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理论学说
作者:oddyseau2004-3-2913:26:31)
试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历史观
【摘要】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展示了发展的思维方式,辨证的一元论观点,超人理论,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其中所包含的一元论的思想和辨证发展的历史观是值得肯定的。
尼采在他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站在一元论的立场上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历史观,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发展的思维方式
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度过了十年节制生活之后,在人类面前发表了第一次演讲,陈述了从植物到超人的过程: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你们经历了从虫子到人的道路,在你们身上多少有点像虫子。你们以前是猴子,在现在人也比任何一只猴子更象猴子。”
①尼采认为在生物界中始终存在一种更高的发展,目前的阶段绝非最终阶段。人这个阶段也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还会超过人这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超人的阶段发展。查拉图斯特拉断言:“到目前为止,所有生物都创造了一些超过自己的东西。”
②“创造”这个概**表明,查拉图斯特拉并不将生物进化理解为一种机械的因果过程,而认为这些生物自身就是发展动力,他(它)们自身创造超出自己的事物并因此而超越自己。遗憾的是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地左右着人类的思维:人类自以为自己就是宇宙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判定自己是进化结束的最终成果。由于没有什么可再发展了,于是乎人类停止不前甚至退回到已经超越的阶段。为此查拉图斯特拉提醒道:“你们想要成为汹涌潮水中的落潮同时宁可返回到动物也不愿超越人类吗?”
③要知道人类是生物中唯一不靠本能在进化潮流中进行创造活动的,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抗或顺应进化潮流。但是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即便是人类为了使自己保持为人也必须在极端的对立面之间来回跑。换句话说为了当落潮必须先当涨潮,只有体验了落潮的失落才能享受涨潮的喜悦。假若人类停滞不前就会退到早已被超过了的阶段——动物预备阶段。“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什么?一种大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而人类对于超人来说正是如此:一种嘲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
④当人类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他看到了成为人之前的全部发展阶段。一方面他发现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猴子中显现同时猴子又颇具人性,这时他会哈哈大笑;另一方面当他想起自己的祖先曾是猴子时,又会面红耳赤。有朝一日超人也会产生这样两方面的感觉。对此赫拉克立特也有同感:“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最聪明的人在上帝身边看起来如同一只猴子,这涉及到智慧,美丽和其它的一切。”
⑤查拉图斯特拉在爱听耸人听闻消息的观众面前做了他的第一次演讲,但是他的听众不理解他的演说,因为这些人甚至还未达到人的阶段。“你们之中最聪明的人也只是植物和魔鬼的一种矛盾的混种。但是我教你们成为魔鬼或植物了吗?/你们看哪,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⑥在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看来,由于人类还算不上一个完整出色的整体,只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部分的组合,这两部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未被认识到,所以在从猴子到人的过渡期间就出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分离。很显然,尼采不想在进化论的狭隘的意义中去展示人类的生物进化史而想从生物遗传学方面来演示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的整个发展史。在此清楚地显示了尼采的历史观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止的,既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因果过程也不同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始终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是片面的,达尔文在生存斗争中忽略了精神,没有黑格尔就没有达尔文,因此尼采强烈反对把他当作达尔主义者,“受过训练的有角动物使我对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怀疑”。
⑦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尼采笔下的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查拉图斯特拉对众人说:“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是如何变成骆驼,骆驼是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小孩。”
⑧这精神的历史经历了“物质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骆驼的阶段,刻画了西方传统观**中自我悟性的特征。在第二阶段即狮子的阶段,查拉图斯特拉扮演了传统价值的批判者的角色。在第三阶段即小孩阶段指明超人还没有诞生。乍一看起来似乎精神的三种变形与黑格尔的三段论:正题、反题、综合很相似。但这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在第一阶段,精神以骆驼的外形出现,扮演了屈服顺从的角色,一个外在的。来世的、永远固定的超精神强加于它。在第二阶段,它认识到了骆驼是一种自鄙的形式,因而彻底否认了骆驼的行为,它自己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并为自己的新生做好了准备,这是一次凤凰涅槃,于是精神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小孩阶段。“小孩是天真与遗忘的”
⑨,表明精神通过产生自己的第二个起点而忘记了以前的失败和过失。精神在超越了狮子阶段以后就把自己的往事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在当年它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外来力量强制的物化的魔鬼精神,只有在小孩阶段才恢复了自我,才有了创造性“一个自转的轮”。“是的,为了创造的游戏,我的弟兄们,一个神圣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现在要有它的意志力,失去世界者赢得了他的世界。”
⑩总之,在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世界作为精神活动的真正产物才诞生了。尼采在此对精神系列的三种变化的描绘与基督教教义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情形很相似。看来坚决反对基督教神学的尼采也无法摆脱时代与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认为精神和物质在极端对立中相互依存,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超越自己又回归自己的向高级发展的运动。
二、辩证的一元论观点
尼采用查拉图斯特拉的名义从植物和魔鬼的情形人手来研究**和灵魂这个古老的问题。按照查拉图斯特拉的观点,尽管传统哲学将人类视为**——灵魂、物质——精神所组成的整体,但在事实上已经将精神物化了,精神变成了可以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的实体。因此就有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反问:“我教人们成为魔鬼和植物吗?”
⑾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都是人类自我悟性的片面形式,在这其中或者是人的**的那一面或者是人的精神的那一面被否定了。在查拉图斯特拉一开始演讲时我们就听到了人类应该是被超越的。现在当人类被分裂成**与灵魂两部分时我们再次听到他的声音:“你们看哪,我教人们什么是超人!”
