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陈宫为人有胆魄、有谋略,军政双全,曹操能将一州之事交付与他,足见对其的信任和重视。而陈宫也确是不负曹操所托,不到两年,便将一个原本处处烽烟动荡不安的青州打理的井井有条,上下归心,应该说如果没有绝高的权利手腕,在豪强林立的青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中原大战,青州没有拖南线战场的后退,陈宫功不可没。
河北大军压境,青州上下无不心惊,生怕这是河北大举南下的开始,但陈宫却不这么看,他断定河北目前没有与兖州全面开战的打算。他的判断基于以下两点,其一,兖州正在与三刘联军大打出手,且军队实力尚在,这么好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只要河北的领导人脑子还正常,就决不会去破坏这个对自己极为有利的局面,河北出手的时机应该选在中原战场分出胜负的那一刻,中原战争的胜利者才是河北的对手;其二,河北没有大规模调集辎重的举动,大军作战,没有辎重是不可想象的,历来大规模军事集结都很难瞒过对手,原因就在于物资的运输无法瞒过对手的细作,高明的细作通过物资的运输量就可以大概的判断出军队集结的人数以及基本作战强度。
那么河北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陈宫认为,这是谈判桌上的延续,河北这是在逼迫兖州,并企图造成既成事实,使得兖州在谈判桌上让步。当然,在接到许都尽迁平原郡黄河以北百姓的命令后,陈宫知道自己还漏算了这一点,河北这是在防止兖州在撤退时搞破坏,河北人似乎把什么都算到了。
在判断出河北的意图后,陈宫一边向曹操请示,一边就开始提前集结部队,准备对河北进行反击。权利斗争也好,军事斗争也好,最怕的就是被表面的风波云诡迷住了眼睛,把握不住对手的脉搏,相反,只要判断出对手的底线,那么一切动作都游刃有余。河北没有大打的意图,也没有彻底与兖州翻脸的打算,准确把握这一点的陈宫所以敢顶着压力予以反击。
当曹纯抵达青州临淄之后,一切的军事准备都已就绪了,这完全是陈宫的功劳。但是怀着一脑门子洗刷前耻念头的曹纯拟订的军事计划却把陈宫吓了一跳,曹纯竟然打算增兵死守平原城,待河北军主力被吸引到平原城下之后,青州曹军再出其不意绕道东郡,从侧后突然杀出,切断河北军的退路,以一个大包围圈把进入平原郡的河北军队全部包围。
陈宫坚决不同意这个计划,从军事上看曹纯这个计划出奇制胜,颇见谋略,但是这个军事计划完全没有考虑到权利上的影响。河北的目的是平原郡黄河以北的土地,其军队的部属也完全限制在平原郡的范围之内,这是河北给出的明确信号,战争只能限制在这一地区,陈宫领会了这一默契,只要把战场控制在这一限度,不管胜负,河北都会接受,而不会扩大战争。但是曹纯的这一计划超出了河北的底线,东郡是兖州的地盘,不是青州的土地,东郡方向的曹军突然加入平原战场,河北人可不会去理会这是兖州军还是青州军,河北人只会把这视为兖州试图扩大战争的信号。一场默契的局部战役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而曹纯试图去打破这个默契的想法是可怕的,其后果也是兖州完全不能承受的,军事斗争是权利斗争的延续,是为权利服务的,而不是起反作用,否则,那就是一场无法控制难以预料的灾难。
但曹纯完全就是一个权利白痴,对陈宫的解释他根本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在他的脑海里,战争就是不择手段,凡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计划都是好计划,要他放弃一个能够带来胜利的计划而去迁就什么狗屁的默契,那是无法理解的事情。
仗还没开打,军政先不合,麻烦大了。如果是一个外姓将领,陈宫还能用刺史也就是战区总指挥的身份去压一压,但曹纯是什么人?除了几个曹氏、夏侯氏的宗族大将,谁还能指挥的动他?两人争吵了几次,不欢而散,陈宫头都大了,心里叫着“曹阿瞒啊曹阿瞒,你看看你给我派了个什么人过来?我要你派个能统兵的大将过来,而不是大爷!”,一边命令手下想尽办法先在后勤上拖着曹纯,一边八百里加急飞报曹操,让曹操来制止曹纯的愚蠢行为。
在陈宫的努力下,总算把兖州从千钧一发中挽救了回来,曹家二子曹丕亲自赶到临淄监军,以防止曹纯脑袋再一热,把局势弄得无法收拾。
在曹丕传达了曹操“战场只能限制在青州”的命令后,曹纯火热的心思被压了下去,只得重新制定作战计划。陈宫要求曹纯力求稳妥,不要把口子张的太大,尽可能选择小一点的目标,集中兵力,战而胜之,这一仗是权利仗,不需要有多大的战果,只要一个胜利的消息,兖州便在谈判桌上掌握了主动权。说白了,平原郡黄河以北这块土地兖州已经打算放弃了,哪怕是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也要放弃,打上一仗是为了向河北显示兖州的实力,威慑河北,这样以后在外交上兖州也有点底气,遏制河北的步步进逼。
曹纯对陈宫的小心翼翼嗤之以鼻,河北军就两万多人,而青州曹军则集结了三万多人,平原郡还有数千兵马,内线作战,人数倍之,各方面优势都在己方,如果这还打不赢,那指挥员就不是人脑,而是猪脑,难道你陈宫看我曹纯长得就那么像猪?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打的漂亮,打出兖州军的威风,要不丞相派我来干吗?
