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东坡的那些事儿

苏东坡:苏东坡的那些事儿

苏东坡:苏东坡的那些事儿

01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率禁军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包围长生殿,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复辟。这是历史脉络中清晰可见的大事件,而在历史的褶皱深处,还潜藏着无数生动的枝蔓与细节。

比如,在这一年的元宵节,诞生了一首美丽的元宵诗: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问世之前,这首应该算是元宵诗榜上的榜首。诗的作者,名为苏味道,武则天时期曾官至宰相。在初唐,这位老兄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

大家都知道,后来杜审言有个十分牛的孙子,叫杜甫。而苏味道的后人,在整个唐代诗坛却再没翻出过什么水花。那么,苏氏一脉的诗才就止于这一首《正月十五夜》了吗?

令人欣慰的是,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一家只是反射弧比较长,属于厚积薄发的那一类——三百年后,苏氏一门出现了这三个名字: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随便扯出一个来,都是光耀当世、垂范千古的重量级人物。当然,其中光芒最盛者,还要数苏轼。

02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四川眉山市内草木丰茂、秀丽多姿的彭老山一夜之间花草凋谢,树木枯萎。同年,当地一个地主家庭迎来一位新生儿,就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苏轼。

相传,彭老山的钟灵毓秀,从此就附着在这个五千年方得一遇的文化巨人身上了。二十年后,苏家父子三人赴京赶考。

嘉祐二年(1057)的这场科考,可能是整个中国科举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场,因为考生阵容实在强大。除苏轼、苏辙外,还有同样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后来成为宰相的曾布,以及“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两兄弟,“关学”的创立者张载等。主考官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这是一场直接影响了北宋历史的考试,因此号称“千年科举第一榜”,又称“龙虎榜”。而我们的主人公苏轼,在这场千年来竞争最为激烈的厮杀中,一举脱颖而出,差点儿考了个全国第一。

为什么说是差点儿呢?事情是这样的,宋朝科考和唐朝大不一样,唐代科举不糊名,走后门、托关系的比比皆是。而宋朝就公平多了,不仅糊名,考完后还派专人将答卷重抄一篇,连阅卷老师根据字迹注水的可能性都没有。

话说主考官欧阳修读罢苏轼的卷子后,连呼妙文,立时就想取为第一。方提笔欲圈,心中却忽闪一念:这么出彩的答卷,十有八九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为,若将其圈为第一,恐遭非议。于是转手就给了个第二,苏轼就这样与状元郎失之交臂。

03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苏轼虽错失第一,却也由此给欧阳修留下了深刻印象。

试卷解封后,欧阳老师立即对其青眼以待,并抑制不住欣赏之情发了条朋友圈:“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还@了很多同事。后来读到苏轼的及第答谢状后,更是感慨连连:“读苏轼来信,竟喜极汗下,果然后生可畏,老夫当让出一条路,让年轻人出人头地!”

欧阳修还曾对自己的儿子说:“再过三十年,就不会再有人提起你老爹的名字啦。”意思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到时自己已被苏轼拍死在沙滩上了!其实不用说三十年,苏轼被当时的文坛领袖如此赞誉,在科考后就火遍京师。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川娃子华丽转身,成为北宋文坛上的一匹强力黑马。

欧阳老师每篇必点赞,还留言说每读到他的文章都会开心一整天,皇帝的侍从也说,只要皇上吃饭中途放下筷子,一定是在读苏轼的奏表。而苏轼的科考战绩并不止于此,三年后他和苏辙又一同挑战难度更高的制举考试——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的特科招考,选出来的那绝对都是人中之龙。

两宋三百年历史中,考中制举者仅四十一人,而考中进士的有四万多名,相差一千倍,含金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在这次考试中,苏轼再一次震惊世人,破天荒地取得了第三等的好成绩!