⑿当我们思考超越人——这个前进中的质的飞跃时,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人类已经超越的那些阶段,以便更好地理解从猴子到人的过程中如何出现了灵魂和**的分离。首先要回忆的是从植物→虫子→猴子→人的发展过程中被描绘为在两个平面上发生的过程。其一是空间的平面:活动半径由植物到人递增,因而活动余地和生活空间变大了变广了。为了适应扩展了的生活空间带来的多样性,就必须在思想这第二个非空间的平面上加工出新的东西来。生活空间愈是色彩斑斓,思想活动就愈是抽象枯燥。这思想活动不得不把各种秩序、条理带人生存所必须的繁杂的多样性中,井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与生活空间相关联的意识。这样一来在猴子阶段就逐渐现出了猴子和世界的二元不同性的经形,尽管还没有达到人类所特有的反省、抽象那样高级的程度。人类不仅在与世界的联系中而且在自身中也发现了我与非我的二元性。这样一来人类将自身也作为客体对立起来,并用这种方式与自己拉开了距离,于是乎意识的我与**的我撕裂了,势不两立地对立了。
人类出现的这个错误已被尼采在《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成为寓言的》这篇文章中讨论过。人类的这个错误在于:意识到了自身却忘记了出身,忘记了从植物一直到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所以才使精神和物质相脱离。假如人类从生物发展史的起源阶段就正确理解自身意识,那么人类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身中找到自己超越过的每一个阶段,发展成人类的这个生物进程就会被描绘成**和精神辩证关系的自然延续。而西方人在很长时间里却不是这样。他们使灵魂和**相互脱节,他们为精神杜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更高级的起源并因此发明了一个非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超自然的世界。物质和精神的彻底分裂在**和灵魂这个问题上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
当人类由如此相互对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两部分组成时又该如何想象作为一种自身统一的生物的人呢?灵魂和**之间的脱节问题在这个疑问中得到了最高体现。这些僵化的规则希望将关于两个世界的二元论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鸿沟最终地永久地固定下来,而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却用具有大地意义的超人的理**来与之相对抗。尽管这是用一种唯心主义来对抗另一种唯心主义,但查拉图斯特拉的对抗显然技高一筹,这对抗产生了新事物,因为它使两个对立面之间有了即使是瞬间统一的可能性,正如在彩虹中可以看出它是光与水等等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样,从物质与精神、**与灵魂的相对抗中就产生了超人。总而言之,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把传统的灵魂和**对立分裂的二元论思想理解为人类一种自我误解的结果,这正是尼采的高明过人之处。一旦人类消除了这种误解,那么灵魂和**相互撕裂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意味着人类阶段被超越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超人阶段。无论如何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地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不存在于一个静止的、物化了的精神产物中,不存在于魔鬼、上帝、理**式的理性中,而只存在于对立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
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尼采用一元论克服了二元论,尽管尼采的出发点仍是唯心主义,但是他用发展的辩证的唯心主义来取代僵化的静止的唯物主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还拟人化地讽刺揭露了当时灵魂和**之间的错误关系:“从前灵魂蔑视**,这种蔑视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高尚的事:——灵魂要**枯瘦、丑陋并且饿死。它以为这样便可以逃避**,同时也逃避了大地。/啊,这灵魂自己还是枯瘦、丑陋、饿死的,残忍就是它的淫乐!”
⒀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基督教那儿所受到的贬低是一种谬论。这种谬论认为,人应该抛弃一切感官的感受,抛弃人类的以往的动物的历程而只通过关注精神就能向更高阶段发展。这种谬论只承认精神的积极因素和**的消极因素。查拉图斯特拉的看法正相反,如果灵魂能够作为**的灵魂而存在,那么它试图从**中独立出来的每一次尝试都是胡闹;如果灵魂贬低**,那无异于贬低灵魂自己,灵魂和**永远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查拉图斯特拉还认为,灵魂对**的评价恰恰等于**对灵魂的判断:“你们的**是怎样说明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是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吗?”
⒁灵魂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它臆想着战胜**的辉煌胜利,但这只是可怜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只有与**同时存在,灵魂才能越来越丰富;只有当精神和物质相互终结并产生于对方之中时才会出现“贫乏、污秽与可怜的自满”的反面。查拉图斯特拉的结束语是:“不是你们的罪恶,而是你们的节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头舔你们的闪电何在?那个应当向你们注射的疯狂何在?/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就是这闪电,他就是这疯狂!”⒂查拉图斯特拉在这儿抨击的正是被基督教深恶痛绝的“罪恶意识”:如果人们满足了**的**就意味着背叛精神,就意味着有罪。查拉图斯特拉公然与基督教教义背道而驰,他认为原罪不存在于违背精神的罪恶中而存在于违背**的罪恶中,当人类真的因为有罪过要受到惩罚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为了彻底摧毁基督教教义,需要电闪雷鸣,以便让二元论人物及其观点彻底暴露,以便让千百年来僵化凝固的教条都活动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尼采以圣者来反衬突出查拉图斯特拉的发展、运动的一元论观点。圣者追求尽善尽美。他将自己对人类的爱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事情,可惜,这个爱永远不可能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从原则上禁止他们去达到那位圣者所要求的完美。持有这种看法的圣者让自己孤立于人类之外而转向唯一能满足这个要求的生物:上帝。谁要是像这位圣者一样在对上帝的爱中找到了自己的满足,那他就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查拉图斯特拉背离完美的事物而去寻找不完美的事物。
圣者的这种观点是由他的以宗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圣者崇尚完美,并因此而完全脱离并不完美的人类世界。他独居在森林中每天赞美上帝。圣者所理解的完美是自身封闭的。不变的、无法超越的,因此可以说圣者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静止不变的,这一点,从尼采的笔下可以清楚地看出。查拉图斯特拉跳舞,圣者唱歌、谱曲、作词。他的歌声表达了他对尽善尽美的执着的追求。通过歌唱他不断地接近完美并与之越来越相似。前面已经谈到当查拉图斯特拉跳舞时,圣者唱歌。他伴着歌声在原地动,可以说他始终停留在圆周的中心点上,所有的半径从此开始,所有的直径通过此处,圣者围绕自身绝对旋转。他的生活方式凝固成油画般的静态的完美,在其内部所有的运动都消失贻尽。
上帝之死的想法对于圣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一种由活转变为死的变化过程。圣者之所以爱上帝是因为上帝是至高无尚的完美无暇的化身的体现,是一成不变的无比至尊的代表的体现,也就是说排除了任何运动变化的可能性,上帝绝不可能变成别的什么,也绝不可能死去,上帝必须永远是上帝,永远是尽善尽美、完美无暇的化身。对于圣者来说这个永远的存在象征性地固定在他停留的那个中心点,使他也成为完美与永恒。对于查拉图斯特拉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在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在诞生、变化和终结,而绝不可能超时空而存在。
如果在我们这个唯一的真实世界里谈论上帝,那么上帝就必须被认为和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凝固不变的,那么上帝也会和其他的万事万物一样存在着产生和终结,对于已经终结的上帝,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说,上帝死了!圣者是个典型的二元论者,象其他的二元论者一样在他那里真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被相互颠倒,真实的世界被歪曲成了表象的世界,而想象的世界却被称之为真实的世界,所以尼采才针锋相对地写了那篇教育戏剧《真实的世界究竟是如何变成寓言的》。
我们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在想象中人们总是把现实世界描绘为一汪静止不动的清泉,这汪清泉总是被描绘成无比纯、无比净、无比透明。但事实上真实的世界是一个肮脏的池沼。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代表了昏暗的洞穴,而这昏暗的洞穴又被看作人类**的象征。而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最艰难的就是从上面的大地回到下面的洞穴中,即从明亮的精神那里返回污秽的**中。这一上一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活生生地将一个完整的生物的人撕裂成两部分。总而言之尼采通过塑造这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二无论者——圣者,反衬了查拉图斯特拉辩证、发展的一无论观点。
三、超人模式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⒃查拉图斯特拉的意思是说,人类刚好处在猴子阶段和超人阶段的过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历史,那他就面临遵循早已无效的规则的危险;如果他踌躇不前,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样他就会因惧怕跌落而战栗甚至坠落。与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联系的这三种危险给人的印象是,查拉图斯特拉将人类与一个走绳者相比较,后者随着他在绳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会陷入一种死亡的危险之中,而人类却是绳索和走绳者的合二而一。这就是说并不存在一条现成的路(绳索)和某个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走绳者),而是如果没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这条路。
