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四)
在这五个方式之中,微臣最为喜欢的反而是解下的策问。
策问在这五个方式之中,也是最为实用的一个。这策问需要考官就当下时物进行提问,考生们当面书写作答即可。这不仅考核士子的能力,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也是在考核考官的能力。
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可以使士子们从故纸堆中爬起来,脱离教条,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真真正正的为我大魏帝国所效力。
诗赋,很容易理解,只需士子们按照考题做诗、赋各一首即可。
诗赋考试要求士子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作答的。
另外诗赋考试也还要求士子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
当然那诗赋考试也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也是在我大魏朝廷和各州郡府衙为官从政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另外也便于在考核中将士子的优劣得以区分。
因此诗赋取士,的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以上之墨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便是微臣所思虑的关于科举制的考核之法。
现如今,大魏兴学已有十数年。各地的州郡国学馆,以及私立书院,早已是遍地开花了。
当然各州府适龄的少年,十有七八都可以进入学馆和书院读书的。
当初我大魏在兴学之时,曾下令需要集百家之长,诸如:法家、墨家、儒家、道家、阴阳等等的精髓,为天下的读书士子进行传教。
而微臣刚刚所提及的关于科举制的考试科目和考核形式,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针对各书院所教授的课程来定的。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微臣之科举制,也正是为了继续弘扬这一理想而做。”
此时的承明殿内,早已经是鸦雀无声,即便是皇帝.曹丕、江陵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这三兄弟,在事前都已经听邓艾详详细细的解说过一次这科举制了。
可当邓艾在这承明殿再次叙述的时候,那种震撼感丝毫未见,似乎还有更加上升之意。
其余的众臣们,诸如司空.户部尚书.陈群、御史中丞兼礼部尚书.司马懿、老太常.工部尚书.董昭等人,心中那份震撼感,就更加的不言而喻了。
即便是自诩对邓艾颇为了解的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此时只觉得自己似乎一点儿也并不了解他了。
司马懿满眼惊讶的看着大殿中,身着朱色二品尚书服,手捧洁白象牙芴[wu]板,一边微微踱步,一边夸夸其谈的邓艾,他的身上哪还有一丝当年那个,挽着裤腿手捧青书,在田中忙碌的影子。
甚至当初那个年轻人身上,唯一的一个口吃的毛病,如今也被他磨灭的一点儿都没有了。
“世间怎会有如此之万人,可惜啊,可惜......士载,你我终将要分道扬镳.......不死不休了......”
司马懿心中暗暗揣道,随即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只是他的这些个举动比较隐晦,完全沉浸在邓艾“科举制”的众臣们自然也并没有发现。
曹氏三兄弟、司马仲达以及众臣的反应和心中所想,邓艾自然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正完完全全的进入了自己的那个小世界。
“另外,关于负责‘科举制’的府衙,和举办时间,微臣也已有所度量,还请陛下和诸位臣公大人暂且一听。
臣以为,这科举制事关天下士子,和我大魏的千秋万代,自然不能马虎对待,应当由尚书省来全权负责。具体由六部之中的吏部还是礼部来负责具体的细节,还可以再慢慢斟酌。
既然要行科举,那必然也得有一个专门负责的专门下属府衙,而这个下属具体安置到礼部还是吏部,待事后商定了再决定。
不过微臣愚以为,这负责科举的应当由司马仲达大人的礼部来负责,吏部已然节掌天下一十三州和朝廷中枢所有官员的考核、选拔了,如果再掌握了天下士子的晋升之路,恐怕......
当然,微臣毕竟也只是凡人之躯,虑事不能够完全周到,这些需要陛下您来圣裁才是。”
此话一落,殿内其余众臣不免惊讶不已。他们总以为,这邓士载(邓艾,字士载)既然思创了这千古奇闻之“科举制”,自然也应当把这科举制的节制之权揽到自己手里才是。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把这样滔天的权力,交到了司马仲达的手里。此种深意,恐怕不太好揣测的。司马懿对此确实心知肚明的,这种分担压力的伎俩,在他这里还是嫩了一些。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偏见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不怀好意。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亲近且有好感的时候,即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他依旧偏执的认为他做的是对的。
而司马仲达很显然,现在就是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近些年来,他与邓艾的关系虽然有了裂痕,且大不如从前。但是邓艾对他的知遇之恩,始终没有忘记,所以也才会在朝廷接下来必然会大举推行“科举制”的时候,将这掌管天下士子考核的权力,交给了他。
这科举制,也必然是会推行的。只要皇帝.曹丕还在位,江陵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也都还在,这铁三角就如铁桶一般,不会被攻破。
即便是皇帝.曹丕不在了,那太子储君.曹睿在科举制的上面也肯定会坚决的推行的,只是......或许......
另外,即便是自己最终落了那大秦变法之时商君的下场,可是这科举制也必然会千代万代的传下去的。这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氏族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所有的读书士子,也是为了大魏江山的稳固。
邓艾如此想着,心怀着天下万民和自己的君父。
可司马仲达的心思,却悄悄的变了,他刚想要说些什么,可还是活生生又将想说的话咽了下去。
因为他知道如果这科举制要实施的话,那首当其冲受到摧毁必然是陈长文的“九品官人法”和各大氏族的利益。尤其是那陈长文,作为曾经亲密无间的曹魏四友,司马懿对陈群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
他也知道,陈群这个人,是比较忠厚老实,有时也愿意吃些亏,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不聪敏。相反,陈群是个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他培养的儿子征北将军.陈泰就是很好的证明。另外,如果家族的利益在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他也必然不会坐视不管,挺身而出的。
想到这里,司马懿不禁偷偷地瞄了一眼那不远处的陈群。事实也果如他所料,陈群此时的脸色已经渐渐铁青起来了,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这个“老好人”第一次在大庭广众有这样的表现,只是他自己还在强行隐忍罢了。
而那邓艾似乎并没有看见这些,也似乎是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他的演讲并没有停止。
此时的他还在那里侃侃而谈,“另外,微臣愚以为,这科举考试可按举行地方的不同,定制分为‘发解试’和‘省试’。
这人员考试首先应当在各地方州郡进行举行,而举行时间应当以秋季为最佳。待他们考核合格,选拔结束之后,再由我朝廷尚书省进行测试。
这考试人员没有门第上下之分,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国学馆读书的士子,还是各私立书院读书的士子,都可以按时报名,参加考试。
而每年秋十月,是各地方州郡向我朝廷进贡粮税特产的时间,考核合格的士子们,也正好可以跟着各州郡的车队一起进京,因此微臣将其称之为‘发解试’。每个州府考核合格的士子第一名,也可以称之为‘解[jie]元’。
带各州郡考核合格的士子抵达京城之后,也依然是隆冬时节了,偏远一点儿的或许得到深冬时节才能到。
因此,尚书省举行的考试最好在次年的春天正月里举行,此时也是农闲时刻,是最合适的时间。待到二月,这些士子考生的考核也就结束了。
届时,再有尚书省专人负责进行放榜,将合格上榜的人员于帝都进行公布,并昭告全国一十三州。而上榜录取者,可以称之为登科及第。
第一名可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可称之为探花。其后第四至第三十名可称之为进士。当然这进士的数量可以根据每年参加考试的士子,酌情进行删减。
另外,这科举最最重要的特点是,不分世庶,向全天下开放。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氏族子弟,都可以参加。让平民百姓的子弟们,不再因为没有伯乐赏识,而失去了报效国家的道路。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科举一制,臣无丝毫私心,皆是为了我大魏朝廷的千秋万代,望陛下明察恩准。”
————————