我猜大家此时肯定嘘声一片:“嘘,才三等就吹成这样了?!”朋友们有所不知,这个级别的考试,一二等纯属虚设,整个宋朝都没人考中过。就连三等,开国一百年来,在苏轼之前也仅一人曾获此殊荣,而且所考的科目还与苏轼不同。所以,在这一次的制举科目中,苏轼是响当当的全国第一兼开国第一。苏辙比哥哥差了点,得了第四等。(苏辙:唉,有个这样才华出众的哥哥,也只能一辈子活在他的阴影里了!)

据说殿试之后,宋仁宗兴冲冲地跑回后宫,对皇后说:“朕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不得不说,领导看人就是准。后来苏辙官至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而苏轼也曾距离宰相一步之遥。

04

苏轼才华满格,又有领导看好,为什么终究没能做到宰相呢?(同届考生中可是出了一打宰相啊!)唉,一句话,都是“口无遮拦”惹的祸!

熙宁二年(1069),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开始启动,北宋新旧党争也由此拉开序幕。苏轼认为变法应循序渐进,不该急躁冒进,所以一开始他站队保守派。但很快保守派集体遭到排挤,欧阳修退隐林泉,不久辞世,司马光则闭门不出,埋头撰写《资治通鉴》。苏轼执着地上了几篇言辞犀利的万字奏章后,发现势难挽回,于是也自请外调,选择到地方上发光发热。

从这个阶段开始,文人身上亘古不变的规律开始在苏轼身上兑现。每每政治失意时,便也是他文学创作佳篇翻飞的时候。在杭州,他写出了那首“遂成为西湖定评”的经典七绝: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他初试豪放词风便出手不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词可谓“狂”态毕露,一词既出,便横扫昔日词坛上的软骨媚气,充满阳刚之美。自此,苏轼开宗立派,将词从专写花间酒下、男女相思的促狭范围中解放出来,诗词一体,词亦言志,极大拓展了宋词的境界和表现功能。

这期间的某个中秋,他因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才情爆发,大醉中写下那阕绝唱古今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全篇皆佳句,既道出了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无奈,又展现了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追寻,前半段极具李白的潇洒仙逸之姿,结尾处却又回归烟火俗世的温馨祝福。千百年来,激赏者无数。

其中,尤以宋人胡仔《苕溪渔饮丛话》中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不过,当时的苏轼,不仅是个大刀阔斧的文学改革者,更是个身在地方而心忧天下的赤诚人臣。在他笔下,除了这些歌唱人生感慨的千古大作,更有不少针砭时弊,不写不快的“政治吐糟诗”。

比如讽刺新法与民争时,他写了“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针对朝廷垄断盐业,他写了“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只不过苏轼万万没想到,这些为民呼号的随手之作,却差点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05

元丰二年(1079),盛夏七月,一艘官船停泊在太湖的芦香亭下。是夜,月到中天,繁星点缀。一个身材颀长的中年人悄然步出船舱,眉头紧蹙地望着微风拂动的湖面,很显然,他不是来对月吟诗的。事实上,他正在纠结是否该一跃而下,将自己的生命付诸清风流水,如此便可不再拖累家人、朋友,也不用遭受牢狱审讯的侮辱。

一只脚已踏上船舷,耳畔却忽然传来弟弟的一声急喝:“我兄,万不可以死服罪!”声音是如此真切,仿佛子由就在自己身后,猛然回首,却只有轻风拂过。难道是手足连心?一阵怅惘之后,他猛然惊醒:是啊,子由说得对,如果此刻放弃生命,岂不等于伏法认罪?而我又何罪之有?!是的,不能死,活着才能洗刷冤屈。

我们要感谢苏辙,正是因为他与兄长之间的手足之情,最终让苏轼在被捕途中打消了自寻短见的念头。

话说,只是写写诗,发几句牢骚而已,怎么就会落到下狱治罪的地步呢?呵呵,政治斗争,从来不能只看表面。元丰年间的政局与熙宁年间已大不相同。新法的推行深陷泥沼,变法派唯恐大权旁落,荣华尽失,急需找一个突破口压制蛰伏待起的保守派力量。

