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挑衅
赵国派来魏国的使臣和随行的士卒,台着前几天诱骗调戏利贞公主的几个莽汉的尸体,气势汹汹的来到了魏国的城门前。
守城的士兵看到如此情节,便立即上前盘问,赵国使臣向魏国的守兵趾高气昂的说“我们是赵国派来的使臣,来找你们魏王讨要说法的。”
魏国的守兵们满脸疑惑。心想,这不邪门了么,赵国和我魏国多少年都没有来往了,现在派使臣到来,还讨要什么说法。
见此情况,谁也不敢马虎,于是立即派人,快马加鞭的来到魏王宫向魏王奏明了此事。
魏王闻听赵国来人后,又一次召来文武百官进行商议。
一番商议之后,魏王下令,让赵国使臣入宫。
赵国使臣来到魏国的城池内,看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官清民亲,一副天下大同的美好画卷。
与自己的国家以武力统治的局面截然相反,满脸皆是羡慕与嫉妒之意。
众人来到宫中已是晚饭时间,一向以好客著称的魏王便安排左丞相王怡陪同赵国众人先行用膳。
晚饭过后,魏王将文武大臣和赵国使臣召入殿内,来到大殿后,赵国使臣先是假模假样的向魏王行了君王之礼后,又对魏王的热情款待进行了感谢。
魏王见来者不善,则直入主题的问到“敢问各位远道而来,所谓何事,赵王近年身体可安好?”
使臣赵瑞回答魏王说“我们赵王生龙活虎,所以他的身体就不劳魏王费心,我们此次前来的目的是,奉赵王命特来给魏王献宝。”
“哦,献宝?这让赵王费心了。”魏王假装惊讶的说到。
接着魏王明知顾问的问赵国使臣赵瑞“不知所献何宝啊?”
赵瑞抬头看了看王座上的魏王,又冲着身后的随从挥了挥手说“将宝物呈上来。”
话音刚落,只见几个随从向店中抬进几具散发着恶臭的尸体。
阵阵尸臭,瞬间弥漫在了魏王殿中,两旁的卫士见状,则拔剑将赵国使臣团团围住。
这时赵瑞开口向王座上面不改色的魏王问到“魏王,我等献宝,你的将士为何要拔剑相向?难道是魏国做了什么亏心的事,要杀人灭口,毁尸灭迹?”
魏王不慌不忙的笑着对赵瑞说“赵使节,说的是哪里话,我魏国上上下下,顶天立地,还从没做过什么亏心事,再说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
赵瑞见此举并未激怒魏王,内心多少也显得有些失望。
这时魏王又开口问“赵王为我送来几具死尸,难道是你赵国现在已经到了无能人治理,横尸遍野的地步了,要我魏国相救?”
魏王的反击成功的扳回魏国的面子,殿下的文武百官也符合着魏王,对赵国送去哈哈的嘲笑声。
赵瑞见赵国受辱,内心犹如万马奔腾般,气冲冲的向魏王及众大臣们说“赵王为与贵国重新交好,特派四名将士,携带我赵国千里神驹,来你魏国以示友好,而你们却将来人全部斩杀,所谓何以?”
左丞相王怡这时站出反驳说“我看贵国这是来栽赃陷害的啊,贵国的千里神驹倒是没见,反是听说有几个作恶多端的恶贼,曾从贵国的死牢中逃出,一路上为非作歹,被万人所唾弃。”
话罢,王怡指着地上的尸体说“莫非就是这四位?”
原来王怡早在得知消息后,在魏王的安排下已经早早的派人打探了赵国此行的真正目的,为此才能显得这么的淡定自如。
赵瑞见魏国已知道他们的来意,则故作淡定的说“王丞相简直一派胡言,我国死牢重兵把守,怎会有死囚跑出,再说他们身上的衣服就能说明是我赵国将士。”
王怡缓缓的反驳道“我劝阁下,还是好自为之,莫要在这战乱随时到来的节骨眼上树敌太多。”
赵瑞见伤了面子,便在店内撒起了泼来,为避免节外生枝,面对赵瑞的谩骂和栽赃,魏王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于是对王怡说“王丞相,孤有些乏了,这里就交给你了。”
王怡对魏王的意思做到了心领神会,待魏王走后,王怡对赵瑞说“虽然不斩来使,但赶走来使也不是不可。”
话罢王怡命令到“我们也得做到礼尚往来,来人啊,乱棍将这些人给我打出魏国,将这些臭肉也一同扔出。”
就这样赵瑞等人被魏国士兵直接从王宫打了出来,并将那几具尸体一同塞进了赵瑞来时的马车之中,并一直跟随到两国交界处。
赵瑞说实话这一路被强行放在马车中,但又不敢放出来的几具死尸的尸臭熏的呕吐不止。
赵王看到狼狈而回的赵瑞后,心头瞬间一股怒火窜出。
性格暴烈的赵王,指着赵瑞的鼻子,暴跳如雷的骂道“废物,一群废物,浩浩荡荡的跑过去,结果被人一番羞辱后回来,丢脸,丢孤王的脸,丢赵国的脸啊。”
这时赵瑞满脸羞愧的对赵王说“大王息怒,不是臣下无能,而是魏国太过于狡猾,再者同他们的态度来看,根本就没有将咱们赵国和您放在眼里。”
赵王听到赵瑞为自己开脱的话语后显得更加气愤,同时他也信了赵瑞的话。
大骂“可恶的魏龙,你竟敢将我赵国不放在眼里,那本王得让你见识见识我魏国的手段了,本王定要你跪在面前对我俯首称臣。”
随即喊道“大将军常云飞何在,宣来见我,命百官上殿仪事。”
不一会儿,赵国的文武百官已是齐聚一堂,赵王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后,虽然有些许大臣持反对意见,但是早已被气昏了头的赵王压根不予理睬,再加上赵王早有攻打魏国的心了,所以下面的大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待赵王将此事向各大臣通知后,便命常云飞挂帅,连夜点兵30万,待命准备攻打魏国。
常云飞虽然认为赵王此时的行为有些欠妥,也曾多次向赵王进言,但结果都是赵王固执己见,眼看,不能够扭转局面,避免战争的发生,只好咬着牙,硬着头皮奉命行事,因为至少让他带兵,打赢的可能也比其他人要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