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的应对

冯道的应对

书房中

冯道拿着书,目光却没落到书上,而是想着事情。

冯文从外面跑进来,“叔,你叫我?”

“来,坐下,叔问你点事。”冯道指了指旁边的座位。

“噢,”冯文走到旁边坐下。

“你这些日子在宫里,都听过谁提到宋王?”

“宋王?”冯文眨眨眼。

“嗯,不管有意无意,只要说过宋王的,尤其是夸宋王的。”

冯文挠挠头,“我听过几伙小太监提过,说宋王仁慈,有几个大太监好像也这么说过,对了,有一次我和杨太医问诊,孟汉琼好像也在夸宋王孝顺。”

“那几个大太监和孟汉琼以前夸过宋王么?”冯道突然问。

冯文仔细想了想,“以前好像没有哎!”

冯道一手拿着书,一手轻敲桌子。

冯文看他叔的样子,忙问:“叔,怎么了?”

冯道停下,“我怀疑,孟汉琼和他手下的那些大太监,动了易储的念头!”

“什么!”冯文大惊,“他们一群太监,居然想要易储。”

冯道诧异的看了冯文一眼,“你这么惊讶干什么,太监立储君不是很正常么!”

冯文看着淡定的冯道,再看看惊讶的自己,张张嘴,恨不得给了自己一巴掌。

冯文啊冯文,你都在大唐生活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时不时常识白痴,在大唐,立储说的最算的,一直是宦官啊!

没错,大唐立哪个皇子做太子,皇帝说的不算,宰相说的不算,群臣说的也不算,那谁说的算?

太监说的算!

听着很可笑,可这就是事实,这个事实甚至得到了从宰相到百官的一致默认。

唐朝是以军功起家,昔日李渊李世民带着麾下大将南征北战得天下,所以等大唐建立后,一个个武将都是手握重权,后来李治通过立武则天借机除了一批元老重臣,武则天登基后,又靠着酷吏杀了一批皇室手握兵权的,可即便这样,朝中元老大将还是不少,等到唐玄宗时期,这位改强硬为怀柔,开始用太监做监军,派到军中掌控兵权,如此一来,虽然遏制了大将手中的兵权,可太监却开始掌控兵权,等到后来安史之乱时,代宗怕郭子仪等坐大,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开启了宦官独掌兵权的先河。太监本是为了压制朝中大将的,可等太监独掌了兵权,就不再是压制大将了,而是压制皇帝,等到唐朝中期时,皇帝居然得看宫中大太监的脸色,这让皇帝如何能忍,于是皇帝和许多大臣策划了著名的甘露之变,只可惜最后败于太监之手,甘露之变后,大唐皇帝彻底成了傀儡,不仅自己被困在宫里,甚至连生老病死、立嗣都控制在宦官手里,而在外的朝臣因为久见不到皇帝,再加上大唐的三省六部早已完善,渐渐的,宰相和朝臣也习惯了没有皇帝,宰相遇到大事,甚至直接和大太监就商量了,所以到了唐朝后期,大唐渐渐出现了一个奇葩的现象:

皇帝死后,宰相领着大臣和将领在宫外等着,宫里几个大太监坐在一起开一场辩论会,决定推举哪个皇子当皇帝,等几个大太监选好了,几个大太监拥着皇子出来,宰相就带着百官拥立这个皇子为新皇帝。

甚至由于这种选皇帝的方式太不走心了,大唐末年甚至出现太监认错皇子,宰相领着百官拜完新帝,回宫后大太监才发现送错皇子的奇葩事。

后来朱温灭唐,因为朱温极度厌恶太监干政,所以梁朝倒没出现过太监立储问题,可晋朝这边,昔日李克用死时,李存勖就是靠张承业和卢质的扶持,才继承王位,成为晋王,对于太监干预立储的历史问题,也算有所遗留,所以如今孟汉琼和宫里的那几个大太监因为和李从荣不和而想要易储,真是一点都不奇怪!