河北军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平原,由于敌军的主帅在西路军,因此西路军的战斗力应该高于东路军,所以曹纯决定集中兵力先吃掉河北的东路军,打掉这一路敌军,再回过头切断另一路敌军的退路,聚而歼之。
这个计划倒也符合陈宫要求集中兵力歼其一路的要求,但是陈宫认为曹纯的目标还是定的太高了,扬威军的战斗力兖州完全没有底,而陈宫要求的是必胜,虽然是三万打一万,但鉴于扬威军以往的赫赫战绩,特别青州曹军面临的对手还是扬威军第一支由李晓授旗并以其功勋命名的野战主力部队,如此强劲的对手,让陈宫觉得这个比例还是不保险,最好是在敌东路军中再选其中一部进行伏击,速战速决,然后再视情况决定是战是撤。
但是陈宫万万想不到,他的谨慎对曹纯而言却是莫大的嘲讽,曹纯曾被扬威军俘虏过,这段经历是心高气傲的曹纯心里永远的污点,虽然没人敢在他面前提这件事,但并不代表曹纯自己会遗忘这段伤痛。心里有痛的人是异常敏感的,陈宫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曹纯的计划指手画脚,曹纯自然觉得陈宫分明就是不相信自己,他瞧不起自己这个被河北放回来的俘虏,因为瞧不起,所以自己失去了信任。
认为自己受到污辱的曹纯正眼都不瞧陈宫一眼,全把陈宫的话当放屁,自己才是统兵大将,战场上该怎么打自己说了算,你陈宫只管负责军队的后勤,想插手军队的指挥,还不够格。
曹丕把曹纯的神态瞧在了眼里,心里不禁叹了一口气,知道陈宫犯了这位大爷的忌讳,把这位大爷给惹火了。这位大爷是父亲好不容易好说歹说才请出来的,其条件之一就是放手任其负责战场指挥,无条件的信任,你陈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在他的计划里挑毛病,有理没理先不说,这方式方法就很难让人接受。以这位大爷的资历,就是我也要让其三分,你陈宫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就愣是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说话该用什么样的态度?
曹纯无视陈宫的苦劝,坚决不肯修改自己的计划,将帅不和,矛盾交到了曹丕这个监军的手里。曹丕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站到了曹纯的一方。
曹丕倒不是因为曹纯是宗族将领就无条件的倒向曹纯,曹丕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曹操的几个儿子里,曹昂既是嫡长子,又自幼随军南征北战,在群臣中威望极高,是理所当然的曹氏政权的下一代接班人,曹丕倒也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但是生活在曹昂的阴影下,曹丕很少有表现的机会,现在总算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曹丕不想就这么轻易错过。打一个大胜仗,要让父亲知道,他不止曹昂这一个儿子能干,他曹丕同样优秀,或许这不能改变曹操什么想法,但是以后的事情谁知道?
二比一,曹纯取得了胜利,陈宫无可奈何,这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再来一个八百里加急请求曹操出面,那未免过于小题大做了。
曹丕提出,曹纯的计划中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在东线分出胜负前,平原首先必须要守住,守住平原,才能把河北军拖在坚城之下,等待援军回兵,否则那边胜了,这边把平原给丢了,那战事就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了。越是危险的地方,做为曹操的儿子,就越是应该责无旁贷的挺身而出,曹丕自告奋勇北渡黄河进入平原,亲自领导平原防御战。
陈宫、曹纯哪敢把曹丕放入险地,齐声制止。以曹丕的身份,如果河北军知道了,肯定会手下留情,不会下杀手,但是兵凶战危,战场上的事谁说的清,说不定一发冷箭、一颗飞石就要了曹丕的命,这个责任谁担的起?
但是曹丕一力坚持,陈宫、曹纯感动之余,心下皆佩服曹丕的勇气。
其实陈宫和曹纯都高估了曹丕的品格,这是曹丕的多手打算,他在为万一的失败寻找退路。河北军一路军不过万把人,而平原城内光守军就有数千,还不包括豪强的私兵,兵法有云,倍而攻之,这是指野战情况下进攻方最基本的兵力要求,至于攻城战,没有四、五倍的兵力就很难取得胜利,曹丕不认为河北军短时间内攻的下平原,明摆着的功劳,为什么不要?另外,曹丕也有和陈宫同样的担心,担心曹纯轻敌失败,曹丕是给曹纯投了赞成票的,一旦战事失利,他也要担责任。可是如果他由始至终呆在平原城里,那么胜利就少不了他的功劳,而失败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众人只会看到他曹丕在平原城中奋勇当先,和孤军同甘共苦,谁会去指责他的决策失误?
见曹丕一脸决然,曹纯很感动的拍拍他的肩膀,道:“不愧是我曹家的好儿郎,我曹家没有孬种!”曹丕不是世子,曹纯又是曹仁的弟弟,两家亲近,且又长了曹丕一辈,因此拍肩膀这样的亲昵举动也不算逾越。
陈宫见无法劝阻曹丕为国尽忠的决心,立刻派快马将事情原委飞报曹操,能劝阻曹丕的只有曹操。
快马还在路上奔驰,曹丕已率数百侍卫渡过黄河,进入平原。与此同时在另一秘密渡河点,曹纯率三万大军悄悄北渡黄河,直插西平昌以西、平原以东这一片空白地区,为封锁消息,沿路所遇百姓尽皆裹入军中,曹纯将战场选在了这里,只等河北军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