是的,此时的政治斗争已完全不再是变法问题,而纯粹是官场利益的互相倾轧。而苏轼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撞在了变法派的枪口上!彼时他密州任期已满,调任湖州太守,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感谢信。好巧不巧,在这封《湖州谢上表》里他写了如下几句“阴阳怪气”的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皇帝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场新贵,也知道我年纪大了不会胡来,所以安排我到小地方照顾老百姓。

这几句暗含讥讽的话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因为苏轼名气高,诗歌传播度广,变法派早就对这个整天唱反调的“大喇叭”咬牙切齿,正愁找不到地方下手,这下好了,你自己递上了小辫子!

太好了,就拿你开刀,把你们保守派一窝端!变法派的得势小人们,就此轮番上阵弹劾苏轼,从“谢上表”追查到个人诗集,控诉苏轼在诗文中处处抨击新法、蔑视朝政,最后居然言之凿凿地列出了四大该杀之罪!

苏轼就此锒铛入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也是苏轼一生的分水岭。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御史台的小人们为了逼其认罪,动辄辱骂甚至扑打,还经常通宵审判,令其不得休息,企图击溃他的心理防线。

当时,有位犯官关押在隔壁牢房,曾写诗记录苏轼遭受的非人待遇:

遥怜北户吴兴守注:吴兴守,湖州太守之意。,诟辱通宵不忍闻。

让同为囚犯的人都起了同情之心,可见苏轼当时处境有多惨。不过,万幸的是,虽然小人们处心积虑,誓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可神宗到底还是怜惜苏轼的才华,再加上太后和一些元老重臣求情,苏轼被关押四个多月后,终于虎口脱险,免于一死。

这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为苏轼上书辩护者竟还包括昔日的政敌王安石。彼时,王安石也已被小人构陷退休,却特地给宋神宗写信: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这句话为营救苏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君子和小人的真正区别:君子和而不同——你我虽政见不同,但不影响我对你的欣赏和处事决断的公正。

06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

苏轼就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空头虚职,本质就是由黄州政府代为看管的罪人一枚,如果擅离黄州都算违法。此时苏轼四十五岁,人到中年,却深陷低谷。

初到黄州,他常整天闭户不出,只有晚上才一个人悄然出门,在溶溶月色下独自散步。朗月清辉下,天地间是如此安宁美好,只有在这种时刻,他才能稍稍忘却心中的恐惧与伤痛。

一天夜里,他信步走到了长江之畔,伫立江边,静听风涛阵阵。远处,一钩残月斜挂在梧桐树梢。忽而,一只受惊的孤鸿从云中掠出,在江岸树丛盘旋良久,却终究不肯敛翅栖息,最后悲鸣一声,飞越江水,轻轻地落在了江心那片寂寞的沙洲之上……

苏轼被深深地触动了。这孤傲的鸿雁与自己何其相似啊!都是心有悲恨无人领会,也都是品格清高、不肯随波逐流,想到这儿,一首托物自喻的《卜算子》自然流出: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乌台诗案”的确给苏轼留下了相当程度的心理阴影。最初,他给朋友写信,末尾大多是这样的:

·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

·拙诗一首,聊以记一时之事耳,不须示人。

·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你看,要么是叮嘱不要给别人看,要么干脆让对方阅后即焚,彼时的苏轼如同一只惊弓之鸟,深恐哪句不合时宜的话再被好事的小人揪住大做文章。

他曾向朋友自述当时心态: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自被降罪以来,我一心闭门思过,不与外界往来。常乘小舟、穿草鞋,放浪于山水之间,跟渔民、樵夫混杂相处,常被醉汉推搡怒骂。从前名满天下,现在无人识得,心里反倒暗自高兴,做个普通人不也挺好嘛。除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当时的苏轼还承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冲击: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往日的狐朋狗友们,谁也没有给句安慰话,给他们发消息也不回。呵呵,看来我真该庆幸自己与世隔绝,不会再惹祸上身了。除却精神层面的痛苦,他在黄州的物质生活,也面临巨大挑战。