想到这,冯文抬起头来,看着他叔父,“那孟汉琼要真打算易储,叔父打算怎么办?”

冯道用手按了按太阳穴,只吐出两个字,“头疼!”

冯文恍然,外面都传他叔父想扶持秦王上位,可只有他明白,他叔父其实对扶持谁一点兴趣都没有,就算之前替秦王造势,也不过是宫里皇帝的意思,而他叔父不过是给皇帝面子,至于扶持投靠哪个皇子,他叔父才没这个兴致呢。

不过如今宫里风云变幻,冯文也忍不住问问冯道,“叔父,你到底对皇帝立储是个什么态度?”

“之前皇帝和范延光他们是想立秦王为储君,秦王掌兵权也好几年了,万一圣上有个万一,到时新帝掌兵权、本相掌朝政,如今宫里那些又属意宋王,不过就算他们能推宋王上位。他们是宦官,到时主政的也只会是本相……”冯道兴致缺缺的分析。

冯文无语,这要是别人说起立储,必然紧张、激动、野心勃勃,可到了他叔父这,他叔父甚至连态度都懒得表。

可是,冯文伸手摇摇冯道,“叔父孬好给我说说您的态度,我平素在宫里,也好有个态度。”

他叔父是宰相,没人敢试探,可他只是个小小御医,误上贼船可不好。

冯道叹了口气,“你叔我觉得,哪个皇子都不中用!”

“啊?”

“朝中几个重臣都觉得秦王虽然凶残,却可压得住人,宋王虽然仁厚谦逊,却优柔寡断,觉得秦王强宋王一筹,可我看来,这两皇子其实半斤八两,秦王凶狠残暴,却只会以势压人,哪怕掌兵权,却未必握得住兵权,现在可以嚣张跋扈,不过依仗的是陛下,陛下万一真有一天去了,秦王能不能安稳登基都是个问题,而宋王,虽然看着仁厚博学,却是优柔寡断,甚至可以说懦弱,现在有皇帝,自然是处处都好,可皇帝一去,他若登基,只怕也是傀儡的命!”

冯文看着他叔父,所以他叔父一直不掺合朝中储位之争,除了本身已经位极人臣,最大的原因,其实是看不上皇帝的两个儿子!

他叔父就差没明说:他觉得哪个皇子登基朝廷都得完蛋!

冯文哭笑不得,“叔父,您这是不是有点太悲观了。如今中原在叔父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朝廷也政治清明,哪怕两个皇子都有些不尽如意,也到不了那种程度吧,你看当今陛下也大字不识几个,天天做甩手掌柜,您不也把天下治理的好好的么?”

“这两个皇子能和陛下比,他们若能有皇帝三分,本相也早扶持他们为太子了。”

“那现在怎么办?”冯文问。

冯道略微思忖,“谁当太子,本相懒得过问,他们爱争争去,可陛下在宫中,如今又精神不济,本相却不能让他们伤到陛下,这样,你明儿带着铺盖进宫,以后就在宫里当值,好好照看陛下。”

“什么,让我去住太医署,不是吧,叔,太医署那么多御医,大家轮值完全够用,我干嘛要天天住那!”冯文大叫,他天天住皇宫,那家里媳妇谁陪着。

“叫你去你就去,陛下待你如此之厚,你去伺候难道不应该。”冯道直接说,“刚给你升了六品,你难道不该去表示一下。”

这次李嗣源痊愈,知道众御医辛苦,又把众御医赏了一遍,冯文也借着这股东风,蹭上了六品。

当然他能升的这么火速,还是沾了他叔的光。

可冯文表示,升官他喜欢,加班他不喜欢!

不过看他叔父的脸色,冯文还是默默把这句话憋了回去,弱弱的问,“那我什么时候回来?”

“等陛下身子骨好点,精神头好了,你再回来。”

“那岂不是要到春天!”

