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版后记

2013年版后记

|2013年版后记注释标题此系《李致与出版》后记,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从粉碎“四人帮”,到四川省出版总社结束,川版书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我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时,除参与制定总的选题,主要分管文艺(包括少年儿童读物)编辑室、美术编辑室和总编室。总编室重点管设计科、校对科和内刊《交流》。也就是说,有许多经验需要更多的同事来写,所以本书只用了《李致与出版》这个书名。

从过去执行“三化”方针到“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对四川人民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个变化需要做许多工作,还有些话想说。

务必调动所有出版人的积极性。出版社的工作是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任何一个领导都不可能是全才,更不可能比所有的人都高明。仅就文艺编辑室来说,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尽管有其共性,领导也不可能门门在行,关键是调动全社同志的积极性,放手让大家去干,在实践中提高。干得出色,肯定表扬;遇到困难,帮助解决;遭遇失败,总结教训。这样形成的团队,才可能完成多种任务。

敢于策划重大题材和约请知名人士写稿。我们能出《周总理诗十七首》《在彭总身边》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书,能出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艾青等名家在内的“现代作家选集”丛书,必然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作家到四川出书。这就是现在说的名人效应。编辑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搞好选题、选准作者上,不要肆意修改文字。当然,任何笔误和错误都须校正。

大胆运用外界力量。出《周总理诗十七首》时,请赵朴初指导和把关。“走向未来”丛书,主要依靠在北京的编委会。出两卷《鲁迅选集》时,请了曾彦修(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与戴文葆来编选和注释。四川出版了许多诗歌集,诗人周良沛为我们出了大力。运用外界力量,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努力提高社内编辑的业务水平。我们举办学习班,由社长、几位总编辑讲课。我负责三讲:出版方针和对出版社的要求;如何写好图书的征订单;搞好装帧设计。平时,重点办好内刊《交流》。每期一两页,把编辑的经验和教训,外界的肯定和批评,图书的印制和销售情况等各方信息及时送到编室和科室,让每一个成员都能看见。原来设想新来的编辑都要先去校对科和设计室各工作半年,再做编辑。可惜当时工作繁忙,人手少,这个办法未能坚持。

与《收获》杂志合作,是“双赢”的措施。1982年,出版社与《收获》杂志合作,在乐山举办笔会,联络了不少当时著名的作家。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在《收获》杂志上刊登以后,又在四川出版社出版合集或单行本,形成“双赢”的局面。

认真搞好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当年我去组稿,最好的办法是带一批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乘的图书给作者看。精美的书籍对名家的吸引远比口头宣传有效。这些名家拿着四川出版的他们的书去给朋友看,又扩大了影响。如华君武向张乐平推荐到四川出书。这样的事例很多。

与印刷厂和书店搞好关系。出版社支持四川新华印刷厂买了电子分色机。我个人与厂长李玉山交朋友,他离休以后成了我的读者,常与我通信。四川省新华书店为支持川版书面向全国,把原先只发给省、市、自治区的征订单增发至全国所有的县。我至今对他们心存感激。

当年川版书的情况的确值得回忆。我个人的接触面有限,所以附录了一些我保存的资料。

在1986年首届图书博览会,媒体报道川版书“品种多,有重点,成系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丛书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张黎群见我社出书思想解放,直接向我推荐的。该书共出版七十四种,介绍了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互相渗透这一发展趋势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是“五四”科学精神的延续。丛书的编委和作者都是知名的学者,当今的副总理王岐山就是编委之一。在长期闭关锁国后出这套丛书,难能可贵。这套书曾受到一些非议,但广大读者和学术界则十分欢迎,1987年5月,累计印数达八百多万册(据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工作情况反映》第八期)。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二十三名学者在《南方周末》将该丛书评为这三十年来影响最大思想类图书之首。此外,“中国漫画”丛书、“小图书馆”丛书、“近代稗海”丛书等等,都很受欢迎。

四川人民出版社与省外众多的出版社保持友好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在四川出了三本书,她生病时我两次去看望她。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成了我的朋友。湖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胡真,在长沙会议之前曾来四川参观,会议以后我仍密切联系,我至今保存他给我的全部信件。我珍惜与他们的友谊,在出版工作中与作者结下的友谊历久弥新。

2013年8月22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上一章下一章

2013年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