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请
北宋大相公汴梁时月第五百三十八章邀请汴梁,陆府。
陈晨此时正在去炼铁厂的路上,心中不断在思考着,陆垚之前交给自己的图纸上画的是什么兵器。
陆垚交给陈晨让他命令炼铁厂打造的兵器有两种,miao刀和夹刀棍。
miao刀,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先进兵器之一,一直以来为皇家御林军所持,别名:细刀,长刀,千牛刀。足以看出其传承关系。
miao刀刀身修长,有两种尺寸,一种五尺,一种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
miao刀,刀身修长,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并可单、双手交换使用,这样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厉、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杀伤威力极大。
所以明代时打击倭寇,日本刀杀伤力巨大非一般兵器所能抵挡。戚继光以鸳鸯阵大破倭寇。同时因倭寇刀法犀利,明代民间武术家对日本剑道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日本刀法参考并结合中国武术自身,出现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和戚继光编写的【辛酉刀法】。中国双手刀技又开始出现,miao刀在这时有了刀法,开始全军重视,最重要的就是miao刀抵抗北方蒙古骑兵。从miao刀刀身微弯比武士刀更长结合中国人体质的刀法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明代士兵与蒙古骑兵作战,结合了枪术,可以马上冲刺的效果。明代以前miao刀就是作为皇家卫士专用,在明代时因为刀法的引进miao刀真正的应用到了战场。不过经过几百年变化,miao刀刀法已经脱离了许多日本元素,成为中国特色武术一部分。
戚继光以明代腰刀,大多为单手持,这是为了配合一手拿盾,摆鸳鸯阵。
清朝民间miao刀技术低迷,但没有失传。
民国,民间沧州武术家刘玉春,将中国这类长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统称为miao刀,这是北洋政府曹锟官方认可的命名。而刘玉春传承下来的miao刀刀法历经几百年变革,是为一路miao刀,已完全脱离日本刀技风格。后来其高徒郭长生结合通臂绝技,创二路miao刀,并且流传至今。民国开始,miao刀再次在武术界朝气蓬发,引得日本剑道重视,直到后来1991年中国武术团访问日本,应日本剑道强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传miao刀,荣获金牌,引起整个日本剑道高度重视,至此日本剑道多次邀请中国miao刀高手切磋实战,然而日本剑道败多胜少。
总的说来:miao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miao刀的名称随着形质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miao刀在我国汉代就有其雏形,古称长刀、环首刀等,如河南刘家渠东汉墓出土的环柄长刀,山东苍山发现的汉安帝永初六年的长刀,唐代的标准装备称为陌刀。在明朝据戚继光的《辛酉刀法》和程宗猷的《秘本单刀法选》中对miao刀的称谓可知时应多以单刀或御林军刀称之,明朝抗倭时期对兵器改进需求是现代miao刀形成的关键节点,清朝以后miao刀的形制发展大多沿用明朝形式,孙jin明《静海miao刀话源》中说真正有miao刀称谓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此后miao刀称谓就被人们普遍认可并沿用至今。
中国宋代的确失传了双手刀法,明代的确参考并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经过几百年变迁,已经成了中华特色的武术技法。与日本剑道区别明显。
可以看出miao刀的基本初型是在明代,并广泛推广使用,明代末期仿倭长刀名“御林军刀”,它刀身修长,长款五尺、短款三尺七寸,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miao刀刀型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另一种小miao刀刀型总长三尺七寸、刀长二尺八寸,柄长九寸,miao刀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
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miao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miao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继光得此刀法,传之于部下,用于冲锋陷阵,斩将搴旗,赖此刀法,威震华夏。”
明代戚继光将军,在一次与倭寇的对战中,取得了《阴流剑术》的目录,在研究之后,写成了《辛酉刀法》。这是在宋朝时中国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有的新著作。抗倭名将戚继光,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搴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倭寇成为明朝军队心头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倭寇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几位有先见之明的将领认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miao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平运动”,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钟麟当随从副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miao刀,并把miao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miao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miao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miao刀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miao刀。