路是由于有了那个在路上行走的人才产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经是谁,也知道他将会是谁,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够成为他将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们为此必须将习惯的、久经考验的、安全的事物抛开,以便朝着一个未知的目标前进。绝没有现成的道路通往这个目标,人们要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路来。路途中的每次怀疑和犹豫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只要人们一停止前进,脚下的路和远处的目标就消失了;行者脚下若踩空同样也就跌人了未知和虚无的深渊。
人类只有永无止境地向前走,才会脚踏实地,即脚踩绳索。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行走自己创造出支撑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终目的也不再会同路脱离开,因为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走路本身。随着每一步的迈出,就意味着不断的离开和到达。这条直直的绳索,从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绕圆周行走的辩证法。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强烈追求。在走这条路时,人类产生出了作为绳索的超人。人类走在这根绳索上,与此同时,人类就是这根绳索。
查拉图斯特拉继续说:“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终结。”⒄桥梁以及前面提到的绳索都可以理解为走过去,朝着人类还不曾是的情形前进。而人类本身也正因为是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才变得伟大。如果人类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设定目的,他就无法将自己设计为他将要成为的情形,而会受到他的内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么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不外乎仅仅是去实现他无需去做就已经存在的目的了。被视为目的的人类显然不能通过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层次。
但是,假如人类将自己视为一个通向最高层次的阶段,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连接现在的他和将来的他的桥梁,那么人类的这个事业就比人类将自己本身当作目标的事业要伟大得多。只有当人类走出现在的自我以后才决定自己要成为谁和要干什么时,那么在最初的意义中人类就是自由的。这时,只有在这时,人类的目标才不再是人类,而是超越了人类的超人。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才说,人类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终结。过程表示超越作为人的自我运动;终结表示通过这个运动人类阶段消失了,超人阶段来临了,如同涓涓细流汇人奔腾咆哮的无边大海。
对于人类之后的超人阶段,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我爱那些只知道为终结而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跨过桥者。”⒅谁作为人类而终结,谁就跨过了桥,就迈向了超人。“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⒆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鄙视人间的一切目的,唯独想要到达彼岸世界。“我爱那些人,他们不先到星星后面寻找某种理由去终结、去牺牲,他们为大地牺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属于超人。”⒇任何一个能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为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作出牺牲。地球,我们生活的大地,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类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牺牲。
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生活的代价。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走绳者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喜爱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蔑视未来的理想社会,敢于进行危险的超越,勇敢地向着超人的理想前进。超人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将受到旧势力的疯狂攻击,走绳者的坠落就标志着基督教教义的胜利,这教义抨击所有违背基督教教义的事为原罪并对触犯原罪的人处以死刑。走绳者在其过去(顺从的羔羊)和未来(独立的个体)之间被拉来扯去,最终过去获胜了,未来被放弃了,魔鬼战胜了超人。但是这一结局并不是最终结局,每个作为走绳者的个体都必须在从动物到超人的过渡中经受多次这样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内超越人类这个阶段。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绳索和走绳者是不可分的,绳索这条路的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在它上面行走,随着迈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为都重新进行,这种行为的总和就是超人。换句话说超人是走绳者、绳索和目标交织在一起向前进的一个整体。遗憾的是走绳者没有能够将这个统一体坚持到底,他在行进中失去了冷静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走绳者掉进了**和灵魂的二元论中,坠进了他想超越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鸿沟中。这坠落使由走绳者、绳索、目标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破裂了,解体了。如果一个人让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偏见主宰着自己,那他就会被它(们)所超越,走绳者的悲惨结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查拉图斯特拉试图让走绳者在临死前明白,他(走绳者)本来已经超越了基督教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教义,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做出不存在灵魂不死的结论。要知道**和灵魂始终相依相存;**是经济基础,灵魂是上层建筑,**终结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绳者虽然没有走到绳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创新者,是一位向着超人理想奋勇直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大无畏的先驱。
查拉图斯特拉在其演讲的结尾谈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象沉重的雨点,一滴一滴地从人们头顶上的乌云中落下;它们预告着闪电的到来,并作为预告者而终结。/看吧,我是一道闪电的预告者,一滴自云中落下的重雨点:但是这道闪电便是超人。——”
(21)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预示着超人的闪电事件中。这闪电将旧世界突然间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伪装,展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并宣告了它的末日。这闪电表明了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历史观的终结,这闪电预示了新的质的飞跃的来临。随着这闪电的到来,作为宣告者的查拉图斯特拉就终结了。因为闪电、雷鸣、暴风雨过后,人类就成功地过渡到了超人,作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为多余的人了。人类自身超越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并把这个新形象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直接进人到人类的意识中,查拉图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时他将同其他人一样,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创造一座由动物向超人过渡的桥梁。
非常遗憾,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超出了人类理解水平的地平线。所以,当查拉图斯特拉结束演讲时,听众大声轰笑、怪叫、咂舌头。人们嘲笑他,就象当年苏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释他的理**时受到的嘲笑一样。即便在那儿,洞穴人也向苏格拉底嚎叫;让我们看看你的理**吧!接着他们指向每一堵有阴影的墙,在这些洞穴人看来,这些阴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苏格拉底无法向他们展示什么是理**,并不仅仅因为他从阳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头晕目眩,还因为而且首先是因为理**表达的方式和墙上阴影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理**是无论如何无法以阴影的形式出现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听众想看见他宣扬的超人,但人们没有搞明白,超人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做出来。遗憾的是,按照人类的传统悟性,人类只能理解物化了的。
客观上触摸得到的形体,而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归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时,只有当我们去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由于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的第一次演讲失败了。人们用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超人学说,似乎他要宣布一个新的救世主的降临。按照传统观**这个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个体的人,他以说教者的身份来此地教训人类,人们想看的就是这种人。
回顾人类的思想史,人类对于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采取从**上消灭的解决办法。到目前为止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幸免于难的人,这也许得益于人类的误解。在世人看来,查拉图斯特拉是个难得的白痴,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这个丑角向旧世界的尊贵无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无上的理性观**宣战。
三、超人模式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⒃查拉图斯特拉的意思是说,人类刚好处在猴子阶段和超人阶段的过渡中。如果他回首自己的历史,那他就面临遵循早已无效的规则的危险;如果他踌躇不前,他就会发现自己的脚下是万丈深渊,这样他就会因惧怕跌落而战栗甚至坠落。与回首、前瞻和停止相联系的这三种危险给人的印象是,查拉图斯特拉将人类与一个走绳者相比较,后者随着他在绳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会陷入一种死亡的危险之中,而人类却是绳索和走绳者的合二而一。这就是说并不存在一条现成的路(绳索)和某个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走绳者),而是如果没有走路的人,也就不存在这条路。
