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Www.bxwx.net]

不久,原来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残经受不起鞍马劳顿的以外,都陆陆续续迁徙到了周原,投奔他们的族长古公擅父。连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着迁徙的人流一起来到了周原。这样一来,姜姓氏族原来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虑重新选址,建起一个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亲自斋戒沐浴,灼龟问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选取了一片开阔的地界,开始夯筑起一圈城墙,立起巍峨的城门。又在城里筑起一个宫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宫门。在宫城内建起了宗庙,里面供奉着姬姓氏族历代的祖先牌位。他们还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坛。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内。古公擅父和他的两个儿子则分别住在宫城之内。

那段时间里,周原上,到处响彻“吭吭”的夯土之声,还不时响起催工的大鼓之声,场面十分壮观。在岐邑建成的同时,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儿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为儿子取名季历,季是老三的意思,而“历”是为了纪念周族由豳迁岐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那时的建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无缘亲见,但事隔3000多年后,在公元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处当时的宗庙遗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筑于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用细砂、白灰、黄土抹墙皮。北4米处为门道,长6米,宽3米,中间稍高,南北有缓坡,中偏北有一门坎,进中院。两边是各3间的东西门房。东门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两边各有两个三层台阶通往东西走廊,北边有三个三层台阶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阔6间,进深3间,总面积104。9平方米,后有门通回廊,穿过东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间的过廊上有顶,下有卵石砌东西向派水道,通过东小院和第6东厢房,可把水排到东边一条南北向大水沟内。西厢房2号房间两窖穴内发现1。7万片甲骨,腹甲1。6万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单字1000多个。通过过廊可到5间后室。宗庙东西各有8间厢房。瓦为泥条盘筑,背饰绳纹,带瓦钉或瓦环。经过专家们的复原,使我们可以约略想见当年的风貌。

由于周原的规模和名气比豳地大得多,此后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

[笔下文学Www.bxwx.net]

不久,原来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残经受不起鞍马劳顿的以外,都陆陆续续迁徙到了周原,投奔他们的族长古公擅父。连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着迁徙的人流一起来到了周原。这样一来,姜姓氏族原来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虑重新选址,建起一个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亲自斋戒沐浴,灼龟问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选取了一片开阔的地界,开始夯筑起一圈城墙,立起巍峨的城门。又在城里筑起一个宫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宫门。在宫城内建起了宗庙,里面供奉着姬姓氏族历代的祖先牌位。他们还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坛。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内。古公擅父和他的两个儿子则分别住在宫城之内。

那段时间里,周原上,到处响彻“吭吭”的夯土之声,还不时响起催工的大鼓之声,场面十分壮观。在岐邑建成的同时,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儿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为儿子取名季历,季是老三的意思,而“历”是为了纪念周族由豳迁岐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那时的建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无缘亲见,但事隔3000多年后,在公元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处当时的宗庙遗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筑于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用细砂、白灰、黄土抹墙皮。北4米处为门道,长6米,宽3米,中间稍高,南北有缓坡,中偏北有一门坎,进中院。两边是各3间的东西门房。东门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两边各有两个三层台阶通往东西走廊,北边有三个三层台阶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阔6间,进深3间,总面积104。9平方米,后有门通回廊,穿过东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间的过廊上有顶,下有卵石砌东西向派水道,通过东小院和第6东厢房,可把水排到东边一条南北向大水沟内。西厢房2号房间两窖穴内发现1。7万片甲骨,腹甲1。6万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单字1000多个。通过过廊可到5间后室。宗庙东西各有8间厢房。瓦为泥条盘筑,背饰绳纹,带瓦钉或瓦环。经过专家们的复原,使我们可以约略想见当年的风貌。

由于周原的规模和名气比豳地大得多,此后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

[笔下文学Www.bxwx.net]

不久,原来住在豳地的姬姓氏族的其他族人,除了老弱病残经受不起鞍马劳顿的以外,都陆陆续续迁徙到了周原,投奔他们的族长古公擅父。连一些豳地附近的小氏族也跟着迁徙的人流一起来到了周原。这样一来,姜姓氏族原来的聚落就住不下了,古公擅父不得不考虑重新选址,建起一个新的城邑。

古公擅父亲自斋戒沐浴,灼龟问卜,得到大吉之兆后,便在姜姓氏族的聚落附近,选取了一片开阔的地界,开始夯筑起一圈城墙,立起巍峨的城门。又在城里筑起一个宫城,立起堂堂正正的宫门。在宫城内建起了宗庙,里面供奉着姬姓氏族历代的祖先牌位。他们还在郊外建起一座社坛。凡其他小氏族的族人都安排在郊外居住。原姬姓氏族的族人住在城内。古公擅父和他的两个儿子则分别住在宫城之内。

那段时间里,周原上,到处响彻“吭吭”的夯土之声,还不时响起催工的大鼓之声,场面十分壮观。在岐邑建成的同时,古公擅父和太姜的儿子也出世了,古公擅父为儿子取名季历,季是老三的意思,而“历”是为了纪念周族由豳迁岐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那时的建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无缘亲见,但事隔3000多年后,在公元1976年,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一处当时的宗庙遗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筑于1。3米高的夯土台基上。前有影壁,长4。8米,厚1。2米,残高0。2米,用细砂、白灰、黄土抹墙皮。北4米处为门道,长6米,宽3米,中间稍高,南北有缓坡,中偏北有一门坎,进中院。两边是各3间的东西门房。东门房下有南北向陶管道。中院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两边各有两个三层台阶通往东西走廊,北边有三个三层台阶通往前堂大殿。大殿面阔6间,进深3间,总面积104。9平方米,后有门通回廊,穿过东西小院各60平方米,中间的过廊上有顶,下有卵石砌东西向派水道,通过东小院和第6东厢房,可把水排到东边一条南北向大水沟内。西厢房2号房间两窖穴内发现1。7万片甲骨,腹甲1。6万多片,牛胛骨300多片,有字290多片,单字1000多个。通过过廊可到5间后室。宗庙东西各有8间厢房。瓦为泥条盘筑,背饰绳纹,带瓦钉或瓦环。经过专家们的复原,使我们可以约略想见当年的风貌。

由于周原的规模和名气比豳地大得多,此后这支姬姓氏族便被叫作周族或周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远古那些事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远古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