07

苏轼不善理财,之前虽为官多年,然“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到黄州后,因身属犯官,除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外,不再有正常俸禄。这样一来,一家二十几口的衣食住行就成了大问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铁杆粉丝马梦得替他向黄州政府申请了几十亩荒地开垦耕种,又在黄州人民的帮助下盖了几间房屋,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因为耕种的地方位于黄州东门外,苏轼就给自己的地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

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在日复一日的躬耕之中,苏轼参悟着生命与自然的原始意味,慢慢洗去从前的傲气与锋芒,日渐平和稳健。恐惧与畏祸的情绪渐次消退,而反思自己,直面人生的勇气却在暗自增长。是的,逆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会强迫我们转过头来认清自己。

终于,在七百多个日夜的反思与沉淀中,脱胎换骨的时刻到来了。

又是一个月下漫步的夜晚,这一次苏轼信步所到的地方是赤壁矶头——相传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古战场。望着滚滚而逝的江水,俯仰古今,苏轼不禁心潮激荡,浮想联翩:羽扇纶巾、丰姿潇洒的周瑜风华壮年即已建功立业,而自己年近半百,却仕路蹭蹬、功业成空,怎不令人感怀忧愤!

然而,放眼历史长河,即使周瑜、曹操这样的一时豪杰不也被大浪淘去,不留一丝痕迹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都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足叹兮!

想到这里,苏轼壮怀激烈,词情奔涌,就此挥洒出北宋词坛上最负盛名的杰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是啊,放眼整个江山历史,谁的人生不似梦一场呢?可是,就算是做梦,也要做一个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好梦啊!既然辛辛苦苦地上台,就要唱一出精彩的好戏,把每一天都过得有声有色!

在惊涛拍岸的江声中,他大笑而归,就此与命运握手言和——从前的苏轼不见了,一个崭新的苏东坡诞生了。

08

从小我的忧患中抽离出来,苏轼重新焕发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原本就是吃货的他,在黄州研制出大名鼎鼎的“东坡肉”: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

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呀呀,吃得这叫一个美。农活干得越来越顺,闲时就研究养生或练习书画,也不忘向朋友显摆:

某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

最近养生有道,别人都说我越来越年轻了,耶!跟你说啊,我现在画树林和竹子简直已经出神入化,书法也越来越牛,我这一身的艺术细胞哟!

心窗一开,朋友也越来越多,官员、农夫、道士、和尚,形形色色。苏轼与友人们一起两游赤壁,又谱写出为后人热烈追捧的前后《赤壁赋》。(对于这两篇神文,没什么好说的,记得背诵全文就对了!)

平日,忙完农活,晚间也常和友人在东坡雪堂喝酒撸串,嗨到半夜。有次大醉晚归,家中门童已鼾声如雷,怎么敲门都不应,他也不生气,索性倚在门口赏水天相接,听江涛阵阵: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是啊,此时的苏轼已是“尚有身为患,已无心可安”——心灵的升华已然完成,只是还要为衣食身家而奔波。他多想就此脱离俗世,驾一叶扁舟,在烟波江海中了却余生……

居黄四年后,苏轼“江海寄余生”的愿望没实现,却等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仕途飞升。

09

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故,哲宗年幼,支持保守派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朝堂之上,风云突变。司马光复出为相,苏轼则一路顺遂,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从地处偏远的戴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飞跃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仅一步之遥!

按理说,旧党已翻身做主人,苏轼的日子该是如鱼得水了吧,结果并非如此,因为他“口无遮拦”的毛病居然又犯了!

司马光上台后,下令全面废除新法,苏轼却从旧党队伍里一个大步向前,昂首道:“我反对!”

同僚们惊呆了:你到底属于哪一伙啊?被新党整得最惨的难道不是你吗?!

接下来,真正体现苏同学格局和境界的时刻到了。最初,苏轼的确是反对新法的排头兵,但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新法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现在他又反对一刀切式的废除,认为应“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每每看到此处,对苏同学的钦佩之情便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是一个为了坚持真理不惜狂打自己脸的人啊!