路是由于有了那个在路上行走的人才产生的。此人知道自己曾经是谁,也知道他将会是谁,但是不肯定自己能否够成为他将是的人。超越自己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们为此必须将习惯的、久经考验的、安全的事物抛开,以便朝着一个未知的目标前进。绝没有现成的道路通往这个目标,人们要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路来。路途中的每次怀疑和犹豫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只要人们一停止前进,脚下的路和远处的目标就消失了;行者脚下若踩空同样也就跌人了未知和虚无的深渊。
人类只有永无止境地向前走,才会脚踏实地,即脚踩绳索。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行走自己创造出支撑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终目的也不再会同路脱离开,因为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走路本身。随着每一步的迈出,就意味着不断的离开和到达。这条直直的绳索,从固定的一端伸展到另一端,可以理解成绕圆周行走的辩证法。这行走代表了生命,代表了超越自己的强烈追求。在走这条路时,人类产生出了作为绳索的超人。人类走在这根绳索上,与此同时,人类就是这根绳索。
查拉图斯特拉继续说:“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一个终结。”⒄桥梁以及前面提到的绳索都可以理解为走过去,朝着人类还不曾是的情形前进。而人类本身也正因为是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才变得伟大。如果人类是目的,那他就不能自己设定目的,他就无法将自己设计为他将要成为的情形,而会受到他的内在的目的性的限制,那么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不外乎仅仅是去实现他无需去做就已经存在的目的了。被视为目的的人类显然不能通过自我超越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他就是他自己的最高层次。
但是,假如人类将自己视为一个通向最高层次的阶段,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建立起连接现在的他和将来的他的桥梁,那么人类的这个事业就比人类将自己本身当作目标的事业要伟大得多。只有当人类走出现在的自我以后才决定自己要成为谁和要干什么时,那么在最初的意义中人类就是自由的。这时,只有在这时,人类的目标才不再是人类,而是超越了人类的超人。因此查拉图斯特拉才说,人类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程和终结。过程表示超越作为人的自我运动;终结表示通过这个运动人类阶段消失了,超人阶段来临了,如同涓涓细流汇人奔腾咆哮的无边大海。
对于人类之后的超人阶段,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其的热爱:“我爱那些只知道为终结而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跨过桥者。”⒅谁作为人类而终结,谁就跨过了桥,就迈向了超人。“我爱那些伟大的轻蔑者,因为他们是伟大的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⒆渴望之箭意味着渴望超越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鄙视人间的一切目的,唯独想要到达彼岸世界。“我爱那些人,他们不先到星星后面寻找某种理由去终结、去牺牲,他们为大地牺牲,使大地有朝一日能属于超人。”⒇任何一个能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为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作出牺牲。地球,我们生活的大地,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类为它做出超越自我的牺牲。
人类向超人超越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曲折危机四伏的过程,随时可能付出生活的代价。走绳者无疑代表人类,他想建立一座由动物通向超人的桥梁。走绳者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喜爱的人们中的一个。这些人蔑视未来的理想社会,敢于进行危险的超越,勇敢地向着超人的理想前进。超人的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将受到旧势力的疯狂攻击,走绳者的坠落就标志着基督教教义的胜利,这教义抨击所有违背基督教教义的事为原罪并对触犯原罪的人处以死刑。走绳者在其过去(顺从的羔羊)和未来(独立的个体)之间被拉来扯去,最终过去获胜了,未来被放弃了,魔鬼战胜了超人。但是这一结局并不是最终结局,每个作为走绳者的个体都必须在从动物到超人的过渡中经受多次这样的死亡(“原罪”),直到有一天他成功地在自身内超越人类这个阶段。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绳索和走绳者是不可分的,绳索这条路的存在正是由于人们在它上面行走,随着迈出的每一步超越自己的行为都重新进行,这种行为的总和就是超人。换句话说超人是走绳者、绳索和目标交织在一起向前进的一个整体。遗憾的是走绳者没有能够将这个统一体坚持到底,他在行进中失去了冷静和平衡,摔了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以说走绳者掉进了**和灵魂的二元论中,坠进了他想超越的物质和灵魂之间的鸿沟中。这坠落使由走绳者、绳索、目标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破裂了,解体了。如果一个人让宗教或形而上学的偏见主宰着自己,那他就会被它(们)所超越,走绳者的悲惨结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查拉图斯特拉试图让走绳者在临死前明白,他(走绳者)本来已经超越了基督教关于魔鬼和地狱的教义,只是他还未来得及做出不存在灵魂不死的结论。要知道**和灵魂始终相依相存;**是经济基础,灵魂是上层建筑,**终结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走绳者虽然没有走到绳索的那一端,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向世人展示他是一位勇敢者、创新者,是一位向着超人理想奋勇直前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大无畏的先驱。
查拉图斯特拉在其演讲的结尾谈到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超人的宣告者。“我爱所有那些人,他们象沉重的雨点,一滴一滴地从人们头顶上的乌云中落下;它们预告着闪电的到来,并作为预告者而终结。/看吧,我是一道闪电的预告者,一滴自云中落下的重雨点:但是这道闪电便是超人。——”
(21)查拉图斯特拉不是超人,也不是超人的代表,而是超人的宣告者。他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预示着超人的闪电事件中。这闪电将旧世界突然间照亮,撕掉了它的全部伪装,展露出狰狞的本来面目,并宣告了它的末日。这闪电表明了旧的思维方式和旧的历史观的终结,这闪电预示了新的质的飞跃的来临。随着这闪电的到来,作为宣告者的查拉图斯特拉就终结了。因为闪电、雷鸣、暴风雨过后,人类就成功地过渡到了超人,作为超人的宣告者就成为多余的人了。人类自身超越了传统的人物形象,并把这个新形象放到恰当的位置上。一旦超人的理**直接进人到人类的意识中,查拉图斯特拉的使命就完成了,那时他将同其他人一样,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更新自己,全力以赴地创造一座由动物向超人过渡的桥梁。
非常遗憾,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超出了人类理解水平的地平线。所以,当查拉图斯特拉结束演讲时,听众大声轰笑、怪叫、咂舌头。人们嘲笑他,就象当年苏格拉底向洞穴人解释他的理**时受到的嘲笑一样。即便在那儿,洞穴人也向苏格拉底嚎叫;让我们看看你的理**吧!接着他们指向每一堵有阴影的墙,在这些洞穴人看来,这些阴影就是真理的化身。苏格拉底无法向他们展示什么是理**,并不仅仅因为他从阳光普照的世界回到昏暗的洞穴中感到头晕目眩,还因为而且首先是因为理**表达的方式和墙上阴影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理**是无论如何无法以阴影的形式出现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如此相似,听众想看见他宣扬的超人,但人们没有搞明白,超人是无法看见的,只能做出来。遗憾的是,按照人类的传统悟性,人类只能理解物化了的。
客观上触摸得到的形体,而恰恰在这种意义上既不存在超人,也不存在理**。超人就不是人,更不是那种超级人。超人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既超越出去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归自己。所以,只有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时,只有当我们去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由于世人的不理解,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的第一次演讲失败了。人们用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查拉图斯特拉的超人学说,似乎他要宣布一个新的救世主的降临。按照传统观**这个新的救世主是特定的个体的人,他以说教者的身份来此地教训人类,人们想看的就是这种人。
回顾人类的思想史,人类对于超出了自己理解力的改革者通常都采取从**上消灭的解决办法。到目前为止查拉图斯特拉是第一个幸免于难的人,这也许得益于人类的误解。在世人看来,查拉图斯特拉是个难得的白痴,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丑角,但恰恰是这个丑角向旧世界的尊贵无比的人物形象和至高无上的理性观**宣战。
四、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塑造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两个动物形象:鹰与蛇。这两只动物象征着一个对立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对立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依相存。鹰这个高傲的动物盘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与精神。蛇这个聪明狡滑的动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与物质。尽管这两种动物向前运动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都做圆周运动:鹰在空中画圈,蛇在地上留曲前进。蛇缠绕在飞翔的雄鹰的颈上的情影直观地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鹰与蛇,精神与物质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圆周运动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尼采来说超越自我的行为就是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则,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归自我,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鹰与蛇尽管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可它们二者之间没有敌意,它们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圆周运动。同样的,精神和物质不是相互抵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精神通过物质来实现,物质通过精神来提高。