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miao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miao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miao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
汉代,用于礼仪的殳进一步加大了手握处和顶部的直径区别。从视觉上看,这时候的殳就跟后世的棒球棍差不多。当时的殳按照材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木质,被称为车辐;一种铜质镀金,被称为金吾。在汉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礼官可以手持金吾,因此金吾逐渐被赋予了权杖的含义。再后来,禁卫军的统帅也被称为执金吾,刘秀所谓的“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中的执金吾,指的便是统领士兵,负责皇宫安全的官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首都卫戍部队总司令。当时也有通体以金属铸成的殳,如刘胜墓出土过一件铁殳,长2.04米,上端直径1.4cm,下端2.1cm,本体为一根圆柱体铁棒,顶端截面为方形。这件殳和秦俑坑中的殳一样,应该也是作为礼仪用具使用的。
棍棒类武器有一个优点,就是基本不需要练习用法,用的时候抓起来砸他娘的就行了。这点深受不懂武功的人青睐,对于没练过的人,你给他把刀剑他也不知道怎么砍人。但棍棒这种东西就跟板砖一样,拿到手里就会用,根本不需要学习。短棒也是骑兵常用的武器。如尔朱荣与葛荣作战时,双方都是骑兵。尔朱荣认为,骑兵混战时,刀不如棒,于是便命令士兵们每人携带一根短棒。战斗开始后,尔朱荣亲自带队冲锋,葛军很快便被击溃。
唐代将领李嗣业也经常在骑战中使用大棒。唐军和阿拉伯军队在坦罗斯交战时,唐军的盟军反叛,结果唐军大败。撤退途中,高仙芝和唐军残余部队被另外一支溃军挡住去路,李嗣业用大棒将溃军赶开,高仙芝才得以逃脱。后来,李嗣业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时,也经常使用大棒作战,敌军遇之无不溃散。到了宋代,棍棒类武器广泛列装,据说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使用棍棒的能手。武经总要中记载,宋军步兵每五十人为一队,一队宋军装备六件棍棒。这些棍棒由力大的士兵使用,专门在对敌时砸击对方的兵刃。
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七种棍棒类武器,分别为:抓子棒,钩棒,狼牙棒,杵棒,诃蔾棒,白棒,杆棒。其中抓子棒和钩棒的一端都有铁钩,可以在作战时勾拿对方;狼牙棒的一端为膨胀的木锤状,上面密布铁钉;杵棒与狼牙棒类似,但两头都有安装铁钉的木锤;诃蔾棒为棒球棍状,手握处较细,两头包裹铁皮;白棒和杆棒都是粗细均匀的长木棒,从武经总要的插图上看,白棒的两端似乎与诃蔾棒类似,也包裹有铁皮。在宋代,军队除了装备制式棍棒外,在武器不足时,也会临时制作普通木棒充当武器。明代军中也用棍棒,戚继光曾经说过,棍是其他兵器的基础,练好棍法,再练习刀枪钩耙之类就会容易上手。想想也是,所有的长兵器,刀也好矛也好,主体都是一根棍子,棍子用好了,那再学习其他武艺也确实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代的棍棒类武器有大棒、夹刀棍、少林棍等。其中大棒长七尺,一端有短刃,短刃为鸭嘴形,长二寸,一面起脊。步兵使用大棒对抗骑兵时,只用大棒敲击马头,马被打倒,骑兵也就失去了意义。戚继光练兵时,不少士兵畏惧骑兵,戚继光便亲自操演使用大棒对抗骑兵的方法。夹刀棍的结构和用途与大棒相似,但用法不同。步兵使用夹刀棍对抗骑兵时,用棍上的利刃戳刺人面和马腹。夹刀棍棍体较短,而刃部较长,夹刀棍的刃长五寸,柄末与刃部朝向相同的位置有棱,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士兵在夜战时找到刃的朝向。
少林棍即普通棍棒,形体细长,长八尺或八尺五寸。从明代开始,军队便开始大量使用火器。到了清代,军队中火器的装备率已经相当高了,各种火器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在这种状况下,冷兵器的发展陷入停滞,流行千年的棍棒类武器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只留有寥寥数种。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风断草”的宝刃,如“干将”“莫邪”“青釭”“鱼藏”等等都是剑而不是刀。这说明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战场上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就连当时各诸侯国出访使臣也必须佩剑。同时也是各国互相馈赠的重要礼品。
虽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与野兽搏斗,与邻族争生存,商、周时期也出现了有青铜、铁打造的刀,但在军队装备中并不受重视,直到西汉才重视刀在战场的作用。
