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谈:保护孩子的梦想
爱迪生有句名言,没有幻想就没有创造。
作者在校长的时候,接触过一位十五岁的女孩子,她假期里去到一位同学的家里玩,同学的舅妈开了一家茶楼。这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可对孩子的震动挺大,引起她的无数遐想。开学以后她整天抱着一个笔记本,谁也不知道她整天在那里画什么,终于有一天,她把自己的一张草图放到我的面前。那是她的梦想,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在最繁华的闹市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厅,而且连名字都起好了,就叫“情未了”。大厅中间有一条类似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四周有星罗棋布的“情侣包间”,浪漫、奢华、典雅。
作者被眼前这个小脑袋瓜子惊呆了。我送她八个字,勇气可嘉,成就梦想。
她兴奋地告诉我,从今天起,就为梦想活着(此前她一直宣称,她是为她那个早恋的男友活着)。接下来,她和我讨论起这个幼稚而荒唐的梦想,我耐心地听完她的陈述和构想。之后我告诉她,咖啡厅一定要定位准确,不是光一个浪漫和奢华装修就行的,还有神秘、隐私、品位、档次,要有完善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科学的决策和投入,有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一切,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和知识。为了这个梦想,你必须改掉自己所有的毛病,脚踏实地学好文化和管理知识。她愣住了。
后来,她果然改变了许多,她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为梦想而努力上。她的妈妈也非常高兴,按照我给她的建议,鼓励女儿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很可惜,当她兴致勃勃地开始启动这个梦想时,她爸爸给她打来一个电话,说:你胡思乱想什么,你校长和你妈妈支持有什么用,他们都是在吹牛,你根本不可能开成这个咖啡厅。你才多大?家里哪来钱给你折腾?
这盆凉水使她一下变得惘然起来,她问我,校长真的这么难吗?校长你不是说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能发生吗?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遗憾的是多数的家长并没有想到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美梦成真”,而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从“梦中醒来”,这实在有点糟糕。
杰克伦敦有一本书叫《荒野的呼唤》,那条贵族狗巴克被贩到野狼出没的雪原,缘于生存的渴望,它厮杀于狼群,最终成了狼的领袖。也许巴克从没有梦想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梦想到自己的将来会成为一群狼的领袖,我们对这些都可以假设:它一直生活在原来优越的环境中,衣食无忧、平淡恬静、幸福一生;或者它就是换了一个环境,它也完全可以屈从于命运,在弱肉强食中成为牺牲品;可现实是无情的,偏偏它的生存环境被改变了,为了活下去它开始挣扎,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它才会去梦想,强迫自己奋力厮杀于狼群,一步步才走向成功。
从未成年人心理发育的规律来看,他们富有激情,富于冒险,富于幻想,也富于创造。应当承认,他们的每一个梦想不一定都能成功,可是没有梦想哪来的现实,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片角落,每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物质产品的制造,又有谁不是从梦想开始的呢?
也许我们太苛求孩子了,我们都被孩子的不懂事和调皮气晕了,孩子真有那么点异想天开也属神经质,也许我们都不太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的情感,而是用一种大人的理性去看待孩子的一切,用我们自己的物质能量和经验审视孩子的梦想,所以总想用我们的“清醒”去唤醒孩子,可是我们错了。不试怎么知道?不努力怎么会成功?也许我们真的扼杀的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未来的咖啡厅总经理呢!
后来,孩子的父亲和笔者就保护孩子的梦想,在电话中进行了多次的讨论,我给他提了这样三条建议:
一是在于支持,在这个故事中,我曾多次给那个想开咖啡厅的孩子说:“人无志如马无蹄,人无才如犬无声”,试想千里骏马没有了四蹄,那是废物;养狗主要是为看家护院,一只不会叫的狗同样是废物!人有志才能腾云驾雾,人有才才能高声狂吼,人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敢想才敢拚,敢想才敢试!好,非常好,这个孩子被我一席话激荡地热血沸腾,后来她又给妈妈打电话,希望能支持,妈妈的回答更令她欢欣鼓舞,妈妈说只要你学好,我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于是她的思想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二是在于引导,孩子的梦想难免幼稚,面对充满幻想的“空中楼阁”,是棒杀、是求全责备、是泼冷水,还是帮助引导,都是父母的兼修课,还是上面的那个孩子,在我肯定她的创意后,我告诉她,要想梦想成真,必须从现在起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因为没有文化将一事无成,没有知识,梦想永远只能是空想。之后,我又找她谈了几次,甚至还帮助她对方案进行了修改,我帮助她计算灯光和音响布控,计算了咖啡厅的投资和回收比,计算了经营时间和支出费用,实际上我所做的一切,都引导她对知识的重视,引导她从梦想走向实际,把空想变成理想,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在于帮助,一般来说,孩子的思维特点是直接而形象,他们善于情绪化而不善于思考,善于梦想而不善于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容易把许多事物理想化,不切实际,在孩子有了最初的实践冲动时,作为一种关心,更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保护好这种“原始冲动”,帮助他们一步步把冲动变成持久的行动,在很多情况下,思考是空泛的,帮助是实际的,特别是我们对孩子的帮助,不仅体现在物质上、金钱上的资助,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上、感情上、意识上、判断上的支持。学会帮助,是父母对孩子“美梦成真”的关键,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