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更新时间:2012-05-24

中德海军联合军演将在胶州湾举行的消息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迅速传遍上海,传遍整个世界。这样一个“重磅炸弹”,普通人或许会一笑了之,或者完全不关心,但英国、法国、美国这些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国家不可能不关注,特别是一直以打败北洋舰队为目标的日本更不可能无动于衷。

本来就担心德国与中国走到一起会打破世界政治格局的平衡,但如今联合军演的消息被德国人在幕后有意推波助澜,这也就不免让英法、日本等国更加担心。原本他们以为德国与中国只是政治上将要结盟,但情况远远超出他们预计的严重。

德国与中国不光是政治上将要结盟了,竟然在军事上也要结盟了!

这样的后果是英国,尤其是日本最不愿意见到的。

英国在中国享有最大的利益,如果中国与德国形成政治、军事上的盟友关系,那么毫无意外的,英国所有在华利益将被德国挤出中国。甚至一旦爆发战争,英国不光会丢掉中国的利益,他在整个亚洲的统治都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的后果。

不要忘了,现在的中国可不是以前的中国,他拥有着亚洲最庞大的舰队!

这股力量一旦与德国汇聚到一起,哪怕是英国也不愿意正面承受的!

至于日本,这个岛国虽然有着旁人难以想象的野心,但此时依旧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下,虽然时时刻刻打着阴险的算盘,但他只能是小心翼翼的,始终不敢过分刺激中国。尤其是,当德国成为中国的“靠山”后,日本更没有力量来面对这两个庞然大物的混合体。

于是不可避免的,英国、法国、日本之间展开了一次有一次的密谈,来讨论如何解决这场即将改变世界力量平衡的“德中合流”。

光绪十五年冬,公元1889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突然高调宣布:11月20日,德国将与中国在胶州湾举行规模庞大的联合军演。

与德国国内媒体大肆欢呼鼓舞不同,英法日等国都感到了严重的危机感,在这些国家政府有意的引导下,民间也开始关注这次军演,以及中国、德国结盟会对本国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一时间,各国的眼光全部都被这场军演吸引过来,而胶州,也多了许多形迹可疑的人物。

海因里希亲王已经抵达胶澳半个月了,在这段时间内,德国访问团成员几乎是马不停蹄的开始对山东,特别是胶州湾的地理、自然资源以及人口资源、市场前景展开调查。一份份关于山东,关于胶州湾的详细资料汇集到海因里希亲王的手里,再通过海因里希亲王传到德国的威廉二世手上。这些资料的详细程度甚至比大清自己还要了解山东。

在还没有抵达中国之前,海因里希亲王就已经掌握了很全面的山东资料,不过德国人天生的严谨,还是让他们在抵达胶州湾之后再次做了更细致的调查。

德国人通过各种渠道的秘密调查,得出下列结论:

(1)胶州湾地理位置险峻,港湾形势优越,极宜建造良好的海军基地;

(2)胶州湾自然形势极好,有利于船坞及码头的设置;

(3)胶州湾地区资源丰富,并有极好的消化力量;

(4)以胶州湾为基地,修筑铁路延伸到山东内地,便有大量的煤、铁矿资源足资开采。沿途也可获诸多利益;

(5)胶州湾地区的居民在体质和智力方面是中国最优秀的。这里有着大量可供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6)胶州湾的气候良好,很适宜欧洲人居住。

得出以上结论后,海因里希亲王可以说是欣喜若狂,李鸿章给德皇威廉二世的信中提及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海港的建设。而那处海港最理想的建设地方就是胶州湾的胶澳。李鸿章的设想与德国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整个思路都是完全一致的。

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海因里希亲王发现,做为中国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之一,李鸿章对与德国合作就胶州湾,以及整个山东开发是非常有诚意的。

那么。如何能让李鸿章对德国的好感持续下去,甚至更进一步就是海因里希亲王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了。因为他知道,如果借助李鸿章这个点,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让中国的统治者们都感受到德国对中国的善意,那么,德国与中国的发展将是无限的。

如何让中国感受德国的诚意、善意?

海因里希亲王想了许久,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构想,但能不能具体实施下来,海因里希亲王还需要向德皇威廉二世请示。

海因里希亲王郑重的给德皇拍电报。向德皇提交了详查报告,对胶州湾的地形、地质、气候、港口、水文、潮汐、当地的建筑材料、动植物分布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同时,他还对胶州湾地区的村落、民俗、交通、商业、渔业、饮水等诸多方面一一加以陈述和分析。最后,他提出铁路、公路、船坞应如何设置,才利于在东方的竞争。海因里希亲王的报告为德国在胶州湾建设提供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并且最后海因里希亲王非常慎重的提出:为了避免目前德国与中国间大好形势被国际上敌对国家破坏,并且为了让中国这个潜在的盟友成为德国真正的盟友。他希望中国能够感受到德国对他的尊重与善意。即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先于列强升级两国公使为大使。并且当敌对国家试图以武力阻挠德国与中国之间的结盟时,德国应该拿出欧洲霸主的风范,坚决保证中国不受列强的武力侵犯!