西汉初年,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虽然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也发现了和战车部队排列在一起的骑兵形象,但是,成建制大量使用骑兵,还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经过楚汉之争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开始的。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人冲击时,由于马速很快,想要击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敌人推刺。这样一来,剑的尖长锋利的作用不大了。虽然长剑两侧都有刃,但是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能发挥作用,制造工艺复杂,而且劈砍时极易折断。只有解决这个问题,能为骑兵生产更适用的劈砍武器,才能提高战斗力。于是就出现了环柄长刀。它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长刀的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为刀背,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不但从力学角度有利砍劈,而且力脊无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拆断。
西汉元朔元年及以后的10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的骑兵总数约二十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用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这种刀即是中国战刀的祖型,又与现今miao刀相似,所以miao刀也称汉刀。汉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三国时期,有诸葛亮造刀的故事,据说是在斜谷造的,一共造了三千把。另据梁陶弘著的《刀剑录》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做十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皆是南越碳做之,上有“大吴”篆字。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横刀和陌刀,却看不到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配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杨泓所著《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论述陌刀是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朝天宝年间,李嗣业是一位杰出的手使陌刀的名将。据新唐书记载:“李嗣业,京兆,安陵人,长七尺,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站必为先锋,所向催被马灵为节度,出战必有俱。”嗣业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陌刀将军”。史创于西汉的长刀发展到东汉末年已成为军中大量配备的兵器,而到唐代则为长刀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术家吴殳在所著的《单刀图说》中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意思是说唐代陌刀战斗威力极大但先人对这一珍品多保藏不现,不易轻传,故流传不广。
陆垚觉得,这两种兵器,一定可以在之后的战争中大放异彩。
炼铁厂的人接到陈晨给的图纸后也是一脸蒙。其实现在这个钢铁厂的老板已经不是陆垚了,之前陆垚将自己名下的产业全部转型后,基本上除了定期收取一定的分成之外,基本上和钢铁厂不存在其他联系。但是即便如此,这陆垚毕竟是这个产业的创建者,而且,只是锻造两把兵器的话,对于这么大的钢铁厂也不是什么难事。师傅们虽说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兵器,但是既然是陆垚要求的,而且就只是各做一把,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负责人直接让技艺最精湛的几个师傅一同完成这个任务,而且和陈晨保证,在陆垚第一次正式上朝之前,一定会将这两个兵器给做出来。
陆垚这边呢,他安排好了一切,随后朝着两位夫人的房间走去,不过,这次陆垚倒是没有选择一个一个去说,而是分别叫来了韩韫玉和曹菡的侍女,让他们去传话,说是有事情在书房商议,让她们二人到书房去集合。
这里陆垚说的书房,自然是陆盱的书房,陈晨给自己收拾出来的独立房间,经过自己一下午的折腾,现在确实是有些脏乱,此刻福伯正在收拾。此时的陆盱并不在府内,之前陆盱也曾经说过,他不在的时候,书房陆垚可以随意出入。进到书房后,陆垚先是喊来了棠溪,随后问起棠溪,自己之前的那把武器,也就是所谓的屠龙刀被放在了哪里。按理来说,那东西如果没有搬走,应该是放在曹菡的房间的,毕竟那里之前就是陆垚的居所。不过后来因为曹菡要住在那里,所以房间就收拾了一下,负责打扫收拾的不是别人,而是陆垚的母亲,言氏。
于是,陆垚叫来了正在收拾自己书房的福伯,让他帮忙去询问言氏,把那把刀放在了哪里。
其实,陆垚心中已经差不多能猜出来了,母亲素来不喜欢这些刀剑类的东西,很大可能就是放在仓库的角落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福伯去问问。
福伯这边前脚刚出书房,韩韫玉便和曹菡一同到了。她们其实也清楚,若是小事,陆垚大可以直接去到房间里和她们说。现在将二人一同叫到书房来,肯定是有其他的安排。
“收拾收拾,咱们今晚,去夜游汴梁城。”没想到,这二位却从陆垚的口中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真的吗,其实我早就想出去转转了。”直性子的曹菡瞬间喜笑颜开。
即便是韩韫玉,嘴角也是扬起了一丝笑意,这可是陆垚第一次对她们发出邀请。不过,韩韫玉想的自然就多一些,她能想到,陆垚这是即将远行,在走之前,要好好陪伴一下她们。但是即便如此,她的内心还是十分欢喜的。
“嗯,你们去准备吧,大概过半个时辰之后,我们就出发。”陆垚笑着回答。
陆垚想着,或许,这是自己离开汴梁前最后的一次夜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