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奇思异想

113、奇思异想

(一)小明的故事

——本篇作者是我的儿子。虽然他的文笔稚嫩可笑,但是想象力还是有的。我都不明白这小子哪里来的那些奇思异想。录此供书友哂之。

……………………

我特别喜欢画漫画,在同学里小有名气。

我的朋友小明,身在齐州,思念故乡,近来让我给他画一幅画,说是要有无州的特点。

上初中时,我和小明是同桌。他的家乡在无州北部的大山里,家里过得比较穷。

我跟小明有好几年的交情,所以推辞不得。我想了一些时候,就画了一幅风景图,画的就是无州八景之一的苍龙峡。

……………………

回忆起来,我的同学小明是个平凡的人,为人毫不做作,就是有点不太聪明。

起初他学习不好,他爹都没脸来开家长会。终于有一次期中考试后,在班主任老师的一再要求下,他爹来开了一次家长会。

结果一看考试成绩,小明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这让小明的爹气不打一处来,实在忍不住了,当场就在学校里打了小明一耳光,骂道:

“再不好好学习,我就打死你个私孩子!”

爹和娘都是山里人,对小明的管教,那叫一个严!爹娘自有他们的逻辑:

考不住大学,就得一辈子呆在山里,改变不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啊!

……………………

谁也没料到,小明挨了爹当众打的那个耳光之后,居然一下子开了窍似的,从此之后,就开始努力学习了。此后他的成绩蹭蹭地提高,惊呆了所有老师和同学!

几年后,小明竟以全校最高分,考上了河东财经大学。他终于走出了大山,见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大学毕业后,小明在省会齐州城里,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到了某知名公司工作。他努力打拼了三年,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赏识。

上司对他的评价是:小伙子很不错,踏实勤恳,值得信赖!

……………………

此时小明已经25岁了。公司里跟他相熟的大哥大姐们,也开始张罗这个年青人的婚事。见他一直单身,纷纷劝他主动出击。

小明虽然答应得很好,却一直没有采取行动。人们后来发现,小明这个人除了工作很努力之外,其他方面都很木讷。

比如一次相亲,女方本来相中小明了,临分手的时候,姑娘特意提示说:

“你不送送我?”

小明竟然腼腆地说:

“我们刚认识不久,这样要求不好吧?你就这么信得过我?”

……………………

虽然多次相亲都失败了,但最终小明的缘分还是到了,有一个姑娘看上了小明,愿意接纳他。历经千辛万苦,两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结婚仪式上,小明又闹了一次笑话。司仪说:

“大家伙也都说得不少了,现在让新郎说点啥,总结一下吧?”

小明看了看众位亲友宾客,憋得脸都通红了,最后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大家开始吃吧,喝吧!”

……………………

小明这个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终于有了车有了房。

但贫穷留给他的烙印却难以改变。婚后经常因为生活细节与老婆吵架。比如有一次,小明对老婆说:

“以后少炒几个菜,咱又吃不了,多浪费啊!”

老婆气得说:

“你这么会过,以后光吃咸菜算了!挣了钱不就是花的?光省着有啥用?”

……………………

有一天,小明休年假,特意回了趟老家无州雪野。他对父母说道:

“爹,我现在混好了,你和娘跟我去城里住吧!”

爹却不肯去。他更喜欢呆在山里劳动,不爱在城里住楼房,觉得太憋屈。

爹还教育小明:

“以后别跟媳妇为了花钱,斤斤计较,吵吵闹闹的,让亲戚朋友知道了笑话!你都这么大的人了,一个月都能混一万多块钱了,咋还这么没出息!”

……………………

这次小明回城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不再老是在吃喝上节俭了,不再像上学时那样老是吃咸菜了!

有一次,小明还带着媳妇到了一个牛排店里,对着店小二大声喊道:

“来份牛排,七分熟!”

这事儿不知道怎么传到了同事们的耳朵里,大家纷纷惊叹:

“哇塞!这世界变化真是太快了!连小明都知道煎牛排七分熟啦!”