海因里希亲王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威廉二世的回复。威廉二世给的回复很简单:德中结盟之事悉由做主,务必达成结盟协议。德国强大的武力完全有能力保护盟国不受任何敌对国家的侵犯。

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答复,海因里希亲王心中大定,他乐观的认为,在德国如此“无私奉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完全能够体会到德国的善意,进而形成两国联盟之势。届时,得到中国这个盟友国家的市场,德国的国力发张将会突破桎梏,再次飞跃,完全有实力挑战英国对世界的统治。

国内答应必要时可以采取武力来维护中国不受列强影响与德国的合作,这让海因里希亲王有了充足的底气来说服李鸿章。

随着德国访问团入住胶澳,德中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两国准备联合海上军演,就连具体的日期都定了下来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不过事情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德中的联合让英国为首的老牌殖民国家感到异常恐慌,尤其是日本上蹿下跳,极力联合各国试图阻挠。

为了阻挠德国与中国走向联合,以英国为首,日本串联,形成了一支六个国家联合的公使团联合向大清朝廷施压,甚至英国公使与日本公使直接威胁“要用大炮来惩罚清政府愚蠢的决定”。

日本的威胁没有人会当回事,在朝廷上下,还没有几个人能认识到日本的威胁,在他们眼里,日本充其量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而已,无论他叫的有多么嚣张也只是威胁恐吓而已。但英国人不同,半个世纪以来,大清算是被英国人给打怕了。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便惹出了鸦片战争,再到英法联军进京,咸丰爷避走热河,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紫禁城。

有这样的例子在前,朝廷上下又怎能不畏惧英国人?哪怕现在大清有了远东最强大的舰队也撑不起他们的底气。

尤其是,这次还不只是英国人一家来抗议,更纠集了法国、日本、俄国等六个个国家集体抗议。当年英法两国的联军就能打进紫禁城,逼走咸丰爷,那如今六国联军岂不是连大清都给灭了?

六国公使依依不饶,老佛爷首先就避到了颐和园内,来个眼不见为净,反正她现在已经把整个大清都“交还”给光绪皇帝了,现在这事应该是大清的统治者来操心,关她老人家什么事?

光绪当然顶不住六国公使联合的压力,他甚至连六国公使的面都不敢见,只是让醇亲王奕譞会同庆郡王奕劻出面应付。

庆郡王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庆亲王奕劻,他的出名不是像李鸿章和张之洞搞洋务,也不是像醇王和恭王那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是因为他为人贪鄙,他才上位不过几年,贪婪之名早就蜚声海外了。这样一个贪财的老头子让他搞搞内部斗争行,可让他和洋人打交道,而且还是那种送上去“挨骂”的差事……

果不其然,光绪旨意这边刚下,那边庆郡王奕劻就得了疾病,“卧病在床”了。

朝廷上下谁也不愿凑到六国公使面前“挨骂”,相反,对于招惹出这场事端的李鸿章开始了口诛笔伐。

只把李鸿章骂成了“开罪友邦”、“祸乱朝纲”的“奸邪小人”、“王莽在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平列强之怒。

在六国公使团的压力下,这些平素里张口闭口叫着李中堂的大臣们也忘了李鸿章平常对他们的照顾,忘了从李鸿章身上得到的好处,自以为在列强的压力之下李鸿章肯定是要倒霉了,便争相恐后的落井下石起来。

可李鸿章身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再加上大本营天津与北京近在咫尺,如果真的惹恼了李鸿章,恐怕还没等人家洋人的炮舰打过来,倒是李鸿章先来个“改朝换代”了。

所以自始至终,那些吵着要“法办”李鸿章的大臣们都是一些御史大夫之流的文臣,真正掌权的决策者们却没有一个参合进来,最多也就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因为这些人早就看清楚了李鸿章这个人的性格,李鸿章从根子里来说是一个传统文人,是忠于朝廷的,不然朝廷也不可能让其坐大到如此地步。想对付李鸿章,只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一点一点的削他的权,等到削无可削之时,李鸿章自然就不能对朝廷产生威胁了。但在这之前,尤其是李鸿章的军队都驻扎在京师附近之时,若是冒然逼其过甚,甚至直接派人捉拿问罪,哪怕李鸿章自己不想反,他也会被北洋集团的那些将领们来个“黄袍加身”的。

与那些老谋深算,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坏了朝廷大局的大臣们不同,翁同龢这个李鸿章的政敌在攻击起李鸿章这一方面来可谓不遗余力。

他不会考虑李鸿章要是万一被逼谋反会怎么样,翁同龢的心中,只要能够扳倒李鸿章,恐怕天塌下来他都会去做。这两人可是生死大仇啊!