蛇在与鹰的共同飞翔中离开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跃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的,物质作为精神的实现者进人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涉足的领域。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有精神,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作为权力意志的原则在共同的又存在差异的圆周运动中表现出来。
人类好比鹰与蛇的统一体。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乞求高傲(鹰)永远伴随他的智慧(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远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前进。在这圆周运动中人类存在的对立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图斯特拉的鹰与蛇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种的生物,但是缠绕在一起共同做圆周运动。在现实世界中精神(灵魂)既要紧跟物质(**),以便不与物质脱节并随时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时精神还要反作用于物质,发挥其独特的能动作用。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查拉图斯特拉的终结。从表面意义上看,这首先是指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复活,现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终结。从一个非表面的意义上看,查拉图斯特拉在进行这两种相反的运动中执行的是权力意志的原则,这一点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直观。传统的二元论观点把对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统一的,而是看成极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
恰好在这一点上尼采与传统的二元论者分道扬镳。西方哲学界的普遍错误在于他们把对立面作为誓不两立的二元论固定、延袭下来了,其实质问题为如何看待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在真实世界(即西方传统观**中所说的表象的世界冲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极端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表达了清晰明确的一元论思想。二元论的思想渊源流长,无论是在人类早期哲学的璀璨明珠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人类宗教史上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义中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学说——真实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化了。形象地说,好比人们设定了圆周的直径,却忘记了圆周本身。
这样一来势必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这是一对无法调节、无法统一的对立面,人们只能选择或者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谓的真实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质,坠入所谓的表象的邪恶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尼采力图超越二者之间的鸿沟,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圆周式的前进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现实的想象,超人的理论无疑应归人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一无论的思想和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是无论如何应该肯定的。
另外尼采的唯心主义体系里所包含的异常生动的辩证法思想,比起当时在欧洲大陆广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由于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没有在强调思维依赖于存在,精神依赖于物质的前提下,充分估价意识、精神、主观的巨大能动作用,人类这方面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在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中被体现出来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思想就是出类拔萃的例证。
四、对立统一体的圆周运动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塑造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两个动物形象:鹰与蛇。这两只动物象征着一个对立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对立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依相存。鹰这个高傲的动物盘旋在高空,它代表了理智与精神。蛇这个聪明狡滑的动物生活在地面,它代表了**与物质。尽管这两种动物向前运动的方式不同,但是其共同点是都做圆周运动:鹰在空中画圈,蛇在地上留曲前进。蛇缠绕在飞翔的雄鹰的颈上的情影直观地表现了对立面的统一。鹰与蛇,精神与物质是如此的不同,只有圆周运动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对于尼采来说超越自我的行为就是向高层次发展的原则,它既超越自己,又在超越后回归自我,只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鹰与蛇尽管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可它们二者之间没有敌意,它们在友好的合作中完成圆周运动。同样的,精神和物质不是相互抵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精神通过物质来实现,物质通过精神来提高。
蛇在与鹰的共同飞翔中离开了它在地上的居留地升跃到了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层次,同样的,物质作为精神的实现者进人了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涉足的领域。精神中有物质,物质中有精神,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存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作为权力意志的原则在共同的又存在差异的圆周运动中表现出来。
人类好比鹰与蛇的统一体。因此查拉图斯特拉乞求高傲(鹰)永远伴随他的智慧(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永远以圆周运动的方式前进。在这圆周运动中人类存在的对立面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相互斗争,相互依存,就象查拉图斯特拉的鹰与蛇一样。它们各是不同种的生物,但是缠绕在一起共同做圆周运动。在现实世界中精神(灵魂)既要紧跟物质(**),以便不与物质脱节并随时汲取生活的活力,同时精神还要反作用于物质,发挥其独特的能动作用。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查拉图斯特拉的终结。从表面意义上看,这首先是指查拉图斯特拉本人。他在十年前走了自下而上之路——复活,现在走的是自上而下之路——终结。从一个非表面的意义上看,查拉图斯特拉在进行这两种相反的运动中执行的是权力意志的原则,这一点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直观。传统的二元论观点把对立面不是看作既矛盾又统一的,而是看成极端相反、水火不相容的。
恰好在这一点上尼采与传统的二元论者分道扬镳。西方哲学界的普遍错误在于他们把对立面作为誓不两立的二元论固定、延袭下来了,其实质问题为如何看待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在真实世界(即西方传统观**中所说的表象的世界冲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极端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表达了清晰明确的一元论思想。二元论的思想渊源流长,无论是在人类早期哲学的璀璨明珠希腊哲学中还是在人类宗教史上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教义中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的学说——真实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化了。形象地说,好比人们设定了圆周的直径,却忘记了圆周本身。
这样一来势必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这是一对无法调节、无法统一的对立面,人们只能选择或者这一面或者那一面;或者向上到精神,踏上通往所谓的真实的、美妙的世界之路,或者是向下到物质,坠入所谓的表象的邪恶的世界之中,二者之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尼采力图超越二者之间的鸿沟,他用形象的比喻和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地表述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圆周式的前进方式。超人的思想是尼采超现实的想象,超人的理论无疑应归人唯心主义的体系。但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一无论的思想和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是无论如何应该肯定的。
另外尼采的唯心主义体系里所包含的异常生动的辩证法思想,比起当时在欧洲大陆广为流行的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拜物教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由于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没有在强调思维依赖于存在,精神依赖于物质的前提下,充分估价意识、精神、主观的巨大能动作用,人类这方面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在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中被体现出来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中所提出的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思想就是出类拔萃的例证。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21)尼采:KritischeStudienausgabevonG.ColliundM.Monti-nari,Band4,WalterdeCruyter,Berlin/NewYorkl988,第14,14,14,14,14,29,31,31,14,14,15,15,16,16,16-17,17,17,17,18页.
