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徽州的民居与风水

6.徽州的民居与风水

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毗邻江西、浙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

区内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自从北宋宋徽宗以帝号改新安为徽州后,一直沿用至今。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

“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虽然也有客死他乡,或终无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学有所成,劳有所获,经有所利。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

“三十六典”、

“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

“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

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建筑只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独特的风格。

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就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

“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

有呈牛角型的;如鹜源西坑;呈弓型者,如鹜源太白司;有呈带状的,如鹜源高砂;有呈之字型的,如鹜源梅林;有呈波浪型的,如黟县西递;有呈云团聚型的,如歙县潜口;有呈龙状的,如歙县江村;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

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

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

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因而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

俗称

“四水归堂”,意为

“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

“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

“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

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

“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

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

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的这么窄呢?

村民答曰

“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门一亭,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

“满顶床”。床前挂帐幔,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

“四代同堂”和

“五世昌盛”的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

“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

“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

“双龙戏珠”。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

“凤凰戏牡丹”、

“松鼠与葡萄”、

“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压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

“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卷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

“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

“压画桌”。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

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

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神圣职责。

不少象西递、宏村那样的遗产,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不少象歙县、鹜源、黟县的古村落被保护并开发成旅游胜地,不少地方政府已采取各种措施,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翻修,徽州古民居象经擦亮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宅居识风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宅居识风水
上一章下一章

6.徽州的民居与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