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Www.bxwx.net]

随着姬昌的一天天长大,古公擅父也变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由谁来继承他的族长位子就显得日益急迫起来。

本来,按照氏族的惯例,族长的位子应该由嫡长子太伯继承,可是,古公擅父却有着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并不高贵,而古公擅父来到周原后继娶的妻子太姜却来自势力强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儿子季历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亲妹妹,并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来继承族长的位子自然能与强大的商王朝拉上关系,这对于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继位变得名正言顺,首先就要让他的父亲季历继位,可季历的前面还挡着两个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历继位,就要打破氏族的传统,在氏族内部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太伯和仲雍两个儿子如果联手和季历作对,恐怕季历也很难应付,这又会影响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让古公擅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思前想后,古公擅父认为,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他的两个一奶同胞的儿子,于是决定找他俩好好谈一谈。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亲辞行,说是进山采药,以备不时之需,从此就杳无音信。后来,族人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沿着汉水去了荆蛮地区,因为在那里没有站住脚,只得又沿长江而下,到了吴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训,主动断发文身,被当地的百姓拥立为首领。直到古公病故,兄弟俩才千里迢迢,赶回周原奔丧。季历恳请两位哥哥留下继位,可两个哥哥说什么也不肯,丧礼一完就都回了吴地,于是在历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禅让”的佳话。

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认为儒家所言“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并且发掘出史籍中有关“篡位”的不同记载。虽然,20世纪末,史学界发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吁,但“古史辨”派的许多观点仍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学者中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实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说,古公擅父那天晚上与两个大儿子的密谈,是一次“战略会谈”,他们共同制订的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即:让太伯和仲雍南下荆蛮,然后迂回到东南的吴地,在不使商王产生任何怀疑的情况下,秘密形成对商王朝的“包围圈”。不过,笔者对此说法并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何在后来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见不到吴军的身影呢?因此,笔者构拟了另一种场景。虽然没有史籍上的证据,但笔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读者诸君不妨姑妄听之,看看笔者的猜测有没有根据。

[笔下文学Www.bxwx.net]

随着姬昌的一天天长大,古公擅父也变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由谁来继承他的族长位子就显得日益急迫起来。

本来,按照氏族的惯例,族长的位子应该由嫡长子太伯继承,可是,古公擅父却有着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并不高贵,而古公擅父来到周原后继娶的妻子太姜却来自势力强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儿子季历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亲妹妹,并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来继承族长的位子自然能与强大的商王朝拉上关系,这对于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继位变得名正言顺,首先就要让他的父亲季历继位,可季历的前面还挡着两个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历继位,就要打破氏族的传统,在氏族内部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太伯和仲雍两个儿子如果联手和季历作对,恐怕季历也很难应付,这又会影响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让古公擅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思前想后,古公擅父认为,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他的两个一奶同胞的儿子,于是决定找他俩好好谈一谈。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亲辞行,说是进山采药,以备不时之需,从此就杳无音信。后来,族人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沿着汉水去了荆蛮地区,因为在那里没有站住脚,只得又沿长江而下,到了吴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训,主动断发文身,被当地的百姓拥立为首领。直到古公病故,兄弟俩才千里迢迢,赶回周原奔丧。季历恳请两位哥哥留下继位,可两个哥哥说什么也不肯,丧礼一完就都回了吴地,于是在历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禅让”的佳话。

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认为儒家所言“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并且发掘出史籍中有关“篡位”的不同记载。虽然,20世纪末,史学界发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吁,但“古史辨”派的许多观点仍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学者中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实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说,古公擅父那天晚上与两个大儿子的密谈,是一次“战略会谈”,他们共同制订的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即:让太伯和仲雍南下荆蛮,然后迂回到东南的吴地,在不使商王产生任何怀疑的情况下,秘密形成对商王朝的“包围圈”。不过,笔者对此说法并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何在后来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见不到吴军的身影呢?因此,笔者构拟了另一种场景。虽然没有史籍上的证据,但笔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读者诸君不妨姑妄听之,看看笔者的猜测有没有根据。

[笔下文学Www.bxwx.net]

随着姬昌的一天天长大,古公擅父也变得一天天衰老,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由谁来继承他的族长位子就显得日益急迫起来。

本来,按照氏族的惯例,族长的位子应该由嫡长子太伯继承,可是,古公擅父却有着他自己的考虑。因为,太伯和仲雍的生母只是一般人家的女子,出身并不高贵,而古公擅父来到周原后继娶的妻子太姜却来自势力强大的姜姓氏族,再加上太姜所生的小儿子季历又娶了商王武乙妃子的亲妹妹,并且生下了姬昌,如果能由姬昌来继承族长的位子自然能与强大的商王朝拉上关系,这对于周族的生存和发展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要使姬昌的继位变得名正言顺,首先就要让他的父亲季历继位,可季历的前面还挡着两个哥哥太伯和仲雍,如果硬要季历继位,就要打破氏族的传统,在氏族内部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太伯和仲雍两个儿子如果联手和季历作对,恐怕季历也很难应付,这又会影响氏族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是好,真让古公擅父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思前想后,古公擅父认为,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他的两个一奶同胞的儿子,于是决定找他俩好好谈一谈。

第二天一早,太伯和仲雍便一起向父亲辞行,说是进山采药,以备不时之需,从此就杳无音信。后来,族人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沿着汉水去了荆蛮地区,因为在那里没有站住脚,只得又沿长江而下,到了吴地,便接受了此前的教训,主动断发文身,被当地的百姓拥立为首领。直到古公病故,兄弟俩才千里迢迢,赶回周原奔丧。季历恳请两位哥哥留下继位,可两个哥哥说什么也不肯,丧礼一完就都回了吴地,于是在历史上便留下了“兄弟禅让”的佳话。

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崛起了一个“古史辨”派,认为儒家所言“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并且发掘出史籍中有关“篡位”的不同记载。虽然,20世纪末,史学界发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吁,但“古史辨”派的许多观点仍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学者中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其实另有深意焉。也就是说,古公擅父那天晚上与两个大儿子的密谈,是一次“战略会谈”,他们共同制订的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即:让太伯和仲雍南下荆蛮,然后迂回到东南的吴地,在不使商王产生任何怀疑的情况下,秘密形成对商王朝的“包围圈”。不过,笔者对此说法并不敢苟同,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为何在后来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见不到吴军的身影呢?因此,笔者构拟了另一种场景。虽然没有史籍上的证据,但笔者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原理,读者诸君不妨姑妄听之,看看笔者的猜测有没有根据。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远古那些事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远古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