从前因为反对新法而九死一生,现在却能不从个人好恶和官场利益出发,只为国计民生考虑。此何等无私之心胸也!佩服佩服!

就这样苏轼挑完了新党挑旧党,多次和司马光产生激烈争论,搞得自己“新党看他像旧党,旧党看他像新党”,里外不是人,两面不讨好。要知道,如果他当时选择只为个人仕途着想,唯司马光马首是瞻的话,他是极可能在司马光去世后荣登相位的。当然,如果如此,苏轼也就不是我们心目中的苏轼了。

最终,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下,苏轼被迫再次申请外放,又历任多地一把手职位,政绩卓著。其中最具代表性者,莫过于他在杭州对西湖的治理改造,不仅造福了北宋百姓,还为后人留下了风景如画的“苏堤春晓”与“三潭印月”。

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妙事可一窥他的仁慈和宽厚:

杭州张三卖扇为生,可是连日的降雨使他迟迟无法开张,以致没钱还债被人告到法院。他了解原委后,泼墨挥毫在扇子上题字作画,令其卖掉还债——该扇在法院门口就被闻风而来的粉丝们抢购一空。

还有个老书生因为冒名欺诈被逮捕,他随身带的快递包裹上收件人写的是京城苏侍郎(苏辙),寄件人是苏东坡。见到苏轼,老书生羞愧不已:“这是家乡父老送我去赶考的物资,为了避免被抽税,就冒用了大人名号,求原谅啊!”没想到,他听后哈哈一笑,拿来一张新的快递单,亲笔署名后递给老书生:“这下就不是欺诈了,前辈,祝你金榜题名哦!”

老书生感动万分,并且真的考上了,返乡途中去拜谢他,他还留人家好吃好喝住了几天。这百姓之友绝对当之无愧!(人民群众:给东坡大大点赞!)

10

斗转星移,倏忽之间,十年已过。

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被老人管久了的孩子,都有一颗叛逆之心。所以哲宗一上台,马上将旧党打下去,政局再次翻天。苏轼又一次成为新党的重点打击人物,以花甲之龄,被远贬七千里之外的岭南惠州——一路走一路贬,再次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戴罪犯官。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兜兜转转,仿佛大梦一场后又跌回了最低谷。然而今时不比往日,经过中年谪居黄州的洗礼,苏轼早已练就一番超然旷达的心态: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

就当我是个一直落榜的惠州老秀才呗,有啥大不了的——走起,权当公费旅游!政敌贬他到惠州,自然是希望他吃苦受罪,结果他呢,他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亲们,大美惠州简直太适合我这个吃货啦!荔枝都让我吃烦啦!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或者是这样的:亲们,我最近盖了新房子哟,有时会在院中藤椅上就着阳光和春风睡个回笼觉,经常听到屋后寺院隐隐的钟声,悠哉。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京城的新党看不下去了:晕,被贬官还敢这么嘚瑟!再贬!流放海南!(在古代算最惨的流放地了,就跟现在把你空投到原始部落一样。)

就这样,垂老投荒到了海南(已年逾六十),政府一分钱工资不再发,新党人物还唯恐他过得太舒坦,派人把他从官舍里轰出来,多亏黎族人民帮着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房,才有了栖身之所。

当时的海南物资匮乏,吃饭都成问题(北船不到米如珠),自己制墨还差点把房子烧掉。更有一篇文章记录他和儿子靠吞咽阳光来充饥,估计是玩笑话,但足以证明处境艰辛。可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苏轼的达观本色。

登岛之后他发现“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给朋友发消息却说:“我想到京城每年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庸医手里,觉得自己真幸运,哈哈。”后来他又发现海南的牡蛎很好吃,于是跟小儿子逗乐说:“宝贝,这儿的牡蛎太好吃了!咱们千万不能让朝中官员知道,我怕他们跑来跟我抢。”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还别出心裁把椰子壳加工成“椰子帽”,引领时尚风潮,顺便给贬居雷州的苏辙也寄了一个。苏辙收到后喜欢得不得了,写诗说:

垂空旋取海棕子,束发装成老法师。(海棕子:椰子)

你们兄弟是真会玩!拜托,咱们是流放啊,能不能不要这么度假风!