“不就一个冬天,还能累死你!”

冯文看看他叔,发现他叔没有改主意的意思,瘪瘪嘴,不情愿的朝外走。

等冯文走后,冯道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大放心,对外面李虎吩咐,“叫和凝来一趟。”

过了一会,李虎才领着和凝进来。

“见过相爷!”和凝拱手。

冯道摆摆手,“不必拘礼,坐吧!”

然后对李虎使了个眼色,李虎出去,守在外面。

和凝本来是吊儿郎当来的,看到这架势顿时有些紧张,忙在下首小心坐好,问:“不知相爷叫属下来有何事?”

“你进翰林院也好几年了吧,”冯道淡淡的说,“怎么还没混到翰林承旨。”

和凝顿时有些尴尬,翰林院的赵凤、刘昫、李愚都走了,后面虽然又新进了几个,可论资历,论才华都不及他,翰林承旨怎么算都是他的,可他偏偏到现在还是翰林学士。

只是,这事也不能怪他啊,皇帝这几年病了,朝政都是冯道一手打理了,皇帝连奏章看都不看,自然不用人读奏章,也不会想起召见他们,他们天天在翰林院呆的发闲,皇帝都快忘了他们了,又怎么会给他升官。

冯道看着和凝的样子,有些无语,“本相听说,你在翰林院闲的带着几个翰林学士写《疑狱集》。”

和凝忙摆摆手,“没,没,属下就自己写写,或者有时在家带着儿子写写,绝对没有劳驾同僚。”

冯道嘴角微抽,这家伙,是怎么把堂堂翰林学士,大唐有名的内相,混成在家编书的,他都有点替历代翰林学士感觉有点丢人了。

冯道懒得给他绕圈子,吩咐说:“你既然是翰林学士,就得担起翰林学士的担子,翰林学士是用来陪着皇帝伴驾的,不是让你窝在翰林院编书的,编书的有通文馆的校书郎,你要真想和校书郎争位子,明日本相便掉你去通文馆。”

“别,别,别,冯相息怒,”和凝忙摆手,虽然他不太在意升官,可通文馆的校书郎才九品,让他一个翰林学士去做校书郎,他丢不起这个人。

“既然你不愿意去,那明天就给本相打起精神伴驾!”

和凝张了张嘴,“可是如今陛下不处理朝政,也不看奏章,更不召臣等伴驾啊!”

“谁说翰林学士只陪皇帝处理朝政,从玄宗皇帝起,翰林学士就是陪皇帝下棋、饮酒、作诗、评论文章,难道除了政务,号称‘文武双全’公子的你就没别的能陪皇帝玩的?至于皇帝没招你伴驾,翰林院就在宫里,皇帝不召,你不会偶遇么!”冯道看着和凝。

和凝顿时压力很大,偶遇,这不是妃子用来争宠的么?

冯相这是要干嘛,难道是看宫里的娘娘年纪大了,打算要把他送给皇帝,和凝顿时一阵恶寒。

和凝的眼睛滴溜滴溜转,冯道一看就知道这小子不知想什么呢,直接说:“收收你的眼睛,乱想什么呢,本相只是这次进宫觉得宫里有点风气不对,陛下又病得有些神志不清,担心陛下会出事,这才让你进去,到陛下身边,等你去了陛下身边,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也不用给本相禀报,本相也不会指使你做什么事,本相只有一个要求,如果陛下哪天真发生什么事,而你又在陛下身边,你必须想办法保护陛下周全!”

和凝听得神色一凛,忙正色问:“宫里要出事?”

“宫里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在宫中,本相不得不防,偏偏本相身为外臣,又不能总进宫,你素来机敏,翰林学士的身份又能保证你进宫别人挑不出错来,所以本相才选你。”

和凝略微思忖一下,点头,“冯相放心,这事属下知道了。”

“行了,去吧!”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升官!发财!死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升官!发财!死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冯道的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