……………………

(二)悲剧的种子

——本篇是我儿子的一篇“哲学论文”。我也不知道文中那些词汇,他是从哪里看到的,反正挺玄的,我也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姑且录之。

……………………

悲剧,是人们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的。但它像个死神,往往与人不期而遇。

在艺术领域中,悲剧是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说:

“悲剧历来被看作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美学选题。”

关于悲剧的类型,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因此也有很多的分类方式。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这4种类型。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冲突悲剧这三种类型。

叔本华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又提出一种由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后来有人提出,还有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等。

……………………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艺术领域中的悲剧不尽相同,类型也相对简单得多。

我们探讨悲剧的种子,就是从起因来说的,我认为可以分为情感和利益两大类。

其实在这两大类中,又以利益为重。利益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很容易伤害到自己。

生活中绝大多数悲剧的产生,都是因为当事人对利益最大化的渴求。一些疯狂的当事人,为了利益往往不惜一切,甚至漠视他人的生命。

有一句玩笑话说得好:

“高*潮的悲剧,往往只需要一把水果刀。”

……………………

很多时候,悲剧以意外的方式走来。我想这可以称之为“意外悲剧”。

我知道一个典型案例。前些日子,我有个亲戚走楼梯,不小心摔了一下,结果到现在十几天过去了,还在医院里昏迷不醒。

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到中老年,骨质疏松,再加上抽烟,喝酒,血压高……这不,虽然当时头上没出血,但是头骨都摔碎了!

要不是那天正好是在酒席上,别人看见了,立刻叫救护车抢救,也许当时他就死了!

后来,我听说医生给他把后脑勺的骨头都端了下来,换了个不锈钢后脑壳。可能就算保住了命,将来生活也无法自理了。

哎,这个人的命运真是悲剧。他的老婆,很多年前神经就有问题,都不会做饭,同样也是生活无法自理的人。

想想真可怕:他们的儿子才刚刚成年,就得拴在家里给父母养老了!

……………………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悲剧的起因是什么呢?悲剧的种子究竟是怎么种下的呢?如果你看了前面的文章,我想你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

当初为什么种下这颗令人讨厌至极的悲剧的种子呢?

我想这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误和罪过,而是众多的人一系列的人为操作,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举个例子,比如,那个人如果没有抽烟、喝酒,也许就没有血压高,那么他也许就不会晕晕乎乎,也就不会突然摔倒了。

如果他没有骨质疏松脆弱的毛病,那么在院子里就算摔了一下,顶多也就擦破点皮,也不至于摔碎头盖骨,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啊!

……………………

说了这么多,那么种下悲剧这颗种子的,究竟是谁呢?

正像我很爱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结尾的一句玄妙的废话那样:

“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我也想说,种下悲剧的种子的人,没有这个人。只能说是命运吧!

……………………

(三)《红与黑》与《高老头》之比较

——本文写于我的大学时代,是上《外国文学》课时的一篇作业,算是一篇小论文吧。

呵呵,既然我前面都把13岁儿子的小论文整理了,我自己的小论文就不必藏着掖着了,也拿出来献献丑吧。

……………………

《红与黑》与《高老头》这两部伟大的小说,几乎是同时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它们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魅力,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描画与讽刺。

两者都是以一个有野心往上爬的聪敏青年为主角,以青年人与众多女士小姐的恋爱游戏为线索,把整个复杂堕落的法国社会中的没落贵族,以及上升的资产阶级的丑态展示殆尽。

……………………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生于1783年,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成长为一个进步青年,在拿破仑帝国时期,长期在军队中服役,并曾追随拿破仑攻打进莫斯科。他是一位忠于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同时又确实忠于拿破仑皇帝。

当司汤达在四十多岁,写成《红与黑》这部巨著的时候,他的思想是很矛盾的。他洞察到了即将发生革命的法国形势。果不其然,1830年《红与黑》这部作品出版不久,法国真的发生了七月革命。

司汤达把他40多年的丰富阅历和革命激情,灌注在了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身上,成功塑造了这一世界文学名著画廊中不朽的典型。

……………………

《高老头》的作者是巴尔扎克,他生于1799年,是19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

他从1829年开始着手创作宏伟巨著《人间喜剧》。这是一部伟大的社会风俗史,几乎涵盖了法国19世纪初所有的世相。

完成于1834年的《高老头》,是一部批判性极强的现实主义名著。它以大学生拉斯蒂涅在巴黎上层社会中的“成长”为线索,揭示出那个社会的人情之狡诈浇薄。

……………………

两部作品都是从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社会环境开笔的。

《红与黑》的第一章中,几乎全是描写外省小城达维尔,也就是于连的出身生活之地的场景。《高老头》的第一节中,也是以伏盖公寓的自然、社会环境为介绍对象。

对我们现代读者来说,这些19世纪的经典作品,在写景、叙事、展开故事的节奏方面,往往过于按部就班,过于拖沓冗长。有时我甚至感觉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完全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但是,这种感觉也许是因为现当代的电影电视的普及,使我们在阅览场景方面,可以一目了然。而在司汤达、巴尔扎克的时代,也许只有通过这种细致、细腻的描摹,才能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环境了然于心吧!

