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陈张出使(二)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陈张出使(二)

等到一行人进了织造厂,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厂房中一排排的织机密密麻麻,每一台织机上都坐着一位女工,手脚并用地紧张织布,管理工部的陈廷敬多少懂一些机械,他发现郑氏使用的织布机明显与大清的织机不同。

陈廷敬发现在大清的织机梭子需要抛来抛去,若是一人织布,布匹的宽幅就会受限于织布人的臂长,因此大清的布匹普遍宽幅不够。

而郑氏的织机,梭子能够在织工的操作下自如的来回穿梭,这样的改进极大的加大了织布的效率,而且还能使布匹的宽幅增加。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陈廷敬很想问一问洪磊,可是这种秘技想必是郑氏获利的法宝,怎么可能轻易传授,与其自取其辱,不如不问。

要说华夏百姓最熟悉的工业应该就是织布,男耕女织真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华夏家庭的必备技能,每一个女子不管是什么家庭出身,织补绣花这样的女红都应该是必修的功课。

因此别说是陈廷敬,就是张英也看出了眼前织机的与众不同。要说昨日看到的剿丝机二人因为对剿丝工业不了解,还能不在乎华夏剿丝的效率,可是眼前华夏工厂展示出的织布效率,在二人看来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难怪自从大清与郑氏签订条约之后,郑氏的布匹就大量涌入大清各个州府,质量又好价钱还便宜,原本还以为郑氏是赔钱赚吆喝,在大清收买人心。

现在看来小丑竟然是大清,人家低价出售利润都会比大清江宁织造局织出布的匹便宜许多,除了布匹之外,还有其他如精盐、铁器、农具、陶瓷,各种商品都要比大清生产的便宜实用。

更让大清商贾绝望的是,由于条约保护,大清官府根本不敢盘剥郑氏的商贾,而大清商贾却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摊派盘剥。

此消彼长之下,大清的许多商贾都无法经营,要么选择关了买卖回乡务农,要么悄悄联络郑氏,到郑氏转一圈,办个郑氏户籍就成了郑氏的人。

成了郑氏的人之后,官府便不能再向这些商人摊派,官府收入就会锐减许多,好在郑氏的商人都比较守规矩,该人家交的税一文钱都不会少,反而大清的商人各种的偷逃赋税,各种钻营投靠。

连续参访了几家私营的织造厂,张英有些好奇地问道:“洪先生!昨日我们看到的那些剿丝厂都是官营,为何今日的这些织造厂都是私营,为何不连同织造厂也一起官营?”

洪磊笑道:“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官营的好,剿丝厂官营是因为剿丝厂直接对接的是桑蚕户,是普通百姓,若是全部私营,工厂主为了压缩成本,肯定要大肆打压蚕茧的价钱,让百姓辛苦一季获利微薄,从而让百姓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

而官营则会根本百姓的生产成本核算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保证百姓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当然官府也不反对私人进入剿丝行业。

不过有官营给出的指导价格,私人想要收购蚕茧就不敢肆意压价,甚至想要与官营竞争,还要比官营给出的价格更高。

而织造丝绸行业本就是奢侈品布料,普通百姓根本就穿不起,无论价格高低都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因此官府控制了生丝的价格,至于商人织出来的丝绸愿意卖多少钱,那是商人自己的本事。

官府只要根据织造厂的产量与销售额进行征税便可,若是选择出口,那还要缴纳出口关税。”

张英没有想到自己瞧不上的工商业还有如此大的作用,竟然能够通过经营方式的不同而对百姓的利益进行保护,

他是读书人,而且是有抱负的读书人,张英很清楚郑氏这条新政若是推广到全国,能够惠及天下所有的蚕农,百姓获得好处的同时,郑氏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将会无法撼动。

难道这就是天意吗?不然这样精妙的政策怎么能够从一群海寇手中实施出来,张英好奇地问道:“洪先生!这样的良政是什么人想出来的,凭这一条就足以让这位大贤名垂青史。”

听到张英对郑氏的这条政策给予如此高的赞誉,洪磊不自主地挺起胸膛说道:“我郑氏的新政基本都出于我家大王之手,我们这些臣子能做的只是将大王的想法具体实施出来。

我家大王乃是天纵英才,贤明、自律、英明神武,只要是华夏百姓没有不敬仰大王的。”

张英没想到自己一句问话,竟然成了洪磊给郑经隔空拍马屁的现场,对于一个臣子如此没有下限地谄媚君主,张英是瞧不起的。

更何况他也不相信这新政是郑经想出来的,一定是郑经身边的幕僚想出来的新政,由郑经据为己有颁布出来。

当然张英也不会当场揭穿洪磊的马屁行为,不过从心里对洪磊的评价矮了几分,洪磊要是知道自己说了几句实话竟然会起到反效果,估计会悔得肠子都青了。

结束了一天的参访再次回到寓所,陈廷敬与张英继续关上门秘密商议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赞誉华夏关于官营、私营的新政措施。

陈廷敬的关注点在于,官府控制了生丝的生产就等于控制了丝绸制造的上游,也就掌握了生丝的定价,而且正如洪磊所说,丝绸本就是达官贵人有钱人能够消费的起的布匹,价格高一些对于百姓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敦复!这郑氏的施政倒是有些门道,能够取得如今的势力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就凭着这掌握生丝这一政策,就能让郑氏每年至少获得百万两以上的利润。

尤其是郑氏还掌握着海外贸易,那些西夷对于华夏的丝绸可是喜欢的不得了,在我朝没有海禁之前,每年生丝的对外销售是东南各地主要的财富来源。

如今郑氏控制了沿海,也就掌握了生丝的定价,按理说他们应该直接将这些生丝卖给西夷牟利,可是他们却不允许生丝直接出口卖给西夷,这是何意?”