⑤参见赫拉克立特:《未完成作品》,第82-83页。
⑦尼采:KritischeStudienausgabevonG.ColliUndM.Montinari,Band6,WalterdeGruyter,Berlin/NewYork1988,第300页。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刊期】2002年第2期(总第136期)
【发表日期】2002.04.25
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后人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
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
但读完尼采的传记,我觉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广义地说,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对自己的使命感都没有。尼采试图使人崇高,试图构建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或者他创造的“超人”试图这样做,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使一个人崇高,或者是使一个社会和谐,都是一项大得无法想象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务。
我大概能理解他个人的痛苦体验,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类的命运时的痛苦体验,因为我觉得除了那些大规模的灾难,人的不幸总是个体性的,并不存在一个整体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莎乐美会对他感觉厌倦,为什么他的一个个朋友会弃他而去。一个人最终能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某种和谐,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的一个略具母性的年长一些的女性朋友这样评价他:
“尼采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么有效地与他毁灭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毁灭性的智慧为他创造了那些毁灭性的作品,他试图毁灭那些既定俗成的东西,但首先毁灭的是他自己,这一点,他自己也能意识到:“我爱那样的人,他的灵魂在受伤害的情况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经历而毁灭。”他创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创造了闪电,又被闪电化成了灰烬。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自称是瑞典最炽热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德国最炽热的火焰,只不过斯特林堡灼伤的只是自己,而他灼伤的是整个人类。
他的永远轮回的观**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他的这个观**,或者是让男女主角来演绎这种观**,从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再只是个体性的,而有了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他与他的精神上的导师瓦格纳的决裂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从他强迫莎乐美接受他的观**的举动看,如果他活得足够长,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个瓦格纳,他之所以讨厌他的导师,就是因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于他。
尼采说他自己:“我四处徘徊,象犀牛一样孤独。”这句话,我能理解。
尼采终生未婚,但人们永远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不知这与他在莎乐美那里感情受挫有没有关系,我觉得他这句话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乐美后来回忆说,尼采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从哪颗星球一起掉到这里的?”,与宝哥哥见到林妹妹说的话是一个意思。但后来他们之间不再那么美好,莎尔美说:“后来发生的事与尼采的天性与优雅举止极不吻合”,传记里尼采写的一封信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本有关他的传记里,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关于他的性,一点也没有提,罗素说,他后来的发疯与他年青时期染上的性病有关,想来,他应该有过性的经历。而我觉得情与性对于一个哲学家是多么重大的一个问题,与这个问题相比,整个人类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
这本书的最后,他已经在疯癫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说:
“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让人辛酸。
尼采发疯前写下这样的诗句
太阳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会熄灭
燃烧的心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
我呼吸着这陌生的嘴巴里发出的芬馨
伟大的凉爽就要来临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终的命运。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人们扶起了他,发现他已经疯了。
尼采的时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2.《尼采其人其说》
忆起曾经的一句随手翻阅而得来之言:“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断的进化与整合,它存在自身的体系而这种体系往往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进步而瓦解和解构重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学这种大背景中成为西方哲学的开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为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他的哲学体系深邃,其哲学语言极为隐晦,这往往成为众人误解他哲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学风格超凡脱俗,激烈的表现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却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的西方哲学家。
一.尼采与艺术
叔本华可以说把尼采带入了哲学的大门,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前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尼采将悲剧看作希腊艺术最高的成就,他认为它的快感产生于这样的想法:尽管现象界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功斯那里,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质的哲人,他强调追寻驱动生命原动力,他强调感性与身体对自我实现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当西方文化的社会重点降落在科学与理性上时,尼采敏锐的预感到:“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限上触礁崩溃了。”
艺术与生命恰恰与之相反,其本身无法用逻辑去把握,它是永恒的生成,是不确定者。
二.权力意识
尼采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流动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认知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要掌控。尼采的权力意识意在从流动的世界中使用“权力”去固定存在,便于我们掌控,使之为我们服务。权力意识即为一种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冲动和**。
这是尼采实用主义和知识观,权力意识也必将否定绝对真理。他更进一步肯定谎言的价值,模糊真理与谎言,真理与错误的区别。
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暗合,两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动(发展)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为超越性的提出实用主义的真伪观**。仅仅从一点来说,这就是伟大的思想进步,真正的哲学家的成功就在于探究本质并提出质疑尽管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还有特商榷。
而仅从尼采的真伪观来说,我个人是十分赞同并予其赞美之词的。
三.人和超人
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论中我们得知“人”是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的存在。尼采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动物的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尼采认为:个性、价值、尊严不是天赋的,而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任务: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超人,即为通过努力对自身原始的属性进行超越,进而成为趋近于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将这种“超人”的体系理论加在社会北京下,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将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主道德”,即积极进取,独立特行;崇尚伟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第二类被称作“奴隶道德”它的特点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危险人物。它是弱者和无力者的道德。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想到同为德国的二战纳粹头目希特勒,他似乎将“强者”的角色表演的汗畅淋漓,他的意识强加、种话改造、称霸世界的行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论的极端体现。
然而以社会主流的认识规律来讲,纪录采的“超人”理论可以成为大多数人向上攀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向。
超人并不是人类必然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或目标。相反,它是一个几乎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当社会体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现实即处在其顶端。而人类不断的自我超越与自完善也正佐证尼采超人的正确性。
尼采曾放言说:他的理论是说给的二百年之后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让现代的我们所选赞美的。
关于尼采的解读自始至于终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艰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将他思想的足迹飧在西方哲学史上,甚至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诩为太阳,这位表面冷竣,语言如同火山爆放样充满激情的哲人最终将生命献给了终生的哲学事业。有人称他为疯子,然而休整又为真的疯子?也许尼采更加喜欢后人将他喻为孤寂的思考进行,如同他自诩的太阳,以他万丈的光芒,温暖世间在万物,给予他们智慧和最为珍贵的勇气,而他自己将永远作为茫茫宇宙将一颗永恒而孤独的恒星,悬挂在宇宙的尽头。
这就是尼采的时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后我读到他有关“永恒轮回”的理论,“我认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价值,以至它们不会如此短暂易逝:我在为所有事物寻求永恒……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恒的——大海又将它们冲来。”
也许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无数的体验与感知,一切的美好将会重现,人类终将战胜虚无。