一直以来,凡是李鸿章赞成的他就反对,凡是李鸿章反对的他必定赞成。如今六国公使团胁迫朝廷,而罪魁祸首就是他的死敌李鸿章,这也让翁同龢看到了一丝扳倒李鸿章的契机——借列强之手除掉李鸿章。

“这次一定要搞倒李合肥!”翁同龢心中下定决心,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接着六国公使团的势除掉李鸿章,就算不死也要让他脱层皮。

翁同龢很快便召集亲信在他府邸谋划对付李鸿章的策略,也不知他们商议了什么,总之第二天翁同龢就在光绪面前提出,既然事情是由李鸿章引起的,那么就不应该由朝廷来面对六国公使团的压力,不如朝廷把一切责任都推到李鸿章头上,让这些公使去山东找李鸿章理论去,如果李鸿章不能消除公使团的怒气,惹得洋人派军攻伐大清,那就斩了李鸿章给洋人出气,这样把罪魁祸首给斩了,再给洋人赔些银子,洋人也就没有借口大动干戈,说不定大家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了。

光绪年纪轻轻,政治上还幼稚的很,再加上这段时间被公使团闹得心慌意乱,生怕自己也步了咸丰爷的后尘,现在听到师傅翁同龢的建议,哪里有不同意的道理。

紧接着,翁同龢又主动请缨去山东协办此次洋务纠纷。翁同龢的这一举动可让年轻的光绪皇帝感动莫名。为啥?原因就是现在光绪皇帝就是个有名无权的光杆司令。空有一肚子报复,可下面的大臣们都是阳奉阴违,这让光绪皇帝的许多政令都无法实施,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光绪命庆郡王奕劻出面应对六国公使,可人家奕劻根本不拿光绪当回事,这边旨意一下,那边人家就“病倒”了。

对于光绪来说,朝中的臣子们都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等自己真正遇到困难时,还是自己的老师真心帮自己,给自己解决问题。但光绪可没想到,一脸正气的翁同龢名面上是为自己的徒弟着想,实际上更大的目的却是借洋人的势,光绪的权来达到铲除政敌的目的。

对于自己的铁杆支持者,光绪皇帝向来是有求必应的。于是,翁同龢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一连串耀眼的头衔后又多了一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名分。

次日光绪皇帝下旨,令翁同龢会同六国公使团赶赴山东,全权处理各国事务纠纷。

六国公使团这段时间在北京的行动始终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效果,眼睁睁的看着中德越走越近,他们的心也越来越急躁。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抗议,怎么恐吓,甚至直接叫嚣动用武力都起不到明显的作用。这些文明国家的绅士们或许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足以粉碎大清国的军队,但是他们完全败给了大清国这个暮色深沉的官僚体系。

拖!

只是一个“拖”字就让这些公使们完全败下阵来。显然,他们计划中走顶层路线,通过皇帝来给李鸿章施压的方法看来是行不通了。

理德中两国联合海上军演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不能阻止两国联合军演,那么,受德**事力量的鼓舞,接下来李鸿章恐怕真的会铁定心思与德国达成盟约了。

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爵士很容易就判断出,一旦德国与中国达成针对大英帝国的秘密盟约,那么大英帝国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殖民体系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他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华尔身爵士心中打着算盘:“如果中德结盟不可逆转,那么,为了平衡力量对比,或许大英帝国该全力支持日本的崛起了!”

正当六国公使团以为在北京将会毫无收获之际,他们突然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清国朝廷将派遣帝师翁同龢会同他们前往山东处理中德关系事宜。对于大清国朝廷突然间变得高效率,六国公使一时间有些措手不及,但接下来他们无不欣喜若狂。

这些驻清公使中,每一个都对大清国十分了解,这种了解甚至比大清内部官员看的还要透彻。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或许皇帝还有些迷糊,但这些驻华公使都是一清二楚的。现在清廷派遣一贯与李鸿章不和的翁同龢出面,那么这肯定就是意味着清廷屈服了。年轻的光绪皇帝顶不住六国公使的强大压力,开始对李鸿章施加压力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六国公使聚在一起研讨了一番后,立刻风风火火的找上翁同龢,强烈要求他马上动身前往山东阻止李鸿章的“不冷静行为”。

别看翁同龢岁数一大把,但在打击李鸿章这件事上可谓不当人后,自然与六国公使一拍而合,也不拿什么钦差大臣的架子了,与六国公使轻车简帐的赶赴天津,搭船赶赴胶州湾。天见可怜,这可是翁同龢他老人家这辈子第一次乘船出海,也不知道他老人家这老胳膊老腿的能不能受得了一路颠簸之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清枭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枭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中德合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