……………………

就故事的两个人物来说,于连的经历当然更复杂一些。司汤达是从于连开始给市长的孩子当家庭教师,这一初步踏入社会的场景来开头的。

于连作为一个酷爱读书的文弱青年,他的父亲、哥哥都不能够理解他,也没有人了解他的无比强大的自尊心。

于连追求自由解放的个性,同时他又极其羡慕上流社会的风流豪华。而作为一个贫困卑贱的乡下佬,又有谁会赏识他呢?

所以最终,于连走了一条通过与贵妇人、阔小姐交往而往上爬的捷径。这似乎令人不齿,但是对他而言,却又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

尽管在主观上,于连有一种报复社会的心理,但在事实上,他也确实与朴实天真的市长妻子——雷纳尔夫人建立起了深厚的爱情。

后来于连与雷纳尔夫人的偷情被发现,被迫逃亡到了巴黎,他又征服了虚荣骄傲、反复无常的拉莫尔小姐。

正当于连要成功地步入上流阶层时,雷纳尔夫人的一封信完全破坏了他的美梦。他失去理智地开枪打伤了雷纳尔夫人。

为此,于连才22岁的年轻生命,也最终被虚伪的资产阶级法律剥夺了。

……………………

而在《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只知打情卖俏,奢侈挥霍,最终折磨死了无比疼爱她们的老父亲。

固然,这一惨剧使我们感到义愤填膺,深深慨惋资产阶级的人情是多么的残酷。但是更令我们无语的是,“把家庭中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的夫人小姐们,却恰恰是主人公拉斯蒂涅追逐的对象。

拉斯蒂涅就像于连索黑尔那样,也抱着通过这些女人而致富且爬进上层的梦想。他以一个刚到巴黎的外省穷大学生的身份,日日周旋于沙龙舞会中,早已把学校的功课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这部小说中,巴黎的沙龙情场,成了拉斯蒂涅认识社会、学习人生、成长成熟的真正课堂。

……………………

平心而论,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曾经是良心未泯的热血青年,他们都做过一些正直善良的事,但最终,当时肮脏的社会还是把他们同化了。

于连追逐飞黄腾达的野心,使他自比于马拉、拿破仑;而拉斯蒂涅在孤独地埋葬了高老头后,就在墓地上,对社会发出了这样的挑战宣言:

“好吧,让我们俩拼拼命吧!”

……………………

可以说,两部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法国19世纪的社会真相。然而当初,两部小说的接受史,却是截然不同的。

《高老头》很幸运,刚一出版就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赞美,成为了巴尔扎克的一部代表作。

而《红与黑》出版后的反映却非常冷淡,仅仅印刷了几百册的书,即使在几十年后,还堆在书店里没有卖完。

然而司汤达对自己的作品是充满自信的,他坚信自己的小说会在1900年为人阅读。他预言一百年后,他将成为1930年代被人欢迎的作家。

结果呢,历史绰绰有余地验证了司汤达的“抽彩”,他确实是“中了大彩”。

……………………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巴尔扎克呕心沥血创作的那卷帙浩繁的90多部小说,早已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

而在生前不为文学界看重的司汤达,最终也取得了与巴尔扎克同等重要的文学史评价。

我们比较两位大师的这两部名著,固然不应该只是仰慕和崇拜,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它们的一些缺憾。不过由于篇幅所限,今天就不展开论述这一点了。

……………………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不懂法文,在读两书的译作时,总感觉着语言的不够达意,译文的文采不够生动,这可能也是翻译著作对一般读者吸引力不大的主要原因吧!

文化的阻隔疏离,民族心理构成的迥然不同,也使我感觉书里人物的许多行为方式,不能让我们理解和认同。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随着21世纪新的太阳的升起,我们期待着对这两部法国文学巨著的翻译、比较、研究、挖掘,更加深入到位吧!

……………………

(四)藏名小诗

——摘录无州三中微信群里的小段子:

李主任:热烈祝贺贾圆媛老师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斩获“齐州市第三届工会财务人员业务技能竞赛一等奖”佳绩,同时获得齐州市总工会颁发的“齐州市工会财务杰出技术能手”殊荣!

数十位同事:赞赞赞!

小芳:咱无州三中真是人才辈出啊!

小丽:厉害厉害!

小军:来自老天爷的肯定!(图片:空中一朵白云,形状酷似一个竖起了大拇指的拳头。)

治平:姓贾业务不假,名媛技能圆满!

小贾:谢谢!谢谢大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出泥不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出泥不染
上一章下一章

113、奇思异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