尼采所给予人类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种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这是我心中的尼采。
尼采的时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2.《尼采其人其说》
忆起曾经的一句随手翻阅而得来之言:“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断的进化与整合,它存在自身的体系而这种体系往往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进步而瓦解和解构重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学这种大背景中成为西方哲学的开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为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他的哲学体系深邃,其哲学语言极为隐晦,这往往成为众人误解他哲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学风格超凡脱俗,激烈的表现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却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的西方哲学家。
一.尼采与艺术
叔本华可以说把尼采带入了哲学的大门,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前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尼采将悲剧看作希腊艺术最高的成就,他认为它的快感产生于这样的想法:尽管现象界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功斯那里,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质的哲人,他强调追寻驱动生命原动力,他强调感性与身体对自我实现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当西方文化的社会重点降落在科学与理性上时,尼采敏锐的预感到:“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限上触礁崩溃了。”
艺术与生命恰恰与之相反,其本身无法用逻辑去把握,它是永恒的生成,是不确定者。
二.权力意识
尼采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流动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认知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要掌控。尼采的权力意识意在从流动的世界中使用“权力”去固定存在,便于我们掌控,使之为我们服务。权力意识即为一种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冲动和**。
这是尼采实用主义和知识观,权力意识也必将否定绝对真理。他更进一步肯定谎言的价值,模糊真理与谎言,真理与错误的区别。
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暗合,两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动(发展)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为超越性的提出实用主义的真伪观**。仅仅从一点来说,这就是伟大的思想进步,真正的哲学家的成功就在于探究本质并提出质疑尽管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还有特商榷。
而仅从尼采的真伪观来说,我个人是十分赞同并予其赞美之词的。
三.人和超人
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论中我们得知“人”是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的存在。尼采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动物的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尼采认为:个性、价值、尊严不是天赋的,而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任务: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超人,即为通过努力对自身原始的属性进行超越,进而成为趋近于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将这种“超人”的体系理论加在社会北京下,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将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主道德”,即积极进取,独立特行;崇尚伟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第二类被称作“奴隶道德”它的特点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危险人物。它是弱者和无力者的道德。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想到同为德国的二战纳粹头目希特勒,他似乎将“强者”的角色表演的汗畅淋漓,他的意识强加、种话改造、称霸世界的行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论的极端体现。
然而以社会主流的认识规律来讲,纪录采的“超人”理论可以成为大多数人向上攀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向。
超人并不是人类必然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或目标。相反,它是一个几乎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当社会体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现实即处在其顶端。而人类不断的自我超越与自完善也正佐证尼采超人的正确性。
尼采曾放言说:他的理论是说给的二百年之后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让现代的我们所选赞美的。
关于尼采的解读自始至于终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艰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将他思想的足迹飧在西方哲学史上,甚至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诩为太阳,这位表面冷竣,语言如同火山爆放样充满激情的哲人最终将生命献给了终生的哲学事业。有人称他为疯子,然而休整又为真的疯子?也许尼采更加喜欢后人将他喻为孤寂的思考进行,如同他自诩的太阳,以他万丈的光芒,温暖世间在万物,给予他们智慧和最为珍贵的勇气,而他自己将永远作为茫茫宇宙将一颗永恒而孤独的恒星,悬挂在宇宙的尽头。
这就是尼采的时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后我读到他有关“永恒轮回”的理论,“我认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价值,以至它们不会如此短暂易逝:我在为所有事物寻求永恒……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恒的——大海又将它们冲来。”
也许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无数的体验与感知,一切的美好将会重现,人类终将战胜虚无。
尼采所给予人类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种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这是我心中的尼采。
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后人给了他这样的评价:
“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
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
但读完尼采的传记,我觉得我是不能理解他的,或者更广义地说,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使命感的人,而我即使是对自己的使命感都没有。尼采试图使人崇高,试图构建一个更美好,和谐的社会,或者他创造的“超人”试图这样做,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使一个人崇高,或者是使一个社会和谐,都是一项大得无法想象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任务。
我大概能理解他个人的痛苦体验,但我不能理解他思考人类的命运时的痛苦体验,因为我觉得除了那些大规模的灾难,人的不幸总是个体性的,并不存在一个整体性的不幸。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莎乐美会对他感觉厌倦,为什么他的一个个朋友会弃他而去。一个人最终能让自己的心灵达到某种和谐,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的一个略具母性的年长一些的女性朋友这样评价他:
“尼采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那善良友好的天性多么有效地与他毁灭性的智力相抗衡。”
他的那些毁灭性的智慧为他创造了那些毁灭性的作品,他试图毁灭那些既定俗成的东西,但首先毁灭的是他自己,这一点,他自己也能意识到:“我爱那样的人,他的灵魂在受伤害的情况下也深沉不露,他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经历而毁灭。”他创造了超人,但他自己不是超人,他创造了闪电,又被闪电化成了灰烬。斯特林堡和他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自称是瑞典最炽热的火焰,尼采也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德国最炽热的火焰,只不过斯特林堡灼伤的只是自己,而他灼伤的是整个人类。
他的永远轮回的观**很有意思,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他的这个观**,或者是让男女主角来演绎这种观**,从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再只是个体性的,而有了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他与他的精神上的导师瓦格纳的决裂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从他强迫莎乐美接受他的观**的举动看,如果他活得足够长,他也未必不是另外一个瓦格纳,他之所以讨厌他的导师,就是因为他自命不凡,想要所有的人臣服于他。
尼采说他自己:“我四处徘徊,象犀牛一样孤独。”这句话,我能理解。
尼采终生未婚,但人们永远也忘不了他的那句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不知这与他在莎乐美那里感情受挫有没有关系,我觉得他这句话既得罪了女人,也得罪了男人。莎乐美后来回忆说,尼采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从哪颗星球一起掉到这里的?”,与宝哥哥见到林妹妹说的话是一个意思。但后来他们之间不再那么美好,莎尔美说:“后来发生的事与尼采的天性与优雅举止极不吻合”,传记里尼采写的一封信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本有关他的传记里,这是唯一一次提到他的感情生活,而关于他的性,一点也没有提,罗素说,他后来的发疯与他年青时期染上的性病有关,想来,他应该有过性的经历。而我觉得情与性对于一个哲学家是多么重大的一个问题,与这个问题相比,整个人类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
这本书的最后,他已经在疯癫中,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妹妹在哭,他说:
“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让人辛酸。
尼采发疯前写下这样的诗句
太阳西沉
你的焦渴很快就会熄灭
燃烧的心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
我呼吸着这陌生的嘴巴里发出的芬馨
伟大的凉爽就要来临
他好象很清楚自己最终的命运。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人们扶起了他,发现他已经疯了。
尼采的时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2.《尼采其人其说》
忆起曾经的一句随手翻阅而得来之言:“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断的进化与整合,它存在自身的体系而这种体系往往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进步而瓦解和解构重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学这种大背景中成为西方哲学的开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为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他的哲学体系深邃,其哲学语言极为隐晦,这往往成为众人误解他哲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学风格超凡脱俗,激烈的表现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却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的西方哲学家。