张英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生丝毕竟只是原料,就算掌握了定价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多少利润,可是一旦织成丝绸锦缎,那利润可就会成倍地增加。”

一旁的小张廷玉突然冒出一句:“囤积居奇也!”

二人对视一眼,原本没有想明白的事,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囤积居奇不是个好词,用在商人身上就是不顾百姓死活发国难财,吃带血的馒头。

可是用在国家层面上,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两人都很清楚,华夏的丝绸瓷器,这些东西有多少都不够卖,那些西夷人傻钱多,愿意拉着一船银子来华夏购买这些商品。

不过这些年海禁导致很难看到西夷的身影,原本澳门还有一些佛郎机人,现如今也被郑氏赶走,不知道去了何方。

张英沉声说道:“当年郑芝龙称霸海上,每年光是发放船旗就能获利上千万两,麾下养活了几十万的军民,若是郑芝龙有郑经一半的谋略、本事,这天下也不会落到大清的手里。

可以说大清能得天下还真是侥幸之极,正是这种侥幸得来的天下,其实是给大清埋下了隐患,可以说吴逆之乱早在二十年年前就已经埋下。

若是没有郑氏,大清平定三藩之后,一定能够迎来一波盛世,可惜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终笑到最后的应该是原本我等最看不起的海寇。”

陈廷敬苦笑道:“与郑氏相比,大清反而更像匪寇,就拿郑氏发难的理由难道不该是我等读书人应该捍卫的吗?

八旗大爷嗜杀成性,无论走到哪里带来的都是杀戮,这些自认为自己是主子的旗人,丝毫没有将汉人百姓当人看,这也是大清已经统一天下立国几十年,却依然有这么多反抗的原因所在。

高压的国策只能让百姓暂时屈服,遇到火星就如干柴遇到烈火一般熊熊燃起,若是三藩之乱被平定,百姓反抗无望会迎来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尽管活的人不如狗,至少还能安稳地活着。

可惜的是八旗大爷根本看不到大清所处的危险境地,还在一味地将大清推向危险的边缘,郑氏一直都在为统一天下做准备。

八旗的屠杀正好给了郑氏大义的名分,看看各地掀起的舆情,能说这是百姓自发组织的吗?”

“子端很清楚我们这一次的出使一定会无功而返吧?”

陈廷敬微微一笑,没有作答,而是反问一句:“敦复听过‘胡人无百年国运’这句话吧?”

张英心中了然,这晋中老西儿从长安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要留在郑氏,为此连妻儿都不要了。为了家人的安全,在郑氏占据天下之前,自己与老西还是要装一下忠臣的。

满清派来使节要谈判的消息很快便被送到承天府,刚回到承天府的郑经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命人将华夏要与满清谈判的消息放出去。

这些日子,郑经一直在等吴周派人前来与华夏进行谈判,郑经是真心希望将这些华夏难得的人才保留下来,不然早晚都会在与满清的内战中消耗殆尽。

可是吴周明知道自身已经再无翻盘的机会,却始终不愿向华夏求救,华夏在吴周境内的情报人员传回来的情报也显示,吴周内部分歧很大。

尤其是吴氏亲族坚决反对向华夏投降,他们的理由是吴氏已经称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就算是现在郑氏不清算,早晚也会找理由清算。

自古亡国之君可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吴氏何德何能,叛国、弑君、造反各种人臣最大的恶事全部做了一个遍,凭什么让人原谅。

由于吴氏亲臣的反对,吴氏高层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哪怕是如今连巴蜀都丢了,整个吴氏已经退守到广西、云贵。

满清军队喇布部从永州方向向广西进攻,图海部从辰州方向向贵州进攻,张勇、王进宝部从巴蜀向云南进攻,吴周已经到了生死边缘。

这个时候满清前来谈判的消息正好给了郑经一个对吴周施压的机会,只要华夏与满清谈判的消息传到吴周耳朵里,吴周上下必然会一团慌乱。

吴周上下没有人敢保证华夏不会倒向满清,-甚至与满清达成某种瓜分天下的交易。

而在松江的陈廷敬与张英一众满清出使人员,也在海军的护送下在黄浦江口码头登上华夏一艘新式运输船,这艘运输船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船帆,而在船舷两侧各有两个带着桨叶的明轮。

陈廷敬与张英二人按捺着心中的疑惑,在海军士兵的引导下登上这艘怪异的大船。很快两人就看到船上的两个高耸的烟囱里冒出了白烟,紧接着一声响亮的汽笛响起。

“都······”

汽笛声响起后,在引水船的牵引下,大船缓缓离开了码头,进入航道。随着与引水船连接的缆绳解开,船舱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大船两侧的明轮开始转动,拨动着水花大船向着大海深处驶去。

陈廷敬与张英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船来到大海深处,两人谁都没有心思待在海军为二人安排的船舱里,尤其是小张廷玉更是兴奋地大呼小叫。

几人扶着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顿感心中一片空灵,天公作美今天的大海上风浪不大,蔚蓝的大海上时不时有海鸥在大船的头顶盘旋,跟随着大船前行。

海鸥为何喜欢跟随船只前行,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清楚,不过却不妨碍华夏航海人对海鸥的喜爱,华夏海军认为海鸥是一种吉祥鸟,只要有海鸥伴飞就意味着这一趟的航行一定会非常的顺利。

连续几天的航行,让原本兴奋的满清出使人员开始变得萎靡,虽然这几天海上的风浪都不是很大,不过摇动的船只还是让这些从来没有长时间航海的满清人员出现了晕船现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穿越之海权时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穿越之海权时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陈张出使(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