪给力多了,木耙上出现一个弹孔,文青的准头还不错,准确命中红心。

众手下也不是第一次看见文青的手枪了,以前他们还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手枪的威力很大而已,可是现在跟火绳枪一对比,手枪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文青一拿出手枪抬手就射,根本不用装填什么火药和铅子,而且小小的手枪居然能射一百多步,相比之下,长度是手枪几倍的火绳枪的射程居然只有八十步。

向高十分好奇,“大人,能不能给属下看看?”

文青将手枪递过去,不过系统说了手枪是绑定的,只有他自己能用。

向高接过手枪翻来覆去地研究一番,又学着文青刚才的样子瞄准木耙扣动扳机,不过不管他怎么用力扳机就是扣不下去,向高不信邪,使出了吃奶的劲,结果小小的扳机就是不为所动。

“你就这么点力气吗?”黄有粮嘲笑了一句,抢过手枪试了试,结果他发现他同样拿手枪的扳机无可奈何。

王勃和木芝也试了试,照样不行。

“我来。”莫青言也起了好奇心。

还是没用,小小的扳机大有“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意思,不管莫青言怎么用力,扳机就是扣不下去。

文青哑然失笑,解释道:“没用的,这支火枪上有一种机关可以绑定使用的人,这支火枪已经跟我绑定了,别人都用不了。”

其实文青的心里却是非常吃惊,系统太给力了,没想到那个什么基因锁居然是真的,说绑定就绑定,这已经超出了文青的理解范围。

不过管它的,能用就行,别人用不了更好,免得手枪被人偷走然后别人再拿着手枪来杀他。

“原来如此,”莫青言放弃了努力,将手枪还给文青,惊讶道:“这种机关属下倒是第一次听说,墨家机关之学果然神奇,我听说战国时代墨家的人还能造出一种可以带人飞到天上的机关鸟。”

这个机关鸟史书上倒是有记载,就是一种滑翔飞翼,不过这种滑翔翼非常简陋,而且是木质结构,使用这种飞翼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它非常危险,基本上使用这种简陋的滑翔翼跟自杀也没什么两样,而且是跳伞自杀,很潮流。

文青将手枪丢给工匠,“你们拿去研究,最好能造出这种卵形金属子弹。”

造出卵形金属子弹是很有可能的,但是造出来也没用,因为火药或者说是炸药跟不上,就算造出子弹外壳也没有合适的弹药可用,文青让工匠研究子弹也就是那么一说,真正的子弹不可能造的出来,但是根据这种子弹可以将现有的弹药加以改良。

火绳枪太让人蛋疼了,莫青言、黄有粮和王勃纷纷表示拒绝使用这种坑爹的火器,这种坑爹货还不如弓弩。

欧洲人估计很愿意用这种坑爹火枪,而且他们的确是用坑爹的火绳枪一直用了几个世纪,但那是因为欧洲的弓弩不给力,他们是没得选,但是对于中原人来说,有更好用的弓弩就没人愿意用威力、射程、射速都差了老大一截的火枪。

倒是木芝、向高和王老根三人对这种坑爹的火绳枪有些兴趣。

向高首先说道:“炮营要这个,我们炮营的士兵光是练习炮术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锻炼近战能力,这种火绳枪虽然差了点,但使用起来很简单,就跟开炮差不多,炮营的士兵不需要训练就可以用。”

木芝也道:“我们厢军用这个刚刚好,厢军又不用打仗,只需要防守巴石县再偶尔对付少量的土著,刀枪弓弩没什么威慑力,火绳枪虽然不好用,但是威慑力十足,一开枪就是火光闪闪,还砰的一下,光是声响就很能唬人。”

文青一听,大为皱眉,道:“如果你要火绳枪仅仅是为了唬人的话,那你们厢军就不能用火绳枪,火绳枪是能唬人,这没错,但是它毕竟是火器,而火器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使用,你们厢军虽然不用打什么仗,但是巴石县周围土著众多,以后肯定会有土著来闹事,到时候正规军不在的话就得靠你们厢军去对付土著,如果你们拿着火绳枪当烧火棍使,到时候你们怎么对付土著?”