一.尼采与艺术
叔本华可以说把尼采带入了哲学的大门,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前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尼采将悲剧看作希腊艺术最高的成就,他认为它的快感产生于这样的想法:尽管现象界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功斯那里,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质的哲人,他强调追寻驱动生命原动力,他强调感性与身体对自我实现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当西方文化的社会重点降落在科学与理性上时,尼采敏锐的预感到:“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限上触礁崩溃了。”
艺术与生命恰恰与之相反,其本身无法用逻辑去把握,它是永恒的生成,是不确定者。
二.权力意识
尼采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流动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认知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要掌控。尼采的权力意识意在从流动的世界中使用“权力”去固定存在,便于我们掌控,使之为我们服务。权力意识即为一种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冲动和**。
这是尼采实用主义和知识观,权力意识也必将否定绝对真理。他更进一步肯定谎言的价值,模糊真理与谎言,真理与错误的区别。
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暗合,两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动(发展)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为超越性的提出实用主义的真伪观**。仅仅从一点来说,这就是伟大的思想进步,真正的哲学家的成功就在于探究本质并提出质疑尽管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还有特商榷。
而仅从尼采的真伪观来说,我个人是十分赞同并予其赞美之词的。
三.人和超人
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论中我们得知“人”是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的存在。尼采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动物的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尼采认为:个性、价值、尊严不是天赋的,而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任务: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超人,即为通过努力对自身原始的属性进行超越,进而成为趋近于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将这种“超人”的体系理论加在社会北京下,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将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主道德”,即积极进取,独立特行;崇尚伟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第二类被称作“奴隶道德”它的特点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危险人物。它是弱者和无力者的道德。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想到同为德国的二战纳粹头目希特勒,他似乎将“强者”的角色表演的汗畅淋漓,他的意识强加、种话改造、称霸世界的行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论的极端体现。
然而以社会主流的认识规律来讲,纪录采的“超人”理论可以成为大多数人向上攀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向。
超人并不是人类必然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或目标。相反,它是一个几乎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当社会体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现实即处在其顶端。而人类不断的自我超越与自完善也正佐证尼采超人的正确性。
尼采曾放言说:他的理论是说给的二百年之后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让现代的我们所选赞美的。
关于尼采的解读自始至于终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艰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将他思想的足迹飧在西方哲学史上,甚至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诩为太阳,这位表面冷竣,语言如同火山爆放样充满激情的哲人最终将生命献给了终生的哲学事业。有人称他为疯子,然而休整又为真的疯子?也许尼采更加喜欢后人将他喻为孤寂的思考进行,如同他自诩的太阳,以他万丈的光芒,温暖世间在万物,给予他们智慧和最为珍贵的勇气,而他自己将永远作为茫茫宇宙将一颗永恒而孤独的恒星,悬挂在宇宙的尽头。
这就是尼采的时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后我读到他有关“永恒轮回”的理论,“我认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价值,以至它们不会如此短暂易逝:我在为所有事物寻求永恒……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恒的——大海又将它们冲来。”
也许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无数的体验与感知,一切的美好将会重现,人类终将战胜虚无。
尼采所给予人类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种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这是我心中的尼采。
尼采的时光
——我眼中的尼采
参考书目:
1.《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2.《尼采其人其说》
忆起曾经的一句随手翻阅而得来之言:“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自身也在不断的进化与整合,它存在自身的体系而这种体系往往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进步而瓦解和解构重组,而尼采正是在西方哲学这种大背景中成为西方哲学的开拓者。
尼采曾一度成为哲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他的哲学体系深邃,其哲学语言极为隐晦,这往往成为众人误解他哲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所在。哲学风格超凡脱俗,激烈的表现他思想的超前,然而他却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的西方哲学家。
一.尼采与艺术
叔本华可以说把尼采带入了哲学的大门,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前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尼采将悲剧看作希腊艺术最高的成就,他认为它的快感产生于这样的想法:尽管现象界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功斯那里,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
就此可以了解尼采是追求生命本质的哲人,他强调追寻驱动生命原动力,他强调感性与身体对自我实现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当西方文化的社会重点降落在科学与理性上时,尼采敏锐的预感到:“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向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限上触礁崩溃了。”
艺术与生命恰恰与之相反,其本身无法用逻辑去把握,它是永恒的生成,是不确定者。
二.权力意识
尼采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流动和生成,而不是存在,认知的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要掌控。尼采的权力意识意在从流动的世界中使用“权力”去固定存在,便于我们掌控,使之为我们服务。权力意识即为一种要想征服、掌握、克服的原始冲动和**。
这是尼采实用主义和知识观,权力意识也必将否定绝对真理。他更进一步肯定谎言的价值,模糊真理与谎言,真理与错误的区别。
这恰恰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暗合,两者均肯定了世界的流动(发展)性,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为超越性的提出实用主义的真伪观**。仅仅从一点来说,这就是伟大的思想进步,真正的哲学家的成功就在于探究本质并提出质疑尽管他的理论的正确性还有特商榷。
而仅从尼采的真伪观来说,我个人是十分赞同并予其赞美之词的。
三.人和超人
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论中我们得知“人”是具有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的存在。尼采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动物的本性,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尼采认为:个性、价值、尊严不是天赋的,而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任务:自己努力完善自己以成为自己。
由此我们便可得知:超人,即为通过努力对自身原始的属性进行超越,进而成为趋近于完善之人的人。
尼采将这种“超人”的体系理论加在社会北京下,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批判和否定。他将道德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主道德”,即积极进取,独立特行;崇尚伟大,鄙视柔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第二类被称作“奴隶道德”它的特点是同情、仁慈被看成美德,而强者和独立不羁的人则被看成危险人物。它是弱者和无力者的道德。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想到同为德国的二战纳粹头目希特勒,他似乎将“强者”的角色表演的汗畅淋漓,他的意识强加、种话改造、称霸世界的行为也正是尼采“超人”理论的极端体现。
然而以社会主流的认识规律来讲,纪录采的“超人”理论可以成为大多数人向上攀登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向。
超人并不是人类必然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或目标。相反,它是一个几乎难以达到的目标。在当社会体系的金字塔模型上,自我现实即处在其顶端。而人类不断的自我超越与自完善也正佐证尼采超人的正确性。
尼采曾放言说:他的理论是说给的二百年之后的耳朵的,勇敢之心是不得不让现代的我们所选赞美的。
关于尼采的解读自始至于终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他的每一步走的如此艰辛,但每一步的的都将他思想的足迹飧在西方哲学史上,甚至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史上。
他自诩为太阳,这位表面冷竣,语言如同火山爆放样充满激情的哲人最终将生命献给了终生的哲学事业。有人称他为疯子,然而休整又为真的疯子?也许尼采更加喜欢后人将他喻为孤寂的思考进行,如同他自诩的太阳,以他万丈的光芒,温暖世间在万物,给予他们智慧和最为珍贵的勇气,而他自己将永远作为茫茫宇宙将一颗永恒而孤独的恒星,悬挂在宇宙的尽头。
这就是尼采的时光,我眼中的尼采。
最后我读到他有关“永恒轮回”的理论,“我认为一切者具有多而又多的价值,以至它们不会如此短暂易逝:我在为所有事物寻求永恒……曾有的一切者是永恒的——大海又将它们冲来。”
也许这便是尼采一生的信**所在,无数的体验与感知,一切的美好将会重现,人类终将战胜虚无。
尼采所给予人类的并不是科学,而是精神的信仰,一种催人超越,催人攀登的精神信**。
这是我心中的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