在海南,偶尔也会发条状态:

我在这一天没人唠嗑就难受,有次跟黎族老友约好一起在桄榔树下吹牛皮,我四处找他,惊得鸡飞狗跳,跟抽风一样,哈哈哈。

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

还有一条状态是这样的:

有天我头顶一个大西瓜在田间边走边唱,开心得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问我:“翰林学士,你从前在朝中做大官,现在想想,是不是就像一场春梦?于是我就给她起了个绰号叫‘春梦婆’,哈哈哈!”

林语堂说,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的,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得其乐,找到生活的闪光点,正是苏轼身上最具魅力之处。

11

世事总是无常。三年后,政局再变,苏轼获释北返。与海南人民洒泪挥别后,他乘帆而去,心中万千感慨。

当天渡过琼州海峡时,正值深夜。清亮的月光下,风平浪静的海面显得格外澄澈明净。想到自己曲折坎坷、毁谤交加的一生,他禁不住提笔赋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好一个“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是啊,虽然在荒僻的岭海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得以饱览奇景异俗,又何尝不是生平难逢之快事!这样的乐趣和人生感悟,是朝堂上那些汲汲于名利的小人永远不可能懂的。

北返途中,东坡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效应。各地官员纷纷为其设宴洗尘,兼陪游山玩水,无数粉丝找他写字题诗求合影。到镇江时,数千民众夹岸欢迎,争睹文豪风采。遗憾的是,由于天气酷热兼舟车劳顿,他在归途中染疾,到常州一个月后,病情不见好转,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最后的时刻,回望此生,他觉得了无遗憾:

我曾位极人臣,也曾耕种于山林,不论在巅峰还是低谷,我一直坚持初心,对国家和人民,我尽了赤诚之心。

对家人,我做到了手足情深、家庭和睦。

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偶尔搞怪。

对后世,我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杂文,还有传世书法《寒食帖》……

唯一可叹的就是没能再见我亲爱的弟弟子由一面,下辈子吧,咱们还做好兄弟。

最后,他对齐聚身侧的儿孙们说:“我一生未做坏事,自信不会下地狱。”语罢溘然而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幸好,天地间,有过一个苏东坡。

12

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我眼里,苏轼全都做到了。

论德,如王国维所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康震老师更评价说:“苏轼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在他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也有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悠然情怀。”

论功,终其一生,苏轼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天涯之远,都始终追求“兼济天下”,且功绩卓著。做地方官,他身先士卒,灭蝗救灾,抗洪筑堤,兴修水利。更曾以一己之力劝服朝廷免去十几万农民的贷款利息,并首开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之先河。即使老年贬居惠州和海南,他也没闲着,在水利、教育、民生等诸多方面都为当地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因此有“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海南更是因为有他大力推广中原文化,才有了考中进士的历史。

论言,元好问曰:“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之气象!”

是的,诗、词、散文,苏轼样样登峰造极,取得的文学成就不仅是北宋顶峰,亦堪称集中国文化之大成!除此外,他还是北宋第一书法家,名列“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绘画,他笔下的墨竹或枯木怪石被视为稀世珍宝。

再次,苏轼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也创造极广,是极为罕见的天才型多面手。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苏轼堪为古今第一文艺全才!他身上的丰富性无人可及,林语堂誉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这一切,可能还不足以勾勒出苏轼的全貌。苏轼像一片浩瀚璀璨的星空,是中华文化中说不尽道不完的无穷宝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世间焉得更有此人!

最后谨借“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之语,致敬心中永远的苏东坡: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

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

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人间多值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间多值得
上一章下一章

苏东坡:苏东坡的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