文青的话虽然不重,但是神色却很严厉,木芝吓得一缩脑袋,讪笑不已。

“这样,厢军可以装备火绳枪,不过必须严格训练,以后厢军的标准装备就是一支火绳枪、一把刀和一套半身钢甲,少量装备火霹雳。木芝,你得把士兵的训练抓好,如果土著来闹事的时候厢军不堪一击,到时候我就拿你的脑袋去安抚百姓。”

木芝一个激灵,连忙保证:“属下定当严格训练士兵。”

点点头,文青又想起欧洲人往外殖民的时候都是给百姓发放大量火枪,土著来闹事的话,土著多了自然有军队顶上,土著少了百姓自己就可以对付,或许可以学学欧洲人的做法。

“发布命令,允许枪支私有,百姓可以用成本价购买火绳枪,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购买,不过每人只能购买一支,而且所有的枪支都必须登记。”

“禁止向土著贩卖枪支,违者处死,罪及全族。”

黄有粮大惊,连忙劝阻:“不可,大人,枪支不能私有啊,如果百姓有了火枪,虽然火绳枪很差,但是它毕竟是火器,如果民间拥有大量火器的话,对大人的统治很不利啊。”

王勃也劝道:“是啊大人,黄千夫长所言极是,如果百姓拥有了火枪,他们是会造反的。”

文青反问:“你们会反吗?我问你们,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而且官府给你们发放火枪,你们会造反吗?”

众人齐齐摇头,连黄有粮和王勃都不例外,造反又不是好事,活得下去的话鬼才会造反,造反是要死人的,而且是死很多人。

“这不就对了,”文青一拍手掌,笑道:“你们看,给你们火枪你们都不会造反,你们觉得其他百姓跟你们有什么不一样,难道其他人拿到火枪就造反?”

众人再摇头。

“所以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使他们拿到火枪也不会造反,即使他们造反也不是因为他们有火枪,而是因为官府逼迫太甚,官府逼得百姓活不下了去百姓才会揭竿而起,有没有火枪不是造反的理由,官府盘剥太狠才是理由。”

文青指着北方,说道:“中原是什么情况你们都知道吧,现在的中原造反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大宋朝盘剥的太狠,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不得不反,我允许火枪私有,就是希望土著来闹事的时候百姓有能力自保,如果允许枪支私有,一旦土著来闹事,土著人多的话自然有军队去对付,人少的话百姓自己就能搞定土著,不需要官府出动军队。”

众人一想,的确如此。

莫青言想了想,眼睛一亮,击掌道:“而且允许枪支私有的话,百姓买了火枪自然会自己练习,这样一来不就相当于百姓自发练兵么,如果战事紧张兵力不足的话,大人只需发布一纸征召令,轻轻松松就能召集数之不清的士兵,这些士兵还都能熟练使用火枪,稍微训练就可以将之投入作战,火绳枪虽然很差,但是几万十几万火绳枪一起使用的话,任何敌人都不在话下。妙,大人的这个主意大妙,枪支私有果然是个好办法。”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理,纷纷出言附和。

枪支私有一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无人反对。

其实文青允许枪支私有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却没人看出来,那就是让百姓有能力造反。

文青以前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不在于该国的实力多么强大,而在于强弱之势是否均衡。也就是说,官方的实力不能太大,不能将民间压制到毫无反抗能力的地步,民间的实力必须与官方的实力保持一个平衡。这番话文青已经不记得是从哪里看到的,不过他对这番话非常认同。

