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谈:21世纪-我们如何做家长?
21世纪的家长是最难当的。
21世纪,当年独生子女们又有了子女。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子女的失败就是一个乃至几个家庭的失败,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家长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业优秀,以谋求未来的“前途”和发展,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艺术特长、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的生存和竞争。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孩子,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也把自己“锻造”成为教育、心理、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的专家。
21世纪的都市,现代而繁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多数刚刚摆脱温饱困扰的家长来说,生活的质量使得家庭更关注子女的成长。生命的延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繁衍,家庭的光荣在于能够实现过去那些不可及的梦想。
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和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已不再是件难事。几乎每一个家长都会坦承,孩子的花销已是家庭中的主要消费。家长的急切和无奈传递着对教育的关切之情。面对教育资源的迅速增多,社会变幻的纷繁复杂,家长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困惑。比如很实际的问题,从四五岁开始,就想着如何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要不要择校?很多城市的家长托门路,也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于上学和入学接送,那都不是一个事。初中还未毕业,是上普高还是职高?上哪所高考率好的中学,请家教,搞补习,都成为全家的大事。还有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如何进行教育?孩子的“网瘾”如何矫治等等,家长们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由于大多数年轻的父母自己就是在“宠爱”中长大,根本不可能再像我们的父母那样,虽然文化不高,却未曾积累出那么多丰富的教子经验,这种现实中的“弱能”与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现实教育问题,形成尖锐的矛盾!他们不会管孩子却又不太信任以前的“土八路”,他们根本管不了孩子却又偏偏想用最现代、最科学的方式去管。
问题由此而来。
家长们说: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孩子给我们的却不是最好的回报。孩子让我们烦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了?
孩子们说:我们渴了,家长给的却是面包,期望与需求总是对不上号。是谁夺走我们童年的快乐?是谁把我们变成学习的机器?是谁让我们叛逆?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不能睡觉,双休日还逼着我们参加到少两个培训班,这一切都能怪我们吗?
现状:在选择中疲于奔命
家住某市桃源居的张女士孩子今年两岁多,半年前她以家为支点,“搜索”离家一公里左右的五六家公办、民办学校,最后选定一家民办学校的教育实验班,虽是民办,但同样是省级示范。长辈感慨说,过去的孩子上不上好学校无所谓,现在的孩子不但要,还有公办与民办之分,示范与普通之别。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更关注的是能否上一所优质学校,能否遇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老师。
“择校”一度是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某市市区王女士的孩子从家门口的幼儿园跳到市四幼,小学再从某小学跳到广场路小学,中学又辗转两所学校。回顾择校之路,王女士觉得代价不仅仅是精力和金钱,还有自尊和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苦痛。即便如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尽量多一些、好一些的条件。一些家长甚至把择校的触角伸到一线条件特别优越的城市,以及国外。
国家城市调查队有关调查表明,投资热点第一是房地产,第二就是教育消费。优质和特色教育,已成为家庭对教育的普遍、迫切需求。
不仅要择校,还要择师。孩子英语不好的,希望找英语老师做班主任;孩子学习不大主动的,希望找个“盯”得紧的班主任;孩子内向的,又想找个工作细致、管理相对宽松的班主任……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口耳相传”的知名老师班级。
甚至,到了学校,能不能当个小班干?坐位能不能排得更前一点,什么时候能入队都是家长的事。从出生到入学,再到上大学,安排工作,已经把全家拖累的疲惫不堪。
在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家教市场,作文、奥数、钢琴、画画……五花八门,大多数孩子都有或曾经参加过两种以上的培训班。
“选,还是不选?选哪里?”家长在不断的选择中疲于奔命,焦虑不堪。
困惑:面对孩子束手无策
某实验中学胡珏老师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家长主要有四个困惑:能不能考上理想学校——这是学习的忧虑;会不会偷偷地跑去上网、打游戏——能不能抵御外界诱惑的忧虑;孩子能否与同学、老师搞好关系——人际交往的忧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两代人之间的忧虑。
据有关部门在一线等十几个省(市、区)的调查结果: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做人、健体;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教育专家章毓光老师认为,家长感觉孩子难教,恰恰是教育发展的体现。这说明孩子在迅速成长,而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家长们现在感觉到的苦痛,是家庭教育水平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苦痛!
另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认为,家庭教育中必须解决好三对矛盾:一是高期望值与低实现值。一项调查显示,48%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本科生,42%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这可能吗?就连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成才比例。所以,有人提出教育应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的主张。成才的路子很多,上大学并不一定是成才。二是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任务过重,要求过严,使孩子感受不到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其实,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才是双赢的途径。三是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一项调查表明,40%的青少年每天和父母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许多孩子都感觉和父母无话可说,有些甚至因此不愿与父母同桌吃饭!
有一个女学生给笔者写过这样一封信,她写道:从小到大我一直很乖巧,但是由于父母离异,我开始出现了逆反,我恨爸爸妈妈不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我恨他们自私!这么多年了,我一直生长在仇恨中,始终摆脱不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阴影,妈妈只会给我物质上的享受,而爸爸只会在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才来看我,带我出去吃饭,给一把钱,但是我要的不是这个,我要的是关爱。我在社会上结识了许多不良青年,他们中有很多和我一样,都是缺少关爱才走到了一起,校长,在你打了我那巴掌后,我清醒了,我以后不会再践踏自己的生命,我害的你生了病,是一个坏孩子,我对以前很惭愧,只希望您能原谅我,重新接受我,我真的对不起您。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很多,现代教育要求,父母必须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与孩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关注:问题少年是社会热点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专家注意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问题少年的出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的文明进步伴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攀升,同时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中,低龄化、犯罪手段成年化、犯罪性质恶性化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已占整个社会犯罪的37%左右,据笔者所在的城市少年法庭调查,每年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人数(特指已满12周岁未满18周岁而受到严重违纪处理、公安部门行政治安处罚、国家依法收容教养和劳动教养、检察机关免予起诉和不诉、人民法院判管判缓)约占整个同龄学生的5‰左右。
问题少年的大量出现,带来不少家长、学校的恐慌。
笔者曾经对问题少年的罪错进行过分类,主要是:小偷小摸、寻衅滋事、抢夺抢劫、故意伤害、黄色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而造成这些罪错的主要根源则是:网络成瘾、辍学、父母离异、择友不慎、父母管教方式不当等。
问题少年与残疾少年、失学少年都有所不同,后者往往只是影响到一个家庭单元,而前者则是对社会的高危害度,不仅伤害影响到自身和自身的家庭群体,同时还会伤害影响到受害方和受害方的家庭群体,影响到一大片甚至整个社会。在社会关注的工程中,人们更乐意做后者的慈善事业,而不愿去资助一个劣迹斑斑的少年,实际上“心残少年”要比“身残少年”和失学少年更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