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大明图书抢救计划
居延汉简!杨凡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马上查了一下,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
居延汉简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
这四大发现包括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
从其他几项上,就能看出居延汉简的重量级。
这些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甘肃长城以北地区,明末还是荒原和稀树草原。汉代、唐代的烽燧和城镇遗迹密集可见。但是到了近代,因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认为破坏,导致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疯狂扩大,基本都被埋没在黄沙之下,无处寻找了。
杨凡忽然意识到,如今明末时空下,这些密集的烽燧和城堡遗迹、墓葬遗迹、灰坑遗迹等埋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这是现代没有的便利。
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汉代木简,而不是竹简。
因为这里位于大西北,这里没有竹子。
当地的驻屯官兵只能切削木片,用草绳连缀起来成册,制作木简代替竹简。
1913年和1930年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共约三万枚竹简、木简、木牍等。
绝大多数为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现存木简上最早的纪年为公元前90年。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没想到小娘皮指挥发掘了这么牛逼的东东。
杨凡马上按照现代地图查找之前发掘地点和这次的发掘地点,进行对比。因为他不可能把现代已有的木简重复拿出来,那样没法解释。只有现代没有的,才好让它们面世。
杨凡很快就放下了戒心。因为两次发掘的地点不一样。内容不可能一样。这种文书一类的东西,每一个枚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官府档案,会有存档外,其他的不会重重复。
如果是官府档案,有重复就是正常的,但是字迹也不会一样。这东西都是手写的,存档也是誊抄,不会是印刷品。
现代存世的居延汉简是两次发掘的产物。
1913年、1930年由瑞典学者贝格曼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发现的,共出土了一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
这部分现存台北中央研究院下属的历史文化研究所。
1972年至197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再次发掘,出土了两万余枚汉简。这部分存放于甘肃简牍博物馆。
杨凡对比了发掘地点,并不重合,也就是说不可能内容重复。现代哪里已经严重沙漠化了。明末还是荒原和稀树草原的地区,现在都是千里黄沙。估计再过几百年也未必发现的了。
杨凡提笔给小娘皮回信,让她组织人手把整个甘肃长城外的汉代烽燧和城堡遗迹做整体的抢救性发掘。但是避开了现代发掘过的两个地点。左右沙土都要过一遍筛子,不得有遗漏。
随后,他回复管总会从海外买下这些汉简,近期送回国内。
居延汉简从制作材料来看,系“简牍”中的“牍”类。
以其本身形状书写名称区分,有牒、检、板、檄、椠、简、两行、觚、册、符、传、过所、削衣等类。
有例行公文、官吏任免、人事变动、边塞动静、军纪处理、奉廪劳作、物资输调、物品出入、检核、折伤等。
此外,还有邮信、名籍、牒书、爰书、勋状、存档公文底稿以及吏民之间的买卖和借贷契约等等。
以其性质和用途区分:
一是文书类,有书檄、封检、符券、刑讼:
二是簿册类,有烽燧、戍役、疾病死亡、钱谷、名籍、资绩、器物、车马、酒食、计簿、杂簿;
三是信札类;
四是经籍类,有历谱、小学、六经诸子、律令、医方、术数;
杨凡越看越是兴奋,这些东西几乎包含了西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研究这些汉简,几乎可以再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真实汉代社会全貌。
居延汉简反映出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原始屯戍活动和兴衰历史,而且还保留了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重要档案和文献资料,涉及到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和民族等多领域的实际情况,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凡下定决心,一定要趁着现在这些地区没有变成沙漠,进行抢救性发掘,把整个河套地区和河西地区的汉唐遗址进行一次系统的发掘,把整理出来的各种文物运送到新城。
成立一个文化典籍研究院,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类、研究等,对内容抄录成书,估计能发掘出来的,这些东西的内容,是现代发掘出的五万枚竹木简书的几百倍。
除了简书外,估计还会有大量汉唐的器物存留。例如生活用品、工具农具、兵器装备等。这些也有很大的价值。
杨凡决定这件事交代给小娘皮去办,反正最近她挺闲的,到处疯跑、到处旅游。不给她找点事儿做,心都跑野了。
上次杨凡捐献了两部西周竹书之后,燕大非常兴奋。
总算是压了华清一筹,扳回一城。
你有华清简,那不过是战国的东东。至于真伪,还有很多人质疑。咱们可是有西周的竹书,国内专家组反复论证,绝对是真的,不存在疑问。
因为有了这么牛掰的收藏,连带着学校的品位都提升了。全球的大学,那家的图书馆有三千年历史的图书珍藏呢。
燕大为了保护和向公众展出《连山易》和《归藏易》两部西周简书,专门申请了拨款,在未名湖畔修建了华夏上古古籍博物馆。
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了。
采用了当代最先进的图书保存技术,可以给这些珍贵的古籍提供最好的保存条件。同时,成立了研究专家团队,开始系统的开展研究。
杨凡在开馆仪式上,派遣孙杏代表他参加。
并且再度捐献了一部西周初年的《周易》简书。这样,燕大的简书博物馆凑齐了整套的三部易经,一时间震惊了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