这番话粗浅的意思就是要让百姓有能力造反,只要百姓有了造反的能力,那么官府就不至于胡作非为,如果官府盘剥的太狠了,百姓一个不高兴就会直接揭竿而起,换个官府就是。

当然,这番话的意思很深,并不只是说要让官方和民间的武力保持均衡,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允许枪支私有百姓也是没有能力造反的,总不至于让百姓拥有坦克大炮飞机和导弹吧。均衡之势不仅仅在于武力,更在于文化、道(德)、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文青努力的方向,而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百姓拥有自保的能力。

此事略过不提。

枪支私有法令一经颁布,百姓的反应……没有任何反应,没有人欢呼,也没有人咒骂,百姓对此无动于衷,买枪的人并不多,毕竟一支火绳枪的造价高达二两白银,即使官府以成本价出售,几乎所有的人都买得起,但是没几个人愿意花这个钱,火枪毕竟不是生活必须品。

这个需要慢慢来,时间一久百姓就会发现拥有火枪的好处了。

有一件事文青想错了,他以为棉花到处都有,特别是南洋,南洋的棉花产量不要太高,先前郑之流将织造场迁往巴石县,文青许诺为其提供廉价的棉花和染料,结果到了南洋文青才发现,他居然找不到棉花。

找遍整个巴石县,文青没找到一两棉花,甚至连棉花是什么都没几个土著知道,别说巴石县,周边的土著都没这玩意儿。

怎么回事,文青记得棉花在公元前就传到东方,怎么现在的人居然连棉花是什么都不知道?

郑之流无奈地道:“棉花这东西很久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原,不过一直都没有推广开来,整个中原也就只有两广和福建三路才有少量种植,棉花是大食人传过来的,我本来以为南洋这边的棉花比中原多,可没想到……”郑之流差点吐血,他的织造场几千号人就等着棉花开工。

有一点文青觉得奇怪,问道:“既然中原连棉花都不多,那你是怎么想到要开棉织场的,大家连棉花都不知道,你织出来的棉布有人要吗?”

“有啊,怎么没有,”郑之流道:“虽然棉花种的人不多,但那是因为没人知道棉花这个东西,而棉布在中原还是很畅销的,棉衣比麻衣强多了,穿起来也舒服,大食人拼命推销棉布,稍微有点钱的人都愿意穿棉衣而不是麻衣,以前这个钱都被大食人赚去了,我开设棉织场就是想从大食人嘴里抢食,棉布那么大的市场,由我来赚总好过被大食人赚走。”

这倒是。

“棉花啊棉花,哪里有棉花呢?”郑之流魔怔了。

文青想起刘善对南洋的情况比较熟,跑去问刘善。

“棉花啊,”刘善想了想,道:“棉花在南洋也不多,越南人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棉花了,不过跟中原一样,越南人种的也不多。我听说南边的渤泥、柔佛等地的土著有种棉花,渤泥我去过,那边的土著的确有很多人种棉花,但渤泥只是一个小国,全国才只有十多万的人口,即使很多人种棉花总共也没有多少,至于柔佛那边我就不知道了,我没去过柔佛。”

郑之流非常郁闷,一咬牙,“棉花不是大食人传过来的吗,大食人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大不了我从大食人手里买。”

“估计大食人不会卖给你。”刘善也是商人出身,他知道没有商人愿意看着竞争对手做大,大食人有棉花不假,但是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大食人卖过大批量的棉花,棉布倒是经常卖,大食人在棉布上赚疯了。

“不用从大食人手里买,我想到了一个地方,那里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要多少有多少,而且价钱便宜到烂大街。”文青想起了印度,印度可是棉花的传统产地,棉花遍地,而且价钱的确很便宜。

但是印度是不是太远了点?

远也得去。文青可不想仅仅只卖琉璃,琉璃毕竟是奢侈品,赚钱很凶,但市场不大,关键是琉璃的产量只有那么点,文青是可以扩大产量,但是没人买他生产出来又有什么用,而纺织产业就不一样了,这个产业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工业化是怎么来的?英国人告诉我们,工业化首先由纺织工业开始。

为了纺织工业,为了工业化,文青决定下西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南宋大航海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南宋大航海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六章 火绳枪和纺织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